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曰周道 羊肠比恶——张瑞图的坎坷命运
2022-07-20粘良图
□ 粘良图
1956年,晋江青阳在霞行建粮站,对当地一座张氏祖墓进行迁移,在墓中发现了一方高95厘米、宽60厘米、厚5厘米的黑页岩墓志铭,上面密密麻麻刻着三四千个端楷小字。经辨认,这方“皇明赐进士及第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特赠太傅文隐张公暨元配累封一品夫人王氏合葬墓志铭”由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林欲楫撰文,浙江左布政使周维京篆额,吏部文选司杨玄锡书丹。墓志撰写人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为张瑞图“阉党”恶名平反昭雪,记叙张瑞图执政期间十数大事,以证实他“内持刚决,外示和易”“阴剂消长,默施救济”,是隐忍遵晦、处心积虑与魏忠贤作斗争的“濡迹以救世者”。墓志铭的出土在当地史学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结合对张瑞图生平史迹及其诗作《白毫庵集》的深入探研,让人们对张瑞图这位历史名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欣赏张瑞图的书画艺术的同时,对他的生平也有了不同以往的评判。
张瑞图(1570-1641),福建晋江青阳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三十五年(1607)进士第三名(探花)。张瑞图出身贫寒塾师,很早就以文章、书法知名地方。据说他殿试时写的策论便引起考官的关注和争议,当时皇帝出题问:如何使君臣上下一心,办好国家大事?张瑞图以“古之用人者,初不设君子小人之名,分别起于仲尼”立论,提出朝廷应采取不问出身高低,广泛吸收人才,在使用过程中加以鉴别任用的用人政策。文章一反读书人将孔子顶礼膜拜的惯例,居然直称仲尼之名。这份有争议的论文送到万历皇帝案前,万历皇帝一眼就看中了卷面上的行楷书法,及至细读其文,立论新颖,说理透彻,不由拍案叫好,特擢拔该卷为一甲第三名。张瑞图自此入翰林院任编修。
[明]张瑞图 杜甫《渼陂行》(局部) 31×815cm 纸本 1622年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夏天,张瑞图曾奉命与翰林院同事魏广微一起出使云南。从北京到昆明万里之遥,走的多半是水路,顺着大运河到南京,然后从长江溯流到荆江河段,过洞庭湖,由浣水上溯,过浣陵、辰溪、清浪,到贵州龙里再改走陆路。开头一段路还算好走,进入辰州时,水道越来越狭窄,越来越难走,小船迎着湍急的逆流而上,溪涧中礁石嵖岈,危机四伏,舟子每前进一步都必须拼命与激流搏击。张瑞图亲历险境,深感惊心动魄。到达贵州龙里后,取道普定卫、安庄卫,过关索岭,到普安卫、白水驿,过交水、马龙州才到达昆明,这段路1000余里,更为艰险。虽在处暑节气,边地却气温甚冷,阴晴不定;山高路狭,石路又陡又滑,还要防止树上落下袭击人的鼯鼠,真是步步惊心。事后,张瑞图心有余悸地写道:“盘郁三苗地,间关万里身。灌丛屯厄塞,毒水划嶙峋。心折经过后,愁生风雨晨。昔贤犹跃马,未敢论酸辛。”艰难的路程让张瑞图印象深刻,他哪里知道,日后的仕途还要比这云南之行更加险恶!
万历四十六年(1618),张瑞图的父亲过世,张瑞图在京闻讯,连夜奔丧回到晋江,营葬父亲后,在家守制三年。期间朝廷迭有变故,张瑞图恰好避开了不少是非。
天启皇帝登基,告假在家的张瑞图循例得到升迁,授左春坊中允,任职于詹事府。他于天启元年(1621)十月进京履职。之后两年里又循例得到三次升迁,晋升为少詹事。但此时张瑞图反生退意,眼见皇帝昏庸,阉党当道,他十分失望,作《煌煌京洛行》表明对当时政治的厌恶:“去我枌榆,来游上国。谁云周道?羊肠比恶。车如流水,马似龙跃。袂幕衽帷,摩肩击毂。朝游金张,暮过卫霍。娼携赵李,侠连剧郭。快辔长楸,酣宴平乐。百金装刀,千场纵博。左手纳贿,右手鬻爵。一言不合,戈鋋交作。乘危设阱,伺隙置毒。组织由夷,钳网孔墨。扪舌发言,拟迹投足。轻者灾身,重者及族。因鬼见帝,爨桂炊玉。嗟尔远人,胡然踯躅。”张瑞图在天启三年(1623)年底告假回家,他决定就此在家隐居,了此一生。
张瑞图回家后,京城形势愈加严峻,朝中大权尽落阉党手中,正直敢言的官员一一遭到谴谪处分。对于残酷现实,张瑞图采取躲避的态度,平日除了读书写字、课督子侄外,常常盘桓在住家附近的白毫庵中同和尚谈经论禅,以佛学来慰藉自己的心灵。闲来无事,张瑞图便在居室周围种竹莳花,辟为园圃,在园里建了一座果亭,自号“果亭山人”。
天启五年(1625)冬天,张瑞图获悉,朝廷晋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事,并充《实录》副总裁。张瑞图无意上京履职,他写了一首《古风·公无渡河》表明心态:“公无渡河。公欲渡河,须待楫舟。身非鱼鳖,安可侮洪流!”
这一天风寒雨冻,住在邻村的亲家丁启浚冒雨踏泥来访,打破了张瑞图生活的平静。这一回丁启浚是受多位被阉党排斥的同僚嘱托来劝请张瑞图出山的,他们认为,当下朝廷上阉党一手遮天,东林党全被扫除,急需一个主持正义的人作中流砥柱。现在难得张瑞图擢升侍郎,有进入中枢参与执政的机会,应好好把握。只有在朝廷上立足,一旦得遇时机才能将阉党扫除。张瑞图怕自己担任不了这样的重任,再三推辞,但也明白众多同事已与阉党公开决裂,目下能出面与之周旋的只有自己一人,为国事着想,他终于咬牙答应。“身是迂人老更迂,焦芽生理不堪濡。为防人面幽栖惯,偶看云心出岫无。寸草春晖聊欲报,波臣斗水即非枯。因君与说先皇事,感慨悲啼剧夜乌。”这首诗记录下张瑞图进京履职的经过与心境。
[明]张瑞图及夫人王氏墓志铭 拓本
不出所料,张瑞图天启六年(1626)春夏间赴京就任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新职,七月间,即同施凤来、李国普(木字旁)同时擢升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成为内阁成员。张瑞图一入内阁,就接到林欲楫从南京寄来的信:“君臣义无所逃,今日之事,惟补救一分,即是一分相业。”在朝廷上,张瑞图不能不装着笑脸与阉党周旋,尽力维护正道,更多时间则用于泼墨挥毫,应付接踵上门的求字者。他尽力说服自己适应这恶浊的环境,写道:“老子曰:‘谁能浊之徐清。’夫子曰:‘龙游乎清而食乎清,鱼游乎浊而食乎浊,螭游乎浊而食乎清。’吾其为螭耶!由是言之,至清不厌浊。厌浊以求清,昔人所谓多一重公案者也。”他隐忍着,等待时局的变化。
当时,有国子监生上疏要在文庙中为魏忠贤塑像;有官员提议:皇宫中接连建成皇极、中极、建极三座大殿,首功应归于魏忠贤,在宫殿落成祭拜太庙时应该将魏的功绩写入祭文,永远保藏在金匮中;御史梁梦环一再提议要将魏忠贤的爵位提升为相当于王的“大藩”,这些提议都被张瑞图巧妙地用语言支吾,给阻止了。
魏忠贤把皇帝当作傀儡,懿安张皇后十分不满,几次劝告皇帝对魏阉和他的搭档客氏严行管束,魏忠贤便指使人上疏弹劾皇后的父亲张国纪,以便乘势将皇后废掉。内阁商议此事时,张瑞图挺身而出,提出反对意见,张国纪这才逃过一场迫害,懿安皇后的地位得到保全。后来就是在懿安皇后一力支持下,朱由检才得到继位的机会。
当时东北边境局势险峻,国内动荡不安、民变四起,张瑞图参与策划了一系列军机大事,比如否定与后金和议;调解总兵毛文龙与朝鲜的紧张关系;组织兵力救援被围的锦州;从宽处理宦官造成的黄山冤案以消弭民变。这些政事的落实都是违背魏忠贤的意旨,经过斡旋和斗争取得的结果。
修《光宗实录》时,任主编的张瑞图暗中告诫执笔的史官,让他们不得在史书中提及魏忠贤的名字,不让阉宦的丑恶污染信史。
方震孺、李承恩、惠世扬几位大臣因反对阉党被逮捕关押在诏狱中,魏忠贤打算在冬至日把他们杀掉。经过张瑞图设法斡旋才给予缓刑,他们的生命终于得到保全。
天启七年(1627)八月,天启皇帝病逝,魏忠贤在代表朱由校发表的遗诏中,俨然以决定国策、拥戴朱由检上台的第一人自居,张瑞图却在内阁拟定遗诏时一力主张把魏忠贤从托孤大臣的名单中删去,挫败他继续把持重权、控制新皇帝的阴谋。
崇祯皇帝上台后,开始对阉党进行清算,同时也打算把前朝的阁臣赶走,组建自己的班子。张瑞图看出端倪,于崇祯元年(1628)再三上疏,与首辅施凤来同时获准退休。第二年,崇祯皇帝命新任内阁首辅韩爌主持定“逆案”,对之前依附魏忠贤的官员严行处分。韩爌先后拟交两份“逆案”官员名单,从四五十名扩充到近二百名,崇祯皇帝仍不满意,他准备处分几个退休阁臣来立威。最后张瑞图的名字被加在“逆案”第七等“交结近侍末等”项下,罪名是“逆祠坊额碑文,人言多其缮写,已达天听,岂是风闻?”
按律,“交结近侍末等”者应“坐徒三年,纳赎为民”,张瑞图为了交罚金,家中的钱物被搬得罄空,连日常买米的钱都没有,幸好丁启浚亲家送来几担稻谷,才度过三个月饥荒。张瑞图将一腔愤懑写成诗篇《病鹘行》,把自己比作一只翅膀被风雨打湿的小鸟,被一只病鹰抓住了。诗题说:“吾嗤夫世之吐刚茹柔、自诧丰裁者而作是诗。”
原本身体孱弱、患过肺病的张瑞图,经这一番折腾,又气又急,终于病倒了。在病床上,张瑞图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反省,终于从传统文化老庄思想中找到了出路。他为古代上百名隐逸高贤各写了一首诗,总其名为《高士篇》,既是对先贤的歌颂,也是对自己的劝勉。这组《高士篇》写完,张瑞图的病好多了,可以下床走动,临案挥毫了。
佛教禅宗理论也是引领张瑞图解脱痛苦的一剂良药。张瑞图经常与白毫庵的高僧交往,以诗句表达对于佛教禅理的领悟,先后写下《庵居肤偈》163首,他还为自己起号“白毫庵道人”。
看透了生和死,淡泊了名与利,张瑞图对之前不公平的遭遇不再耿耿于怀、愤懑难消,而是随遇而安,回归自然,将生命寄托于山水之间。他模仿唐诗人白居易平白恬淡风格写了100首《庵居杂咏》,反映自己的心境——惬意于田园的生活,身心融入自然,虽然囊中羞涩,但是安贫乐道。
崇祯十四年(1641)三月二十日,张瑞图在家中溘然长逝,享年72岁。任翰林院检讨的儿子张潜夫闻丧归回,就张瑞图事先寻好的墓地,将其安葬在万石岭。因为张瑞图之前被黜为民,只能依照平民规格下葬,墓碑仅刻写姓名而已。
张瑞图死后第三年,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1645年,明宗室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南明隆武政权。朱聿键锐意恢复,在用人方面力戒门户之见。隆武元年(1645)六月,隆武皇帝认为张瑞图无罪被黜,特地为其平反,亲自为他拟定谥号“文隐”,谕祭葬用全礼。张潜夫于当年八月为父母迁葬,隆武皇帝派员设祭,宣读祭文。因时局动乱,墓地就近选在霞行龙头山下离张家不远的地方,新墓辟地90步,墓碑上大书“明中极殿大学士张公暨一品夫人王氏茔”,墓前置放两只石狮子,时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林欲楫为撰写墓志铭,列举种种事实为他平反。可是南明隆武政权旋即灭亡,该墓志铭深藏地下数百年不为世人知晓。
1956年,位于霞行的张瑞图墓因建粮站迁移,张氏后裔将张瑞图夫妻的骨骸按当地的殡葬风俗收捡在陶瓮中,就近埋葬在龙头山。
2014年,晋江市人民政府特地在市区附近的八仙山公园南麓拨地由张氏后裔营造张瑞图陵园。墓地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左面筑张瑞图暨王夫人墓茔,右面筑张瑞图功侄、清荣禄大夫平潭总兵张天福暨夫人吕氏墓,总其名为“文武一品园”。张瑞图墓碑高6尺余,宽4尺余,上书:“明中极殿大学士瑞图张公暨妣累封一品夫人王氏茔”,墓前安石供桌和曲折的石扶手,石铺墓埕、丹墀,墓头碧草萋萋,墓后青松环护。墓前陡坡开筑105级台阶的甬道,甬道两边竖立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各1对,墓地周围布列数十座镌刻张瑞图书法作品的石碑。在这样风光秀丽、安适宁静的地方憩息长眠,张瑞图应该可以告慰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