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乡土村落有机秩序与更新策略研究
——以赣州市下峰山村为例
2022-07-19赵芮
赵 芮
(江西理工大学土木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0 引言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发展,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导致农村常住人口急剧下降,人口流失带来的“乡村衰败”现象是目前我国很多乡土村落面临的严峻问题。此外,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会用获得的收入在家乡建新式住宅,导致乡土村落的一些本土特色难以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存乡土村落的特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推动乡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本文在有机秩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乡土村落的有机秩序,以赣州市下峰山村为例探究赣南地区乡土村落的有机更新策略。
1 乡土村落的有机秩序
“有机”是指构成事物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关联,具有统一性;“秩序”则是指事物的各部分被有条理地安排后呈现运转正常或外观良好的状态。有机秩序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俄勒冈实验》一书中提出的,他将“有机秩序”定义为:当整体和局部的需求达到平衡时所获得的秩序[1]。在乡土村落中,村落是由众多乡土建筑作为“局部”构建的“整体”,通过相互作用达到平衡,形成统一。原广司认为,在建筑学领域,“秩序”是最根本的,所有的建筑都是有秩序的[2]。
从“整体”到“局部”,乡土村落的秩序属性可以划分为以下4个层级。
1)乡土村落的格局 从整体来看,乡土村落的布置格局体现在村落的建成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相适应,单体的乡土建筑与村落的空间形态有机融合达到平衡状态。
2)乡土村落的肌理 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来看,在乡土村落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客观影响下,乡土建筑的投影与乡土村落整体格局的图底关系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并达到一种平衡。
3)乡土建筑的形制 从局部来看,单体的乡土建筑在布局和规模体量上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来看,乡土村落中的每一个单体乡土建筑的布局和规模体量之间又存在着相似的平衡。
4)乡土建筑的形式 从乡土建筑单体的局部来看,单体建筑所采用的建筑形式多样,且与乡土村落整个建筑群体的形式是和谐统一的[3]。
2 下峰山村的有机秩序及影响因素
赣南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是指江西省的南部区域,即赣州市下辖三区十四县以及一个县级市的区域范围,占江西省总面积的近1/4。赣州建城历史悠久,赣南地区自清朝时简称即为“赣南”。下峰山村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是赣南地区较为典型的乡土村落,目前村常住人口多为老人和儿童,大量传统夯土建筑未能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同时还有很多新建的现代建筑混杂其中,在整个赣南地区的乡土村落中极具代表性。
2.1 下峰山村的有机秩序
下峰山村的有机秩序性可以从前文提到的4个层级进行分析入手,如图1所示。
图1 下峰山村有机秩序的4个层级(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村落的选址与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的种类丰富多样,同时也是乡土村落的选址和村落形态的主要因素之一。下峰山村以居民建筑为主,东北侧耕地依周边山势而为,道路交通主要依靠蜿蜒山路与外界连接。
2)村落的肌理 下峰山村旧建筑的投影与村落整体格局的图底关系呈现相似的规律,建筑基本朝向为东方,且建筑单体的形制与形式存在一定的联系。
3)建筑的形制 下峰山村乡土建筑的主要形制是“厅屋组合式”民居,也是赣南地区最为常见的夯土民居样式之一[4]。
4)建筑形式 下峰山村的建筑墙体主要采用的是夯土墙,白墙灰瓦坡屋顶是其主要特征,基本建筑单元为“四扇三间”。
2.2 下峰山村有机秩序的影响因素
赣南地区乡土村落有机秩序的形成与长久以来村落的发展有很大关联,涉及影响因素众多。
1)风水因素的影响 这里的“风水”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峰山村的建筑面东而建的主要原因是受到道家“紫气东来”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村落的选址与格局上遵从了适应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的基本原则。
2)非物质文化的影响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不尽相同,对乡土村落的影响也不同,赣南地区是客家文明的发源地,下峰山村在建筑形制和建筑形式上都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下峰山村内部的空间布局也是受到客家文化的影响,祠堂位于村落正中的位置。
3 下峰山村有机秩序的修护与发展
3.1 下峰山村有机秩序的退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乡土村落的有机秩序开始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乡土村落的格局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修建厂房与资源开发等影响了下峰山村原有格局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2)很多外出打工返乡的村民新建的住宅打破了下峰山村原有建筑投影与村落格局的图底关系,破坏了肌理平衡。
3)在建筑形制上,新建住宅的布局与体量与原有建筑的“厅屋组合式”大不相同。
4)建筑形式开始混乱,现代建筑与下峰山村原有的传统夯土民居在材料、造型、结构等方面均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造成下峰山村有机秩序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原有的农耕经济无法满足发展需求而逐渐被抛弃,乡土村落开始走向衰落;同时,外出打工的多为青壮年劳动力,这更加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特色传统文化的传承。
3.2 下峰山村有机秩序的修护
乡土村落有机秩序退化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极为普遍,这种情况既无法留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又无法吸引城市消费的进入刺激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针对乡土村落有机秩序的修护十分必要,有助于乡土村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对乡土村落有机秩序的修护从本质上说,就是将乡土村落的秩序属性再次调整到平衡状态。
1)立即停止对有机秩序的破坏,允许合理且能适应下峰山村当地自然环境的开发,对已受到破坏的乡土村落格局进行修复,保持乡土村落格局中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2)保持与延续下峰山村原有的传统夯土建筑形成的肌理。
3)在建筑形制方面,对于下峰山村内新建民居建筑单体的布局和规模体量进行严格把控,尽可能保证新建民居的个体特征与整体相融合。
4)对下峰山村整体建筑风貌进行把控,尽量做到新建民居的建筑形式与整体风格和谐统一。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为了使乡土村落有机秩序的修护能够顺利进行,应积极邀请当地村民参与其中,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与操作能力进行修护,同时要改善乡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活设施等,为村民提供更加舒适方便的现代功能设施,从根本上改善乡土村落留不住人和不吸引人的现状。
3.3 下峰山村有机秩序的发展
沙里宁认为,生物个体其本身质量的好坏和生物个体间相互作用是否和谐决定了生物个体的生命力是否旺盛[5]。在乡土村落中,建筑单体本身质量的好坏决定了乡土村落整体的发展。如今,下峰山村的传统夯土建筑开始逐渐衰落,已不能适应村民的新需求,因此只有促进下峰山村建筑单体本身的发展,才能促进乡土村落整体的有机秩序更新。有机秩序要求整体和局部的需求必须达到平衡,只有当下峰山村的单体建筑蓬勃发展,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实现建筑单体与整体乡土村落的和谐统一。建筑单体与建筑单体之间、建筑单体与乡土村落整体之间相互协调,才能推动下峰山村有机秩序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乡土村落蓬勃的生命力。总之,下峰山村的有机秩序更新要遵循有机、统一、协调的原则[6]。
4 赣南地区乡土村落有机更新策略
吴良镛先生通过对北京旧城改造的实践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强调根据项目的具体要求,采用合适的规模、尺度,用动态的眼光把握当前与未来的关系并做出适当的处理,提升改造的品质,保障各区域发展的完整性[7]。在遵循有机、统一、协调的发展原则下,结合有机秩序的4个层级,提出赣南地区乡土村落有机更新的策略。
4.1 格局
对赣南地区大部分的乡土村落而言,道路交通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赣南地区多丘陵、山地,乡土村落交通不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的生产与发展,对农业和其他产业发展都形成了一定制约。道路交通的规划布局要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与乡土村落空间相契合,同时还要考虑乡土村落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将来的发展留出空间,实现乡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4.2 肌理
受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冲击,当前赣南地区很多乡土村落的肌理都呈现出较为混乱的状态。乡土村落中有传统的夯土建筑民居、新建的砖混结构民居以及简易铁皮厂房等多种肌理模式,缺乏统一性且不与环境相融合。乡土村落是一个整体,在肌理上应遵循统一的原则,因此需要综合乡土村落的客观条件以及实际需求,明确适合的乡土村落肌理模式,并通过政府的总体把控与监管,推动有机秩序融入乡土村落。
4.3 形制
赣南地区乡土村落传统建筑形制主要包括“厅屋组合式”和围屋两种。而随着乡村的衰落,这两种建筑形制开始逐渐消逝,村民新建民居也不再选择传统的建筑形制。为了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需要对遭到破坏的传统乡土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利用,同时要将一些现代住宅功能引入其中,使新建民居与修缮后的民居在满足村民新时代居住需求的同时保留传统建筑形制之美[8]。
4.4 形式
赣南地区乡土村落传统建筑主要为夯土建筑,建筑材料主要是土,一般为就地取材,容易获得且经济成本低,同时还蕴含着赣南地区乡土村落的地域特征,在建筑风貌上呈现统一。如今,建筑材料十分丰富,建筑工艺也突飞猛进,夯土建筑已经无法满足居住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夯土建筑进行形式上的更新。
5 结语
赣南地区的乡土村落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传承以及建筑形制,体现了赣南地区独特的魅力。以下峰山村为典型代表的赣南地区乡土村落的有机秩序体现在格局、肌理、形制、形式4个层面,主要是受到风水和非物质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乡土村落的衰落,其有机秩序开始退化,因此需要对乡土村落的有机秩序进行修护。乡土村落有机秩序的修护与更新应遵循有机、统一、协调的原则。结合有机秩序的4个层级,提出赣南地区乡土村落有机更新的策略,旨在推动赣南地区乡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