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圩圩田水系景观空间特征分析及其空间再生研究*
2022-07-19唐成业
唐成业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0 引言
圩田是我国古代农田建设历史上的一块瑰宝,它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农业经济时代下农田建设的生态智慧,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一次创新性利用,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值得在现代圩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圩田依附于水系而生,在上千年的“与水为邻”中,圩田的水系空间特色是圩田最重要的景观要素,但是在现代圩田的历史发展中,圩田的水系却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水系污染、河道堵塞、无序开发等都给圩田水系景观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如何在现代圩田建设中传承圩田水系治理的生态智慧,延续圩田地区独特的水系景观特征,并改善圩区的生态环境,成为现代圩田研究中新的课题。
1 金宝圩圩田水系景观空间特征分析
1.1 地域层面
水阳江流域的金宝圩是安徽省宣城市内最大的圩田分布区域,面积超10万余亩。它与江南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不同,太湖流域圩田分布较为分散且圩的规模较大,水系多呈面状分布,圩田的使用方法和性质也不固定;而水阳江流域圩田主要以养殖为主,辅以农作物,水网较为密集,多呈规则方格网状和自然式水系,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2 景观层面
金宝圩圩田水系景观系统分为4个等级(见表1),每个等级水系的空间特征各不相同,不同等级的圩田水系景观空间不仅承载着圩内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构成了圩内丰富多彩的景观系统。
表1 金宝圩现状圩田水系景观空间特征分析
2 金宝圩水系景观空间再生研究
2.1 基地背景
金宝圩位于宣城市宣州区北部,地处皖苏两省四市(南京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宣城市)交界处,与芜湖县和南京市高淳区隔江相望。西30km为工业之城芜湖县湾沚,北100km为“六朝古都”南京,西北70km为华东重镇芜湖,北100km为钢城马鞍山。金宝圩处于南京、芜湖、马鞍山、芜湖县(湾沚)、南京市高淳区、当涂县、宣城等大中城市经济辐射圈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有利条件。
2.2 圩田水系景观空间要素再生
2.2.1 圩田聚落水系空间的再生
圩区聚落多依附于圩堤,圩堤多呈线性分布,所以圩区聚落分布也基本呈线状分布。但由于金宝圩水系呈块状分布且南北水系形状差异较大,圩区聚落在平面上也呈点状分布。圩堤承载着圩区居民日常活动及交通的重任,所以聚落空间的再生实际也是圩堤空间的再生。圩堤空间的再生首先要改变圩堤与水系的关系。金宝圩圩堤的建设多考虑水域之间的隔离以及交通功能,而忽视了圩堤聚落与圩堤水系之间的关系,导致圩区聚落的建设与水系之间的关联不够紧密。为重新构建聚落—水系系统,应该对聚落的滨水空间再次进行规划建设。
1)改善聚落的滨水方式 聚落的滨水方式主要有3种,即自然滨水、人工滨水、灰色空间滨水。其中,自然滨水主要是指聚落与水系直接相连,这种滨水方式虽然能够最真实地展现水乡特点,但同时也导致滨水岸线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人工滨水方式是指居民建造的简陋亲水平台,通常是将一面长方体塑料材质或钢架材质的平台置于水面,用“木桥”的方式与水岸相连,居民的洗衣洗菜等日常活动都在上面完成。这样的滨水方式虽然为居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灰色空间滨水方式是指聚落背水而居,面向道路或聚落四面背水,水系在这种方式下形成了“灰色空间”,得不到良好的水系景观。针对以上3种聚落的滨水方式,规划在改善聚落亲水方式的同时对同一水域的水系景观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通过建设观景台、亲水平台以及景观小品设施的方式,串联同一水系的滨水空间,并对同一水系的滨水岸线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将原有聚落的亲水方式全部改为“自然+人工”的滨水方式,构建聚落整体性亲水设施。
2)改善聚落内部道路与水系的关系 金宝圩圩田水系与道路的结合整体上较为完善,但是圩田聚落内部水系与道路的关系却不够和谐。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多数聚落与水系之间的连接方式较为生硬,聚落“面水而居”或“围水而居”最为常见,与水系之间缺乏缓冲区,生活垃圾的倾倒对圩田水系造成了一定的污染。所以,规划在聚落与水系之间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滨水道路,以改善道路与水系之间的关系。
3)聚落建筑地方特色 金宝圩圩田内聚落建筑也是圩田水系空间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圩区的建筑形制虽然与当地文化息息相关,但是圩区的建筑并未形成统一的建筑形制。因此,规划过程中并未将圩区建筑的形制规模统一规范化,而是保留了圩区的原有建筑,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外立面改造。对于一些残破建筑进行拆除,对于一些建筑形制较好的建筑进行统一规划整理,打造不同聚落之间的建筑差异,突出圩田聚落的地方特色[5]。
2.2.2 圩田水系空间的再生
1)确立圩田水系等级及规划分区 规划以扁埂公路为界,将金宝圩分为城北部与城南部两大片区。其中,北部片区水体系三国时期人工开挖而成,为规则互通式沟渠水系。南部为自然式沟渠水系。金宝圩圩田水系主要划分为4个等级。一级水系为圩区与主要水系即水阳江流域连通段,二级水系为连通南北区域以及水况好且宽度较大的圩区内部水系。一、二级水系均为圩区层面的水系,是承载圩区主要功能的水系。三、四级水系则为圩区聚落内部水系及周边水系,主要承载生活及生产功能,是水乡居民生活的主要承载水系。
2)圩田水系文化景观再生 金宝圩圩田水系承载着金宝圩的历史,金宝圩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系是金宝圩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在规划中注重对金宝圩圩田水系文化景观的重塑,融入历史,融入文化,以文化为触媒,对圩田水系景观空间进行分级、分类、分区式重塑。
金宝圩北部水域为规则方格网状水系统,而南部水域为不规则自然状水系统,这导致南北部水域连接不通畅。规划将南北部主要水系进行梳理连通,同时确定各个水系的等级及保护发展方向,并对其重点水系进行提升规划。在此基础上,首先将金宝圩圩内水系进行重新整理疏通,确定水系流域、流径及流速,将圩内水系按4个等级进行重新划分,并赋予其不同的功能承载,完善圩内水系等级系统。其次对圩内水系进行分类。与分级不同的是,分类主要是以水系功能将其划分为3类,即生产、生活、生态。对3种不同功能的水系所应当具有的景观空间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最后,将圩内水系进行分区规划,主要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南北各异的水系形态是金宝圩鲜明的景观优势。
在金宝圩今后的发展中还应结合现状文化遗址遗迹、景观节点、特色资源分布及资源条件较好区域,因地制宜选取水系水面进行开发利用,打造水上交通游览航线,并结合公路交通将金宝圩区域内主要景观节点进行串联,打造水系特色文化景观廊道[6]。
2.3 圩水系景观空间结构的再生
规划保留了金宝圩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及景观空间结构,在保留原有骨架的基础上对水系景观空间进行重新规划建设(见表2),充分发挥圩田系统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排涝抗旱作用,完善城市绿地系统,重新构建“人—水—绿”关系。
表2 圩田水系空间系统的再生
2.4 圩田水系景观空间利用模式的再生
金宝圩的传统水系历史文化景观空间利用模式主要以“散点状”为主,文化资源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文化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部分文化设施衰败没落。规划针对金宝圩地域特点,主要从2个方面改变水系景观的空间利用模式。
1)融水于文,打造水乡特色交通文化旅游线路 金宝圩南北部水域有着较大的区别,北部水域为规则式棋盘状水系,南部为不规则自然式水系。规划在南北部水域布置两条水上特色交通旅游线路。北部线路主要串联南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为特色历史文化水上旅游线路。南部串联金宝圩地方特色水系,主要通过打造圩田水上特色水系旅游线路,综合利用水乡水系资源。
2)水系分区,打造以旅游为导向的圩田特色旅游 以圩区地方特色文化旅游为触媒改变传统圩田的水系景观空间利用模式,通过整治水系、聚落整合优化、景观环境提升改造等一系列措施,改善圩田水系景观的基础条件,串联形成文化通廊;再通过建设水上交通及改善圩堤的承载能力,以旅游发展为契机,引进资金及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对圩区水系景观的再生。
3 结语
圩田是我国传统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典范,它不仅代表着圩区人民“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更是劳动人民在抗击洪水、开垦利用土地中总结出的建设智慧。圩田的生态模式、居住模式、生活方式都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本文提出的以旅游为导向的圩田水系景观空间再生策略及“旧圩新用”的规划理念,意在传承和保护圩区的历史水系景观,实现圩田水系景观在空间层面上的再生,延续圩区水系的历史网络,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赋予其新的功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对于圩田水系及景观的保护与发展规划还应该更加注重对实施效果的量化评价以及对圩田内部发展的总结与对比,逐渐发展为技术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保护与利用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