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赋能空间为导向的耀华滨江公共空间更新
2022-07-19上海陆家嘴市政绿化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文/上海陆家嘴市政绿化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江 曼
0 引言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至2035年上海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随着社会经济水平提升,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在绿地系统趋于成熟的同时如何焕发并挖掘城市绿地的活力与潜能,进一步优化其功能结构,成为城市特别是高水平发展地区景观设计与建设的重要课题。
1 上海滨江绿地发展概况
滨江绿地是上海极具特色与代表性的绿地资源,滨江的工厂和码头见证着上海的历史荣耀,黄浦江畔的变迁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上海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史。两岸综合开发始于2000年,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两岸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原有生产工业岸线已逐步置换为生活岸线,为滨江公共空间进一步更新奠定基础。2017年末,黄浦江两岸45km岸线全线贯通,滨水绿地公共空间更新提升朝着特色化、精细化、全面化方向发展,并以“世界级滨水区、市民共舞台和都市森林带”为目标,以“都市生活区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以岸线、码头、绿廊作为主要开放空间载体,同时强化文脉传承,彰显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1]。
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更新过程中,在进行功能复合重组、历史文脉传承与视觉景观设计的同时,要求更加注重滨江空间的贯通开放和自然生态的格局构建,强调活动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市民及游客的娱乐休闲方式不再仅限满足于观赏性,而是在增加滨江的参与性、功能性、趣味性方面有了更迫切的要求[2]。绿地能够提供除观赏以外的多方面功能,激发空间活力、完善功能结构、丰富游乐与精神体验,实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回归是目前更新的目标与动力[3]。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方式、功能需求日益多样化,滨江局部公共空间现状仍跟不上时代发展和人们文化生活需求,也是进一步进行更新提升的原因之一。
2 景观赋能设计更新
在景观绿地更新中,传统的改造手法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此次公共空间更新以功能目标为切入点,以赋能拓展、人本优先为导向,完成更新过程。
2.1 导向优势
在切入点方面,传统改造项目一般从问题出发,通过解决问题达到改造目的。而赋能主要是从功能出发,分析现状功能及需求,在改造提升过程中将功能需求结合布局结构赋予绿地内。
对于改造更新项目,赋能是以现有设计为基础,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提出需求从而完善设计,其过程与传统解决问题方式并行但并不矛盾。其优势主要包括:①能够准确发现使用人群的需求并加以满足;②赋予功能改造方式更贴近“人本”要求,直接从人的需求出发;③对于城市中基底较好的绿地,以赋能为导向的设计更新对增加特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2.2 设计流程
1)对绿地内原承载功能进行梳理,总结现有功能。
2)汇总分析使用人群需求并进行功能需求初筛,可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等方式梳理游客对场地的期望及游玩目的。
3)分析初筛功能要求,比较周边或同质绿地已有的功能或游客的需求程度,从而确定功能。
4)精准赋能,将基地所需功能通过设计手段以景观塑造方式精准呈现。
3 耀华滨江绿地现状
耀华滨江原址为1946年建立的上海耀华玻璃厂,基地具有一定的历史文脉。在黄浦江两岸贯通之前为苗圃用地,初期建设定位为临时绿地,建设标准与其衔接的前滩友城公园、后滩公园及世博公园仍有差距。因此,对该绿地进行更新既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黄浦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建设规划及浦东沿江区域发展“十四五”规划,又是浦江东岸公共空间更新的重要一环。耀华滨江绿地西邻黄浦江,南北与后滩公园及前滩友城公园衔接,上位规划属于创意博览功能段,与龙耀滨江广场隔江相望。耀华滨江绿地占地约17hm2,沿江岸线总长度约1730m。绿地东临耀江路及南北向道路的耀龙路、高架路,与市内东西向主干道衔接,毗邻地铁7号线后滩站。周边有远东宏信广场、环球都会广场、上海君康金融广场等商业,且具有充足停车配套设施,与上钢新村、济阳新村等住宅区相邻。基地周边地面及轨道交通便捷、可达性高,有集中商业运营且居民区较多,客群辐射面广。
基地内部场地竖向地形相对平缓,三线贯通后,骑行道、跑步道及步道整体交通结构已基本构建完成。步道主要由亲水平台、游步道组成,现状步行体系相对简单,游赏体验性不强,参与感弱。由于日益增长的景观需求,整体存在绿化标准不高,观赏点不足等问题,依据场地环境及内部景观条件,该绿地在更新中功能待挖掘、活力待激发、文脉特色待传承。
4 耀华滨江绿地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4.1 基地原有功能
绿地内部更新前,三线已贯通,步道、跑步道、骑行道均已承担起健身、漫步等功能,15号与16号驿站、厕所、管理用房等承担了休憩、如厕等功能,绿地内布置了一级标识、垃圾箱、照明灯具等设施。
4.2 功能初筛
为充分了解市民及游客对该绿地的功能需求,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选择年龄在12~80岁的205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200份)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数据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
4.2.1 绿地游客来源
经统计分析发现,游览该绿地的游客主要为附近居民(占47.5%)及本市居民(43.0%),外地游客仅占统计游客的9.5%,且大多数为20~60岁的游客群体。
4.2.2 游客对绿地的功能需求
游客对绿地的功能需求如图1所示,大多数游客到耀华滨江绿地的功能需求主要是娱乐、赏景和观江。在调查统计中发现,来此游客中多数与家人同住,这与该绿地的游客来源存在正相关关系。
1游客到耀华滨江绿地的功能需求
游客问卷调查发现,考虑到滨江绿地游玩的人主要是附近居民及本市居民,来此绿地的目的主要集中于家庭亲子、聚会娱乐等相关功能,其次是视觉享受及健身运动等功能。超过90%的游客倾向于新增一些具有特色且能够提供活动休憩空间的场地,而且普遍提出需适当增加功能设施的可停留时间,尤其是周末或假日(见图2)。
2游客希望新增功能的目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该绿地的主要功能与分析的原有功能一致,是为本市居民提供休憩的场所,目前游客希望在绿地内增设的功能重点在于满足增进家庭朋友关系、提供美好视觉享受(包括江景)等方面,新增功能可使游客能够停留较长时间且具有特色。因此,新增功能宜满足以上需求,才能够进一步满足游客的预期。
4.3 功能筛选确定
经走访咨询,黄浦江核心岸线其他滨江段暂无可设置帐篷区域的绿地,而游客搭设帐篷的需求与呼声一直较高,新增功能锁定在提供搭设帐篷的场地上。设计帐篷场地与营造露营区一方面可提供较长时间人群停留的场地与条件,另一方面也具有较高的资源独特性。因此,确定新增功能在提供帐篷场地的同时结合绿地提升,提高滨江沿线功能的完整性,从而完成滨江公共空间的更新。
4.4 精准赋能设计
4.4.1 赋能设计理念
在耀华滨江绿地更新过程中增加搭设帐篷功能,借用场地内黄浦江水、花海、林木、景观平台等自然元素,打造以“江、花、林、台”为主题的平台及栈道,形成阅江、赏花、沐林、观景的景观帐篷区,如图3所示。结合景观效果需求,对绿地内行道树、背景林、林下地被、沿道绿化、现状防汛墙等进行设计,以进一步丰富绿地景观,使自然环境与新增功能协调融合(见图4)。
3观赏功能布置平面
4耀华滨江绿地平面
4.4.2 设计内容
1)木栈道及平台(帐篷场地)设计构建
很多游客在草坪上搭设帐篷,由于游客量较大,管养单位难以维护及管理是传统绿地不允许搭设帐篷的主要原因。考虑到耀华滨江绿地原有草坪量有限,且游步体系较弱,设计通过构建木栈道及平台实现搭帐篷功能,不仅可补充完善步行体系,丰富游赏体验,而且不影响草坪的生长及管理。在木栈道及平台的定点选位过程中,通过结合利用周边环境及现场景观元素,使用者可穿梭林下、临江观水或驻足花海,场景变换多样,视觉感受增强(见图5),与现有景观相协调的同时创造理想景致。
5木栈道及平台(帐篷场地)效果
在帐篷平台设计中,结合查询资料及实地实践,依据实际空间分隔和使用感受,承载搭设帐篷的平台大小以摆放1~3顶标准帐篷为宜,平台面积15~75m2占多。大平台可用绿篱分区,一方面软化硬质平台、美化环境;另一方面起到分隔作用,增强私密性。除平面设计外,考虑到绿地率及生态性,不采用传统的混凝土基础,而利用杉木桩的固定方式,尽可能降低对绿化区的影响。在平台上可设置一定比例的休憩座椅,使平台不需完全依靠搭设帐篷吸引并留住游客。另外,考虑到安全性与防滑性,在木栈道起坡处与台阶边缘增设防滑条。
2)提升绿化环境标准,增强视觉观赏性
原有场地内的绿化在树形、品种等方面标准不高,综合道路、江景、疏林、密林、草坪、节点等方面因素,替换原有场地内树形不佳、长势不好的植株,打造悬铃木骑行大道,增加无患子、乌桕、银杏等色叶背景林,营造入口花坛、道旁花带、阳光草坪、花海等特色植物景观。
木平台栈道附近的花海是游客的观赏点之一。花海种植采用籽播形式,场地内有疏林区与密林区。根据不同的光照条件,选择合适的花海籽播种类。疏林区域的籽播种类以波斯菊、虞美人、鲁冰花、百日草、观赏草等为主,密林区域的籽播种类以二月兰、兰花三七、红花石蒜等耐阴性强的植物品种为主。局部区域可选用多品种混播的形式,打破单一花海限制,提高观赏性。
3)完善及更新公共设施,提升人性化
滨江绿地人性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具备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除垃圾箱、导向牌、照明等基本设施外,结合本项目的帐篷服务功能,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重点增加导引与预约管理系统的设计引入,软硬结合,发挥功能。
考虑到后期帐篷平台便于使用与管理,将平台与可容纳的帐篷数量进行标识与分区。标识导向牌、地面引导均利于游客快速找到所在平台的位置,节约时间的同时提高可达性,提高游客使用便捷度。为后期便于管理,设计引入智慧预约平台,平衡绿地资源使用率,提升游客的使用体验。
4)融入彩绘设计,增加特色
为美化环境、延长驻足停留时间及增加参与趣味性,对现有防汛墙、构筑物、地面铺装场地均进行趣味立体的彩绘设计,打造滨江特色彩绘。防汛墙彩绘设计选用海洋元素,鲸、海龟、海豚等形象鲜活地跃然“墙”上,生动活泼。针对原有滨江旁树阵铺装广场,结合原有混凝土凸起,采用树屋、跳格子、迷宫等元素进行彩绘设计,为儿童带来较强的参与度与趣味性。
5)挖掘场地历史,传承历史文脉
景观设计不能与原有历史文化剥离,结合游客需要了解历史文化功能的诉求且绿地原址为玻璃厂,设计利用玻璃元素,在耀华滨江绿地次入口采用彩色玻璃或亚克力小品结合花境植物打造特色“炫·彩”花境,在丰富入口景观效果的同时,展现滨江原有的历史文化底蕴。
5 结语
从以人为本出发,赋能导向更新方式有自身的优势及较强的可操作性,可在景观设计中深入应用。由于耀华滨江为现有建成绿地,有一定基础,同时具有提升需求及功能增补诉求,比较适用于此类更新方式,可使绿地重焕新生。在其他非更新改造类项目中,传统设计方式可结合赋能导向方式共同优化设计思路及转换设计角度,使设计丰富完善,更加贴近使用者需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