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2022-07-19王静
摘要:伟大的抗疫精神,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一本生动的高校思政课教材。抗疫精神有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将抗疫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能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基。高校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榜样示范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將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政课;有效性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它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打赢了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鉴于目前形势,我们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进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在这种复杂环境下,更要培养青年一代敢于担当、敢于奉献的精神。因此,高校应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今后能够更好地面对此类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一、抗疫精神的科学内涵解读
(一)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
生命至上,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高尚情怀和中华民族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
疫情防控既是命令,又是责任,国家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面对疫情防控工作这个首要任务和重大难题,为了全国十四亿人民的生命健康,全国迅速建立了封锁线,为了将病毒驱逐在外,各部门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多一分排查,少一分危险,从医务工作者的全力救助,到社区工作人员的挨家挨户上门排查,应检尽检,不落一人,不放弃任何一条生命,无不体现着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党和国家不懈的追求。
(二)举国同心的团结伟力
在以习近平为核心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凝聚起大团结力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如同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般,是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好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1]。在武汉新冠疫情爆发之时,驰援武汉,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和目标,全国各地的救灾物资和各省的医疗队接连到达武汉,所有国人拧成了一股绳,劲往一处使,使得病毒迅速被遏制住,减轻了病毒外溢的风险。举国同心的抗疫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向前,只要全国人民形成一股合力,没有一个冬天不被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三)舍生忘死的顽强意志
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较短时间内打赢,离不开一线工作人员的顽强拼搏。他们奋斗在抗疫最前线,为了国家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病毒较量。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们,大多是90后和00后,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抗疫工作中去,立下了铮铮誓言,是战“疫”的主力军。他们用生命守卫国家,用生命保护人民,用平凡铸就了伟大。
(四)尊重科学的实践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利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2]。 新冠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对人类威胁极大的新型病毒,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人类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在与病毒较量的过程中,健康码和国务院大数据行程卡的顺势而生、大数据的追踪、疫苗的研制、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都充分证明了国家以科学技术为重要支撑,彰显了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国家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精神,挽救了众多百姓的生命,是击败病毒的有力武器。尊重科学的伟大精神,“赓续了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禀赋,显示了尊重客观规律、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境界”。
(五)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
中国始终是负责任的大国,坚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3]。新冠病毒威胁人类的健康,是全球共同的“敌人”,“敌人”之狡猾,需要所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打败它。中国秉持着“全球一家亲”的理念,谋求共同发展,促进全球的和平、发展与稳定,致力于为国际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国际援助,多次派出医疗队并向他们捐助口罩和防护服等医疗物资,展现了讲道义、重情义的大国形象。
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
(一)发扬爱国主义,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高校思政课解决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大学生是庞大的群体,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之所在,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培育好青年一代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帮助青年一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仅仅依托僵硬的书本很难使其真正领略到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也就不会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但是,新冠肺炎下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给学生上了最生动一课。高校思政课要通过抗疫精神,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指引青年学生走正确的道路。
(二)奠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基
在疫情防控中,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伟大斗争精神,筑起了一道道坚硬的城墙,保障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青年强则国强,国家未来三十年的奋斗目标要靠青年一代来完成,青年一代身上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历史使命。但是,大学生身心仍尚未成熟,缺少社会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很难较好地应对新冠肺炎这样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选取抗疫典型,传递抗疫英雄故事,融入抗疫精神,是直观且有效的表现方式,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从而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高校思政课中抗疫精神的融入,能够使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育人,对学生进行疏通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觀念。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高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便于学生与教师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与价值。高校的思政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授国家最新政策与学习新思想的课程,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高校更应该宣扬好这种抗疫精神,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培养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意识,培育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抗疫精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因事而化
高校思政课“因事而化”主要指思政课不是简单地讲授教材内容,而是将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事件中去,将理论与现实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理解,以达到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合我国发展的形势而创立的。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以学生为中心,深入学生、围绕学生、教化学生,深入挖掘当前环境下大学生的需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合具体事件使其信服。
(二)高校思政课要因时而进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国学校纷纷采取“停课不停学”的授课模式,这使得互联网成为教师授课的重要渠道和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线上授课既避免了恢复线下授课后教学进度紧张,保障了教学进度,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冠疫情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的冲击。在线下授课中,教师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使抗疫精神更好地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抗疫英雄们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情感,传递抗疫精神,帮助学生明确肩上的重任。
(三)高校思政课要因势而新
因势而新就是高校要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进行创新,与时俱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融入各类活动,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责任重大,占主导作用。高校的思政课不是纯理论类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避免把思想政治课堂变成干巴巴的说教,而是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践的方式讲好抗疫精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02.
[2] 习近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J].求是,2020(6):4-8.
[3]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001).
[4] 陈开菊.从疫情防控斗争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21(1):69-74.
(作者简介:王静,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