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轨口述历史俞加康访谈录:轨道交通标准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2022-07-19宋敏华

城市轨道交通 2022年6期
关键词:号线车站主持人

【人物小传】

俞加康,时任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原总建筑师。1939年生,195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专业,轨道交通领域首位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56年至今在隧道院从事地铁设计,曾任上海地铁1号线车站建筑总体设计负责人;3号线一期设计总监;2号线、4号线、共和新路高架工程(1号线北延伸)、5号线、8号线等总体设计负责人。2003年起受聘于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地铁设计顾问。

采访时间:2021年3月31日

采访地点: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

主持人:您是什么时候进入轨道交通设计领域?

俞加康:我是1965年毕业,学的是地下建筑专业,主要是搞结构的;1964年,我参加了衡山路地铁设计将其作为毕业设计,当时主要负责地铁出入站的运营设计,现场设计是在公园里面,要考量人防等级、车站的深井,设计目标是原子弹在1000米高空爆炸,不受影响。后来,兼顾了人防。

1965年8月1日,成立了隧道院,当时只有一百多个人,没有总工程师,只有主任工程师。隧道院分了几个组,我被分到地铁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这套班子被下放到隧道公司下面的各个大队;文化大革命将要结束的时候,设计室和隧道公司下面的设计所基本上都恢复了。1966年下半年,襄阳公园站开工,接收井是我设计的。

1978年到1983年,上海地铁1号线试验工程正式开始。1号线也以交通为主、兼顾人防,但是不像衡山路车站全部考虑人防。

主持人: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明确以交通为主、兼顾人防的?

俞加康:大概是1978年。我们开始在漕宝路进行一站一区间的试验时就考虑,是不是可以交通为主,兼顾人防呢?到了1978年2月,上海市政府组织了8人小组赴香港地铁考察,有王振信、闵企璋、我,还有隧道院其他各专业人员。我们去看之前也就去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看了一下,到了香港地铁,根本不懂。当时1号线是请了香港地铁,香港人和英国人合作做设计,后来终止了,我们自己做了。

1986年10月,《上海市新龙华到新客站地下铁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1988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批准的时候成立了上海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

当时王振信到指挥部那边去做总工,好像总体单位是地铁公司、规划院、北京城建设计院和我们院,四家人组合。上海地铁1号线后来延长到锦江乐园,再到上海火车站,当然,上海火车站还在规划,我们把车站设进去了。这个换乘目前看上去不太友好,距离太长,但能够把高铁站和地铁站混在一起当时已经很了不起了。

主持人:对。当时铁路已经建设,但地铁项目还没有立项,但是我们已经有意识把地铁车站先埋下去,作为车站的配套工程。

俞加康:埋下去要借钱嘛,当时要单独建配线,我们到这个井结束,盾构井先不做,但会把“门”留好,盾构机以后再做。

主持人:当时我记得埋下去是一个折返线。

俞加康:对,折返线埋下去的,盾构机没埋。1990年1月1日,正式开工,1994年12月基本建成。我们比世界第一条伦敦地铁线,大概晚了132年。现在我们建设速度快了,上海地铁目前是全世界第一,到今年为止大概800多公里。我这几天还在评。我统计了一下,一个月不到,评了四条线,都是延长线。上海在做机场联络线、快线,还有嘉闵线,现在上海准备“三个一千”,地铁已经八九百公里了,加上城际线已经超过一千公里了,还有一个市域快轨一千公里、有轨电车一千公里。

主持人:您是学地下结构的,怎么后来去做建筑师了?

俞加康:文革结束后,我从隧道公司劳动上来,组织上就规定做建筑,我以前做的很多都是建筑。

主持人:事实证明,您后来做建筑也很出色,成了中国勘察设计大师。我记得当年做地铁1号线,车站都是仿照北京的那种办法,甲乙丙三种站台宽度12米、10米、8米。衡山路车站是您设计的,您当时就提出来车站里不要有柱子,后来就做成了无柱车站。

俞加康:无柱结构不是我设计的,它又不像弧形的,现在直线它有拉杆了,从现在角度说防火不好,火烧起来,它没有办法延伸。18号线现在在搞大拱顶,不做直线了。我说拱形代价太大,现在造地铁有一点不惜本钱。

主持人:没错。我们还是要回归到交通和建筑的本身。那您讲讲2号线设计。

俞加康:2号线设计,当时市政府明确交给上海隧道院,院里就交给我了。工可报告评审时,我还请沈景炎来过。从2号线开始到后面几条线,都是我做总体。4号线、6号线、8号线、2号线西延伸、1号线北延伸……工可报告,预工可报告,还有3号线,我做设计总监。实际上是从2号线开始,所有的线全部我来负责。因为评选为设计大师,所以这么多条线的总体就给我了。后来我注意了,不能接了,不能全是我出面,如果总是我出面,下面人就上不去了,培养年轻人也很重要。

主持人:上海地铁1号线设计时,提出了设计总体的概念。当年是地铁公司做的总体,到了2号线以后就开始由您来当总体了。您觉得总体设计单位在地铁设计这么大的、有很多设计单位参加的工程里,应该起到什么作用?

俞加康:做总体,初步设计图纸80%以上是我看的,总体设计单位就要有总体人,各工点接口你要看。例如,规划线路,到车站、区间、车站边的距离,坐标是多少,距离一定要跟线路吻合,不吻合,区间要么长要么短,这管片怎么排啊?你长了一公分都不行,管片排不出来的。

主持人:就要抓住几个核心的关键。各设计单位之间怎么协调?

俞加康:我记得2号线后的几条线,我自己画车站图纸。浦东的6号线,我是大图版画的,一天一夜五个车站都画出初步设计。

主持人:当年,我国有过地铁实际设计经验的单位很少,除了北京城建院,就是上海隧道院。地铁大规模建设后,有很多设计院进入行业,总体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就才会出现您画一张图给大家示范的案例。现在很多设计院富有经验了,设计开始讲求个性,当然还是以安全为主,功能为主。

俞加康:也节约投资。当时穷,现在规模大,不像当初。上海14号线、16号线两条线我抠了6亿元,节约下来高兴得不得了,市政府高兴得不得了。现在嘉闵线的一个车站能做到1.3公里,现在规模也足够大了。当然,它也是因为大铁车子要进去,八节编组,车子较长,所以我们有些规范也在改。我是在做2013版修编,至少要11米。

主持人:我记得当年说到那个12米、10米、8米,还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北京地铁当时是战备为主,它的出入口是对称的四个。上海道路不是很规整的情况下,您提出来要因地制宜,设计了好多车站。我记得上海徐家汇车站设了11个出入口。

俞加康:我早年到日本去考察,日本挺简单,一个车站有十几个出入口,很方便乘客。现在车站有个问题,就是安检不行,这成了一个短板。现在广州说出口做安检,我估计可能就检不了,我相信是暂时的,上一次评的时候安检太少了。

主持人:后来您参与了很多规范制定。

俞加康:地铁设计规范有2003版、2013版,现在在做的是2013版的修编版。当时我记得刚开始编这个规范,好像是1999年,你们那编的规范薄得不得了,我这里有的,规范里面没有,地铁车站的规模计算公式没有,还有疏散时间公式也没有,这两个公式都是我创建的。

主持人:当年那个规范仅仅含的北京地铁的经验,就是明挖施工,后来上海地铁盾构暗挖施工,1999年扩编就有了明挖和暗挖,您说的那些后来都不断发展了。

俞加康:这个公式呢我大概是在填补空白,施仲衡认可过,我评大师时是他写的介绍信。我请刘建航、施仲衡两个人做的介绍人。只要是轨道交通规范,比如重庆的单轨,比如公安部编的消防手册,也是我编的。

主持人:重点说说消防规范,现在设计领域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争议,或是有不同想法的。

俞加康:这个规范我花了13年,各专业都是在没有任务下来的情况下,一个人去编的。编好送到原建设部,再转送到公安部,得到公安部认可。我编了大概三四年,编好后送审,调整,校样稿,前前后后花了13年,直到2015年才通过评审,把规范全部发给设计单位、运营单位和建设单位。

后来,公安部消防局的专家问了一个问题,就是站台到站厅有疏散公式和时间公式,站厅到地面为什么没有?现在规定就是站厅公共区任意一点,到出入通道口的最远距离不得超过50米。后来一想也不行,重庆有一个车站,站厅到地面提升高度65米。上一次重庆问深埋车站怎么处理,我说规范来不及,这样,我给你写一个深埋车站消防指南、设计指南,寄过去了。

主持人:消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轨道交通有大量客流在地下,如果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就不可想象。可是现在地铁车站的开发、空间利用又很重要,能够方便乘客使用。这中间的矛盾又该怎么协调呢?

俞加康:地铁车站商业开发之后,换乘车站大得不得了。照目前的标准,只要车站不是大型的,基本上是符合消防要求或者疏散要求的。但是对于地下区间和地下车辆基地就很难。车辆基地在规范中有一条是针对它的,但是针对区间的标准还不够。两条单行区间联络通道不得超过600米,但现在看杭州和上海都超了。上次到杭州1号线参加评审,沈林冲说专家评审过了,施工不了只好拿掉,我说不行,美国标准是规定244米,比我这个缩短1/2还多,美国人就考虑安全区间。

1965年巴库出过事情,车子趴在那里动不了,因为联络通道纵向平台没有,558个人全部死在里面。上海上次10号线撞车,还好没有烧起来,还算容易疏散,也花了两个小时。要是烧起来了,后果不堪设想。

目前建筑限界5.2米又扩大了40厘米,它不是为了增加疏散平台,是为了以后区间坏了之后搞内衬,好修复。上海地基是软土地基,区间一直沉降得很厉害,沉降超过一定的限度,触网基本上压得很低了。

主持人:对,就没有余地了。

俞加康:这样不行,所以上海才会把建筑限界扩大了40厘米。1999年,原建设部组织我们到美国去考察,收获很大。美国是交通部接待的,当时由我担任团长,回国后我就开始写考察报告,中央要管的是投资,只要批了项目,就要给地方至少10%的投资。只要批就给钱,不批是不给钱的。

美国有一个车站,轨行区上面有水管,电机如果烧了,会自下往上喷水。上海公共区装水喷淋,都是地方规范。用水喷淋之后,地铁设计防火标准就取消了。我说前两年到其他国家去考察,没有哪个国家是公共区装水喷淋的。次生灾害太厉害,地坪很光滑,本来没烧死,大部分都淹死的。所以一直是地方规范,没有形成全国规范。

我2016年退休,正好从业51年。当时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国家有规定,好好锻炼身体,为国家工作50年,我达到了,挺高兴的。

主持人:您从事城市轨道交通设计51年,具有丰富的经验,请您谈谈对行业的想法和建议。

俞加康:一个是深埋车站,现在参照2013版地铁设计规范。重庆要把站厅高度提升到65米,他们说提升这么多,出地面要难看了。我说浅埋的地下一层,要提升上来。新的规定有高速电梯井,国外早就有了,比如上次我去考察奥地利,就是宽体的高速电梯井,1个电梯有8平方米,很大,且必须高速。我上次跟重庆写了一个消防设计指南,是更详细的规范,地铁设计规范没这么详细。但站厅公共区到电梯井不能超过50米,还是照这个规范,电梯井的前设的门,位置到了门就安全了。

主持人:我国大多数城市用浅埋或中埋,在随着路网密度越来越大,个别车站可能会出现大于50米甚至更深的深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俞加康:像重庆65米,肯定疏散不了,所以我提出了区间出入口的处理方案,区间分段排烟,由分段排管控系统来定,区间和出入口通道里面只要提升高度,哪一段火灾,就哪一段开启排烟。重庆方面说这样露电梯井出来不好看,想做浅埋一层。假如电梯井要放在站台上,站台到前设门的距离有50米就够了,按照地铁设计防火标准,2分钟要到地面,浅埋地下一层,到站厅需要4分钟,车站的任一点到梯口4分钟,再上到站厅层2分钟,加起来还是6分钟。所以,现在就确定,车站任一点到梯口最多4分钟,这四分钟有什么好处呢?

有些地下商场是要折跑的,假如折跑到站厅2分钟,能满足也是被允许的,我们以前做的就像上海几个车站,换乘不了,中间要折跑一下,满足2分钟也是可以的。

这是一个建议。再一个,消防设计,车站的问题不大,但换乘车站、大型的车站、跟商业结合的车站,尤其是跟商业合用的,出入口都不好算,都不是站厅公共区做疏散口的。因为商业合建,主要考虑商业客流,不共用一个通道,商业就没效益。商业接口的地方,门要关了,火灾工况要关了,那么走行距离超过50米,直接到地坪了。

规定平面卡了50米,我到地面用疏散公式定几分钟,我们依据公式定10分钟,重庆疏散不了,那我就说定到通道口,出入通道口的距离不超过50米。人家说,你为什么不定600米,大于600米不是解决了嘛?你为什么不定5000平方米?现在规范规定不宜超过5000平方米,我曾经碰到过加到5500平方米的,那500平方米也要防火分区,就苦了人家了。

他说你为什么不定个百分比,定好百分比是没用的。比如200平方米还好说,201平方米呢?现在换乘是很难的,面积太大,深圳最早规定三线换乘可以到1.5万平方米,我说1.5万平方米加上站台有接近3万多平方米了,哪有民营建筑3万多平方米就一个防火分区的?现在地铁设计防火标准比建筑设计防火标准要低得多。

主持人:他们可能更多考虑地铁的使用方便和成本,如果换位思考,站在消防的角度,确确实实要严谨一点。第三个建议是逐渐形成标准化,那是指什么?

俞加康:像民用建筑好查的。现在标准化,有些东西好查的,比如设备布置。单位要稍微辛苦一点编,让经验丰富的编,就是为了好查。

我在大师工作室成立大会上就有个想法,要把国内外的典型车站土建,编一本书出来。目的也是为了查起来方便,但后来没能实现目标。

主持人:还有就是国内外典型车站的图集。

俞加康:这要花精力。协会好编辑,国内外图纸都有,我当时负责的1号线装修,收集了两千多张照片。

主持人:您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51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创造了丰富的成绩,带出了一批学生。谢谢您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介绍。

猜你喜欢

号线车站主持人
车站一角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2020?年中国内地预计开通?91?条城轨交通线路
杭州地铁1号线临平支线接入9号线通信系统的改造
在北京,一个车站的治理有多难
地铁车站
咖喱岛(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