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博物馆藏张瑞图书法珍品赏析
2022-07-20林清哲
□ 林清哲
福建晋江是张瑞图故里,至今保存着较多的与张瑞图相关的文物史迹。晋江市博物馆藏张瑞图文物亦别具特色,其中又以明万历庚申(1620)张瑞图行楷《卫民祠碑》《何景明〈雨中过李真人方丈二首之一〉》《苏轼短语一则》为最。
一、明万历庚申(1620)张瑞图行楷《卫民祠碑》
石碑于20世纪90年代发现于福建省晋江市磁灶镇锦美村,后为晋江市博物馆征集珍藏。碑为花岗岩石质,长条形,圭首,高221cm,宽83.5cm,厚11.5cm。碑额从右至左阴刻篆书“皇明”二字,字径10c m左右。碑文内容则涉及明代正统年间福建泉州农民起事,同地方文献史籍可互为印证,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行楷,从右至左共九行,每行自上而下竖排行书,释文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
正统十四年,流贼邓茂七犯郡城,太守引兵力战,死之。奉旨特祠郡中,额曰“卫民”,郡有司春秋祭。其在古陵,则太守死地,百姓岁时伏腊焉。万历丁巳,郡大疫,古陵人病者见太守驱逐厉鬼,由是多全活,益思慕太守,斥治故祠,宇加庄严。而诸生蔡及藻磨石请史氏大书之。史氏按郡乘,太守起刀笔,与贼战死,靡有追奔逐北,执讯获丑之力,徒以卫民一念,义勇奋发,得其死所,且二百年而俎豆加灵,乃知士君子诚自有以不拘资格之崇卑,事功之成败,世代之近远,皆不足以限隔湮没之也。不然,虽起家甲乙第,遭世承平,雍容迁去来,旋踵而民已若遗迹置之,视太守何如哉?太守姓熊,名尚初,江西之南昌人。万历庚申翰林编修、郡人张瑞图撰并书。①
碑文末尾附方形印章两枚:一为“张瑞图印”篆书印文,另一印文漶漫不清。
由上可知,该碑系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由“翰林编修”张瑞图撰书,然后由石匠刻石而就。这一年明王朝处于多事之秋,先是4月皇后王氏崩,紧接着7月神宗皇帝驾崩,8月太子朱常洛即位,9月又因“红丸”事件驾崩,不久朱由校即位。或许是巧合,或许是看透动荡政局,这一年张瑞图告假还乡,从《白毫庵集》可以得知这年冬天他尚居晋江,远离政争漩涡。尽管身处宦海多年,然而生活并不富有。在所作《庚申除日读何稚孝先生〈岁尽诗〉,用韵有作》诗中,张瑞图提及彼时情况写道:“也曾簪笔上枫宸,生计犹悬旧结鹑。母在踵门惭北郭,春来薄祭学西邻。百年预度原非意,旦晚暂宽不是贫。野服明朝供虎拜,谁知典尽到腰银。”②写完意犹未尽,又增补:“年来笔札诎资身,爆竹喧喧动四邻。尘甑何曾缘米贵,苦吟聊可度王春。愧无好语谢交谪,犹有穷亲诉涸鳞。不是街东何礼部,能知此况更何人?”
《卫民祠碑》以石为纸,载录明正统十四年(1449)福建泉州知府熊尚初率兵民抵御邓茂七农民起事,于城南古陵坡兵败被杀,泉人为之立卫民祠崇祀之史实。这段历史同样也见载于万历《泉州府志》、《明史》、乾隆《晋江县志》、道光《晋江县志》等。据《明史》载:“盗起,上官檄尚初监军,不旬日降贼数百。已而贼逼城下,守将不敢御。尚初愤,提民兵数百,与晋江主簿史孟常、阴阳训术杨仕弘分统之,拒于古陵坡。兵败,皆遇害。郡人哀之,为配享忠臣庙。”③清人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亦载:“邓茂七遣别将陈敬德、吴都总等,由德化、永春、安溪寇泉州。知府熊尚初逆战于五陵坡,兵败被执,不屈死之。”④碑记与正史、地方史籍互为印证,极其珍贵。
该碑为时年51岁的张瑞图于1620年书,系迄今发现有确切纪年的较早的张瑞图大字行楷书碑。据研究,张瑞图50岁前的作品多失传,以至今见书迹多为天启以后之作。该碑文长2米有余,宽近1米,篇幅巨大。文行楷,结体取纵势,方折直锐,字形较长,高低欹侧,峻峭挺拔;巧用中锋,同时运用和发展了侧锋,以尖露扁平刷扫纵横,笔调方折寓圆浑,笔法斜倾出险,险中求正,整体气势酣畅淋漓。
[明]张瑞图 紫峰陈先生祠 匾额 晋江市博物馆藏
[明]张瑞图 《卫民祠碑》原石
刘恒将张瑞图书法艺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天启元年(1621)以前,这个时期其书法还处在临摹学习和探求个人风格的初期阶段,并认为这一阶段尚未形成张瑞图独有的点画方折峻峭等特征⑤。《卫民祠碑》书于1620年,对研究张瑞图早期书法艺术极具价值。由于系为故里书碑,张瑞图选择以行楷技法运笔,楷中字体略为拔长,带有行书韵味,暗含其摆脱“台阁体”的创作意趣。这种书风承上启下,已经带有成熟期的风格。也难怪董其昌曾对他感慨道:“君书小楷甚佳,而人不知求,何也?”⑥
张瑞图的书法艺术曾因为魏忠贤写生祠碑而被划入“阉党”而得不到客观评价。然而随着近年来新史料的挖掘,可以发现这种苛责站不住脚。尤其是张瑞图墓志铭的发现,让大家见识到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张瑞图。而晋江市博物馆藏《卫民祠碑》既是张瑞图通过撰书怀念正统年间熊尚初的“卫民”事,同时也映射其跻身宦海的人生追求之一便是“卫民”,即便是告假还乡身居晋江也不忘忧民。这也使得该石碑不仅具备书法艺术价值,同时也具备浓厚的历史人文价值。
二、草书《何景明〈雨中过李真人方丈二首之一〉》立轴
该字幅纵168cm,横48cm,绢本,品相基本完整。该作草书三行,文曰:
胜地岂常得,幽盟难重寻。清晨驱马出,聊此息尘心。鸣磬秋堂湿,然灯古殿深。吹箫爱仙侣,缥缈隔珠林。
落款“瑞图”。引首钤朱文“果亭山人”圆印,落款下朱文“瑞图”方印,白文“书画禅”方印。
诗文内容及落款频现“禅”意,乃张瑞图晚年“学禅定以求安心之道”在书法上的体现。诗文辞藻大多典自《全唐诗》《全宋诗》等。事实上,张瑞图在《白毫庵集》中也不时流露出清淡虚静的人生观,如在《座右铭》中他写道:“惟寂惟寞,爰清爰静。固柢深根,收视反听。上药三品,妙华一乘。渊然不动,廊尔无圣。古镜未磨,空谷未应。三教所同,尽性至命。”⑦明人林欲楫也坦言:“(瑞图)公不逃禅而深达禅观。”⑧这体现他在书艺上的审美志趣便是亦道亦佛,超然物外。
该诗轴体势不求正欹,点画无意工拙,捭阖纵横,收放自如,“禅”意十足,美轮美奂,令人阅后不忍释卷,意犹未尽。诚如清人梁巘言:“张二水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然亦有所本。”⑨清人秦祖永亦云:“瑞图书法奇逸,锺王之外,另辟蹊径。”⑩
三、《苏轼短语一则》立轴
该字幅纵141.5cm,横31.3cm,泥金笺本,字三行,释曰:
昨有人持墨数挺见示,望之知为廷珪也。物之难辨者,不知者若鸟之雌雄;知者若乌之与鹄也。白毫庵瑞图。
[明]张瑞图 卫民祠碑 拓本
文后钤“瑞图”朱文印。文中意为:昨天有人拿了数挺墨让我鉴赏,一看就知道是“廷珪”墨;墨等物品的辨认之道,不精通的就犹如分辨鸟的雌雄一样困难,而精通的人则犹如分清乌鸦与天鹅那样一目了然。《庄子》外篇“天运”曰:“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⑪
[明]张瑞图 何景明《雨中过李真人方丈二首之一》168×48cm 绢本 晋江市博物馆藏释文:胜地岂常得,幽盟难重寻。清晨驱马出,聊此息尘心。鸣磬秋堂湿,然灯古殿深。吹箫爱仙侣,缥缈隔珠林。瑞图。钤印:瑞图(朱) 书画禅(白) 果亭山人(朱)
[明]张瑞图 苏轼短语一则 141.5×31.3cm纸本 晋江市博物馆藏释文:昨有人持墨数挺见示,望之知为廷珪也。物之难辨者,不知者若鸟之雌雄,知者若乌之与鹄也。白毫庵瑞图。钤印:瑞图(朱)
该草书轴系张瑞图取宋人苏轼《书廷珪墨》笔意而作。张瑞图曾多次书写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其文风书风受到苏轼影响毋庸置疑。
“廷珪”系指南唐墨官李廷珪。文人雅士每有好墨多以“廷珪”为圭臬,世人亦渐以“廷珪”代指好墨。苏轼曾自夸他在海南亲做之墨,“与廷珪不相下”⑫。而宋代制墨名家潘谷曾于友人家见到半挺“廷珪”墨,欣喜至极竟然俯身跪拜曰:“真李氏故物也,天下之宝,我生得见,幸矣。”⑬“廷珪”墨之盛名可见一斑。
张瑞图该作行草书,不拘泥于结构的规矩及点画的波挑,而是着力于字形姿态的奔放及势的变化,风格奇谲,笔势绵延流宕,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动感强烈。台湾张光远曾赞誉张瑞图独特的用笔法,认为张瑞图“何啻为明末四大书家而已,毋宁尊为千古开创偏锋书法之巨擘”⑭。审观之,实不为过。
注释:
①林清哲《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作品赏析》,《东方收藏》2010年第10期。
②张瑞图《庚申除日读何稚孝先生〈岁尽诗〉,用韵有作》,见[明]张瑞图著《白毫庵集》下册《杂篇》,粘良图校注,鹭江出版社,2015年,第268页。
③[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289《列传》第177“忠义一”。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④[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上),卷31“平浙闽盗”,商务印书馆,1934年。
⑤刘恒《张瑞图其人其书》,《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卷》,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第11页。
⑥[明]张瑞图《读易诗二首》,《书道全集》第21卷,转引自刘恒《奇崛雄峭 力辟新天—张瑞图书法评说》,《中国书画》2005年第5期。
⑦[明]张瑞图著《白毫庵集》下册《杂篇》,第143页。
⑧见张瑞图暨夫人王氏墓志铭,晋江张氏后裔收藏。
⑨[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⑩[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二编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25页。
⑪雷仲康译注《庄子》,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46页。
⑫《书海南墨》:“此墨吾在海南亲作,其墨与廷珪不相下。海南多松,松多故煤富,煤富故有择也。”见[宋]苏轼《苏轼全集》。
⑬转引自孟滢《鉴识古墨》,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12页。
⑭张光远《明末书画奇才张瑞图的研究》,《中国书法全集55·张瑞图卷》,第1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