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亳州市干旱灾害致灾调查实践与思考

2022-07-18陈晓成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22年3期
关键词:旱情县区抗旱

陈晓成

(阜阳水文水资源局,安徽 阜阳 236000)

干旱灾害致灾调查作为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中的一项任务,亳州市各县区于2021年下半年启动干旱灾害致灾调查。开展干旱灾害致灾调查,分析与评估不同地区干旱灾害危险性来源、程度等,推进干旱灾害风险管理,提升灾害早期识别和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支撑。

亳州市的干旱灾害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总体较顺利,但对干旱灾害事件调查进度较缓慢,原因是干旱灾害事件调查数据量大、内容多,数据来源于多个单位,对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难把握,市级审核难度较大。为校核县区上报的数据,使数据更接近真实情况,采用典型调查法,深入行政村收集整理局部区域的干旱数据指标,结合当地的调查年份的降雨量月年时空分布、土壤墒情监测数据、河道水位变化等进一步确定干旱范围和程度,验证典型调查的合理性。根据典型调查的成果,采用类比法推算相似调查区旱情指标,按相关技术要求对调查内容、调查要素、指标、数据进行审核,加快了调查进度,保证了调查资料的合理性,按时间节点向安徽省水利厅上报汇总调查数据。

1 区域概况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淮北平原,辖蒙城县、涡阳县、利辛县和谯城区,面积8429khm2,其中耕地面积852.3khm2,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人口635万。区域属淮北平原区,地势平坦。境内主要河流有涡河、西淝河、茨淮新河等。

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平均年降水量831mm,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60%左右。淮北平原区干旱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降水量少时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下降,对耕作层土壤水分补给不足;②自然降水时空变异大,主汛期地表径流增加,但拦蓄量少,水资源量利用率低;③气候变暖,农田蒸散量增大,加剧了旱情发展。

2008年以来亳州市典型干旱年份旱情情况: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的秋冬干旱,全市小麦受旱面积达367.8khm2,其中受灾面积146.0khm2,成灾面积26.5khm2,因旱粮食损失量11649万kg;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的秋冬连旱,小麦受旱面积516.5khm2,其中受灾面积248.6khm2,成灾面积45.9khm2,因旱粮食损失量17450万kg;2019年7—9月的伏旱玉米、水稻受旱面积达303.5khm2,其中受灾面积65.5khm2,成灾面积39.6khm2,因旱粮食损失量3171万kg。

2 调查基本要求

2.1 任务、内容和范围

调查的任务是对辖区内三县一区的干旱致灾调查数据成果审核汇集和上报;调查的内容为审核基础资料和灾害事件资料。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县区水资源总量、地表水供水、地下水供水、居民生活、生产等供用水资料;现状蓄、引、提、调、灌区等抗旱水源工程防御能力,监测、预案、服务保障等非工程措施防御能力。灾害事件资料包括干旱灾害事件的发生时间、原因、范围、气象水文情况、农业和城镇等受灾及损失情况,以及实施的抗旱措施、投入人力物力、抗旱效果效益等。

调查范围含4个方面:①对2017—2020年供用水情况调查,包括每年的水资源总量调查,实际供水量和实际用水量的调查等。②对现状(2020年)城镇水源情况调查,包括现状供水水源构成和现状供水情况。③对现状(2020年)抗旱工程及非工程能力调查,包括蓄水、引水、调水和水井工程;抗旱方面包括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抗旱应急能力、预案和物资供应等。④对2008—2020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包括旱情发生时间、受害、受灾、成灾和绝收的面积及因旱造成的粮食损失、农业损失等。这方面调查项目多、范围广、时间跨度大。

2.2 方式和方法

调查方式是对调查单位进行现场走访、询问、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和校对干旱致灾数据;采用的技术方法是调查与统计上报相结合的方法,审核数据成果的完整性、规范性、一致性和合理性。本次主要采用典型调查法和类比法进行数据的合理性分析和校对。

3 典型调查

3.1 调查单元选取和布局

为确保调查数据基本可靠并按时提交调查成果,对三县一区开展典型调查,典型调查的重点是对区域干旱灾害事件调查,以农业旱灾情况和抗旱收益情况为主,以自然行政村为单元,各县区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结构选有代表性的自然行政村2~4个。

调查人员由县、区、市普查人员,地方水利局有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行政村人员和多年种粮大户及有经验的村民组成。

调查方法是随机走访农户、现场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旱情情况的介绍,查阅行政村有关旱情记录,填写调查表格。

3.2 调查重点

调查的4个方面中,供用水情况调查,包括每年的水资源总量调查,实际供水量和实际用水量的调查,可从当年的水资源公报中查询;现状城镇水源情况,现状供水水源构成和现状供水情况可从供水公司查找;现状抗旱工程及非工程能力调查,包括蓄水、引水、调水和水井工程等可以从县区水务局,防汛抗旱办公室查询,以上3方面的调查工作难度不大,资料收集比较单一,较易查找和校核。

调查重点放在资料收集和查找比较困难,且没有现成资料,需用典型调查分析获取有关数据。①现状抗旱蓄水工程蓄水量调查,淮北平原没有水库,大中型节制闸是主要蓄水工程,由于缺乏相关的断面水位等资料,蓄水量计算有一定难度,需进行外业测量分析计算。②2008—2020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这部分调查数据量大、年份多,不少县区没有统计数据,需调查收集,分析上报数据的合理性,是本次典型调查的关键和重点。

3.3 调查实施

首先对区域降雨年际及年内分配、农作物种植类型、干旱年份、干旱原因等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和了解,然后选择能代表本区域旱情灾害情况的自然村作为调查单元进行走访调查。以利辛县的典型调查说明调查实施步骤。

利辛县位于亳州市东南部,面积2005km2,其中农作物播种面积22.2万hm2,人口170.9万,辖23个乡镇、361个村委会,多年平均降雨量876.2mm。主要种植农作物为小麦、玉米和水稻,其中水稻种植区域在茨淮新河灌区,种植面积约1.5万hm2。

选择中疃镇中疃村和阚疃镇安绠村进行调查,调查组首先把水旱灾害风险普查的目的和意义讲清楚,实事求是地把当年农作物干旱灾害的情况和损失讲清楚,把专业的指标概念用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随机走访农户、开座谈会和查阅村里有关资料。通过回忆、交流、讨论给出被调查的干旱年份比正常年份减产10%、30%、80%的地数占比。典型调查现场记录如表1。

表1 亳州市利辛县水旱致灾典型调查记录

3.4 成果合理性分析

以2019年利辛县干旱灾害致灾调查为例。利辛县2019年年降水量596mm,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66%,7—9月降雨量223mm,比同期多年平均偏少60%。利辛县阚疃土壤墒情站2019年7—9月监测成果如表2。正常情况下,10,20,40cm土壤含水率在20%左右,该区域同期土壤含水率偏低,农作物处于中度干旱状态,时间持续2个多月,中疃镇中疃村小麦收割后播种玉米,玉米从苗期缺水受旱,一直到成熟期都处于中度干旱状态,这与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表2 利辛县阚疃土壤墒情站2019年7—9月监测成果

阚疃镇安绠村小麦收割后,播插麦茬稻,水稻的灌溉水源为茨淮新河,2019年的7—9月份,高温少雨,茨淮新河水位持续下降,阚疃闸(闸下游)7,8,9月平均水位为20.81,20.98,21.11m,比多年同期月平均水位低0.85,0.75,0.63m,部分河段因水位低停航。沿茨淮新河灌溉泵站每天定时抽水,距离灌溉渠远的水稻田得不到水源,部分水稻旱情严重,少部分水稻绝收,这与实际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4 成果应用与思考

4.1 调查成果应用

从基层典型调查的成果数据,是审核县区级上报旱情指标数据合理性的主要途径之一。类比法是依据典型调查成果,按干旱情况和农作物种植结构相近区域进行面积缩放,分析有关的干旱灾害致灾数据。

F受灾面积=s×F播种面积s为典型调查中受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值;

F成灾面积=c×F播种面积c为典型调查中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值;

F绝收面积=j×F播种面积j为典型调查中绝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值;

它们之间关系为:F受灾面积⊇F成灾面积⊇F绝收面积。

F灌溉面积=g×F播种面积g为典型调查中灌溉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值;

F灌溉面积与F受灾面积的关系为:F灌溉面积≤F受灾面积。

采用典型调查成果和类比法推算的数据与上报的数据进行对比,误差较大的作为重点审查对象。在确定了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后,对因旱粮食损失量、农业直接经济损失等就可以计算出来。根据灌溉面积和灌溉投入计算灌溉效益,以及采取抗旱措施与不采取抗旱措施相比,粮食产量和农业经济产值损失减少。

以利辛县2008—2020年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为例,该表共有286组数据,65%的上报数据与采用典型调查法和类比法核算的数据误差小于±10%,误差大于±20%占15%,对误差较大的进行重点审核。通过统计发现误差较大的数据多出现在离现在时间较远的年份(2008—2013年),通过查询县区上报数据的来源,问清数据出处,并查阅当年网络报道的旱情信息,与水文气象部门监测的土壤墒情成果、降水量成果和年终报告情况相结合,并召开县区收集上报技术人员和分管领导及专家座谈会,进行分析和论证,确定最终数据,共修订了56处上报数据。

谯城区、蒙城县和涡阳县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审核,蒙城县修改数据较多,谯城区修改的数据量相对较少。

4.2 实践思考

(1)现阶段农村抗旱能力较薄弱。从实地察看几个行政村的现状:农村的农田承包地主要是分户经营为主,上规模大面积的承包户较少。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种地的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干旱年份农村沟河多是干枯状态,抗旱水源主要是农田里的浅层机井,抗旱用具以中小型水泵为主,除水稻种植区外田间完整的抗旱水渠较少。原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配套不全,抗旱服务组织还不够健全,抗旱服务设备落后,抗旱资金来源渠道少、筹集难度大。

(2)上报和调查数据差异的原因。村镇上报的旱情指标和抗旱规模等数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如实反应实际情况。有的县区找不到当年旱情灾害的数据统计,就参照有旱情指标数据年份估算,估算的数据与调查分析数据差距较大。特别是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对农业干旱程度指标,受旱、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抗旱的投入和效益等实地调查和上报数据差异较多,这些数据来源多个单位,有的没有系统的资料数据,有的是单位合并和调整后数据管理乱,没有专人负责,收集和查找数据困难大。在第一次上报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时,一半的县区大部分表格内容均空白,问询原因是有些旱灾指标数据有关单位找不到,有些是参照临近县区整理的,临近县区没有的也就空白。为了按时间节点去完成任务,报上来的数据和典型调查用类比法分析的数据差异较大。

(3)旱灾损失与洪灾损失混在一起。在审查上报数据发现,部分上报数据偏大是把全年的旱灾和洪水灾害损失全部算进去,有的村对洪水灾害事件记忆和描述详细,而对旱灾事件记录和描述不详细。在实际调查中也发现,对于大洪水灾害,特别是内涝,农作物受灾较明显,损失也较大,农户对其印象深刻。对年代远的灾害区分主要以时间为标准,查询当年的降雨和洪水情况,便很容易区分开来。

(4)通过本次干旱灾害致灾调查,搞清区域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资源分布和供用水途径,以及干旱年份抗旱用水的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南水北调引江济亳、乡村振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资源的科学分配调度提供基础资料。

5 结语

亳州市在干旱灾害致灾调查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审核中,采用典型调查法和类比法分析校核各县区上报数据,为数据审核带来依据和方便。分析修正了差异性较大的数据,保证了基础干旱致灾数据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合理性,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成效,为下一步开展区域历史自然灾害灾情调查评估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旱情县区抗旱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防汛抗旱物资储备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县区人大研究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县区节能改灶发展现状与推广探析
县区人大法制委员会工作职责探讨
县区台借助新媒体做好电视新闻刍议
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