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2-07-19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院朱婕妤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6期
关键词:人居风景园林景观

文/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院 朱婕妤

1 乡村振兴

1.1 乡村振兴工作中风景园林行业所处的位置

乡村振兴是风景园林行业从规划、设计、建设全面参与到国家乡村治理的“窗口”行动,有别于城市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脱贫攻坚后的大规模乡村振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量”蛋糕。

风景园林研究的对象与乡村振兴的地理空间环境高度重合,其保护、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路径与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相吻合,其营造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的学科基本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风景园林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文化传承、美学塑造与人地关系协调的重任[1],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对风景园林学科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要求,而且促进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1.2 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和底层支持

2021年6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规划引领、建强硬件、抓好软件、保护传统村落”四方面作出规定。乡村振兴方面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文件的发布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各省和地区也相继出台诸多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办法、标准及规范。乡村振兴中有关风景园林行业的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亟需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支持全过程为风景园林行业在乡村振兴领域提供方向。

1.3 生态振兴是风景园林行业参与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

保护与利用“绿水青山”生态资源并实现“金山银山”转化,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生态扶贫并创新扶贫机制,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实现生态改善和脱贫双赢[2]。2021年11月10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国办发〔2021〕40号)提出要重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

我国贫困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与生态脆弱区在空间上高度重合,故产业发展落后成为必然。贫困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着保护生态环境、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4]。以上地区的生态环保与脱贫攻坚是当前乡村振兴的攻坚克难重点,也是风景园林行业积极参加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主战场。

2 风景园林行业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得出相关度依次下降的文献,运用Endnote软件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基于作者、关键词、研究领域、研究年份、研究热度等的聚类分析,总结风景园林行业在乡村振兴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知网中以“乡村景观”“农村景观”“乡土景观”“乡村生态”“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等关键词模糊搜索相关文献。因以上关键词无法覆盖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领域实践的全部内容,故还需加上“美丽乡村”“乡村景观格局”“新农村”“农业景观”“聚落景观”“景观生态学”作为辅助,分析结果如下。

1)风景园林行业的研究重点聚焦于乡村振兴、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旅游、美丽乡村、景观设计、乡村旅游发展、休闲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明等方面,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结合关键词聚类分析发现,风景园林行业在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方向偏重于乡村旅游带动村庄经济,而人居环境改善则有赖于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文化景观营造。

2)大量研究基于风景园林领域的工程、行业、政策的应用等领域,在项目管理、行业管理、学科教育及基础理论等领域的研究也日渐增多,表明乡村振兴有赖于风景园林行业的全过程服务,且反作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

3)风景园林相关的乡村振兴研究领域分为7个方向,大部分围绕乡村旅游、乡村景观、文化景观、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乡村聚落和景观遗产等展开研究。

4)2018—2019年,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旅游、乡村治理、产业融合与文化旅游是业界研究重点;2020年至今,人居环境、乡村规划、公共空间研究热度逐渐上升,乡村景观遗产、全域旅游、空间优化、可持续发展等逐渐受到业界关注,表明在乡村振兴的人居环境改良过程中,业界开始着眼于乡村遗产资源的价值判定,并寻找更加适宜乡村的文化景观营造方式。

3 风景园林行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笔者总结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得出风景园林行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下:①缺乏认识,表面文章,规划设计人员缺乏对新“三农”问题的深刻理解,违背乡村发展基本规律,乡村社会问题突出;②模式单一,乡村振兴模式及乡村景观改造手法照抄照搬城市模式和先进地区的做法,造成“千村一面”问题;③乡村振兴内涵丰富而缺乏统筹,乡村振兴需要针对乡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全面振兴,以点带面只能“隔靴搔痒”;④缺少乡村全面振兴的衡量标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⑤风景园林行业乡村振兴专项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响应不足,以服务乡村建设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研究尚不健全,缺少对企业与地方结合的创新实践过程跟踪,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4 风景园林助力乡村振兴实践

4.1 产业振兴+人居环境改善提振乡村活力——以河北省内丘县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为例

4.1.1 产业美才能实现农民富

内丘县乡村多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均收入较低。以“产业美”为目标的产业振兴是村庄发展的基础,改良村庄人居环境可快速实现“环境美”,而“生态美”则需较长时间的生态培育达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故美丽乡村应实现“产业美、生态美、精神美、环境美”。

将扁鹊大道沿线村庄分为产业型、产业+旅游型、旅游+产业型和文化旅游型。以柳林镇为例,产业+旅游型村庄西石河的收入最高,90%以上的劳动力均从事酸枣仁加工,并占据全国85%的市场份额。产业调整在原有的一、二、三产基础上,以酸枣仁加工为核心,将一产中的普通农业转变为中草药种植业,三产在现有百果乐园的基础上,以“百草、百果、百花”等IP为休闲养生度假游积极赋能,带动村庄产业布局调整。

4.1.2 环境美促进村庄产业转型升级

以文化旅游型村庄仙人村为例,通过“改、拆、增、修、复”五合一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策略,实现对道路、建筑、景观、设施和文化的全面优化(见表1)。推动老旧村庄实现“自然村寨→风景村寨→文化村寨→旅游村寨”逐级转变,打造“一村、一品、一景、一韵、一色”,形成核心吸引力和长久生命力(见图1~3)。

表1 五合一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策略

1凡客集市改造效果

2建筑单体及街巷改造引导示意

3农家小院改造为休闲民宿

4.2 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实现乡村振兴——以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渚河源乡村振兴示范区工程项目为例

渚河源乡村振兴示范区是邯山区“2+2+N”乡村振兴空间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出发点,以都市农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村民致富增收为主攻方向,为邯山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出贡献,使其成为邯郸市首个以自然环境为核心的郊野旅游健身目的地。

4.2.1 建设难点及对策

1)前期建设难点包括规模巨大、建设时间短、投资有限,应对措施如下:①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经济林、风景林、农田、种植园;②划定重点建设段落和示范段;③以点带面建设,“浓墨重彩”与“山水写意”相结合。

2)后期运维难点为如何使示范区建成后吸引游客停驻,应对措施如下:①营造“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郊野风貌;②注入休闲健身、风景游憩、乡村文化体验、旅游服务功能、丰富多彩的四季活动;③强调景区内互动参与,通过亲子游、荀子文化深度游、乡村民俗休闲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相结合,增强游客的互动参与体验。

4.2.2 生态+产业振兴实践

1)提升生物多样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保持河道自然特点,提升场地内水体多样性,为各类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繁衍空间为原则,具体措施如下:①保留原有渚河自然水岸线,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空间,实现生态保护型驳岸的全线贯通、乡土鱼类以及底栖动物的自然演替;②延续渚河整体水景空间,因地制宜地设计塘、溪、堤等多种水景为不同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为游人提供多样的空间感受;③优化场地内植物群落,丰富植物品种,为生物提供休憩地、蜜源等,结合种植体验和科普认知,增强其与游人的互动,寓教于乐。

2)特色种植园+休闲农业,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兴旺。发展都市农业,扩大特色种植面积带动邯山区农民致富。规划特色种植园面积达1.4km2,形成围绕渚河南支优美的特色景观林。推行集原料种植、加工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发展模式,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为邯山区渚河源乡村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

4.2.3 文化+产业振兴实践

深入挖掘当地乡土文化,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挖掘渚河源历史名人故事、渚河人类发展史、古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邯山区乡村文化振兴;提炼当地历史文化,融合荀子文化、孟姚与赵武灵王的故事等,共同讲述邯山区古村落及渚河故事(见图4)。

4孟姚湖景区总体布局

“一河两岸三湖三区、一楼、四村五地、十里十五景、十八湾美景如画、二十瀑飞珠溅玉”的规划布局,其中“一河”以荀子文化串联全程;“三区”中的孟姚湖景区讲述孟姚与赵武灵王的故事,开展以马战、水战为主的赵文化深度体验游,隐豹水镇区则重点围绕隐豹传说进行古桥、古村落传统建筑的保护,以彩布拧台、虎头鞋、河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元素,积极推进古村落文化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5 风景园林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5.1 制定相关标准规范

1)尽快制定乡村振兴的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据此检验乡村振兴成效[5]。乡村体检标准规范制定包括体检指标、评价标准、计算方式等方面,以及时发现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制定乡村生态修复相关标准,强调对土壤、山体、树木、植被、地上及地下水、空气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标准的研制,尽快编制乡村生态保护修复评价标准及实施导则。

3)协同其他专业共同制定如低碳乡村、数字乡村的建设标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标准,重视乡村风貌及人居环境的治理与维护,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6]。

5.2 开展多元化、特色化、多层次的“两山”转化路径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结乡村产业发展经验及各地发展乡村优势特色产业的典型模式,提出“十四五”期间培育根植于乡村的优势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重大举措、对策建议。重点研究自然生态保护修复、乡村空间优化、传统风貌保护的关键技术。开展针对建筑、公共空间利用,历史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的设计控制导则、样例图集、施工技巧的研究。

5.3 数字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大数据的获取与应用为乡村地区规划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持。厘清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内涵和必要性,分析我国乡村治理数字化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深层次原因,研判“十四五”时期乡村治理数字化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研究提出“十四五”期间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的目标、重点任务和路径措施。

猜你喜欢

人居风景园林景观
风景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与规划研究
乡土植物在工业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地域文化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景观别墅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景观平面图》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 助推“美丽登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