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安市古镇古村价值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

2022-07-19吴凯丽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6期
关键词:六安市名镇古村

吴凯丽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0 引言

以文脉修复为导向,分析文脉特征,探讨了西藏昌珠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整治策略[1]。在文化规划的视角下,提出了苏州市光复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基本工作框架和内容,重点探讨了文化体系[2]。以“文化自觉”的理论,探讨石牌镇的保护模式和发展路径[3]。基于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监管体系的现状问题,从多方面提出积极建议[4]。我国缺乏专门针对古城古镇古村的国家特别法,构建了“三责并举”的法治模式[5]。针对广西古镇、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现状问题,结合分布特征,提出适宜广西古镇的立法保护路径[6]。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萱洲古镇的文化保护与旅游路径,提出新型文旅产业是未来发展方向[7]。针对广西黄姚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保护传承的视角探索古镇经济发展的新模式[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安徽省六安市市域,包括三区四县(裕安区、金安区、叶集区、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霍邱县)。

本次研究对象为六安市被官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镇、千年古镇、传统村落以及具有潜在保护价值的古镇古村,包括名镇古镇(千年古镇、潜在古镇)18个,约占六安市乡镇总量的13.85%;古村落(传统村落、潜在古村落)37个。

1.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古镇的保护价值和保护特征,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同时线上发放问卷,征求各类人群对六安市古镇古村保护的看法。

2 六安市古镇古村的保护特征

2.1 古镇古村概况

2.1.1 历史文化名镇

2003—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累计公布了七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单,总计312个,安徽省11个,其中六安市2个,分别为毛坦厂镇(金安区)、苏埠镇(裕安区),在安徽省内数量排名第二(排名第一为黄山)。2014年,裕安区独山镇被评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见图1)。至此,六安市历史文化名镇总计为3个。

图1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独山镇)

2.1.2 传统村落

2012—2019年,国家共公布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其中六安市占8个,在安徽省内数量排名第五(前四分别为黄山、宣城、池州、安庆)。

2014—2020年,安徽省公布两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共363个,其中六安市为30个。扣除重复项,六安市传统村落总计为33个。

2.1.3 安徽千年古镇古村

2015—2020年,安徽省民政厅开展了七批次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目前已挂牌的千年古镇为4个,古村落为2个。

2.1.4 潜在古镇古村

通过对六安市区县、乡镇的走访调研和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对六安市的潜在古镇古村进行梳理。潜在古镇古村的选择要求是:具有百年以上悠久历史,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名气,或至现代仍保存完好风貌的集镇和村落。经调研和资料收集,六安市潜在古镇古村暂列14个(见表 1)。

表1 六安市潜在古镇古村

2.2 保护特征

2.2.1 文化底蕴深厚,而物质载体薄弱

六安几千年来有着皋陶文化、楚汉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等深厚文化底蕴。特别是红色文化使六安从皖西走向全国,甚至世界。

六安有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个,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1个,安徽省千年古镇3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安徽省传统村落25个,安徽省千年古村落2个,其他潜力古镇10个,潜在古村落2个,名镇古镇(千年古镇、潜在古镇)小计为18个,约占六安市乡镇总量的13.85%;古村落(传统村落、潜在古村落)小计为37个,共计57个。名镇数量少、古镇古村数量多,保护利用发展潜力大。国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不可移动文物12处、历史建筑9处(仅古镇,不完全统计),还有不计其数的革命遗址和红色文化遗产。

但六安市的物质文化载体还有待加强,历史文化名镇的总体数量较少,同时保护资金、保护人手不足;古镇古村有“名”无“貌”,在各级规划中未很好体现文化专篇,对潜在古镇古村保护力度不够。

2.2.2 保护价值较高,而保护抓手欠缺

通过座谈和调研发现,六安市名镇古镇古村保护理念、保护方法存在偏差,保护手段单一。

1)六安市层面尚无名镇古镇古村的保护规章或规范,虽然历史文化名镇和传统村落都已编制保护规划,但是对于众多古镇古村来说,在文化保护利用和风貌展示上缺乏相应的指引。

2)保护部门多,各方协调存在问题,保护管理手段单一,缺乏具体实施的抓手。某些古镇古村由于经费所限,没有及时编制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或者在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等各级规划中未体现文化保护利用内容,保护整治和建设发展缺少必要的依据,缺少有力的抓手。

2.2.3 保护意识尚存,而管理体系僵化

通过对各区县、镇村的座谈调研和问卷调研,多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保护意识较为强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一些偏差,导致保护理念未落实到位。如苏埠镇人口密度较大,基础设施落后,建筑年久失修,居民居住条件差。麻埠镇在建设过程中,没能妥善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破坏了古镇的风貌肌理。部分古村在建设过程中“拆旧换新”,导致文化本体逐渐消失。

目前,六安市尚无名镇古镇古村的保护法规,名镇古镇古村的保护主要依照国家及安徽省的相关法规,而且对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底数不清,资源没有分类建档,缺乏科学规划,影响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3 六安市古镇古村保护价值研判

3.1 历史价值

六安地处大别山区与江淮平原的交会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独特的区域文化。它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源远流长。从党创立之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过大大小小几百次革命战役,诞生了数十位革命人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具有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

历史文化古镇名镇强调历史文化的深厚程度,其建镇年代久远,能反映历史文化的积淀情况,展示历史沉淀下的风貌特色,同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诞生过著名的历史名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体现出一定历史时期不可复制的时代特征,拥有较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

其历史文化遗存的数量与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古镇名镇的历史价值,在这里指“点、线、面”的全方位立体的保护价值。“点”是指全市所有的文物保护单位、革命遗址、不可移动文物及历史建筑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点的遗存情况;“线”是指市域范围内各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线的遗存情况;“面”是指市域范围内所有的传统风貌、历史风貌保护区,或历史文化资源较为集中的片区。摸清家底,为保护内容的制定提供依据。

3.2 文化价值

六安历史上孕育了皋陶文化、红色文化、楚汉文化等,其中以红色文化最为凸显。六安又名“皋城”,被誉为“安徽省八大红色教育基地”“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红军之乡”“革命摇篮”,金寨县被誉为“全国十大将军县”,有59位将军;大别山地区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在区域内影响力大,知名度高。

3.3 社会价值

历史上,为躲避战乱和天灾,皖西地区有过数次移民运动,移民主要来自江西、浙江、鄂东、徽州、池州等地。移民运动促进了移民文化与皖西当地文化的融合,皖西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强烈的宗族观念,这些文化和观念延续至今。其中,涂氏宗祠作为皖西祠堂的建立及延续,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宗族观念等密不可分,因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祠堂特征。皖西祠堂用来进行祭祀祖先、修葺族谱、家族议事、看戏娱乐等宗族活动,在祠堂内筹办红白喜事,这也是皖西祠堂有别于其他祠堂的重要特色。

4 六安市古镇古村保护策略与建议

4.1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完善规划编制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完善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内容,在古镇国土空间规划、实用性村庄规划中增加历史文化保护专篇,在镇村建设规划中细化历史文化保护和展示内容,补充、充实自然资源部门和住建部门管控名镇古镇古村的抓手。

4.2 扩充古镇古村数量,理顺行政管理体制

调研梳理了潜在保护价值的古镇村,建议强化名镇古镇古村的保护评估,积极进行名镇古镇古村落的挂牌申报,扩充“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的数量,加强保护建档工作,让具有遗存丰富性、历史时代性、文化独特性以及保护迫切性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应保尽保、强保力保。为有效解决六安市名镇古镇古村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应健全名镇古镇古村的管理体制,使历史文化名镇各项工作有法可依,使历史文化名镇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4.3 健全古镇古村政策保障机制

古镇古村的保护不仅需要高效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而且需要相应的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古镇古村的资金保障制度,对于历史文化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成立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库,预留文化保护发展专项资金,吸引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推动文化保护发展工作的开展,解决保护发展的后顾之忧。

4.4 强化历史文化名镇公众参与制度

古镇古村的保护离不开公众的参与,若单靠政府力量,一是资金不足,二是单一主体缺乏相应监督,不利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公众参与在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以专业的技术方法进行规划研究,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队伍建设,为历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打牢人才基础,做好服务工作。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六安市有着千年的历史积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遗存不计其数的红色文化遗产,有着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皋陶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特质。总体来看,六安市古镇名镇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社会等方面的保护价值,但在保护发展过程中存在财政压力大、保护抓手弱、保护资金少、保护人员不足、多头管理等问题。

5.2 研究展望

1)顺应新变革 六安市坐拥大别山区、江淮平原区域,河流众多,生态资源丰富。随着六安市经济深入发展,城镇化率指标不断提高,镇村人口逐渐减少,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镇村建设用地指标减少,更多的是存量规划下“小而精”的精明收缩式发展,如何高效利用、盘活、优化现有的土地资源,未来需要大力开展古镇古村的保护引导、风貌管控、优化布局、预留用地等工作。

2)迎接新机遇 当前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应采用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规划思路,发挥优势资源,以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为主进行古镇古村保护,彰显六安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为六安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发展提供后续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六安市名镇古村
《古村小巷》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古村新景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古村之晨
艺术天地
《晨曦》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古村——大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