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邻里花园建设多元路径实践
2022-07-19徐佳菁
潘 鸿,徐佳菁,陈 达
(华甬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宁波 315175)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战略目标,落实“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政策要求。
为探索社区邻里花园共建路径,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晚报及旗下甬上客户端联合宁波市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现华甬工程设计集团)等设计单位,共同推出“大家‘艺’起来”社区邻里花园共建计划,多方共建完成社区邻里花园的微更新。
该项目自2021年4月起筹措、选址,6月正式启动设计、交流、分享,受疫情影响,于2022年3月所有点位共计4个邻里花园正式竣工验收。
1 社区空间微更新迈向参与式营建
同济大学刘悦来教授等认为,社区花园是以社区公共绿色空间为载体,调动专业力量、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积极因素,社区居民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等方式进行园艺活动和社区环境提升的场地[1]。而社区邻里花园可以理解为更小场所空间——居住小区或邻里单元的多方共建花园,其辐射人群更精准,更能体现该区域居民的共同意志。
“十四五”期间,浙江省持续推进未来社区建设,邻里及邻里关系场景的营造是“九大场景”中的重要一环。“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所塑造的东方传统邻里关系,正是社区邻里花园营建的重要目标和追求。
社区邻里花园的营造实践打破了以往自上而下改善社区环境的传统方式,以大众媒体作为项目发起人,以公众参与为核心,打造实现居民共同诉求的共享空间。探索出可持续、可借鉴、可融合的社区邻里花园“共建、共治、共享”的宁波样本[2]。
2 社区邻里花园多元参与机制
社会组织包括大众媒体、慈善基金会、爱心企业、高校和规划设计机构等,其中大众媒体承担了本项目的发起人。项目启动后,发起人对本次项目的多元参与主体及工作任务进行初步明确,同时通过项目阶段性推进和复盘,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本土、多维、自下而上的社区邻里花园参与路径与机制,如图1所示。从调研、规划、设计、实施及管理运维5个阶段,联系起各参与主体并明确各阶段实施工作任务(见图2)。与上海、深圳等地的社区花园参与机制不同之处,在于非政府主导及无财政支持,牵头实施主体均为社会组织[3-4]。
图1 多元参与主体框架
图2 公共多元观点的共识流程
3 公共多元观点的共识
第1阶段和第2阶段为引导阶段,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社区,选址共建的社区邻里花园,多方利益群体对邻里花园存在的问题形成共识。
第3阶段和第4阶段为推进阶段,各方达成社区邻里花园的共建目标并制定计划,推进具体的社区邻里花园施工建设和后期持续管养[5]。
4 宁波社区邻里花园参与式营造的实践与探索
由社会组织属性的大众媒体发起,探索由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社区居民和专业公益力量推动的自下而上的社区邻里花园营造模式,其中的一项重要共识即不花财政一分钱。
邻里花园项目经媒体发起后,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如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热心居民等,反响超过预期。
从中心城区行政区域中,选择有代表性、不同属性、不同需求的小区中寻找试点样本,首批选定4个示范点,分别是海曙区月湖街道迎凤社区紫薇小区、鄞州区首南街道格兰春天小区、鄞州区中河街道东裕社区东裕新村及江北区外滩街道桃源小区等试建邻里花园。
通过此次项目探索的经验积累,指导后续更多社区邻里花园的微更新,由点及面形成覆盖中心城区的网格花园。
“北极有很多海冰,所以融化一点儿也没有关系。而且北极离我们非常遥远,那里的海冰即使融化了,也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4.1 紫微小区的花园议事厅
海曙区月湖街道迎凤社区紫薇小区是老旧小区,建于1990年,老龄化严重,“一老一小”是社区花园的主力人群。邻里花园选址在小区花园死角,被居民称为“长期无人问津的角落”,面积约300m2。杂乱、无序、蚊虫滋生,由于居民治理力量和决心不足,造成角落废弃。
从多次的头脑风暴会、设计分享会、问卷调查的参与者来看,该小区人群对社区邻里花园事务的关心度高且人员相对稳定。从未来使用人群分析,紫薇小区邻里花园的设计方向将更偏向于这类人群,打造成适老化、儿童友好、绿色环保的花园议事厅,如图3所示。
图3 “花园议事厅”平面及效果
1)闲置物品再利用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改造理念下,设计师鼓励居民捐出适合改造的旧物用于花园装饰,设计师征选一部分有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居民志愿者作为项目助手。在挑选合适的景观小品的同时,也为小区磨合了一支园林园艺领域的志愿生力军。
花园改造实践与社区闲置相结合,不仅仅是实现社区资源的再利用,还激发了社区居民的集体创作精神,转变社区居民对邻里花园的认知,居民从一开始的等待外界帮助,转变为自发参与推进。在这一轮闲置物品再利用的改造过程中,社区居民对人际再认知,进一步促进了邻里融合。
2)农园引入自然教育议题 设计师从居民特性及需求出发,定位亲子农园和植物科普园,符合该小区老少定位,对老年人能激发心理认同及情感交融,对少儿能引发好奇,传承文化。
该园营造思想分为3个层次:从引导社区居民对所建空间粗浅感知,到生成理解,再到激发共鸣。3层营造思想来源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重性理论:空间的实践,创造可感知的空间;空间的表象,生成可理解的空间知识;表达的空间,这是使用者亲历的生活空间,包括他们的空间感受和对所欲空间的想象。
4.2 东裕新村的“连心墙”
“隔墙不隔心”是鄞州区中河街道东裕社区东裕新村改造邻里花园项目时,社区居民的唯一要求。
该小区建于2003年,是鄞州区首个大型拆迁安置小区,由原来的7个村庄合并而成。拆迁安置后,因自然楼宇的分割,原先的顾家村和大河沿村被一堵约百米长、一人高的围墙东西两隔,中间仅开了一道约1.5m宽的小门,村村观念依旧深入人心。通过社区、设计师、媒体及两边居民代表多次开会讨论,居民表达了并不愿意拆除,但期望增添其社交功能的愿望。
几经修改,设计将原先中间的矮墙做成5个七彩门洞,两边百米长矮墙进行彩绘,取名“连心墙”。“连心墙”本着未来社区的概念,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打造成一面网红墙,两边的居民都可以留下来拍拍照,让墙成为连接两村人与社区的一个交流和情感纽带。墙绘图案运用孟菲斯风格,是高明度的色彩组合,线条、图案随机排列搭配,大量运用几何元素,打造出一个趣味的“和谐之门”(见图 4)。
图4 “连心墙”改造前后对比
5 多方社会资源的融合与资金筹措
此次项目营建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包括居民自筹资金、爱心企业捐款、公益慈善资金。其中,居民利用“捐步”形式参与公益慈善项目获得资金,形式较为新颖,获得资金投入也较高,公益出资金额将近17万元,是几个项目中筹资最多的。
该项目推进过程中,社区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社区干事对接并启动本地一知名企业慈善基金的“美好家园”项目。根据基金规则,公众可通过简单的捐步和转发,为项目落地注入动能。为动员居民积极参加,社区还举行了邻里花园捐步数筹善款推进会。
该项目的筹资成功,是对社会公益资本持续参与社区邻里花园营建的一次有益尝试。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获得了更多社区居民的关注与参与。
6 从参与式邻里花园到可持续社区治理
首期邻里花园计划实施中,有部分经验值得进一步探索,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在后续进展中继续试验并积累经验。
6.1 资金的可持续及后期维护养护
社区居民为改善社区空间荒废问题而产生的自发行动,并一直由居民直接参与建设与维护。在这个过程中,居民培育形成的志愿团体与社会组织(居民志愿队、媒体、设计机构、公益平台等),促成了“自下而上”的多方参与共建的建设机制。
居民自发形成的志愿者团队经过长达一年项目期的磨合,相对稳定、专业、有责任心,并愿意持续关注并维护邻里花园,是后期维护养护的主力军。
6.2 关于后续邻里花园手册的建议
社区邻里花园的可持续推进需要更专业的技术指导和总结归纳,因此,编制相应的邻里花园共建模式指导手册尤为重要。从别地经验来看,国外如新加坡、纽约,国内如上海、深圳等地均探索了一部分多元化、多指导路径的类邻里花园建设指南或设计模板,具体如上海科技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共建美丽家园——社区花园实践手册》、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2020年出版的《美丽深圳社区共建花园工作手册》,可供同类型社区邻里花园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