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心肺复苏术
2022-07-20李孝伟
李孝伟
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打击引起的心脏有效收缩和泵血功能突然停止的现象称为心搏骤停。心搏骤停患者会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停止、脉搏消失和血压下降等症状,只有立刻实施心肺复苏术才能有一线生机。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目的是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2020年8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掌握心肺复苏术的相关知识,正确开展心肺复苏,在关键时刻可挽救他人生命,拯救一个家庭。
老年人主要因慢性疾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而导致心搏骤停,年轻人则多因过度熬夜、疲劳导致心搏骤停。心搏骤停前会出现疼痛、呼吸困难、濒死感等警示信号,提醒大家重点关注以下三种疼痛,即胸痛、腹痛和剧烈的头痛。
1.胸痛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极高风险的心搏骤停症状。2.腹腔血管和脏器病变会导致剧烈腹痛,也十分容易诱发心搏骤停。3.脑出血和脑梗死等脑部疾病重要的发病表现是剧烈头痛,可引发心搏骤停。当自己或周围人出現这三种疼痛时,要在意识丧失前及时呼救。
心搏骤停会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可在数分钟内丧命。一般心脏停搏3~5秒,患者出现头晕和黑朦;停搏5~10秒,脑部缺氧会引起晕厥(意识丧失);停搏10~15秒可引发阿-斯综合征(1),伴有全身性抽搐及大小便失禁等;停搏20~30秒呼吸断续或停止,同时伴有面色苍白或紫绀;停搏60秒出现瞳孔散大;如停搏超过4~5分钟,往往因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过久而造成严重的不可逆损害。万幸的是,心搏骤停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心肺复苏措施,患者的生命有可能得到挽救。
当发现有人可能出现了心搏骤停时,应当先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意识。施救人员需轻轻摇晃或拍打患者的双肩,并在患者的耳边大声呼喊。如果患者是婴幼儿,则需要对其足跟进行拍打,或用力摇动儿童的耳垂。如果患者在呼唤时无刺激反应,则需要观察其呼吸,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者没有正常呼吸(即只有喘息),则可以确定患者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确定患者出现意识消失后,应该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如果现场有其他人,施救者最好能够指定一个人拨打120急救电话,告知急救中心患者所在的位置,等待医务人员问完所有问题后结束通话。施救者则应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如果患者家属在场,需要征求患者家属同意后才能开展急救。如果需要合作,则应该积极寻求其他人的帮助。
进行抢救时,应首先将患者放置成仰卧位,让患者的头颈、胸腹、下肢处于同一条轴线上,将其保持180°平卧姿势,放置在没有弹性的地面或者硬床板上,患者的双手需要放置在躯体两侧。如果需要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反转,则应尽量采用多人协作的方式来翻转患者,使其在反转过程中身体各部位保持在一条直线上,翻转时动作要轻柔、稳、准。
确保患者体位正确后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注意成年人胸外按压的频率要控制在1分钟100~120次。施救者的双肩需要在患者的胸骨正上方,将肘关节绷直,双手掌保持重叠,十指上下交叉,将指尖翘起,掌根放置于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髋关节作为支点,尽量用上半身的力量向患者的胸口按压。成年人的按压幅度需要控制在5~6厘米(胸肋向下陷的幅度),儿童、婴幼儿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按压的时间需要与放松的时间基本相等。
提供人工呼吸前需要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异物,如活动假牙、呕吐物。将患者的衣领和腰带解开,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将一只手置于患者的前额,然后用手掌推动,使其头部后仰;将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颏骨附近的下颌下方;提起下颌,使颏骨上抬。
心脏按压与人工吹气的比例需控制在30∶2左右,即按压30次,对患者进行人工吹气2次,按压并吹气为1个循环,一定要做5个循环,再判断患者的呼吸和心脏状况。应尽量减少延迟和中断胸外按压,直至医务人员到达现场。
用按在患者前额的手的拇指与食指部位,捏起患者的鼻翼下端,进行吹气。吹气时应当用双唇包住患者的口唇,缓慢将气体吹入,同时观察患者胸部是否隆起。吹气完毕后,应及时将捏住患者鼻翼的手松开。
注意给予人工呼吸前,施救者正常吸气即可,无需深吸气。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该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起伏。如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使胸廓起伏,可再次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给予第二次通气。过度通气(多次吹气或吹入气量过大)可能有害,应避免。
注1.阿-斯综合征: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指突然发作严重的、致命性、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使每分钟心脏排出血液量在短时间内锐减,产生严重脑缺血、神志丧失和晕厥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