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理论构建与运行实践

2022-07-19单凤霞

体育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子系统供给

单凤霞

摘      要: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构建目的在于促进城市休闲体育蓬勃开展。以系统论为理论依据,在国家文件的有力支撑下,借鉴国内外旅游和休闲系统经验基础上,构建城市休闲体育系统,包括供给子系统(引领与保障)、需求子系统(内源与动力)、环境子系统(支持与依托)和运行子系统(协调与驱动)4个子系统。研究认为杭州、武汉和成都三市的休闲体育系统运行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结构限制因素突出、空气质量满意度偏低、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提出通过实现供给主体和机制的多元参与,构建城市居民需求表达的有效路径,改善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环境制约,创新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运行模式等路径,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运行发展。

关  键  词:城市体育;休闲体育系统;体育旅游;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4-0068-06

The research 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al practice

of leisure sports system for urban in China

——Based on a survey of Hangzhou, Wuhan and Chengdu

SHAN Fengxia

(Department of Sports Tourism and Foreign Language,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44,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eisure sports system aims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for urban leisure sports. By taking the system theory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leisure systems at home and aboard, the urban leisure sports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consists of 4 subsystems as follows: supply subsystem(guidance and guarantee)、demand subsystem (internal source and power), environment subsystem (support and reliance) and operation subsystem (coordination and drive). The study holds that the operational practice of leisure sports system of Hangzhou, Wuhan and Chengdu is lacking of effective supply, structural constraints are prominent, the satisfaction of air quality is low,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is not smoot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by implementing supply main body and mechanism of multiple participation, building an effective way for city residents demand expression,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leisure sports environment condition, and innovating the running mode of urban leisure sports system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leisure sports system.

Keywords: urban sports;leisure sports system;sports tourism;system theory

休闲作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是城市居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是我国城市发展的初衷与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催生并繁荣城市休闲体育[1]。城市休闲体育发展既响应了国家目标,符合城市本质追求,又是实现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权利的具体实践。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不断升级,城市休闲体育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供需失衡和结构限制问题,存在市场介入不足和社会组织活力不强等问题。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產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依据系统论观点,城市休闲体育可视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工程,把城市休闲体育看作是一个系统生命体,构建城市休闲体育系统不仅有利于打通供需渠道,还有利于系统的自组织运行。在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理论构建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调查杭州、武汉和成都三市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情况,剖析问题并寻求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路径,以破解目前城市休闲体育发展之困,其意义不仅契合了“健康中国”发展战略,还对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提升及推动城市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  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构建基础

1.1  系统论为城市休闲体育系统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系统论原理,城市休闲体育是一个由要素、联结和目标构成的系统,供给、需求和环境是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基本要素,运行是联结基本要素的动力系统,以实现城市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城市休闲体育系统又是城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会受到城市其他子系统影响和限制。

1.2  国家文件为城市休闲体育系统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强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便利健身场地、丰富健身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免费提供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学校体育设施逐步向公众开放[2]。《规划》中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到供给侧、需求侧、实施机制、保障措施等内容,为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构建奠定了要素结构。在大众休闲时代背景下,为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广旅游休闲理念,重点提出保障国民休闲时间、改善休闲环境、建设基础公共设施、完善公共服务等工作任务,明确落实带薪休假、提升休闲意识、提高休闲质量等一系列发展目标,是对小康生活内涵的进一步丰富。“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基本落实”“健康、文明、环保旅游休闲理念的形成”和“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的构建”等为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与驱动。

1.3  旅游与休闲系统为城市休闲体育系统构建提供经验借鉴

国内较为典型的旅游系统构架包括4个部分:一是客源市场系统,涉及各类休闲者和旅游者,主要是从旅游需求视角展开的;二是出行系统,由交通设施、旅游咨询、旅行服务、信息服务、旅游宣传、旅游营销等构成的子系统;三是目的地系统,目的地为游客提供的旅游资源、设施和服务等,从供给角度展开;四是支持系统,从政策、制度到资金、人才等,是其他3个系统不可或缺的外在支持与保障系统[3]。较为典型的城市休闲系统构成包括休闲需求子系统、休闲供给子系统、休闲管理子系统和休闲支持子系统4个部分[4]。旅游和休闲系统结构中,供给、需求、运行和支持四维系统结构为城市休闲体育系统提供构建思路,并勾勒系统结构。

1.4  美国和加拿大的休闲系统为城市休闲体育系统构建提供了域外视野

美国学者奥萨利文对美国和加拿大的游憩与休闲服务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游憩与休闲服务是由多层级的系统提供的,构成这一系统4个基本层级为发起部门、环境、参与者以及服务形式[5]。发起部门也指供给主体,两国休闲供给主体都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商业机构。环境主要指休闲活动开展所依赖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公园是加拿大和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主要的休闲环境。参与者是休闲活动的主体[6],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休闲系统中,休闲服务提供者会向不同人群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和活动,根据不同年龄周期的身体能力、认知能力、社会情绪特征来提供不同的休闲项目和服务。服务形式最直接的表现是休闲活动,这些活动将休闲系统的各个层级联系起来;服务形式的第二个层级是运营管理,包括安全与风险管理、公共关系与营销、场地设计与运营等。

2  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生成与内涵

2.1  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生成

系统是由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体[7]。由此可见,系统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构成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与互动[8]。在分析加拿大和美国休闲系统、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休闲纲要目标、旅游和休闲系统构建的基础上,依循系统的构成原理,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构建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见图1)。首先,根据国外休闲系统、旅游和休闲系统构建的供给侧-需求侧模式(S-D Pattern)确定城市休闲体育系统循环的两端,即供给子系统与需求子系统;其次,在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是实现城市“青山绿水”“宜居宜业宜游”核心目标的生态基础,环境子系统也是联结休闲体育供给子系统和需求子系统必不可少的中间介质;最后,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联动是系统循环发展的生命力,依此逻辑,运行子系统是联结城市休闲体育系统中构成要素的联动系统,是依附并作用于供给、环境和需求子系统的动力系统。

2.2  城市休闲体育系統的内涵

城市休闲体育系统是指在城市特定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背景下,以城市环境为依托,通过运行动力将供给侧和需求侧联结在一起,形成的一个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的复合系统。城市休闲体育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性系统,城市休闲体育发展也是城市休闲体育系统动态变化过程的呈现,不同子系统在城市大环境下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共同促进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城市休闲体育系统主要由城市休闲体育供给子系统、城市休闲体育需求子系统、城市休闲体育环境子系统和城市休闲体育运行子系统4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个要素。

供给子系统是引领与保障。在经济学中,供给与需求是不可拆分的一对。为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休闲体育需求,休闲体育供给是引领与保障。供给理论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该理论虽然忽视了经济的动态发展,但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思想源头[9]。

需求子系统是内源与动力。根据马克思需要理论,无论是人类活动,还是社会历史发展,其源动力都来自于人的需要[10]。城市休闲体育正是人们生活需求不断升级的产物,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的需求是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内源与动力。

环境子系统是支持与依托。Ashby认为:“一个有机体,它的环境是被定义为那些周围的可变因素,这些变化的因素既影响着这个机体,也被这个机体的行为所改变。”[11]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是主体人和客体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城市休闲体育环境为人的休闲运动提供支持与依托,同时休闲体育活动又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环境。

运行子系统是协调与驱动。在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三要素”中,供给是保障,需求是核心,环境是依托。供给是运行系统的发起者,在环境的支持与依托下,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需求。运行系统的目的在于打通三要素之间的屏障,使3个要素系统之间的协调更畅通,通过不断提升供给水平、调节居民需求和改善环境现状,达到帕累托最优效果。

3  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的现实呈现

3.1  休闲体育供给内容不断丰富,有效供给还显不足

供给内容主要指供给主体面向城市居民所提供的休闲体育公共服务,是城市休闲体育开展的引领和保障。城市休闲体育供给内容涉及广泛,核心是休闲体育赛事和活动。可见杭州、武汉、成都三市的休闲体育供给内容不断丰富(见第71页表1)。

对杭州、武汉和成都三市调查显示,在供给内容增多的同时还存在明显有效供给不足。在场地设施方面,三市居民对小区公共休闲健身活动场地及相关设施(户外)和社区活动中心(室内,提供免费场地和设施)的满意度明显偏低,60.7%居民认为场所太拥挤。反映城市居民身边的休闲健身设施供给明显不足,存在明显的供需偏差问题。在社会组织方面,三市休闲体育组织发挥的作用还比较有限,认为社区有休闲体育相关组织并经常组织活动的城市居民仅有12.5%。在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中,选择社区组织、单位组织和协会组织的居民总数仅占3%。在休闲体育指导方面,杭州、武汉和成都三市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别为20 692、30 678、23 554人,但仅有9.2%的城市居民认为所在社区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并经常指导,反映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发挥成效不足,每年培养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没有用武之地。

3.2  居民休闲体育需求持续释放,结构限制因素较为突出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苏醒,调查发现在三市居民诸多休闲方式中,休闲体育方式受到青睐,占比51.5%;休闲体育作为积极健康的休闲方式契合城市居民的内在需求,并逐渐生活化、常态化。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的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活动方式的需求不一,存在明显的需求偏好。在14种休闲体育活动方式中,最受欢迎的是简单易行、普及性强、免费或收费低的活动方式,如健步走、跑步和球类,分别占到60.6%、40.7%和32.6%;其次是骑行、登山、徒步旅游之类的新兴时尚型活动方式。

休闲体育制约是影响或限制休闲体育行为发生的各种主客观因素[12]。在城市生活压力下,缺乏时间是主要的制约因素。休闲体育场所是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必备条件,虽然近些年休闲体育场所设施得到改善,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普遍认同场所太拥挤、缺乏设施和场所、停车不方便和休闲健身场所偏远对其休闲体育的参与具有较大的制约作用。有41%的城市居民到达最近休闲体育活动场所需要15分钟以上的时间,反映了休闲体育场地设施的普及度和便利度还远远不够。

3.3  休闲体育环境得到大幅改善,空气质量满意度偏低

按照环境的属性,可将城市休闲体育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杭州市已建成600里沿江(湖)生态廊道和270公里沿江滨水绿道、湘湖公园、城北体育公园、皋亭千桃园、三山公园、江洋畈生态公园等公园绿地314处[13]。成都市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各类体育设施数7 40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79 m2,新增全民健身路径器械20 770件,城市健身步道161个、步道长度464 483米,登山步道20个、步道长度152 141米,户外活动营地2个[14]。武汉的荆楚历史风俗形成采莲船、蚌蛙精、腰鼓、秧歌、汉阳高龙等传统休闲体育表演;江河湖泊的天然禀赋形成当地浓郁的淡水休闲运动,如横渡长江、乘船游江、百湖垂钓、江边戏水、江滩休闲等。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城市生活、城市工业导致严重空气污染。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重拳治理大气污染,空气质量得到不断改善。但调查发现,空气质量不好依然是影响城市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最大限制因素。

3.4  休闲体育发展契机达至,运行机制还显不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吃住行”升级为“游购娱”,现在又再次跃升为“运健休”(运动、健康、休闲)。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在休闲时间走出家门,享受更为丰富多彩的户外休闲活动。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体育健身休闲形成热潮,从路跑到骑行,从健身操到广场舞,从大众化的徒步、登山、游泳、羽毛球到小众的滑板、攀岩、马术、高尔夫,体育健身休闲已融入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城市休闲体育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激励机制不到位。为鼓励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城市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揮,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组织的激励机制必不可缺,如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但目前激励的范围和力度还不到位。二是监督机制流于形式。目前对休闲体育公共服务的监督还主要是政府内部监督,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自我监督缺乏力度和执行力。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还不成熟,监督效果容易受到政府因素的干扰。三是协作机制不畅。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之间由于主体地位和权利不等,使横向网络化多元主体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四是整合机制效率不高。城市休闲体育开展需要政府部门的层级推动和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但权利让渡不够和部门利益问题使得纵向层级化休闲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和横向不同管理部门之间资源的整合效率不高。

4  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运行路径

4.1  实现供给主体和机制的多元参与

政府在供给过程中常常大包大揽干预过多,其结果并未实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反而出现供需失衡矛盾[15]。城市休闲体育的供给主体应过渡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见图2)。政府部门侧重于为城市居民提供免费休闲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公共事业服务和基本服务设施;市场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旨在满足不同阶层居民的休闲体育需求;社会主要为一些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提供休闲体育服务供给,旨在实现休闲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多元供给主体背景下必然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府供给机制、市场供给机制和自愿供给机制多元参与的供给机制。市场供给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并且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更灵活、更多样化的进行产品供给,以满足群众对休闲体育需求的不断升级;而自愿供给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和市场供给的不足,促进城市休闲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

4.2  构建城市居民需求表达的有效路径

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存在明显有效供给不足、供需失衡的问题。究其原因,城市休闲体育供给更多是政府意志和市场盈利的体现,缺乏社会公众的需求表达。城市休闲体育发展中畅通公众需求表达渠道,不但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休闲体育供需失衡矛盾,还可以促进城市社会和谐、形成良好社会风尚。首先,构建需求表达的制度保障。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让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需求诉求的平等机会;完善立法和决策听证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保证政策制定的公平公正;完善休闲体育公共服務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对与自己需求紧密相关的事情及时了解;完善监督制度,不断拓展城市居民的监督渠道,搭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其次,拓宽需求表达的渠道和平台。通过搭建多种渠道和多方平台来获取公众需求,可通过网友在线交流、民意调查、平台热线、监督电话、社会听证会、领导信箱等方式广泛收集公众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休闲体育需求。

4.3  改善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环境制约

尽管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但仍有64.6%的三市居民认为空气质量不好是影响其休闲体育参与的限制因素。城市居民对比较大众的较为普及的场所和绿地、广场、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及其他开敞空间和散步、跑步、骑自行车专用道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对小区公共休闲健身活动场地、社区活动中心和高尔夫、马术、击剑、网球、保龄球等场所设施的满意度明显较低。因此,应根据区域休闲情况合理建设或改进当地休闲体育场地设施,让区域休闲体育资源得到合理化利用[16]。改善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外在环境,生态文明建设是纲,城市空间规划是本。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休闲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为环境与氛围的营造,尤其是很多户外运动、山地运动、航空、冰雪、水上运动等等都依赖于自然环境。武汉东湖绿道一期和二期建成之后,骑行散步的人非常多,周末也会举行大学生马拉松比赛,东湖绿道带动了全民健身开展。城市空间规划是城市休闲体育发展外在保障,如杭州市空间发展规划,尤其是“一圈、两轴、六条生态带”的生态景观绿地系统和“六园、多区、多廊”的城市绿地系统,都是对城市休闲体育活动空间的延展。此外,杭州微空间的有机更新值得借鉴,如今杭州城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极大丰富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活动空间。

4.4  创新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运行模式

在城市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转变下,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运行模式必须紧跟城市发展的步伐,遵循城市治理和城市运营的逻辑和思路。首先,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的主体是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供给主体。城市休闲体育系统的运行离不开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在城市休闲体育运行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纠正“市场失灵”,搞好调控和再分配。政府是“掌舵者”,而不是“划桨者”[17]。其次,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应符合以市场为主导的城市运营逻辑。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应突出市场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休闲体育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以便对城市休闲体育资源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的配置与开发。但由于社会成员普遍存在免费“搭便车”的心理,希望别人去提供公共产品,自己坐享其成,所以必须是在政府的监管与调控下的市场主导。最后,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中,应以市场为主导,政府退居幕后起推动与监管的作用,鼓励社会积极参与,是最佳运行模式。休闲体育组织是休闲体育活动开展的中坚力量,是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中的核心要素,通过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社会组织进行制度激励和资金扶持。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需求是城市休闲体育系统运行的主要目标,应建立城市居民的需求表达机制,并畅通需求表达通道。

参考文献:

[1] 熊欢.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休闲体育的兴起[J].体育学刊,2012,19(6):16-21.

[2]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通知[EB/OL]. (2017-03-01)[2021-10-28].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1/content_5172013.htm

[3] 吴必虎. 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 旅游学刊,1998(1):21-25.

[4] 华钢,楼嘉军. 城市休闲系统研究[J]. 旅游论坛,2009,2(3):419-423.

[5] 奥萨利文. 休闲与游憩:一个多层级的供递系统[M]. 张梦,译.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86.

[6] OBRADOR P. The place of the family in tourism research:domesticity and thick sociality by the pool[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1(39):401-420.

[7] 焦培民,赵亚平. 系统实践哲学刍议[J]. 系统科学学报,2017(2):13.

[8] 董健,李兆友. 系统论视野中的政府创新[J]. 系统科学学报,2019,27(2):110-115.

[9] 吴敬琏. 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重塑中国布局[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79.

[10] 冉凌宇. 马克思需要理论及其对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启示[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121-129.

[11] 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

[12] 埃德加·杰克逊. 休闲的制约[M]. 凌平,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3.

[13] 杭州入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EB/OL]. (2017-11-01)

[2021-10-20]. http://zjnews.zjol.com.cn/zjnews/hznews/

201711/t20171101_5498266.shtml

[14] 成都市体育局. 成都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R]. 2017-04-14.

[15] 蒋牧宸.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探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13(12):194-197.

[16] 薛文忠. 新时代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瓶颈与突破[J]. 体育学刊,2019,26(3):45-49.

[17] 王国平. 城市学总论(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173.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子系统供给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