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境遇与实践路径

2022-07-19邓星华曾诚

体育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体育

邓星华 曾诚

摘      要:基于新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历史变迁,审视当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所面临的外在挑战、内在困境。构建当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深化体育学科建设、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优化国家形象等方面。作为体育实践的理论表达,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等内容维度。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提升中国体育话语体系阐释力;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稳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生命力;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增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感召力,是构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实践向度。

关  键  词:中国体育;体育话语;话语体系;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4-0008-06

The times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for

Chinese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DENG Xinghua,ZENG Ch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rnal challenges, internal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value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spor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deep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disciplines,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power of sports, optimizing the national image, and help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of leading sporting nation. As a theoretical expression of sports practice,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contains several content dimensions such a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academic aspect. Insisting on basing on China and learning from foreign countries to improv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excavating the history, grasping the contemporary, and stabilizing the vitality of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caring for mankind, facing the future and enhancing the appeal of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would be the practical dimensions of building China's sports discourse system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Chinese sports;sports discourse;discourse system;subjectivity

百年變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社会话语交锋日益激烈,加快话语体系建设,提升国际话语权,成为我国的应对之道。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1]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从顶层设计对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要求。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中国体育话语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特色体育道路选择、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与话语表达,是对我国体育的思想性话语、制度性话语和理论性话语进行三位一体系统性构建[2],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等多个内容维度。在全球化视野下,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与实践的新发展,呼唤打造与之相匹配的话语体系。

但在对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目前存在无法完全与中国体育综合实力相匹配、无法完全与中国体育发展相适应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问题[3];中国体育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未能实现理论性话语的超越[4],理论创新自觉性、自主性尚待增强,从而没能有效转化为中国体育话语的特色与优势。构建具有理论阐释力、现实说服力、传播影响力的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成为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现实任务和时代课题。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探析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与现实双重背景、时代价值、内容维度以及实践路径。以期进一步完善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在中外体育人文交流中,增强我国体育话语的阐释力、说服力与影响力,助力体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为中国体育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话语环境,向世界展现自信、真实的中国体育形象。

1  新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体育话语体系也经历了代际更迭。诚如我国体育学者胡小明[5]所说:“一部中国体育史,有艰辛、有屈辱,有兴奋、有自豪。”从侧面反映话语体系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我国体育道路的摸索、体育体制的演进、体育学科的发展、体育思想的转向等话语内容与形式,构筑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体育话语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体育实践,在全面引进苏联体育制度的同时,也引进了苏联的体育理论体系[6]。因此,我国体育思想、制度以及理论话语均有苏联体育话语体系的影子。例如,对体育的定义、劳卫制的推行、举国体制的建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开展体育运动,增强健康,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等体育话语,折射出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的人民性和大众化。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相对封闭和独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民体育为价值追求,本土化的体育制度、体育学科和体育理论体系建设逐渐起步,但也曾一度陷入过度政治化的误区。

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界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走出国门,与世界体育联动,深度交往,并对上一时期我国的体育话语体系进行了反思和修正。我国体育学科在建设和发展中,引进和吸收了国外的理论与经验,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基于中国体育现实,具有原创性的体育理论、思想观念、概念辨析与讨论也开始涌现。举国体制不断完善,中国竞技体育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女排精神”“北京奥运”“科技兴体”等体育话语,振奋了民族精神,铸就了体育大国形象。体育思想和价值观逐渐深化和完善,向着现代化、人本化、法治化发展[7]。尤其是人文价值观的确立,彰显了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该时期,我国体育话语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人文学科理论精华,同时也被全面纳入到世界体育话语体系中,并指引着我国的体育变革与实践[5]。

2  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当代境遇

在西方体育话语的长期遮蔽下,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存在原创性不足的问题,导致以西方体育话语体系剪裁和阐述中国体育实践。但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的主体意识走向觉醒,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历史机遇与实践基础。

2.1  外在挑战:“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8]认为:“在所有的文明中,唯独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产生过重大的、有时是压倒一切的影响。”这种压倒性影响体现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视角俯视、审视和支配非西方国家[9]。在国际社会,西方发达国家沿用这种认知框架,在全球化进程中形成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支配延伸至体育领域,导致国际体育组织在创建之初就隐含着一种地缘政治的不平等[10],再通过路径依赖,西方发达国家牢牢把控了国际体育话语格局的主导权,形成一种话语霸权。在不对称的国际体育话语体系中,我国体育话语的主要文本长期被西方话语所建构,并不断地衍生[11],形成“西强中弱”的话语格局。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代表大会的成员国相同投票权、表决权等制度更加助推了这种格局的形成。据统计,在国际奥委会执委成员中,欧洲占比高达47%,话语分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12]。国际体育组织的平权投票制和表决权集中制,虽然遵循了公平公正的外在形式,但事實上正是这种形式掩盖了西方发达国家掌控国际体育规则与资源,霸权世界体育话语体系的本质。

2.2  内在困境:缺乏特色的话语体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13]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我国体育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话语体系建设滞后于实践发展,缺乏民族特色,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在与西方体育话语博弈中,我国体育在理论话语、制度话语以及思想话语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例如,“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存在着简单移植母学科理论与国外体育理论、理论滞后于体育实践、支撑中国特色体育实践学理缺乏等问题”[14];参与国际体育组织规则制定与修改的机会不多;学术原创性和创新性不足,难以产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学术成果和思想。此外,我国体育话语体系在话语表达与传播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因此,我们亟需建构具有主体性、民族性和逻辑性的话语体系,突破内在的束缚与掣肘。

2.3  意识觉醒:走向复兴的历史方位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国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逐步实现由“弱国心态”向“大国心态”的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国不断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将体育事业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领域的辉煌成就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时代呼唤下,在民族复兴的期盼中,构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主体性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体育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走向世界,保持理论自觉,与时俱进,创新话语内容与表达方式,构建与体育强国、民族复兴相匹配的话语体系,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寻求更广泛的国际认同。这是坚持中国道路、巩固体育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的应然之举。

3  构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

3.1  深化体育学科建设

我国体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体育学术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是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内容源泉和话语质量保障。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体系是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集中反映、表达和传播,有助于增强我国体育理论、学术思想的影响力,促进我国体育学术体系不断完善,深化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再者,话语体系的构建将倒逼我国体育理论创新。要求做到理论贴合实践,实践活化理论,不断发现中国体育实践新问题,生成新理论,增强学术理论思想的原创性,摆脱对国外体育理论的简单嫁接与移植,打破削足适履的同质化体育话语藩篱。有助于促进我国体育学科的建设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增强我国体育学科和学术思想的国际影响力,拓展国际话语空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学科体系。

3.2  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

法国学者福柯提出:“话语并非仅是斗争或控制系统的记录,亦存在为了话语及用话语而进行的斗争,因而话语乃是必须控制的力量。”[15]这是一种关乎权力的话语力量,话语表象之下是权力与权利的统一体。体育话语体系是一种体育软实力,也是体育综合实力的标志。构建完善的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有助于中国体育的发展与自我表达,实现从体育“话语”到“话语权”的关键一跃,提高我国体育国际话语权,强化体育软实力。蕴含主体意识的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对内可凝聚社会共识,消除对中国体育未来发展道路的困惑和怀疑,融合各界力量,不断完善中国体育实践的理念、制度和道路,提升我国体育的综合实力。具有世界性的中国体育话语体系,能扩大我国体育话语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解决“听不到”的问题。因此,构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价值。

3.3  优化我国国际形象

话语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构建我国体育话语体系,通过话语内容的表达与传播,准确地阐释中国体育实践;在跨文化交流中做到中国话语,世界表达,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读懂中国体育,促进我国体育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与交往,从而在国家形象的自塑与他塑之间保持适当张力,掌握国家形象塑造的主动权,优化国家形象。再者,构建具有世界性的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对我们参与全球体育治理提出了内在要求。例如,面对疫情防控下运动员的训练、参赛、赛事举办;国际体育组织关于项目规则修改;奥运会发展危机等全球体育的共同挑战,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要躬身入局,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因此,中国体育在不断创新体育理论、完善体育制度、道路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世界体育事务的治理,提升话语输出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有助于优化我国国际形象。

4  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内容维度

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体育道路和实践经验的理论表达与传播,实践活动是话语体系构建的活水源头。从话语主体的实践层面来看,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语料来源主要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等4个方面内容,这些内容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提供丰厚滋养。

4.1  体育话语的政治内容

话语蕴含权力,也是政治权力的重要表现形态。国家领导人关于体育的讲话和批示、体育政策法规文件、体育外交政策等构成了我国体育话语的政治内容。新中国体育,从一开始立足于人民群众,确立“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目的,这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也是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运用在我国体育领域的生动写照,历届中国领导人的讲话、批示、题词都体现这一典型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体育政策法规,经历了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发展目标、价值导向从“单一管理”到“多元治理”、从“奥运争光”到“全面发展”、从“金牌至上”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变迁[16],影响着每个发展阶段的体育导向,发挥着体育话语的政治引导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國特色的体育发展之路。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体育始终站在中国外交的前沿。它是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媒介和窗口,从“小球转动大球”到“奥运外交”,体育在不同层次发挥着国际交往的纽带作用,也是我国体育话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话语的政治内容,彰显中国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凸显中国体育的时代担当,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众体育权利的保障和提升积累经验,为体育强国建设和体育外交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话语底气。

4.2  体育话语的经济内容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决定一个社会的思想观念。经济实力是主权国家争取国际话语权的话语能力基础。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我国体育话语体系也必然受到社会经济的影响。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支撑,它有助于完善我国体育的话语体系,提升体育话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体育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壮大,社会多元力量积极参与其中,体育的“供给侧”得到不断改善,促进了我国体育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出29 483亿元,增加值为11 248亿元,同比增长10.9%[17]。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成为当前国民经济的新亮点,推动了我国体育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赛事表演、职业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旅游等领域的兴起和发展,丰富和完善了我国体育话语的内容体系,成为我国体育话语体系与国际体育话语体系的有效衔接点。因此,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走出去”,融入世界体育产业格局,打造更均衡多元的全球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有助于增强中国体育话语的分量。

4.3  体育话语的文化内容

时至今日,体育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体育可以表现为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发挥不同的文化功能[18]。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也是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物质层面,我国大力开展群众体育,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增加和完善,大力保障人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取向,是我国体育话语感召力、认可度的基础。在制度层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让中国体育聚焦世界目光。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精神文明与比赛成绩双丰收,向世界展现我国制度的优越性,更让世界各国对中国体育道路的实践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开拓了我国体育话语的表达空间。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凝聚了时代奋进的力量,振奋人心。在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话语素材,为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构建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4.4  体育话语的学术内容

话语体系是学术体系的反映、表达和传播方式,是构成学科体系之网的纽结,是有特定思想指向和价值取向的语言系统[19]。体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创新与发展不仅是我国体育科技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国体育话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体育的实践和变革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体育学术主要回答何为体育、体育为何、为何体育、体育何为等本质性问题,解答构成体育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典型议题、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范畴,是确立自己身份的标尺,是进行学科间交流的前提,是贯穿政治体育话语和大众体育话语的桥梁。学术体育话语之主体是体育学者或研究人员,其语境多在体育学术会议、期刊著作、主题讲座之中,其文本或言语逻辑性强,反映体育的科学本质和一国体育之理论特色。中国体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的创新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的体育现实进行的原创性研究,提出新概念、新范式、新表述,提炼中国体育治理及改革的经验和模式,有助于构筑逻辑严谨、价值鲜明的话语体系,争取体育领域学术话语权。

5  构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实践路径

5.1  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提升中国体育话语体系阐释力

当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用中国体育话语阐释中国特色体育道路,突破“有理说不出”的困境。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道路的成功经验蕴含许多深刻道理,为构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话语素材。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体育道路进行理论升华,在总结中国体育发展的丰富经验过程中,提炼国际社会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体育道路的发展历程与成功密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内容与表达。其次,每个国家都表现了一种民族精神,并在其集体意识中会表达出世界精神。在实践中,面对丰富的极具民族特色的话语素材,话语主体要运用主体性思维,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活民族意识,汲取民族传统体育优秀养分,总结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理论”解释和阐述中国体育实践,向世界贡献体育新理论、新思想、新表述,展现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统一。再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要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坚持开放、不搞封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话语体系,不是独立于世界体育话语体系体之外,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立足中国、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借鉴国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职业体育发展等方面的优秀成果,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破除二元对立思维,搭建体育人文交流平台,拓宽体育文化、思想、学术、赛事等交流渠道;积极参与国际体育学术理论的交流探讨,掌握国际最前沿的体育学术发展动态及成果,促进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最后,为解决“有理说不出”的问题,在体育话语的表达与传播层面,学习国外先进的传播理念与方法。根据国外受众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结合不同的语境,对话语内容与形式的表达、传播进行优化,打造具有共通性的易为国际社会理解的体育话语,做到融通中外,讲好中国体育故事,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体育,增强我国体育话语体系阐释力,推动中国体育与国际社会紧密融合发展。

5.2  挖掘历史、把握当代,稳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生命力

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构建绝不是“一锤子买卖”的短期行为,而是应以高质量的体育话语,强化其内在生命力,实现长短期效果的衔接。为此,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挖掘话语资源,批判性继承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话语,保持话语体系的历史延续性,避免出现历史深层的断裂,充实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厚度与底蕴。在此基础上,融合时代发展的特征与体育实践经验,不断推动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其一,我们要善于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挖掘具有时代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赋予其更多当代表达。例如,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女排精神等,让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思想来源,提炼具有原创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丰富我国体育话语内容,提升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生命力。其二,对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传统体育文化,要果断扬弃,卸下历史包袱;对具有时代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要善于从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加强科学实证研究,赋予其现代性和科学基础,做到历史继承与当代创新的统一,激活中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内在活力与生命力。其三,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体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体育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日益密切,但在实践中也不断涌现新问题、新情况。我们需要认真把握当代体育现实情况,全方位推进中国体育实践的改革创新,把研究和解决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顽疾等现实问题作为鹄的;用现实活化理论,提出与时俱进的原创性理论、制度和思想,提高我国体育的话语质量和水平。其四,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当代体育具体实践相结合,着力于思想、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推动体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学术等领域的协调发展。尤其在体育理论建设、学术思想创新等方面,加强对我国体育特色道路与实践的理论总结与提升,丰富与活化体育理论体系,从而提升当代我国体育话语的科学性。最后,面对当前各种思潮的涌入,要坚持批判精神,抵制错误思潮,扭转不良发展倾向,推动体育的健康发展,让體育更好服务于人民,构建高质量的体育话语体系。

5.3  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增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感召力

在空间层面,以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实践路向,构建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体育话语,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内在统一,它会超越时空地与世界各国人民产生心意相通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进而提升中国体育话语的国际认同度,进而增强其感召力,扩大话语体系的世界影响力,化解“说了传不开”的难题。因此,构建中国体育话语体系,除了要扎根中国,不忘本来,还需要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密切关注中国体育以及世界体育的未来发展问题,通过共同话语的认同和实践,来提升我国体育话语的国际认同度和感召力。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深入,国际体育发展当下及未来均面临诸多的挑战与威胁。全球体育治理中的危机和异化问题,唯有从全球治理的价值理念上做出改革,寻求一种全人类所共享的,并且为全球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服务的价值理念,才是当今全球体育治理的根本所在。对此,需要我们以关怀人类的视角,坚守人类共同价值,团结合作、携手前行、共创未来,为全球体育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推动中国体育话语与世界体育话语相融通。面对全球体育治理出现的问题,例如国际体育组织腐败、兴奋剂屡禁不止等问题,应主动发声和积极回应,提供中国体育治理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向国际社会提供多样化的实际的体育公共产品,打造、输出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体育话语,增强我国体育话语的人文关怀性与公共性,进而提升我国体育话语的价值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让世界对中国体育从道义认同转向话语认同、真理认同,增强我国体育话语体系的国际感召力;冲破西方体育的单一话语遮蔽,塑造多元化的国际体育话语生态。

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及实践,构建新时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中国体育话语体系在内容与形式上具有多个维度与层次,话语主体要重视促进我国体育协调发展,大力夯实话语内容质量,加强话语形式与表达的创新,维持话语体系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合理张力。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地构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点的当代中国体育话语体系,提升中国体育国际话语权,真正做到中国体育,世界表达,彰显大国风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 人民日报,2021-06-02(01).

[2] 刘亮,吕万刚,沈克印. 中国特色体育话语的生成逻辑、实践进路、解释框架与新时代的使命[J]. 体育科学,2019,39(9):24-30+67.

[3] 刘一民,宋红霞. 论新时代中国体育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8):19-25.

[4] 张飙,刘亮,徐泽. 中国体育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若干问题探析[J]. 体育学刊,2019,26(6):51-56.

[5] 胡小明. 21世纪中国体育人文价值观念的确立[J].体育文化导刊,2010(1):134-137.

[6] 杨文轩,陈琦. 体育概论[M].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

[7] 崔建西. 中国共产党体育思想的百年嬗变及其经验启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6):8-14.

[8] 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周琪,等译. 新华出版社,1999:199.

[9] 爱德华·W·萨义德. 文化与帝国主义[M]. 李琨,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433.

[10] 沃尔夫冈·贝林格. 运动通史 从古希腊罗马到21世纪[M]. 丁娜,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75.

[11] 万晓红,张德胜,李雪贝. 新时代提升我国体育话语权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7):21-28.

[12] 汪习根,汪茹霞. 论中国国际体育执法话语权提升之道[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12):38-46.

[1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 (2016-05-18)[2021-10-02]. 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14] 王家宏,韩春利. 中国特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45(8):1-10.

[15] 徐宝强,袁伟. 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3.

[16]崔乐泉. 中国共产党体育实践的百年历程与经验启示[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33(2):117-126.

[17] 国家统计局. 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与增加值数据公告[EB/OL]. (2020-12-31)[2021-10-05].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12/t20201231_1811943.html

[18] 盧元镇. 体育社会学[M]. 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11.

[19] 谢伏瞻.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 中国社会科学,2019(5):4-22+204.

[2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21-07-15)[2021-10-10]. http://www. xinhuanet.com/2021-07/15/c_1127658385.htm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体育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