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图“尚奇”书学思想探微
2022-07-20王云碧砚
□ 王云碧砚
张瑞图(1570-1641)是晚明书法艺术“尚奇”思潮的代表者。有研究者指出:“张瑞图所处的位置相当重要,张瑞图是晚明新书派出现的标志。”①本文主要从张瑞图独特的“尚奇”师法观,求奇变的创作观,以及用“奇”的外在形式表达性情、隐喻言志三个方面,阐述其“尚奇”的书学思想。
一、张瑞图的“尚奇”思想
1.“尚奇”师法观
中国书学传统,一般以师古人、学古法为主要路径。宋黄庭坚推崇学古,主张临摹古人以求古意:“佳帖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法,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古人学书,不尽临摹。”②复古思潮的代表人物赵孟頫亦有相同见解:“当则古,无徒取于今人也。”③赵孟頫的复古思潮对明代书学观影响甚远,明解缙有言:“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揑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④他认为学书要在临摹处下功夫,且需要口传心授才能得其要领。他的这一见解与众书家的师古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可见明末之前的书家多“以古为尚”、不越古法雷池一步。
张瑞图处于晚明的变革思潮中,对于“尚古”的学书观有着不同的见解,即“自我作古”。《果亭墨翰》是张瑞图所著刻帖,由其弟张瑞典于天启六年(1626)整理成刊,分六卷,共收录张瑞图所作诸体书迹近30幅,并有多件他人题跋,在其书迹中具有重要位置,从中可一窥其独特的书学思想。张氏在其中言之:“晋人楷法平淡玄远,妙处都不在书,非学可以至也。坡公有言:‘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假我数年,撇弃旧学,从不学处求之,或少有近焉耳。”⑤张瑞图以为一味学习古人不能得书学妙处,赞同苏东坡学书应以通晓意趣为主的观点,提出“撇弃旧学”的大胆想法。这对于当时“学古”的主流书学观,无异于是另类,正体现了他不慕时风、“以奇为尚”的书学思想。“从不学处学之”这一观点在他处亦有论述,在《白毫庵集》中,张瑞图说道:“一字可不识,万卷何妨抽。”他的“不学处学、一字不识”的书学观显然受到心学影响。张氏所强调的是书为心化,所谓“求之于心而是”。若未尝见心明性,即便苦学仍不能领悟书学之道,与王阳明提出的“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⑥这一书学思想相合。
张瑞图的“撇弃旧学”主要指学习古人应当体会其意,并不是一味反古。学古是以形成自我风格为最终目的,是为“自我作古”。其行草书《古诗十九首》款书处提及:“曾见文三桥书十九首,学祝京兆,大为所压。暇日书此,纵笔自成不复依傍,或犹可免效颦之诮云耳。”张瑞图批判文彭作品一味学祝允明而没有自我风格,主张书法应“撇弃旧学”,摆脱束缚而成自家面目。由此可见,他的师法观中极具“尚奇”的创新精神。
[明]张瑞图 节录袁昂《古今书评》 绢本款识:白毫庵瑞图书。钤印:白毫庵主(白) 张长公(朱) 瑞图之印(朱)
2.求奇变的创作观
清代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评述张瑞图书法:“瑞图书法奇逸,锺王之外,另辟蹊径。”“奇逸”一词点明了张瑞图在实践中求奇变的创作观。“二王”书风自唐代确立正统地位后,被历代书家视为帖学正宗加以临习,大都未曾改变“二王”笔法和神采,力求忠实于原作的临摹现象在明末时有所改观。“当我们从一个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晚明的‘临摹’现象时,就能感受到经典的尊严在晚明的许多文化领域中已经衰落了。”⑦正如张瑞图在《果亭墨翰》中谈及:“临帖切忌紧逼,相逼而视,吾身方在翁中,安能运翁?此亦旁观棋枰少变法耳。”⑧可见其在临摹阶段已经具有求变、展现自我的意识,在创作阶段进一步将“尚奇”的书学思想表现于用笔技法、结构布白,以及章法经营的实践中。
中锋及侧锋笔法是构成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纵观历代行草书大家多以“中锋运笔”为主要法度,用中锋书写出来的笔画较为厚实,力量感强。因此为求力度和质感的书家们少用“偏锋笔法”。张瑞图在用笔方面有“尚奇”的一面,他打破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的运笔方式,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侧锋笔法,并将侧锋为主的技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使作品具有剑走偏锋的气概。张光远对张瑞图的侧锋用笔评价极高:“瑞图何齐为明末四大书家而已,毋宁尊为千古开创偏锋书法之巨擘。”⑨
在结构创造上,张瑞图也具有“奇逸”的构思布置,具体表现为字形横势伸展、结体夸张变异。从张瑞图行草书作品整体来看,其单字多呈横向挤压的态势,颇有东坡“石压蛤蟆”之感。横画尤为突出,且笔画跳跃激荡增加了字势的动态美。张瑞图此种书写方式一改行草书多取纵势的常规形态,反其道而行之,将纵向压缩、伸展横向。在字形方面则采取了夸张变异的处理方法,单字的内部空间常被分割成不同的整体,利用大小、高低、上下错落、穿插,使字的重心摇摆,具有新奇险绝的意味。在结字上,张瑞图充分展现了其“尚奇求异”的书学观,他有意将单字的两部分分别作或楷或草,这种单字中存在两种书体的结字法,大胆冲破前人藩篱,极具创造力。
在章法经营上,张瑞图行草书中主要以缩小字距为字组、夸大行距为章法,使上下字之间空间紧凑,整体作品行距间却有大量留白。这种计白当黑的章法布局给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视觉观感,使作品气势飞动、酣畅淋漓。明代立轴书法兴起之时,书家们多习惯于宋元流行的尺牍翰札式小尺幅书写,悬挂于高堂之上的巨幅作品常有气势不足、点画草率的缺陷。张瑞图作品中纵宕奔逸之貌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种缺陷。其草书作品《独坐敬亭山》中,钤有一印“兴酣落笔摇五岳”,尤可表达他作品中气势与挥毫的性情。值得指出的是,张瑞图意识到仅有行距间的留白不能解决由于字距过于紧密、行气难以呼吸的弊端。针对这一问题,他采用拉长某一笔画,作一泻千里式的破笔来调节。他的不少行草作品中常见这种充满力感的长笔画,使行气不显呆板,整体章法更具节奏感。
3.以“奇”隐喻言志
[明]张瑞图 节录杜甫《秋兴八首》 28×620cm 纸本释文: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二水。
张瑞图空有一腔雄心却屈从于阉党,被迫书丹,不得已做下毁于身前身后名之事,心中的抑塞悲苦之情难以言表,遂诉诸笔端。仕途的压抑使张瑞图的心理逐渐发生扭曲,对现实的软弱态度进而转化为笔下激荡狂放的态势。书法俨然成为其宣泄情绪的方式,用以表达自身难以抑制的愁苦。“尚奇”的书学观蕴含着他的内心所向——张瑞图本心并不愿与阉党同流合污,但迫于现实无力抵抗,这种不改其真、不移其志的追求无法施展,只得在艺术中展露一二。
张瑞图的“尚奇”并非只追求“奇”的外在形式,而是借此表露自身的内在情感,以书言志,隐喻自身的志向。
二、张瑞图“尚奇”思想的演变
书家的作品风格不是一成不变、贯穿始终的,任何个人面貌的独特之处都会经历从无到有、从稚到熟的发展过程。刘恒在《张瑞图其人其书》一文中将张瑞图书风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我们知其“尚奇”的书学思想亦有演变,至晚期时作品面貌逐步以“拙”代“奇”,书学思想从“尚奇观”向“禅学观”演变,这种转变和张瑞图的人生仕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瑞图的学书思想有三个演变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师古仿习、探索个人面貌为主。如草书节录《杜甫秋兴八首》卷,用笔圆转处颇多,结字尚没有横势突出、夸张变异的特征,在神韵方面也显得较为雍容,不见中期激荡肆意的态势。第二阶段以“尚奇”思想为主导,凸显极具个性的书风。行草《感辽事作诗》卷中已显露出个人风格较为成熟的一面,侧锋较多,用笔以方折代替圆转,结字采用压缩纵势、突出横势的构思布置。整体作品气势逼人,见其性情。第三阶段主要指张瑞图名列逆案回乡隐居之后,褪去“尚奇”的激进锋芒,代之以“求禅”的书学审美。如草书《李白月下独酌诗》已不见凌厉的方折点画,作品气韵复归自然,展现出学禅求道后所蕴含的宁静淡泊情调。
[明]张瑞图 今春花开七言诗 173×48cm 绢本 朵云轩藏释文:今春花开委难当,眼看稀疏叶欲长。春光几朝不一醉,借问汝曹缘底忙。果亭瑞图。钤印:张瑞图印(白) 大学士章(朱)
三、张瑞图与晚明诸家书学思想比较
对于晚明社会普遍流行的“尚奇”审美观,不同书家表现出不同的见解,并针对书学是否应“尚奇”展开了激烈讨论,一时间“尚奇”与“复古”之间的书学取舍争论不休。将晚明代表书家针对“尚奇”所发表的书学观与张瑞图的书学思想作比较,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张瑞图在“尚奇”思潮中的前卫性和代表性。
综上,在明末书坛“崇古”还是“尚奇”的书学争论中,邢侗是“奇产祸”的“尊古反奇”者;董其昌采取更为中庸的态度,既学古亦不反“尚奇”;而王铎是走“以古出新”的道路,有深厚的师古观念。相较之下,张瑞图对于“尚奇”的书学思想是相当前卫的。
四、张瑞图“尚奇”思想的意义
[明]张瑞图 杜甫诗《畏人》 163×46cm 绢本 天津博物馆藏释文:野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塞,无心待马蹄。瑞图。钤印:张瑞图印(白) 大学士章(朱)
注释:
①刘恒《张瑞图其人其书》,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卷》,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第27页。
②[宋]黄庭坚《题绛本法帖·山谷题跋》卷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③[元]韩性《书则序》,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第196页。
④[明]解缙《春雨杂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495页。
⑤[明]张瑞图《果亭墨翰》卷一小楷《书评诗评》
⑥力行要览编辑社《王阳明年谱》,力行要览发行所,1933年,第6页。
⑦白谦慎《傅山的世界》,三联书店出版,2015年,第52页。
⑧[明]张瑞图《果亭墨翰》,庄杰镇《张瑞图书论杂录》,福建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张瑞图书画研究会编《张瑞图黄道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第300页。
⑨张光远《明末书画奇才张瑞图的研究》,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卷》,第31页。
⑩刘恒《张瑞图其人其书》,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卷》,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