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足球起源与传播看校园足球的功能与价值
2022-07-19李培李增民段锐
李培 李增民 段锐
摘 要:通过探究学校在现代足球起源与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揭示现代足球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属性,阐述我国推进校园足球的功能与价值,为校园足球突破瓶颈提出对策。研究认为:学校在现代足球起源与传播中提升足球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属性;在普及推广中发挥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促进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是足球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的本质回归;足球文化内涵缺失和教育属性弱化导致校园足球功能与价值的异化与偏离;学校管理者对校园足球功能与价值的认同至关重要,坚持育人功能与普及优先是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足球文化;现代足球;校园足球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4-0086-06
On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campus football from the origin and
communication with modern football
LI Pei1,3,LI Zengmin2,DUAN Rui1,3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3.South China Campus Footbal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y exploring the role played by schools in the origin and communication of modern football, this study reveal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ributes of modern football, expounds the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promoting campus football in China,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breaking the bottleneck of campus football.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The school has promot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ribute of football i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modern football. It is the essential return of football'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ribute to play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football and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learning and football skills in popularization and promotion. The lack of football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he weakening of educational attribute lead to the alienation and deviation of campus football function and value. It is crucial for school administrators to recognize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campus football, and the ke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mpus football is to adhere to the function of edu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priority.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football culture;modern football;campus football
黨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振兴足球作为发展体育运动和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任务。2015年3月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指出:“发展和振兴足球,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体育文化、发展体育产业、实现体育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和振兴足球事业成为国家战略。由教育部主导的校园足球,坚持“把校园足球作为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程”。搭建“五位一体”校园足球发展体系,吸引数千万学生参与其中,让足球重回校园并呈现一片繁荣。然而,2022年2月1日国家男子足球队在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十二强赛中输给越南队,且比赛中技战术水平和精神面貌全面处于下风,并最终连续第五次冲击世界杯决赛阶段比赛失败。校园足球的繁荣未能让中国足球竞技水平止跌反弹,社会对校园足球提出诸多质疑。本研究从现代足球起源与传播揭示足球的文化内涵与教育属性,为校园足球的功能与价值正本清源。
1 学校对现代足球起源和传播的重要作用
1.1 校园是现代足球进入新纪元的温床
关于现代足球起源的说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足球运动起源于英国与丹麦的战争。第二种是与英国乡村的宗教祭祀活动相關[1]。因此,早期的足球运动带有浓厚的暴力色彩和原始的野蛮气息,英国街头“暴民足球”运动会混乱和无序,以至于遭到统治者的严令禁止[1]。工业革命时期的街头足球活动曾一度跌落谷底,但足球运动并没有因此在英国社会消亡,它作为一种素质教育的工具和人格培养的手段“复活”在英国的公学校园之中[2]。19世纪著名的伊顿、哈罗、温切斯特和拉格比等公学中经常举行规则场地各不相同的足球比赛,为现代足球形成、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1848年出自英国公学毕业生的第一套现代足球规则《剑桥规则》面世,1862年以《最简单的游戏》为名出版。由公学学生确立的足球规则奠定了现代足球运动的基本雏形,他们以公平竞争的思想为原则,将足球中大部分野蛮暴力的元素排除,让现代足球进入文明与秩序的新纪元。
在1863年足球规则正式确立后的20年里,参与足球组织和比赛的主要是公学中的年轻人[1]。新的足球运动从英国公学横空出世之后,并随着公学毕业生组织的业余比赛进入社会,这种文明化的足球很快成为了英国民众,尤其是工人阶级业余娱乐活动的“新宠”[2]。随着足球普及的深入,社会群体也开始组织足球俱乐部,他们与学校队伍的比赛促进了足球项目的社会推广[4]。校园足球不仅带动业余足球的兴盛,也主导和引领了英国足球的早期发展。
1.2 ;学生是现代足球走向世界的使者
学校在现代足球诞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则在现代足球传播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毕业于哈罗公学的查尔斯·阿尔科克在校园中参与了足球比赛规则的编制,毕业后成为英国足协首位秘书长,创立了世界上首个正式比赛(英格兰足总杯)。伊顿公学毕业生亚瑟·菲茨杰拉德·金奈尔德被誉为英国足球史上“第一位超级巨星”,曾5次率队夺得足总杯冠军,退役后投身于足球体制建设中,在足协秘书长的职位上为英国足球发展推波助澜[3]。
现代足球首先传到欧洲大陆,并以很快的速度在荷兰、德国、斯堪的那维亚地区、意大利、法国和中欧地区普及开来[5]。1872年英国移民在勒阿弗尔成立了法国第一家足球俱乐部,勒阿弗尔的学生们将这项运动带到了巴黎。1874年德国体育教师康拉德·考奇将他在英格兰接触到的足球运动带回布伦斯维克的学校中教授。留学于英格兰的荷兰人皮姆·慕利叶回国后创立了荷兰首家足球俱乐部FFC哈莱姆斯队。1897年意大利都灵的学生和英国侨民组建了尤文图斯俱乐部。1898年一群在英国受过教育的西班牙人创立了毕尔巴鄂足球俱乐部,马德里的学生们组建了后来的皇家马德里队[1]。
南美洲最早的足球比赛同样是在学校里组织起来的,阿根廷首任足协联赛主席亚历山大·赫顿从苏格兰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圣安德烈苏格兰学校执教,他创办的英文高中校友组成球队称霸阿根廷足协联赛20余年。1894年在英国南安普顿求学10年的巴西留学生查尔斯·米勒被誉为“足球运动传播到巴西的使者”,他回国后发现没有一起踢球的伙伴,便开始致力于足球在巴西的传播[1]。1881年乌拉圭正式成立了两支俱乐部,由蒙得维的亚大学的英国教授组建的俱乐部和英国铁路工程师组成的佩纳罗尔俱乐部。
19世纪末期足球运动在英国教师莫赖·琼斯的带动下走入了工学寮(东京大学工学部的前身)的大门[6];在朝鲜半岛,国立外国语大学首先将足球作为正式的体育项目展开普及工作[7]。1873年德籍传教士在广东五华县长布镇元坑创办中书院(即元坑中学)中教授足球,成为我国内地学校足球的开端[8]。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会在北京成立的潞河书院(后改名为协和书院)开展足球赛事和活动[9]。华东地区圣约翰大学与南洋公学之间的校际足球年赛促成了“华东八大学校体育联合会”诞生,带动整个华东地区高校体育比赛的开展。
英国在选拔海外殖民地管理人员时对体育运动员有强烈偏好,具有公学背景的毕业生占比极高,产生“体育统治”(Athletocracy)的概念。公学毕业生将足球运动带到管辖的海外殖民地,成为他们在异国他乡重要的精神寄托和与文化纽带。英国殖民者通过创立教会学校传播西方教学理念,达到输出西方文化与当地人建立文化联系的目的。因此,现代足球在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公学毕业生是将足球带到每一个国家地区的“官方使节”,公学培养的各类人才与足球精英成为现代足球在社会发展的引领者。
1.3 学校为现代足球打上文化与教育的烙印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文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总会促使学校发生新变革,赋予学校新的历史使命,这在足球形成于英国的过程中能得到印证。公学足球得到重视和发展与18世纪晚期的英国国民康体观的形成[4],以及国家深刻变革和面临巨大挑战有直接关系。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教育思潮,让教育者对体育运动促进个人发展的作用有了全新认识。当英国失去北美洲大片殖民地和面对欧陆各国崛起的挑战时,内忧外患的英国对公学教育寄予厚望,希望公学能培养出大量“穿上西装是绅士,穿上军装是猛士”、智勇双全的青年精英,带领英国迎接时代的挑战[10]。而足球运动对公学学生勇敢、无私、团队精神和韧劲等品质的显著提升得到教育者和统治者的一致认同,从而促进足球在校园中兴起并带动体育的繁荣。
学校一直是人类文明传播和延续的中继站,是进行教育行为的特定场所。体育是近代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以足球所代表的各种体育项目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产生的文化现象[11]。足球与其他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一样,在学校里传播体育本质中的文化内涵。在足球运动“体育化”过程中自身的育人功能引起教育家注意,从而在英国公学校园中被当作一种教育手段而规范化的过程[12]。由此可见,足球作为现代体育诞生之前就具有一定教育属性,而足球传播中的技术教学、战术训练和比赛规则也属于广义的一种教育行为。因此,学校为现代足球赋予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教育属性,这也是现代足球成为学校教育内容并在学生中广泛传播的关键。
在人类文化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学校通过教育的手段让受教育者成为文化继承与传播的使者,学校将教育功能赋予源自英国公学的现代足球,通过学生让足球走向世界。所以,足球发展史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蘊含着丰富而稳固的文化内涵[13]。现代足球在学校深深烙上教育属性,成为人类文化与教育属性回归的载体。
2 现代足球在我国校园的发展回顾
2.1 校园是我国现代足球的出发地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学校成为现代足球进入中国后的栖身之所,从香港快乐村官办育才小学和王东宁小学到新疆依克萨克村小学,从梅州五华元坑中书院到厦门鼓浪屿英华书院,从北洋水师学堂到北京潞河书院,以及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南洋公学等,足球运动在全国各地校园中竞相绽放,并从学校走向社会,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学校促进了中国现代足球的启蒙与发展,成为中国现代足球的出发地。
民国时期足球比赛在高校中广泛开展,南方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南洋公学等组成“华东八大学体育联合会”定期举办足球比赛,北方的河北协和书院、北京清华和天津南开大学间经常举行足球比赛,东北的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和奉天体育专科学校组建足球队经常训练和比赛,成都地区的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和工业专门学校等纷纷组建足球队经常举行校际间足球竞赛。高校对这一时期的足球运动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并培养许多优秀足球运动员,为国家队获得远东运动会九连冠奠定基础。
2.2 校园促进中国足球的快速发展
1979年邓小平在听取国家体委汇报时指出“足球不从娃娃抓起,是搞不上去的”。1980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积极开展足球活动的联合通知》,要求中小学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足球运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提高足球竞技水平。随后下发《关于举办1980年全国市、县小学基层代表队校足球比赛的联合通知》,国内青少年的足球比赛如雨后春笋,参与比赛的学校足球队伍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快速增加。1983年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共同下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鼓励各级学校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同时,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1987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1988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中学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工作几点意见》。这一系列文件为足球项目在学校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改革开放到足球职业化初期的近20年里,在体育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下,青少年足球运动在学校得以快速发展。1986年全国足球传统项目学校达到2 709所,占全国传统项目学校的12.9%[14]。1988年全国216所体育培优试点中学中有足球项目学校23所[15]。大连市在全市中小学普及足球运动基础上设立足球重点学校107所,建立各县区业余体校和市足球运动学校,层层衔接,形成了强大的足球金字塔[16]。全国形成了中小学校、业余体校、体工队和高校之间“体教结合”的协同发展机制。这一时期学生身体素质得以大幅度提高,参加足球运动的学生快速增加,中国足球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为足球职业化改革和2002年进军世界杯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储备。
2.3 与校园分离的中国足球陷入困境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发展职业足球,改革一度带来活力,但由于对足球的价值和规律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严重”[17]。1992年6月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的工作会议中确定职业化发展方向,但职业化改革未能促进中国足球的进步。回顾足球职业化改革的30年,中国足球尝试了学习欧美多个足球强国的打法、聘请多名著名外籍教练、选派年轻队员到海外培养、投入巨资打造职业联赛、高薪引进和归化外籍球员等各种办法,即体验2002年首次进军世界杯的荣耀,又经历2009年足坛“扫赌反黑”的一地鸡毛,但中国足球竞技水平始终未能提高,而且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俨然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改变了原有的足球青训体系,职业俱乐部梯队和足球学校代替了原有的体工队和体校,学校在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被弱化。职业俱乐部梯队和足球学校强化“重竞技轻文化”的模式,青少年队员必须在足球训练和文化学习中做单选,大部分习练足球被淘汰的孩子因荒废学业而辍学。随着高考扩招后大学录取率持续升高,这种青训体系的弊端凸显,大多数孩子放弃踢足球回归校园文化学习。2009年中国足球学校因无人报名而停招,一度达到4 000多所的足球学校逐渐淡出我国足球青训体系,代替传统模式的职业化青训体系以失败而告终,我国足球青训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无序状态。
教会学校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出发点,深受麦克乐的西方体育思想理念及体育实践影响,民国初期蓬勃发展的学校体育具有浓厚的美国学校体育特色,教会大学生运动员是国家队选拔运动员的人才储备库,学生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赛事[18]。新中国成立后,竞技体育学习苏联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然是体育运动普及推广与人才选拔的摇篮,为体校提供了丰富的后备人才储备。因此,让足球从校园出走进入市场化的博弈,弱化其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足球运动逐步从中小学校园消失。当然,足球从校园出走还有应试教育挤压等原因,但离开校园的足球偏离自身的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异化出许多问题,降低了社会对足球价值的认同,导致青少年参与者急剧减少,中国足球出现后备人才培养结构性失衡,为竞技水平持续下滑埋下伏笔。
2.4 校园足球让中国足球重现光明
2014年中国男足连续第3次无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4轮的十强赛,彻底与亚洲一流球队无缘,惨不忍睹的国家队成绩让足球青训体系崩塌的问题凸显,中国足球亟需一场彻底改革的呼声渐高。2014年11月刘延东在全国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校园足球普及”。2015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首次由中央主导中国足球改革,提出全面推进校园足球工作,并明确校园足球的功能与价值。2015年7月由教育部主导的校园足球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启动,并确定8 627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校,校园足球课、校园联赛、师资培训和夏令营等系列活动随之全面铺开。
截至2021年,校园足球构建了“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普及推广和提高的发展体系。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建设兵团共认定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2 603所,设立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43个,遴选校园足球试点县(区)241个,布局“满天星”训练营138个,招收高水平足球队高校188所和足球特色幼儿园8 310所,接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校园足球建设数量目标。在此期间,全国参加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学生共计1 500多万人次,有近4万名入选省(区、市)最佳阵容的学生参加全国夏(冬)令营活动,共选拔出1 828名全国夏令营总营的最佳阵容,其中有千余名进入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370多人进入国内外职业俱乐部梯队,初步搭建了足球后备人才成长“立交桥”[19]。校园足球让足球运动回归校园,让足球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被重视,足球成为学校体育的排头兵。校园足球在普及推广足球运动的同时,在国民教育体系内修建了巨型足球后备人才库,这是中国足球的希望所在。
3 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关键问题分析
3.1 校园足球内在价值认识亟待加强
与2015年教育部主导之前相比,校园足球的经费、师资和场地等外在保障已得到显著改善,与1980年中小学开展足球运动时期的外在条件相比较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但外在保障的改善不能弥补文化内涵缺失和教育属性弱化的内在价值认识。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而且让社会对校园足球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产生质疑。因此,促进社会认同足球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让学校管理者正确认识校园足球功能与价值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3.2 文化内涵缺失导致教育属性弱化
校园足球文化形成取决于对足球文化的认知,校园足球文化形成要满足3个条件:第一,校园中不同主体要形成对足球运动的群体性价值认可;第二,校园中不同主体,尤其是学生要表现出对足球运动的群体性行为参与;第三,参与足球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师生的生活方式,学校形成一定足球氛围和足球传统并在学生中传承[20]。从校园足球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以校长为代表的群体性价值认可、学生主体的参与程度以及足球比赛、大课间和墙报等形式与成为师生的生活方式相距甚遠。
足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发展受本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我国的学校大多保持“重文轻体”的传统,虽然教育部主导后从管理体制上明确了校园足球的教育属性,但足球文化缺失导致其教育属性并未得到学校管理者的认同,难以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育人功能,更多时候成为锦标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工具。在应试教育和单一选拔制度的挤压下,校园足球表现为“育人目标窄化、育人主体导向偏失、人文精神缺乏导致了校园足球实施中教育本原的漠视;足球生存场域发生变化、工具化足球的演进、足球发展理念不定”[21]。
3.3 锦标主义导致普及与提高关系错位
长期以来,由于学校管理者对于校园足球的功能与价值的认识偏差,校园足球没有真正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体系中,“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未能得到贯彻落实。将竞赛成绩等同于校园足球发展业绩,导致锦标主义在校园足球中泛滥,大多学校重视校队建设,较少开展足球教学、课外活动和班级联赛等普及活动。“锦标主义显然偏离了教育本质,致使校园足球在发展目标、实施方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出现多种异化现象”[22]。当竞赛成绩成为赢得支持的筹码时,胜利就成为学校球队的终极目标,校园足球围绕比赛成绩出现诸多异化现象“校队进行每周五天、每天两次的高密度训练,比赛只属于主力队员、阵容不进行轮换,外籍教练因重视检验训练成果、不在意比赛胜负而失去指挥权”。校园足球没有充分发挥普及推广的作用,逐渐成为少数学生提高竞技水平的运动。
“校园足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是夯实足球人才根基、提高足球发展水平和成就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23]。校园足球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普及推广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在普及的基础上促进足球水平的提高,为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修建蓄水池。但锦标主义泛滥导致校园足球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错位,造成提高优先普及,甚至替代普及,进而违背了校园足球发展的初衷,影响学校体育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4 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正确认识校园足球功能与价值
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重点强调了发挥校园足球育人功能,具体表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验、适应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有效途径”[17]。只有正确认识校园足球的功能,才能实现“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培育健康足球文化,弘扬阳光向上的体育精神”和“提升人口素质、推动足球事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23]的价值。因此,重视校园足球普及推广,重视足球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属性,才能实现国家校园足球发展的目标任务,这与现代足球起源与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功能与价值相一致。只有加强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的建设,中国足球文化与竞技水平提升才能水到渠成。
4.2 重视教育者对校园足球的认识
足球在英国的公学里从学生们的游戏发展至初具规模校内乃至校际比赛,离不开拉格比公学校长托马斯·阿诺德为代表的校长们,他们重新审视了校园中的足球运动,并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功能,将其引入公学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南洋公学校长唐文治对学生体育活动“竭力鼓励之”,他对足球的重视让南洋公学的足球发展日益兴盛。还有潞河书院校长陈昌佑、汇文书院校长高凤山、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正是他们的卓越远见和大力推崇,以足球为代表的近代体育活动才得以在我国各大学府中顺利展开[24]。
在2020年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调查中发现,优秀的特色校都有高度认可足球文化和教育属性的校长。广州渔沙坦小学足球校长潘国洪将足球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融入学校发展理念,让只有1 700平方米和263名学生的石东小学、城乡结合部的渔沙坦小学等5所学校克服场地、师资和经费等问题,成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区域标杆。因此,让校长充分认同足球文化内涵与教育属性,校园足球会成为学校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学校还在,校园足球就不会被冷遇,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在学校范围内得以解决。
4.3 理顺普及与提高的正确关系
现代足球在学校中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得以广泛传播,公学学生们秉持“业余主义”原则,注重参与足球的乐趣和团队运动对自我的完善。在此理念下,足球运动获得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得以在学校和社区普及推广,吸引着众多青少年学生参加,并成为一种教育手段和生活方式,为英国足球竞技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我国校园足球中出现的“锦标主义”导致普及与提高的关系错位,追逐竞技水平的提高取代了普及推广的初衷,从而异化出许多问题制约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如同足球回归校园一样,校园足球必须回归教育本质下,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完成其学校体育改革先锋的使命。因此,校园足球中关于普及与提高的递进关系必须被明确,要坚持普及优先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普及与提高的衔接。
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足球从娃娃抓起,到2014年习近平强调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从1980年国家体委牵头、联合国家教委和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积极开展足球活动的联合通知》,到2015年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等6部门下发《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足球运动再次回归校园,教育部主导校园足球工作印证校园在现代足球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现代足球的起源与传播不谋而合。中国足协需要正确认识校园足球的功能与价值,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协助校园足球目标任务的实现,相关部门厘清责权利,对发展路径达成共识是中国足球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比尔·莫瑞. 世界足球史话[M]. 郑世涛,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2] 赵倩如. 大众媒介视野下的英国现代足球文化发展轨迹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
[3] 张新,凡红. 英国体育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9.
[4] 梁斌. 19世纪英国校园足球兴衰与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2018(5):141-146.
[5] 詹姆斯·威文. 从英格兰到全世界——现代足球最初的传播历程[J]. 体育文史,1999(5):58-60.
[6] 符金宇. 日本足球史[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
[7] 南敏镐. 中日韩接受现代足球文化的基本特征比较分析[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1):49-52.
[8] 张长城. 清末民初梅州足球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4):25-31.
[9] 陈晴,吕万刚,宋广成. 中国足球运动百余年梳理与当代反思[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9):39-44+50.
[10] 肖文燕.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体育研究(1837—1901)[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11] 鲁威人. 体育传播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2] 郭可雷,仇慧,平杰. 他山之石:英国公学体育育人的经验与启示[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2):91-97.
[13] 龚波,董众鸣. 西方文明视域下现代足球的内涵及对后发国家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1):86-90.
[14] 徐本力,王敦浦,费冰涵,等. 对我国现行传统项目学校课余训练体制现状的调查与研宄[J]. 安徽体育科技,1990(1):4.
[15] 邹时炎同志在全国培养体育运动后备人才试点中学座谈会上的讲话[G]//国家教委学校体育卫生司. 学校體育卫生和国防教育工作文件汇编1988—1990.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159.
[16] 宋江东,梅钮. 对我国中学开展足球运动的探讨[J]. 体育科学,1988,8(1):88-90.
[17] 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Z]. 国办发[2015]11号,2015.
[18] 王鹏. 新中国男子竞技足球历史嬗变研究[D]. 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8.
[19] 陈宝生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的讲话[Z]. 全国校园足球暨体卫艺官方,2021-12-31.
[20] 张兴泉. 文化特征论视角下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新释及建设策略[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4):59-63
[21] 曹大伟,曹连众. 我国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本然要求、实然困境和应然举措[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1):118-124.
[22] 葛新,曹磊. 论我国校园足球育人本质的偏离与回归[J]. 体育文化导刊,2020(7):105-110.
[23] 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Z]. 教体艺[2015]6号,2015.
[24] 陈晴. 中国足球运动百余年发展史[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