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建设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现实基础与路径选择

2022-07-20张学良洪旭东

关键词:高质量区域生态

张学良,洪旭东

(上海财经大学 a.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 b.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 200433)

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单个行政区为单元的个体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1.0模式向以都市圈、城市群为平台载体的层次化、网络化城市分工协作的区域经济2.0模式转变,然而在国内大循环的总体要求下,有望进一步向区域经济3.0模式演变,即突破区域战略和区域规划范畴,加强都市圈与都市圈之间、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衔接联通、融合互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向来不是分散割裂的,畅通、协调、联动是区域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空间格局的重要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支撑体系。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构建,并非是若干独立区域战略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区域战略间的有机串联、高效联动。以强化都市圈、城市群等城市体系间的合作联动为突破,可以进一步放大重大区域战略的溢出效能,带动实现更大范围空间的协同、融合发展。

近年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在增强区域板块联动合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带动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与成渝两大强劲增长极首尾呼应,共同支撑起长江流域区域板块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的国土空间格局。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宣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横贯东西,作为我国重要横向空间廊道,如何在做好生态大保护、提升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前提下,实现流域内跨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培育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也是一大重要发展命题。在与长江流域三大国家战略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的宏观对比下,黄河流域的单一国家战略稍显单薄,高质量的强劲增长如何来“破题”仍有待进一步探讨部署。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打造“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本文提出的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处中原,地跨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囊括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四大核心区域,联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横揽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两大重点区域板块,是我国三省临界区、都市圈连绵区和城市群交汇区等重点区域板块的链接地区。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理应充分发挥其天然区位优势,以先行抢先机,率先突破探索跨区域板块、跨区域战略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培育打造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高品质合作的示范区和引领区,在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内树立起“协同促共赢、合作促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标尖。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呼吁争取将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上升为黄河流域的第二大国家战略,使其与总体战略协同配合、上下联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的现实基础

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位于黄河流域,地处河南(豫)、陕西(陕)、山西(晋)三省交界区。为了研究需要,本文提出的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范围暂定包括河南省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新乡市、焦作市、许昌市、三门峡市、平顶山市、漯河市、济源市(省直辖县级行政单位)等10市,陕西省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商洛市等6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区,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长治市、晋城市等4市,共计20市1区(见图1)。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域面积20.2万平方公里,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5.82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9 079.4万人。其中,豫、陕、晋三地地域面积占比34.3∶37.0∶28.7,常住人口占比53.7∶30.7∶15.6,地区生产总值占比58.9∶30.3∶10.8。

图1 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空间范围

从区域生态环境的总体承载力看,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既有先天的本色优势,又有后天的精心呵护,是孕育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共荣共生的一片沃土。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生态绿色本底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坐拥黄河、渭河、汾河、伊河、洛河以及太行山、伏牛山、秦岭等山河资源,遍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涵养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屏障。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区域各方共同努力,流域生态脆弱性和水质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改善,生态宜居性稳步提高。近年来,陕西省渭河综合工程治理取得显著成果,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入黄泥沙量陡然下降;河南省境内沿黄标准化堤防已全部建成,黄河干流两岸大堤外侧建设的复合型生态廊道以及森林特色小镇已经初具规模,济源—洛阳—三门峡小浪底库区黄金水道建设有序推进;山西省全面推进以汾河为重点的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流域水质得到显著改善;由水利部联合陕西、山西两省人民政府共同开发建设的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已被列入国家后续加快推进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项目前期相关工作已经有序开展。

从国际视角来看,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世界上快速增长的经济集聚区和人口密集区。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2020年郑洛西累计创造0.84万亿美元GDP,如果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可以在全球经济体中排名第18位,与荷兰(0.91万亿)、瑞士(0.75万亿)等发达经济体比肩。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2020年经济总量增速达到3.0%,远超韩国、挪威等全球主要国家,也高于中国2.3%的平均增速。同时,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也表现出了人口迅速增长、高度集中的特征,2010年至2020年间常住人口净增长621.9万人,2020年末常住人口可在全球经济体排名第16位,略高于德国总人口(0.83亿),同时人口密度达到449.6人/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较为稠密的区域之一。

从与国内重点区域板块的对比来看,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具备打造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实力和潜力(见表1)。以“新冠”疫情影响前的2019年数据为例,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等全国更为领先发达的区域相比,在经济总量和均量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但是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特征相仿,两者经济规模总量相近、城镇化发展水平阶段相似、区域财政实力基本相当、经济发展效率总体相像。与长江经济带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下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相似,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下的重点建设区域,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具备坚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其建设打造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五增长极”具备良好的条件[1]。

表1 2019年我国重点空间区域数据对比

从区域内部单元的视角来看,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初步形成了“三聚核、多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见表2)。郑州、西安与洛阳是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三极聚核,共同串联形成了郑洛西轴带的核心增长源泉,三地经济总量占比分别为20.6%、17.2%和8.8%,人口总量占比为13.9%、14.3%和7.8%。同时,西安、郑州、洛阳也是过去十年间郑洛西人口净增长速度最快的城市,其中,2010年至2020年间郑州和西安分别实现了397.3万和448.5万的人口净增长。此外,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也初步形成了除中心强核外的多级网络化强劲支点,在地均产出方面,杨凌示范区、许昌与焦作分别达11 237.8、6 903.9、5 216.4万/平方公里,位列郑洛西第一梯队;在人均产出方面,济源、许昌、三门峡、宝鸡、漯河和晋城均超过9 000美元/人,其中,济源市人均产出高达1.4万美元/人,超过郑州、西安等国家中心城市,位列郑洛西各地市之首。

表2 2020年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城市基础统计数据

从区域联系与互动的视角来看,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已经初步形成了“主轴引领、网络对流、交叉组团”的总体网络格局。从日高铁往返车次数据可见(图2),郑州、西安、洛阳串联形成了郑洛西要素高效流动主轴,其中郑州与西安每日往返高铁车次合计可达208次,已经超过了成都与重庆间的高铁频次,但仍落后于上海—苏州、广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城市组合。西安都市圈和郑州都市圈的内部交通网络已具规模,城市之间的网络对流也愈发频繁。除商洛等部分城市外,次级节点间的交通网络也逐步完善,郑洛西内多模块单元交叉组团的趋势逐步显现。从上市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的关联数据(图2)可见,郑洛西产业联系稍滞后于交通联系,且以西安—咸阳、郑州—洛阳、西安—宝鸡等一省之内强强联合的产业关联模式为主,跨地区、跨省份产业合作的联系已经建立,但有待进一步扶持培育。然而,从总体上看,郑洛西内部北向联系、特别是与山西省各地市联系相对较为薄弱,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四地在交通链接和产业关联上仍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二、打造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迫切需要

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处河南(豫)、陕西(陕)、山西(晋)三省交汇,兄弟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资源相似、经济相关,具有合作发展的天然基础和综合优势,区域间的合作交流也在持续深入开展。西安、郑州、洛阳同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河洛文化、关中文化交相辉映,大小秦岭一脉相连,自然生态也是休戚相关。培育打造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的迫切需要,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联动合作的客观必然,是优化国家总体空间格局的内在驱使,也是传承黄河文化文明的历史趋向。

(一)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的积极响应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其与长江经济带南北呼应,开启了我国广袤北方沿黄流域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序篇。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接南转北、承中启西,既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明确的重点建设区域,也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黄河经济协作区等系列重量级区域战略的集成地,同时也是国家中心城市、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点改革创新政策试点平台叠加的黄金地带。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应当积极响应、勇于作为,主动肩负隆起大中原、带动大关中、撬动大西北的国家使命,引领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竞相、融合发展,为打通中西部区域合作新经脉、培育北方经济发展新动力作出更大贡献。

(二)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的迫切需求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并不矛盾,也并非“不可兼得”,两者相互成就、相辅相成,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是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前提和主要目标任务。大江大河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治理非一城之所能,需要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建立流域治理的联动机制。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依河而兴、一衣带水,区域内山水资源丰富,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环境治理标准,生态协同治理成效不足,流域内区域型生态廊道建设治理和功能定位尚未较好衔接,环境联合执法、联合共治、应急响应等制度尚未完善,城市间生态环境共治共保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流域范围内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工程浩大、任务艰巨,要想加强生态文明、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统筹好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打造绿色生态的新廊道,需要全盘统筹谋划、各地联动推进,共同强化流域治理和公共政策协同机制建设,共同做好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控,共同探索出一套“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特色发展路径,为流域人民谋求更多绿色福利,为全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郑洛西范本”。

(三)新发展格局下区域联动与合作的客观必然

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两横三纵”空间格局下的19大城市群区域发展路径。可以说,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特别是跨省域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这种区域合作所促成和营造的良好经济增长氛围不应止步于区域战略内部,要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寻求区域战略之间的协同效应,应当具体表现为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合作、都市区与都市区的合作、都市圈与都市圈的合作,以及城市群与城市群的合作。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就开展了跨省域区域协作的初步探索,在晋、陕、豫三省毗邻区由山西运城市、陕西渭南市和河南三门峡市共同组成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开启了省际交界地区产业、科技等方面的合作发展路径试验。随后,协作区进一步扩容涵盖山西临汾市。2012年由三省四市组成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2014年国务院也正式印发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经济协作是黄河流域小尺度跨省域合作的初步探索,为更高能级平台、更强动力载体实现黄河流域国家区域战略协同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临界区,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所涵盖的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基础更扎实、对外开放更活跃、科技实力更雄厚、城乡生活更宜居、文化底蕴更丰富、生态环境更良好,具有探索国家区域战略协同的天然潜质,进一步发挥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跨省域区域合作优势是历史的顺势而为,将其培育打造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高品质合作的示范区和引领区具有无限可能。

(四)优化国家总体空间格局的内在驱使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总体空间格局演化展现出了两点显著特征:一是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不断凸显,二是大循环下的区域板块分化不断加剧。在经济全球化尚未出现逆流时,我国中西部省份多数主动寻求东向与南向合作,例如安徽省的全面纳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江西省的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等。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的提出,为中西部省份的合作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国内大循环呼唤下的全国统一市场,要求国内经济地理空间进一步扩大战略纵深,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等中西部优势地区无疑将成为国内市场纵深拓展的主要阵地。此外,基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由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增长极所串联构成了我国的沿海南北发展主轴,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所串联形成的长江经济带则构成了我国的东西发展主轴,伴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等地区所串联形成的黄河流域逐步成为我国第二条东西发展轴线,我国区域板块格局正逐步由长江—沿海地带的“T”字型向长江、黄河—沿海地带的“π”字型转变。在区域板块分化日渐加剧、南北经济差距客观存在的背景下,侧重于北方区域、尤其是北方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战略略显单薄,经济意义上的强劲支点仍有所“缺位”。在此情境下,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有望成为支撑北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板块[2],培育建设郑洛西成为辐射中西部地区、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新动力源,将会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有效补充和重要支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家区域政策精准性,优化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

(五)传承黄河文化文明的历史趋向

在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黄河流域在注重“经济强基”的同时,更要强调“文化固本”,要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熔铸黄河文化灵魂,坚定黄河文化自信。黄河文化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文明荟萃地,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开封等中国历史古都所串联形成的文化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命脉,汇集了我国黄河文明史上的辉煌精品,也是中华民族盛世的中心轴带。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上遗址、地下文物十分丰富,既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半坡遗址、秦兵马俑等物质文化瑰宝,也有秦腔、豫剧、皮影戏、剪纸、中医药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厚重的黄河文化遗产,也意味着其保护与发扬任重而道远,在当今商业化浪潮和资本浪潮的冲击下,既要确保避免物质文明的过度开发,也要保证无形文化的后继有人。构建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就是以黄河文化为纽带,形成黄河文化根基筑牢和发扬传承的区域合力,以此为平台载体进一步加强文化合作力度,杜绝各地、各部门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沿黄文化遗产资源方面的“单打独斗”“割裂”现象,共同盘活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携手唱响新时代的黄河文化大合唱。

三、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路径

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绝非是若干城市在地理意义上的简单“糅合”,而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联通、文化文明意义上的全方面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互补互助、互惠互利、良性竞合、循环顺畅的有机合作体,是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带、文化带、宜居带、科创带、制造带、开放带、发展带和合作带[1]。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这一命题,“生态环境保护”是底色,也是重要前提和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一根“主线”、一以贯之,既是目标导向,也是路径选择,而“合作”则是“破题之笔”,既是区域战略“1+1=2”叠加效应的“黏合剂”,也是“1+1>2”融合效应的“催化剂”。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应当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思维,牢固树立“高效率合作”核心意识,以“高水平开放”和“高品质生活”协同推进[3],培育打造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高品质合作的示范区和引领区,建设成为一条能造富于民、也能造福于民的高质量发展合作廊带。

(一)筑牢“高质量发展”战略思维,把握内生增长核心驱动力

要科学认识高质量发展观,透彻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丰富理论内涵,精准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打造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增长引擎。

首先,抓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驱动力,加强共保共治,夯实生态本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底色、加强生态保护是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其永续繁荣的最优资源配置选择。合作带内山水资源丰富,需要共同做好水、气、地、山、碳五个方面的重点联合保护,共同打造沿黄生态带。第一,要协同推进黄河干流、伊洛河等重要支流的保护,共同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制度,加快推进古贤水利枢纽、三门峡水沙治理,开展黄河流域人工湖综合清理整治,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提升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强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建设,带动沿黄市县共同打造沿黄河湿地公园群;第二,进一步落实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建立区域大气污染应急预警机制,建立气—水—沙的价值测算体系和科学置换体系,共同建立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4];第三,共同开展农业化肥零增长行动,加强农业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等农业污染源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等农作物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在保护和治理的基础上,促进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协同共生;第四,共同抓好秦岭、伏牛山、太行山重要山脉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毁林开荒、过度放牧行为的监管力度和惩治力度,提高山系植被覆盖率,维护生态多样性,高标准推进开封、新乡、焦作、运城等市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第五,共同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科学路径,率先布局太阳能光伏、陆上风电等优势能源,联合研发、试点应用绿色建筑、社区微能源等新式减碳手段[5],共同打造“郑洛西低碳发展样板区”。

其次,抓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强化科创合作,培育内陆创新高峰。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但是创新要素之间的结合、自由流动、开发利用还不够充分,要把创新作为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的主阵地,充分挖掘潜力,形成后发优势和集成优势。第一,汇集创新资源,形成科创合力。一方面,针对防洪安全、污染治理、水沙调控、旱作物农业等黄河流域重点领域和特殊领域,组织相关的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学实验,服务流域生态保护共同需求;另一方面,建立服务于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创新平台,聚焦电子信息、大数据、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方向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区域内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第二,各扬所长,发挥区域科创优势。避免创新资源的低效配置、重复投入,科学定位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创新节点,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鼓励西安利用高校、科研院所汇集优势,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的原始创新策源地,主动探索科技的最新前沿面;鼓励洛阳和郑州结合存量优势,分别成立服务于郑洛西全域的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技术转化交易中心;支持其他地区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和原有创新平台,建设细分领域创新节点。第三,加强政策支持,共同营造创新氛围。探索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加强财政、税收等政策的配合和引导力度,塑造更有利于激发社会创新潜质的宽松政策环境;同时,要鼓励突出科技创新企业的主体地位,适度引导具有优势创新资源的企业加快科技研发投入,加快扶植培育拥有行业领先技术和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

再次,抓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驱动力,加速人才流动,营造全国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构建集“人才交流集散区、创新创业示范区、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为一体的郑洛西人才自由港,不但要让人才“愿意留”“留得下”,更要让人才在郑洛西“不落伍”“有发展”。第一,加快培育和招引服务郑洛西未来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重点聚焦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点产业布局用人单位的核心人才,制定领军人才、技能人才、专业人才、特殊人才引进目录,可以重点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智库、高校、科研院所的对口人才合作,加快形成门类齐全、梯次合理、充分满足郑洛西开发建设需要的人才体系;第二,拓宽海外引才渠道,引进国际化专业技术职业培训项目,实施高级研修和急需紧缺人才培训项目,探索建立外国人才服务港湾,创建“郑洛西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境外人才工作和创业绿色通道;第三,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区,推进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率先试点技能等级认定、新技能培训评价,建立工程技术领域的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发展贯通机制;第四,安排专项财政补贴资金,共同布置一批青年公寓、公租房、人才公寓,进一步完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确保人才“买得起房”“租得好房”;第五,鼓励设立“国内飞地”人才港和“离岸”人才港,支持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单位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设立跨区域科研机构和研发部门,对于具有核心竞争力、掌握全国全球领先技术的领军人才团队,要以服务郑洛西发展为导向,鼓励实施“一人一策”“异地办公”等灵活人才政策。

最后,抓准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驱动力,加强产业协同,共筑未来产业高地。黄河流域各省区间产业关联性弱、同质化问题突出,集聚经济的正外部性无法释放,郑洛西要避免产业链条在地理空间上的“自然布局”和“简单组合”,要加强区域间“优势互补”与“错位发展”。第一,加快编制郑洛西新能源汽车、物联网、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制药、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两图三清单”,即“产业链基础资源图”“产业链断链风险图”和“合作清单”“建议清单”“揭榜清单”,力争摸清郑洛西产业发展底数,厘清产业发展脉络,为把握重点方向、进行针对性合作打好基础;第二,考虑到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性和水土保护要求,产业发展要加强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协调,共同制定针对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基础产业和潜导产业的“正面清单”,以及需要重点腾退和禁止准入的“负面清单”,加强政府引导与市场监管;第三,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鼓励多元化产业协同模式,学习总结郑州期货交易所在陕西设置苹果期货交割服务的经验做法,深化探索涵盖技术交流、人才互动、税收分成等多方面的产业合作价值体系,鼓励郑洛西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共建产业园区、合作开发区,设立支持郑洛西园区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的产业引导基金;第四,携手共建郑洛西大数据中心,服务区域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赋能实体经济的能级和水平,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培育打造面向未来的“数字郑洛西”。

(二)树立“高效率合作”核心意识,塑造新型区域合作共同体

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的构建,要确保合作思想统一、合作动力充足、合作机制顺畅、合作方式精准、合作重点突出,确保合作高效、有序开展,共同打造新型区域合作共同体。

首先,要提高站位,强调规划引领,突出政策引导。第一,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成的基本前提是区域合作多方认识统一,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避免出现单方面推动,要强化合作意识、顾全大局、协同推进。第二,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建议郑洛西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空间规划为导向,以专项规划为抓手,共同画好“一张蓝图”。第三,加强政策引导,争取优惠政策共享,对接协调各地税收政策、水电煤价格和土地政策,缓解政策与市场的边界效应。第四,共同呼吁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争取国家层面对郑洛西区域发展提供战略方向指导。

其次,要建立长效、顺畅的联动合作机制。第一,建立涵盖郑洛西全域的高层次省级协调领导小组,构建职责明确的“省—市—县(区)”三级协调联动机制,重点理顺跨省、跨部门的合作脉络,以降低沟通协调成本、提高合作效率为最终目标,避免低效、无序、繁琐的合作模式。第二,要共同制定年度工作重点和三年行动计划,厘清发展的堵点和痛点,提出拟合作的重点事项和重点项目,探索区域合作项目化、清单化推进模式[6]。第三,倡导民间互动,避免政府唱“独角戏”,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顺势而为,发挥好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机制,做好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人才交流中心等社会平台的“牵线搭桥”。

最后,要坚持精细合作、创新合作模式,突出合作亮点,打造合作品牌。第一,要聚焦中心城市合作,以洛阳为纽带,串联起郑州和西安两个国家中心城市,重点推动郑(州)洛(阳)西(安)三核一体化发展,带动形成新时代引领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的强劲传动轴。第二,构建精细化合作网络,要形成郑洛西20市1区21*21矩阵式的双向互动合作网络,鼓励地市间、区县间直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密合作网络。第三,创新合作模式,鼓励开展“新型飞地合作”“毗邻区合作”“蛙跳式合作”“托管式合作”[7]等新型区域合作,通过资源跨区域整合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第四,打造郑洛西区域合作“新地标”,建议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所在的运城—渭南—三门峡—临汾交汇处设立“豫陕晋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8],成立郑洛西开发者联盟负责具体落地推进,打响新型区域合作的“郑洛西品牌”。

(三)坚持“高水平开放”系统观念,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内陆开放门户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从“海权”到“海权陆权并重”的内外双向开放新秩序正逐步建立,陆地发挥着更强话语权[9]。我国经济循环的重心也正在从东南沿海向内陆转移,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联系互动越发频繁,由郑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等内陆五大国家中心城市所构成“钻石—菱形”开放合作网络已初具规模形态,在此过程中,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拥有广阔开放腹地等巨大后发优势,极有可能成为我国对内对外开放最为重要的战略前沿地和战略纵深地[8]。

首先,用好、用足、用强国际开放合作平台,构建我国具有国际战略价值的内陆对外开放高地。第一,主动嵌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分工体系,充分发挥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西安“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优势,为国内大循环良性运转注入新动能,激发合作带内产业链活力,助力中国向国际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第二,强化平台间协同,形成开放合力。加强郑州、西安两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良性互动,避免平台间出现市场封锁、重复建设、补贴大战等冲突,在模式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规则创新方面寻求突破,形成分工得当、良性竞合、互惠共赢式的开放协作体系。第三,加强西向对外开放,借助“一带一路”东风积极参加国内大循环,扩大与沿线国家的深度经济合作,抢占“陆权高地”,探索建立内陆与欧亚大陆深度经贸合作的开放先行区。

其次,串联东中西部区域合作新经脉,构建国内大循环格局下的内陆枢纽链接。第一,以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为抓手,持续拓展国内战略大纵深,进一步疏通“北向”“西向”合作经脉,重点突破商贸流通纵深、粮食能源安全纵深和开放合作纵深,为西部地区加速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发挥枢纽链接作用。第二,加快打通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间,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间的关系脉络,加强跨省域、跨战略、跨平台区域协同,力争实现郑洛西一体化发展,形成连贯东中西部的高效开放合作通道[10]。第三,培育东向开放通道,总结发扬豫沪合作20年先进经验,加速构建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推动郑洛西与长三角在科创、人才、产业、商贸方面的良性互动合作。

最后,超前谋划打造郑洛西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内外双向开放新格局。第一,加强郑州、西安两大交通枢纽间的配合协作,加速构建高速公路、城铁、普铁、高铁、航空、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式的立体综合交通枢纽。第二,筹备构建郑洛西“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规划构建连接全球的国际性门户枢纽群和全球高铁网络,重点探索“空铁”联运模式,加强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与郑州、西安两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合作,培育连接国内与欧洲、中东、中亚等区域的空铁中转站,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区域航空枢纽。第三,培育郑洛西交通网络次级节点,加快联通城市群间、都市圈间多级交通轨道,加密加粗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八方辐射、全域开放的内陆开放门户。

(四)践行“高品质生活”发展理念,共筑宜居幸福的人文走廊

以构建宜居幸福的人文走廊为目标,倾注更多对“人”的关注,更加在意老百姓的“心头事”,让人民活得更有品质、更加舒适、更有底气、更加幸福。

首先,注重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级,共同打造郑洛西品质生活示范带。一方面,对标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一流城市品质区域,全面增加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分层引导教育、医疗、体育设施水平提升与布局优化。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与郑洛西功能方向匹配的全国一流学科;重点建设招引国际医院、三甲医院和中小型专业化医疗机构,补足医院数量、医技水平、医疗资源可达性短板;强化专业性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另一方面,要打造郑洛西品质生活共同体,推动医保异地结算、就业技能证书异地认证等;集合西安、郑州、洛阳优势医疗资源,共同建设郑洛西区域医疗中心;成立郑洛西高校联盟,鼓励学生跨校组队参赛、跨校定期交流、跨校专业辅修,支持高校间学分互认、课程资源开放和科研平台共享。

其次,重点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打造郑洛西文化复兴示范带。第一,抢抓黄河流域国家战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元素,盘活历史资源,串联郑州、开封、洛阳、西安等古都和沿线特色魅力节点,组织开展郑洛西文化联席活动,加强黄河文化、关中文化、丝路文化等交流融合,建立华夏文明核心合作轴带。第二,共同做好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好传统文化多样性,鼓励郑洛西共同制定“郑洛西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联合打击文物犯罪,共同监督过度旅游开发,注重活态文化传承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携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第三,建议共同成立郑洛西文旅投资公司,联合开发跨省旅游资源,探索发行文化旅游联票,打造黄河文明特色文旅线,策划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节庆。

最后,着重优化城市生活空间,共同打造郑洛西幸福宜居示范带。第一,前瞻谋划郑州、西安等郑洛西中心城市的功能疏解,着眼解决空间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系列城市发展问题,集约、高效、有序利用超大城市集聚的各方资源,鼓励其他地区积极承接功能转移,并结合地方发展实践,形成特色功能性节点。第二,规划建设郑洛西城市生态绿廊,学习借鉴成都公园城市和上海大都市圈清水绿廊经验,统筹城市生态保护与景观塑造,共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诗意栖居生活空间。第三,统筹城乡空间,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共同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品质精致的特色小镇,例如洛阳朝阳唐三彩镇、临汾昌宁紫砂陶镇等,重点培育小镇联盟和乡村联盟,强化联盟内小镇资源互补、交通互联和信息共享,将其打造成环境优美、多元活力的品质人居载体和田园栖息地。

猜你喜欢

高质量区域生态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分割区域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擦桌子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