承中求变
——对侗寨鼓楼装饰差异性的解读
2022-07-20欧亚利陈罗辉
欧亚利,陈罗辉
(1.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2.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7)
侗族是“百越”后裔,侗族先民由于战乱原因,迁移到黔、湘、桂等边境定居至今。侗族先民傍山依水而居,就地取材,修建了很多木结构的宅居,最为重要的是建造了许多装饰典雅的公共建筑“鼓楼”。共苗在《关于鼓楼的来源记载》一文中提到侗族鼓楼建造史可以追溯至宋代。侗族人民对鼓楼的建造形式要求较高,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修建鼓楼,将鼓楼修建得华美壮丽是全族人的骄傲。鼓楼是侗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代表性建筑。鼓楼拥有阁的形制、塔的气势、亭的韵味。对外,鼓楼是村寨财富昌盛的象征,对内,鼓楼是本族人精神支柱的象征。鼓楼的侗名为“堂瓦”或“聚堂”,余上泗在《蛮峒竹枝词》诗载:“不平鸣处事难休,牛酒携来怨欲酬;冈上数声长鼓过,一时围绕聚堂楼。”因楼上置鼓而得“鼓楼”之名,具有报警聚众的作用[1]。民国时期姜玉笙撰写的《三江县志》记载:“凡侗族所居地方,村中必建鼓楼。”对于侗族人来说,鼓楼是村寨的“脸面”,是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蕴藏着侗族最重要的文化元素和内涵。鼓楼建筑主体结构巧妙工艺精湛,建筑装饰也是美观独特、别具风格[2]。调研深入侗寨考察数座鼓楼装饰,感受侗族人民的群体性观念认知和集体文化意识,发现鼓楼虽然有着共同的装饰技艺和格式,但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一、传承的装饰技艺
建造鼓楼在村寨里是头等大事,由寨里德高望重的全福老人①选择建造鼓楼的地址,再由占卦先生计算出动工的黄道吉日。在选宝地择吉日完成后,取材备料、架马开工、扎排竖楼、上宝梁、灰塑、彩画等则由约请的木匠、泥瓦匠、画工、雕工在掌墨师傅②的统筹调配下分工完成。在采访墨师和考察数座鼓楼的基础上,传承的装饰技艺主要集中在彩画、灰塑、木雕木刻三种。
1.彩画装饰技艺
室外彩画主要装饰塔身的封檐板和一层的横枋。早期彩画颜料都是从矿石中提炼出朱砂、雄黄、石黄、石绿、铁黑等矿物质颜料,经过粉碎、研磨、用桐油调剂绘制在木结构装饰图案上。另一种做法是用树胶和些许米酒做调和剂,等画面干透了,再罩上一层桐油。后来的普遍做法是用石灰水刷底,用油漆或油画颜料直接作画。画匠用只有自己才看得懂的符号在封檐板上做标记,比如用o表示挑稻草,oo表示放牛,×、□、△、<、>等都各有其含义,目的是避免混淆和技艺保密。画师根据符号标记分工作画,再装订上去。视觉体验感较强的一至五层一般是表现侗族风情、汉族历史、传统习俗、神话故事等图案,彩绘手法有无影平涂和白描。无影平涂技法采用较频繁,是在上色过程中丢弃光和影对绘画表现物产生的体积影响。五层以上的装饰图案提取自侗锦的几何图案装饰檐板。鼓楼室内也留存着大量彩绘装饰画,借助彩画装饰技艺将空气中的湿气、日照、虫侵等因素对鼓楼建筑材料杉木的侵蚀程度降至最低,不仅保护了建筑,也美化了鼓楼。
2.灰塑装饰技艺
灰塑装饰内部用钢筋铁丝做骨骼扎制基本形态,用建筑物料如木头、瓦片等填充其内部,再用石灰对外部形体进行细节塑造。泥瓦匠为防止开裂会在石灰层加入纤维物料,如麻袋纤维、糯米浆、网结等保持石膏形体完整性,等待石灰表层即将干燥时,由泥瓦匠或画师对材料进行上色,艳丽的色彩会渗透表层附着在灰塑内部,同时灰塑不易变色、褪色,为了更好地保持艳丽的灰塑色彩不脱落和风化,会在色彩完全干透后,在其表层刷一层桐油[3]。灰塑装饰有意象形态和具象形态。如意象形态在每层檐角翘的表达,层叠的屋檐形式美结构彰显夸张且突出,以弧形和“S”形居多,形取动物颈部、嘴巴等形象进行意象创造表达,使建筑外观形态显得更加轻盈飘逸。灰塑具象形态是依靠匠师对建筑物所预留的装饰部位的空间大小作出预判,再确定灰塑主题。灰塑中的人物与动物的生动表情和动态都体现匠师对具象形态丰富的想象力与创作力。鼓楼灰塑装饰主要集中在一层与二层楼之间横仿、低层檐角的屋脊、亭顶檐角屋脊和檐下等处。在一层的檐角走兽装饰,神兽头的朝向必须要向外,寓意海纳四方。龙形象的灰塑装饰题材大多是双龙戏珠的传统样式,融合汉文化的装饰理念。鼓楼从高空俯瞰圆环形的青色屋面层层递进攀升,仿佛巨龙身上的鳞片,下大上小的外观似一条卧龙守护着村寨的人们。
3.木雕木刻装饰技艺
侗族热衷于木结构,鼓楼木雕装饰图案的艺术表现力及视觉张力具有独特的民族特征,既有自然环境,也有地理因素。鼓楼木雕装饰技艺圆雕、浮雕主要应用在吊柱柱头上,浮雕多应用在梁枋、雀替等构件。吊柱柱头可以雕成瓜果、几何体、托盘莲花,甚至可以雕成动物。通常一座鼓楼吊柱必有变化。另外,在吊柱穿枋头常常雕有虎爪、龙头、鱼头、飞鸟、牛角、凤尾等图案。鼓楼室内的横梁则需要木刻出鱼、蝙蝠、龙等形象,寓意年年有余和福禄绵长等意蕴。这些木雕装饰图案糅合中国道教、佛教、政治和民情风俗等元素。鼓楼木雕装饰图案艺术创造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的勇气,承载着侗族丰富的装饰文化意境。
二、鼓楼装饰的差异性
黔东南地区如黎平、从江、榕江等,是南侗的核心区,较为完整地保留鼓楼建筑装饰文化。山峦叠障间溪流纵横,潮湿多雨的地理环境使得林木葱郁,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特有的侗族文化赋予鼓楼聚众议事、取名、丧祭、迎宾送客等方面的社会功能特点。鼓楼装饰技艺代代相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不仅不同区域的鼓楼装饰不同,就连临近村寨相隔不过百米的鼓楼装饰亦有区别。
1.装饰造型不同
侗族鼓楼装饰造型十分丰富,檐角翘翅、吊柱、斗拱、灰塑等造型差异性较大,与民间美术原发性、集体性、乡土性、区域性、创新性、工艺性等特点有直接关系。
檐角翘翅侗语称为“勾”,其主要构成形式有S形、弧形、意象的凤凰和仙鹤形。《说文》中描述:“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据文献记载:“凤凰习性喜登高枝、善于鸣叫、性情和善、形体高大,有极长且珠形纹饰的尾巴为雌雄同行的情鸟。”《淮南子·说林训》有云:“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4]《周易·中孚》云:“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5]鼓楼装饰檐角翘翅被赋予鹤的长寿、典雅、高贵,以及凤的善和、尾美、喜登高枝等的吉祥寓意。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时,侗乡境内杂居多个民族,有汉族、壮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瑶族等[6]。在漫长的交往、学习、生产、生活中建立深厚的友谊,文化间的融合使翘翅装饰造型样式丰富,如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鼓楼,有的翘翅以S形表示鹤头,其颈部造型大气简约,匠师在S形之上加入意象的凤凰羽毛元素,雍容华丽的凤凰身躯凸显。肇兴侗寨鼓楼加入意象的仙鹤羽毛,又像展翅待飞的仙鹤。鼓楼匠师不会按部就班,现场施工时将S形创作成夸张的嘴、颈部,再与表示凤头和鹤颈的弧形相结合,元素融合后极像引颈长鸣的仙鹤。在创新与传承的结合形态之上,再加入意象的凤凰羽毛,构成似鹤像凤的复杂形态,还有的则将意象的凤凰羽毛,运用不同的装饰元素组合,构成凤凰的意象差异性较大的繁杂形态(图1)。同一座鼓楼檐角翘翅会出现灰塑人物、动物、植物等各种不同的造型,匠师在随性创作过程中是不受图纸约束和限制的,不在乎专业艺术的造型法则,塑造他们想要的图案无需顾忌别人的评价,反而更能深切打动观者,这也正是令专业艺人佩服和赞许的“民间美术”,使得鼓楼装饰元素差异性效果更加明显。
图1 不同造型的翘翅
鼓楼木构件吊柱的装饰造型丰富。吊柱被塑成瓜果、动物、灯笼、莲花和规整的几何体。灯笼形吊柱意蕴吉祥喜庆。几何体吊柱有方形、球形、橄榄形、几何体叠加形等。常见瓜果形有南瓜形和葫芦形。南瓜形的吊柱意蕴子孙满堂。其中,葫芦形的吊柱与鼓楼攒尖顶顶端一串直冲云霄的单节葫芦串的意蕴相同,三江侗族葫芦的发音与“福禄”相似。在民族文化中,葫芦有福禄双至、容纳万物、法力无边、人丁兴旺、瓜瓞绵长等美好意蕴,遵循了阴阳五行原则。侗族木雕装饰算不上精美,吊柱柱头外形多为圆形,有少部分为方形和棱形,三江各寨动物造型的吊柱很罕见,坐猴吊柱是在方形吊柱的立面做浅浮雕装饰。简约而洗练的木雕装饰,有的是原木本色,有的附着红、绿、黄等色彩。吊柱木雕差异性原因有二:首先是九洞区域与坪坦河流域存在较大的建筑结构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其次是崇山峻岭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不畅通,侗寨之间的装饰技艺交流匮乏,导致吊柱装饰普遍存在装饰差异。
鼓楼斗拱造型常见鱼和形似波浪的如意造型。鱼是侗家人的美味,亦是一种特殊文化记忆的载体符号。各地域侗族木雕技艺参差不齐,但对“鱼”装饰图案情有独钟,古老的百越民族文化与水息息相关,越人后裔的侗族文化拥有“承传性”。其一,鱼的繁殖力强,寓意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其二,“鱼”与“余”谐音,有年年有余、财源广进之意,寄托侗族人美好的心愿与对后世子孙无限的祝福。侗寨鼓楼装饰斗拱常见高翘鱼尾的大鱼。如意波浪纹造型简单地模仿自然界物象,在演变中与汉文化的如意纹融合,在斗拱构件两侧雕刻水纹并加入色彩,突出装饰效果。
鼓楼灰塑造型成就了屋顶装饰。匠师没有经过专业的美学培训,根据师传技艺、观察、想象,在创作中塑形却弱于细节塑造,不能准确体现比例关系,但会将寨民喜好的元素用夸张概括的手法加入灰塑创作。因此,灰塑的人物、狮、虎、鹿、凤、鸡、鸟等形态具有原始拙朴的装饰特点,还具有强烈的生动性,如灰塑中常见的猴子被塑造成反手挠痒,享受挠痒、双目微闭的快感之态。在强调动态表现时,结合建筑装饰构件将猴子倒置在翘翅,增加鼓楼装饰的趣味性。常见主题有猴子捞月、猴子嬉闹、猴子提灯、猴子戏龙等造型。简约的灰塑造型不拘细节、情节诙谐有趣,是侗族雕塑中的经典之作(图2、图3)。
图2 挠痒的猴子
图3 戏耍的猴子
2.装饰色彩不同
鼓楼建筑装饰图案种类繁多,装饰色彩丰富多变,色彩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研究侗族建筑装饰色彩,可从先民生活环境推理、分析、发展过程形成对自然色系偏爱的用色理念。
黎平县鼓楼重檐房顶铺瓦,呈黑青色。瓦面与每层楼阁白色封檐板形成色彩纯度差,建筑立面秩序感增强,使鼓楼建筑显得高耸、神圣、朴素、巍峨。礼团鼓楼图案色彩艳丽,喜用白、绿、蓝为主色,单体灰塑用黄、红点缀,对比强烈,鼓楼从严谨的理性灰色系中体现用色的欢愉。广西三江鼓楼楼身粗犷庞大,顶部单体灰塑装饰图案色彩喜用白色打底,点缀绿色、蓝色,其中黄色用量较少,再辅以其他色彩,檐板两端檐角绘七彩祥与翘翅呼应,祥云施绿色意蕴连绵不断的山川,蓝色意蕴宁静安详的河流,而黄色则意蕴万物生长的大地色,明朗且富有朝气。绿、蓝、黄三色的色彩属性又恰巧符合侗族自然、淳朴、清新的民族性格特征[7]。色彩在鼓楼装饰运用中无阶级和等级区分,鼓楼建筑色彩面积的比重关系界定建筑的配色方式。蓝、绿、黄三大色系占比较大,是侗家人最善用的颜色,同时喜用色彩艳丽的大红、桃红、亮黄色与其搭配形成高强度的对比效果,大胆的配色方式凸显建筑的生动性。例如,鼓楼亭顶斗拱下面的“楼颈”③斜十字透窗色彩表现情况。透窗木条被漆成红色,装饰边框是白色;透窗木条被漆成绿色,装饰边框是亮黄色;透窗木条被漆成亮黄色,装饰边框是绿色;透窗木条与边框全部刷成红色;透窗材料全部施黄色。鼓楼“蜜蜂窝”④斗拱装饰色讲究对比性,体现鼓楼热烈、吉祥、喜庆的视觉感。九洞地区的鼓楼“蜜蜂窝”的细部装饰构件繁杂,为了建筑的造型轻盈,有的鼓楼重复两次该做法,即由两组“楼颈”与“蜜蜂窝”组成的单元叠加而成[8],“蜜蜂窝”斗栱色彩以红色为主,其他颜色加以点缀突出建筑构造。坦河流域穿斗式如意斗栱受南方汉族建筑的影响,色彩较暗沉单一,色彩饱和度较低。
从江银良村寨的鼓楼,左边的龙身饰以绿色,龙鳍红色,右边的则反过来,龙身是红色,龙鳍绿色,色彩搭配灵活多变,不按传统对称美学原则设计色彩。银潭上寨鼓楼上双龙的色彩,则主要以蓝、红、白三种色彩进行搭配装饰。
肇兴义团鼓楼与信团鼓楼的檐角坐狮和站狮是建筑构件单体,色彩多以蓝、绿色为主,黄色次用之,同时也搭配其他色彩加以点缀。装饰造型手法雷同,但用色一个是以蓝色为主,配色是黄色,另一个以黄色为主,配色是蓝、红、绿等色。鼓楼檐角灰塑狮子俏皮可爱的造型装饰色彩与鼓楼檐板绚丽的彩绘图案交相呼应(图4、图5)。侗族鼓楼色彩差异与侗寨人的喜好、承传后的取舍、区域风俗、地方性的自然经济条件等有直接关系。
图4 义团鼓楼的灰塑狮子
图5 信团鼓楼的灰塑狮子
3.装饰位置不同
侗族鼓楼与我国其他传统建筑一样,重视屋顶装饰。鼓楼装饰造型主要集中在屋顶样式、檐角和屋脊,添加泥塑、斗拱出跳、梁柱雕刻、涂漆彩绘、望板遮盖、饰物悬挂等。鼓楼装饰布局概括为外繁内简、下繁上简。所谓外繁内简,是指鼓楼内部空间装饰简洁,只在下部横梁上做些简单的雕刻装饰,装饰着重体现在鼓楼外部,原因是要把“脸面”装扮得更加漂亮。所谓下繁上简,主要是观测者的视角位置等原因,越高的横梁装饰就越简单。另一个原因是民族“近天”的理念。在鼓楼装饰布局的宏观感知中,匠师们更喜欢对装饰位置进行变化处理。例如“双龙”装饰图案位置关系的处理。侗族人民对“龙”图腾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基础,灰塑“双盘龙腾”是鼓楼的亮点,流畅轻灵的龙身、蜿蜒夸张的动态、龙爪的刚劲线条通过虚实与疏密的巧妙设计,完美融入建筑构件中。清华大学单启德教授曾说,侗族鼓楼建筑造型是走“野路子”。建筑造型极为豪放的鼓楼是最好的汉侗文化结合的历史见证。中国传统建筑楼顶形式很丰富,有悬山、歇山、庑殿、攒尖、盔顶⑤、盝顶⑥等,这些屋顶的形式一般是一种形式应用在一座建筑上[9]。侗族鼓楼反其道而行之,将各种楼顶形式进行杂合叠加,形成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肇兴仁团鼓楼下部屋面水平投影为正方形双重檐,三层以上结构为八边形重檐屋面结构[10],“双龙”装饰图案被置于正立面一层和二层的门头檐瓴上(图6)。银潭上寨鼓楼是十三层重檐,双层六角塔形攒尖顶式木结构建筑,上寨鼓楼建筑形体较高,“双龙”的龙身被大幅度地加长拉伸,使“双龙”图案能贯穿于鼓楼正立面一层顶部和二层的屋檐空隙处,与高大的鼓楼形体比例更加和谐(图7)。银潭中寨鼓楼的“双龙”图案,头朝下、尾朝上,盘绕在鼓楼内部立柱上,复杂的龙头灰塑装饰成为视觉观察的最佳角度。由于龙体附着艳丽的色彩,使中寨成为三寨中颜色最亮丽的鼓楼(图8)。银良村鼓楼龙灰塑装饰出现在一层屋面屋脊两侧,龙头水平对视,面对屋脊檐角翘翅,没有盘绕任何建筑结构,龙身成“M”匍匐形,双龙前龙脚趾高翘后龙爪蹬地,感觉下一秒两条对视相望的龙,会在一瞬间腾空而起(图9)。高增坝寨鼓楼双龙装饰造型受空间立面限制,龙尾用平面绘画技巧游弋在一层的屋檐下,龙身灰塑的立体形态盘绕在柱头上端,龙头与前爪则被彩绘在门额上,用立体灰塑与平面绘画的穿插手法刻画龙的完整身躯,在视觉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做法独特且富有创造力(图10),根据建筑形制的不同,双龙的装饰位置变化多端且大气庄重。
图6 仁团鼓楼
图7 银潭上寨鼓楼
图8 银潭中寨鼓楼
图9 银良村鼓楼
图10 高增坝寨鼓楼
4.装饰题材不同
鼓楼共同的装饰题材有侗族民俗风情,记录侗族人民生产场景、生活方式、民间传说、自然风情、风俗信仰等内容,体现某一时期当地侗族人民社会与精神文化。鼓楼装饰图案题材丰富、表现内容广泛、表现形式自由,能直接反映侗族接受宽泛的审美风格。
鼓楼封檐板彩画和灰塑装饰图案丰富。图案题材有犁田、打鱼、挑谷、迎亲、对歌、斗牛、烤鱼、收割、捣布、舂米、求爱、刺绣、春耕等涉及侗族的生活、生产、婚恋、信仰、娱乐、民俗内容,只要是能想象得到的都能在彩画中找到。底层图案题材人物故事、生产生活、传统习俗较多;中层图案题材表现自然山水、动植物;高层图案题材用侗锦上的鱼纹、三角纹、菱形纹、旋涡纹等几何纹样装饰图案,匠师们侧重运用这些题材,对不同构件进行灵活多变的装饰。从江和黎平的鼓楼装饰题材,大部分反映侗族生产生活,侧面反映侗族民间装饰题材更多关注侗族人自身的生活状态。通道县内侗族鼓楼装饰题材除了表现侗族生产生活,同时热衷于展现古典文学和历史故事中的人物[11]。
由于侗族不同村寨的寨民喜好、个人爱好、匠师传承等因素,对每座鼓楼绘制的汉族装饰图案题材都有所不同。如从江平求村鼓楼在屋顶用灰塑再现《穆桂英挂帅》的场景、银潭上寨有色彩装饰艳丽的灰塑《西游记》、银良村鼓楼有《鲤鱼跳龙门》的民间故事、高增鼓楼有《杨家将》征战的彩绘作品等。装饰题材反映了侗族人民心灵的祈盼与寄托,同时也是汉侗文化融合的直观表现。
三、鼓楼建筑装饰变因探微
鼓楼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物态的文化形式,与其他文化形式相互共存,并成为其他文化形式的载体。鼓楼装饰艺术源于一脉,但为何每座鼓楼的装饰又各不相同呢?归纳总结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侗族长期生活在环境闭塞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区经济形态单一,加之施工技艺的保密性使不同区域的鼓楼建筑装饰技艺交流匮乏,从而形成了丰富的装饰技艺。如三江侗学专家杨永明所说,贵州肇兴和广西三江两地相隔并不远,但是画师在封檐板的标记,所指含义是不一样的。
第二,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建造装饰鼓楼的时候,更没有设计图纸和模型,口耳相授的方式使技艺一代代流传和沿袭下来。如宝顶“蜜蜂窝”装饰的传承口诀:“下一层的蜂窝要和上一层的蜂窝错半个位,而且每个斗栱要完整,下一层的斗栱边部叶片要正对上一层的斗栱中央,层与层之间有横板隔开。”鼓楼建造好之后可以历经数年,一旦老师傅作古,就有可能出现误传,后人根据误传的技艺再建鼓楼的时候,就会出现与原来的鼓楼不一样的装饰效果。
第三,侗族是主观求变的民族。侗族是一个善于创造与创新的民族,鼓楼和风雨桥复杂精美的建筑本身就足以说明这个民族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运用于鼓楼的建筑装饰。能工巧匠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按照师傅口诀,根据寨民喜好,参照生活原型,凭借主观意识,进行即兴创作。想象装饰造型,变化装饰色彩,布局装饰位置,创作装饰题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装饰技艺和装饰样式。
四、结论
鼓楼传统装饰符号作为视觉语言而存在,是约定俗成的,流传久远而广泛的,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表现民族文化内涵的特有标识[12]。侗族鼓楼装饰特别是侗族匠师的创造求新精神,对于城市建筑大同化与特色失落的今天,无疑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可令人遗憾的是,再建的鼓楼已经很难看到如此丰富的装饰了。鼓楼装饰的目的是实用之上的求美手段,建筑装饰艺术是侗款权威的象征,是避凶祈福的愿望,是图腾崇拜的载体,是汉侗文化的融合表现,展示了侗族人民的艺术才华,更是民间建筑装饰艺术的瑰宝。现如今,年代久远的鼓楼装饰艺术构件毁坏日益严重,前辈匠师陆续作古,而大部分年轻人陆续外出务工,鼓楼的装饰技艺出现传承断层的可怕现象。抢救古朴、边缘和原始的民族装饰艺术已迫在眉睫。
注释:
① 指财气旺、家况好、受人尊重、身体健康、子孙满堂的侗寨长者。
② 民间木匠,是指其掌握的营造技术已达到艺术化,具备超出常人的营造技艺,能设计出结构复杂的建筑物。主要负责村寨的民居、门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人称“掌墨师傅”,简称“墨师”。此称谓来源于民间俗称,无具体定义。掌墨师傅在建楼时,从不绘制图纸和模型,仅凭一根“香杆”(竹片)和“线”(竹条)画着“V(上)、≯(中)、Z(下)”等13个符号做标尺,就可以建造出令人赞叹不已的鼓楼。
③ 鼓楼顶部整体造型为檐口逐层上升且收分,上至顶部结构时,其檐口较以下各层升高,瓜柱或金柱顶部围合的棂窗形成的形似鼓楼颈部的造型称为“楼颈”。
④ 顶部结构以下、鼓楼颈部结构以上的层层斗栱,形状似蜜蜂巢穴,当地称“蜜蜂窝”。
⑤ 古代中国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顶部特征是没有正脊的,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盔顶和攒尖顶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顶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结构断面如弓,呈头盔状。
⑥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