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探析
2022-07-19李晓燕
李晓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0 引言
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生态住区应当坚持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准则,尊重环境客观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制定生态、环境、建筑、区位的发展策略,合理运用资源利用、工程管理等生态科学技术,以实现社区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物质的合理使用。按照能量循环规律建设人类群体,在相应的时代与空间环境里,能量和信息与自然和谐共存。而居住区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实现大规模、综合性的建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城市生态住宅规划必须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入手,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态居住环境。生态规划设计以世界范围内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理念,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知识,涉及各种技术手段,需控制住区的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功能,并将空间、时间等要素融为一体,协调空间、时间等要素,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平衡”或“和谐”的规划理念,使人类居住空间更加规范、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波兰科学院教授彼得·萨基姆曾倡导一种总体规划方法,将总体规划的空间、功能、时间顺序、区域、部门等要素均考虑在内,除此以外,其他相关因素也被考虑在内。综合生态规划的设计方法主要是基于人类的生态价值观,其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人类提供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以实现人工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人类文化和创新发展的自然花园。通过全面的生态规划设计,促进人的智慧和创新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实现“和谐发展、共同进化”是综合生态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
2 生态居住区概述
2.1 内涵
生态居住区以生态化原则为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以生态化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降低生态住区建造与使用中的资源耗费,建立卫生适宜的人居环境,推动个人与社区的和谐发展。生态居住区通过居住单元和居住环境的生态体现生态理念。
2.2 特点
城市生态内部也是一种完善的自然生态体系。居住区的内在要求,能够与其内部运行机制以及外部的自然生态体系较好地联系起来。生态居住区适应居民的自然要求,大自然与人及建筑物之间关系融洽,大自然与人工自然环境互相抵消,自然环境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相互和谐。生态居住区具备社会和谐的属性。而城市居住区则是社区的基本单位,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生态住宅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与娱乐设施,符合传统住宅的社交属性,增进个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社区气氛,满足各年龄段居民的生活需要,实现住宅及其居民的长期发展,在保证住宅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具备卫生、舒适的特点。因此,建设生态居住区需要应用绿色建筑材料和能源等,以降低环境污染。
3 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生态学原则
3.1 自然生态原则
基本上,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而根据自然结构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持续性,住宅用地规划应保证平衡设计。
3.2 社会生态原则
生态规划设计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总体设计时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体现自然与公平的原则。生态规划设计并不是以建筑为基础。对于丰富和充实生活拓展计划和社区发展计划,需要进行不同的设计。人们需要规划和建设现代居住区,创造现代文明,以满足现代各种文化竞赛项目等物质与精神生活需求。推动古都文明的发展创新,必须注重历史语境。
3.3 经济生态原则
经济与生态原则是指生态规划设计既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又要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因此,政府应该倡导经济设计原则,加强资源利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资源浪费,以构建生态经济。
3.4 复合生态原则
生态居住区的社会经济与自然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规划设计时必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使整体利益最大化,应综合考虑所有因素。规划设计应是半自动的,利用双方的互补性,以平衡的方式进行调整。生态住宅规划不仅要使自然和谐,还要使人类幸福;既要考虑短期经济利益,又要考虑人们现实生活和环境的必要性。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社会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非常重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因此,生态分散规划设计在平衡和整体调整的前提下,实现各系统的相对平衡和发展,是城市生态住宅规划设计中最大的综合优势。
4 生态居住区规划设计
4.1 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
从我国居住规划的发展历程来看,1990年以前,主要是在以苏联为主的外国规划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和创新,结合我国实际,设计方法仍然是主流风格。居住规划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但仍以物质空间规划为基础。在形态操控方面,自1990年以来,在市场压力下,面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间运行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克服了住房规划理论的缺陷。我国的住宅规划设计规模极大,设计师面临巨大的实践压力。冷静思考现有模式,亟须理论突破和探索,新时代住宅规划需要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党的“十六大”根据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制定了基本方针,为居住区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居住区规划设计必须实现2个根本性转变。
1)从形态规划到生态规划的转变 根据设计美学原则,居住区规划设计主要从空间形式开始,聚落的结构主要从形式、比例和规模开始。新概念必须考虑美学和生态学的原理。从生态原则出发,注重美观实用,从优化社区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安全、经济、节能、环保。
2)从物质规划到社区规划的转变 从材料到园区建筑,都反映着对使用者的个性化与人性化关怀。由社会生活和空间形式所构成的整体称为住宅社区。居住区建设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更好地发挥居住区的四大基本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3)道路空间布局 充分考虑居住区的整体结构和建筑结构,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与良好生活环境相邻的交通场所。不仅要考虑室内空间的功能,还要考虑地形、环境、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区域气候条件、材料条件和技术条件。
4.2 生态住宅区环境规划
生态居住区环境规划应与自然条件相结合,强调规划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太阳辐射、光、影等。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绿化、规划、整体结构、单空间组合、居住结构、自然能源利用、节能。在生活服务保障方面,以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在设计中注重绿色空间结构的层次和风格,体现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注重各种植物的互补性和整合性,强调整体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关注楼层的绿化功能。
1)结合地形规划 地形作为建筑的载体,影响着建筑的结构和形态,进而影响居住区的结构和建筑形式。保护和再生建筑环境中的表土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这是绿色植物的“营养基础”。除场地和软质铺地外,建筑间角落、屋顶、阳台、窗台甚至可以用来恢复建筑墙上表土的施工环境。硬化是对绿色植物的排斥,但建筑和环境具有广阔的绿化前景,包括屋顶和墙面的绿化、保温和遮阳,具有节水、净化空气的效果。
2)结合气候设计 通过建筑形象与空间的适当结合,增强人们的舒适感,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建立同一表面并选择不同颜色,以减少不同天气条件给人带来的不适,这是气候设计的主要部分。在高热区域,改善建筑物空间的舒适、隔热、通风和保温等性能,多采用拱形回廊、开放式廊道和透明高架等设计形式。在严寒区域,以保温、纳阳为主,通过双层墙(窗)、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形成封闭设计,对于温带地区,则需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内与外的双重性。设计可因地制宜地利用水资源,在建筑环境中引入亲水设施,增添人们可接触的水面积,起到调节空气温度、降温的作用,创造理想的微气候。
4.3 生态居住区建筑规划
建筑结构、外墙材料、照明、通风方式、设备系统和结构系统直接影响建筑能耗水平。通过采用适合新能源的形式、技术方法和功能性建筑材料,利用阳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供暖、制冷、通风和照明的能耗。对建筑物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对建筑物的污水和有机废物必须采用模拟自然生态过程的设备进行处理,实现多级物质循环流动,以减少污染。
5 城市居住区生态景观功能设计要点
5.1 生态景观特点
1)多学科综合性 城市住宅区生态景观涵盖各种领域,包括生态、环境、给排水、景观,各领域间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多种元素相互协调统一、不可分割、完美融合。
2)发展变化性 自然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都体现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构成的景观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变化上。现代城市生态园林设计在地方审美认知理念和历史人文特色方面,既满足了传统文化发展传承的需要,又对适应和拓展未来人居环境的变化和提升提出新要求。
3)设计方法 生态多样性本身所包含的元素丰富多彩,其延伸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很多样。因此,应根据当地生态景观环境的特点,将当地物质资源的应用合理性融入生态景观设计方案中。
5.2 生态景观设施的功能设计原则
5.2.1 突出居住区景观环境特色
当前,对于居住区景观,人们拥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力和更自由的控制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感知偏差进行选择。
5.2.2 整体塑造居住区景观环境
1)重视居住区景观元素的整合 居住区是具有特定结构空间和功能的生态系统。创造生态优美、环境宜人的空间格局需要优化整体功能,住宅区的园林绿化系统是建筑、道路、绿地、照明、设施等多个子系统的有机结合,故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效益,需要规划和协调整个社区的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社区园林绿化资源的配置。
2)重视居住区的立体绿化设计 目前,城市人口增长与绿地空间发展的矛盾日益加深,绿色设计向三维拓展是必然选择。在住宅规划设计前期,应融入开放式多层绿色建筑元素,以增加住宅区绿地覆盖面,为居民提供更多的空间布局选择。城市土地匮乏减少了社区的绿化,进一步缩减了人均绿地面积。面对城市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绿色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点缀,成为生活在城市中人们追求的目标。生态景观让更多的人走出房间,享受新鲜空气,进行体育锻炼或参与娱乐活动,故须重视社区的绿色设计。可采用节约土地使用面积的立体绿化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可选择攀缘植物,设计花架、阳台绿化和墙面绿化,满足居民对绿地的需求。
3)重视现代设计元素的使用 中国传统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对自然景观或近乎自然景观的模仿和加工,这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和财政支出,因而承载力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缺陷。现代设计元素将古典设计元素的概念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相结合,普遍采用简约的形式,不仅可以节省土地,还可以大大提高居住区景观空间的承载能力。城市居住区生态景观具有服务对象明确、生态宜居环境突出、园林绿化资源丰富、生态路段和廊道多样等特点。城市居住区景观的功能设计形式要求艺术,其核心是科学、目的是宜居、目标是市场等。
5.3 案例分析
以重庆首钢空港泊鹭风华项目为例,对其规划进行分析(见图1)。
公交车站、地铁站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应设在居民区出入口附近(见图2),使居民到公共交通站点的步行距离不超过15min,通过方便居民出行的公共交通,使居住区与外界联通。
图2 居民区出入口交通流线
整体生态规划中,全区统筹,将贯穿全域的绿化带与人行道结合串联公交场站,白鹭主题奠定了区域崇尚原生态的社区格调,结合城市林荫路的设计,较好地提升片区生态环境(见图3)。
图3 重庆首钢空港泊鹭风华小区景观线路
每个地块结合组团设计,形成全域绿化网络。区域地貌充分利用重庆纵向高差,设计立体绿化与交通空间,并结合高低差设置主题、攀爬道路等儿童活动场所,高差较大处结合车库设计,保证对原始地貌的最小破坏。
在住宅管网布局中,住宅用水、排水、供电、通信等各类管线以住宅道路为主通道,同时考虑交通量以设计速度、通行能力等。小区道路应根据小区管线的布置要求进行综合设计。
6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住宅建设项目的空前繁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城市发展变化满足人们的新需求,持续升级以更好地满足新的市场经济选择,从区域规划到城市规划,需要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不在于住区建设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满足人们对理想生活环境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