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标,世界的苏州
2022-07-20丁云实习生马维佳
记者 丁云 实习生 马维佳
地标,是一座城市最经典的人文形象,它是人们文化交流、约会碰头的场所,是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也是游客旅游到访、市民休闲赏玩的打卡景点,更是区域城市的形象标签。而如果将苏州看成是南宋《平江路》的无限延伸,那么它本身无疑就是一个内容丰富,体量巨大,屹立于中国东南的地标之城。
代表性地标的轮转
从前坐绿皮火车从北方一路南下,每到一个地方,伴着《丝绸之路》的背景乐,火车上的广播就会娓娓道来当地的人文景观和风味美食。火车进入苏州时,车上的旅客就跟着广播的指引一同翘首耸立的虎丘塔,这大概就是“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的真实演绎。曾几何时,同一车厢的旅客兴致勃勃地问起东方之门的方向,那一年,这扇跨越了古典与现代的城市拱门型建筑正因“秋裤”风靡全国。
城市的地标建筑之于每一位栖息者,是有着不同的认知与意义的
穿越江南水乡的古典秀美与现代都市的创新活力的东方之门无疑是城市地标之一
城市的地标建筑之于每一位栖息者,是有着不同的认知与意义的。在苏州,你可以与住在城市东西南北各个角落的朋友相约东方之门,从四面八方聚向东方之门广阔的群翼,又或者相约驰名中外的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每一位到访苏州的城市旅游者也总要到那里去打个卡,就连苏州市民也常常去那里感受城市的文化脉动。也可以与朋友会面于艺圃,即便隐没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路上行走的人们也可以指点你柳暗花明地钻进这处小园,之后在曲径通幽中踏入一间风景无限的茶室,而朋友们早已茶过一盏。又或者是在方圆1公里半径内生活了半个世纪以上的老者,那么在他或她的眼中,地标或许是某一座古桥,某一段古河沿岸,某一家老掉牙的菜市场,抑或是过去经营着书场的老房子。
拿出一张以苏州为大背景的照片,搁以前,很快就会被认出是在哪里。然而现在,即便说明是在哪里,大概率还是一时没法确切找到对应的背景。苏州变得太大了,地标建筑也越来越多。相比之下,人们的活动范围变小了,城市被划分成一个个便捷的生活圈,很多时候你不必再为办某件事穿越半个城。古城外围的变化发展速度之快,也让更多人完全跟不上更新速度。而那些曾经熟悉到闭着眼睛都能一家家数过来的地标性区域,正变得熟悉中透着陌生,陌生中又夹杂着怀疑。最后不得不一声感叹,掉链许久了啊!
城市地标丛生
话说回来,地标究竟是怎样定义的呢?按照某百科的解释,是指城市的标志性区域或地点,能够充分体现该城市地区风貌及发展建设的区域。它们可以是建筑物或者自然物,让人可以看图而认出在何方,例如摩天大楼、教堂、寺庙、雕像、灯塔、桥梁等。那些地标建筑本身,从外表来看就是“地标”,同时,要有独特气场,具有文化影响力,能够改变城市的面貌,给区域带来活力;是人们进行活动时会想到的聚集地、活动中心,融合于城市之中,影响城市发展进程,并能引领潮流;是城市外景地,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标签。
如果照此定义,苏州能称得上地标的,真是太多了:可以是距今1000多年历史,历经战火、地震不倒的虎丘塔;可以是距今500多年历史,几度分合的江南古典园林代表拙政园;可以是由太平天国忠王府与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新馆组成的苏州博物馆;也可以是金鸡湖畔,沿着月光码头一路徜徉而至的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可以是汇聚四面,又通达八方,代表着东方端庄美学的苏州火车站;可以是穿越江南水乡的古典秀美与现代都市的创新活力的东方之门;也可以是基本保持了“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独特风貌,并在区域内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的平江历史街区……
而在大量古典与现代的地标建筑的“簇拥”之下,苏州古城本身不就是一座巨大的地标嘛。
无与伦比的地标——平江城
曾是私家宅园的古典园林,在当代对城市的公共空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老的碑刻《平江图》记录下了这座巨大地标在13世纪,刚经历了一场空前浩劫后大规模重建雄起的面貌。根据钱正在《历史的印记》里的描述,伍子胥于距今2500余年前,在苏州城内精心规划引进了8条河流贯通全城,修筑8个水城门作控扼之用,城内清流萦迥,扁舟荡漾。南宋绍定二年重建苏州坊市时,对城内河道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和修凿,《平江图》上可见7条河流纵贯南北,14条河流横越东西。家家户户前门是街,后门是河,对于柴、米、蔬、果等日常生活用品,人们或可上街采购,或可由河中轻舟载运叫卖。不少人家还跨河搭建了桥楼,使两岸住宅连成一片。这样,河流两岸房屋鳞次栉比,小舟轻驶入内,深邃幽静,形成“水巷”。《平江图》上展示了20条大街,24条里弄,61条坊,264条巷,紧密的网状经纬,井井有条地依河傍水,前接后连地密布在14平方公里的小小城区之中。城区还有桥梁359座,布列67座巍峨、庄严的佛、道寺院和38所官衙府署,清晰可见当年苏州雄踞中国东南地区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而后有了“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之誉。
那一座城,跨越了古老的城墙与城门、古塔与园林,及街巷河桥,早已连成一体,里里外外叩印在苏州人的心门上,也融进当地人的生活里。它对于每一个有关联的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或许早已不再囿于14.2平方公里,而有着各人私家定义的样貌与意义。
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新加坡大学建筑系咨询委员会主席刘太格回忆他1979年的苏州之行,赞叹彼时的苏州犹如一大块美丽的玉石,和建筑、园林、道路综合在一起,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艺术品。
回到40年前,继1981年被确定为全国著名风景游览城市后,苏州于1982年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苏州获国务院批复同意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85-2000)》成为此后建设的指针,《规划》中专门拟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出“全面保护古城,跳出古城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之后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指明了方向。1986年苏州召开纪念建城2500年大会。1996年苏州确立“东园西区,一体两翼”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古城疏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从2007年新制定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开始,苏州城市总体空间格局从“一体两翼”向“古城居中,五区组团”转变,2012年苏州提出“一核四城”发展战略,首次明确了古城的“核心”地位。
将地标之城保护好、发展好
由太平天国忠王府与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新馆组成的苏州博物馆也是城市地标
通过订立全面保护古城的详细规划,苏州不止将建筑物,包括道路的网格格局,路的形制,街巷的肌理都全面留存保护下来。苏州古城像一个巨大的地标,将物质、精神、艺术融会贯通成一个整体,作为基础的是城市的骨架。在这骨架之上,是古街深巷、遗迹园林、公共空间和私人宅邸。古城里,由于多了水系,河道也成了限定街坊的边界。双棋盘交错的河道、街道把古城划分成井井有条的主要组成部分。曾是私家宅园的古典园林,在当代对城市的公共空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园往往又涉及名人,园林相关的名人常常又是文人。名园和名人,与城市的发展历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40年后,苏州于今年召开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咨询会。会上,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阮仪三认为,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领衔提出十字花瓣型的规划做法——“古城居中,四面发展”,苏州遵照这个做法保护了苏州古城。“限高24米”的控制层高要求下,一条可以窥见完整古城风貌的“视觉走廊”得以保留。古城区历史街区的整治,基本形成了以保护古城为特色的道路系统。城市私家园林进一步保护完善,已有的108个私家园林改善了居住条件,增加了城市的绿地,同时也很好地发扬了苏州的文化传统精神。
与会专家称赞苏州历史城市保护卓有成效,“双面绣”是实践了在“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有益探索。如今的苏州,面貌与气象来自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相互探索,也来自于人造环境和自然山水的不断磨合。苏州已不是从前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就可以简单形容概括出它的样貌了,老街、古镇、小巷、园林、马路、商圈、剧院、湖岸、住宅、地铁、昆曲、评弹……这是一个古典与现代并融,历史积淀与时尚潮流并行的地标之城。
这座地标城市,正在并将持续在时代的浪潮之下不断求新、求变、求发展。古典与现代,外来与内生,保护与发展……站在世界城市发展之巅,以“双面绣”形象示人的苏州将继续展现势不可挡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