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功能定位策略研究★

2022-07-18张京峰

山西建筑 2022年14期
关键词:功能主义功能定位人类学

张京峰,刘 伟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0 引言

由于我国地少人多,存量用地成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常态[1]。因此城市更新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得出: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3.89%。近年来城市人口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城市住区压力也随之增长。因此,在现阶段的城市更新中,对于住区的优化提质也尤为重要。而居住区中,又以老旧小区为首要的更新对象。但在对老旧小区更新中,很大一部分只关注建筑空间的优化升级,而很少关注对公共空间的改造,忽视了小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要[2]。而公共空间对于居民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改造中不能忽视居民生活需要[3]。文章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出发,着眼居民在公共空间中的日常生活,了解现状下居民的实际需要,深挖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使老旧小区的公共空间在功能定位上既满足居民真实需要,又促进传承历史文化,从而使其得到实际的优化提质[4]。

1 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下研究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功能定位的意义

1.1 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

人类学可以分成文化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两大部分[5],文化人类学即是专门研究文化的人类学[6]。进一步说,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信仰、行为、习惯及社会组织的自然学科[7]。在文化人类学的众多流派中,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一派提出他们对待文化的立场:要首先思考每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成员以及作为整体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文化体现的正是人的需要。因此,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的视角来探析现状,才能剖析人们的真实需要。基于真实需要,才能对空间的功能定位切合实际,所做的优化才能对改善人们生活起到实际作用。

1.2 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下研究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功能定位的意义

在城市发展大势中,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优化提质已成为一块重要区域。在对其进行优化提质时,首先需要对公共空间进行精准的功能定位。而进行精准的空间定位,必先了解空间的形成。一个空间的形成,是由居住在空间中人们的行为、习惯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组合发力而成的。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着眼于社区居民的真实需要,深入思考居民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根据公共空间中现有功能来剖析空间功能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公共空间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达到满足居民真实需要的公共空间优化提质。

2 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下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功能现状分析

东瓜山社区隶属长沙市天心区裕南街街道(见图1,图2),属于长沙最早一批的小区。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对社区的公共空间功能现状和居民日常活动进行剖析,梳理影响行为活动产生的深层因素,使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在基于居民真实需要中明确功能定位,进而优化居民的生活状态。

2.1 空间功能的适应性转变

东瓜山社区是长沙第一个棚户集中安置点。据老辈回忆,当时的棚屋结构极为简陋,四壁用竹筋粉泥,或用破木补丁,或用篾折草席,屋面是稻草树皮覆盖,檐高不足2 m[8]。当下虽处现代化之中,但社区居民的日常行为仍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认为,文化都是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才产生的,并且也是为了适应人们的需要才存在的。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转变见表1。

1)绿化空间功能农用化。农用地是农村居民生活空间的基础配置,是满足农耕文明中生理需要的功能空间。而当下的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已经无力承载这一功能空间。因此,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分析,居民的真实需要转变了当下空间的初始功能——树池已由绿化空间适应性转变为农用化空间。

2)流通空间功能休闲化。休闲空间是农耕文化中更宽广空间配置,它同时兼为满足生理需要和社交需要。在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中,这种功能只能附着于另一种空间形式——流通空间所体现出来。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看,居民对休闲空间的真实需求使得流通空间适应性转变为休闲空间。

3)普通物体功能特殊化。特殊化的物体可以充当区分公私空间的标识。区分公私空间,不仅能给予居住者安全感,而且也体现对居住者的尊重[9]。不论身处何地,安全与尊重的需要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分析,空间中所展示的物体和字符由于居民真实需要而产生了适应性转变,被赋予了充当空间标识的特殊功能。

4)危险空间功能日用化。在农居空间中,树干与晾衣线起着满足人们晾晒需要的功能。当前的东瓜山社区建筑林立,吞噬了晾晒空间的存在:水泥电线杆取代了树干,电线代替了麻绳和长竹。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分析,源于人们生活的真实需要,危险设施因此发生了日用化适应性转变而成为新的晾晒空间。

表1 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转变

凯文·林奇说:“当地点发生快速变化时,比如迁移,人们就不再‘知道该如何行事’。他们必须花力气试验,选定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并达成群体共识[10]。”上述4种空间初始功能的适应性转变,皆源于居民的真实需求,且当前空间功能的转变达成了群体共识。

2.2 空间功能的变迁性体现

空间初始功能除了进行适应性转变,还存在着另一种状态:变迁性体现。

与空间功能的适应性转变不同,变迁性体现的空间并不改变空间的初始功能,而是空间中行为主体——人的行为发生了改变。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分析,功能的对应空间没有因为时代发展而消逝,游玩空间依旧存在,但并没有满足居民的真实需要;其次,空间中行为人所产生的“真实需要”已不满足其实际的真实需要,以至于功能空间进行了对应居民行为的空间变迁性体现(见表2)。

表2 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的变迁性体现

公共游玩空间已无往日孩童们追逐嬉闹的景象。这类现象的产生并不是居民没有这方面的需要,而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共空间功能的缺失限制居民发生其满足真实需要的行为;二是历史文化传承脱节导致居民开始丧失形成真实需求的意识。

2.3 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从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对东瓜山社区的空间功能和居民行为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其公共空间存在两方面问题:

1)需要功能的缺失。现行环境下的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功能已不满足人们的真实需要,因而空间功能对居民需求进行适应性转变。

2)文化传承的脱节。公共空间功能变迁性体现表面看只是空间对发生的新行为和活动形式的反映,实则是文化传承脱节造成的:当前居民成长的空间环境中没有行之有效的文化传承活动。

3 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下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功能定位策略

通过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对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中现存的功能问题和行为状态进行分析,明确了对其公共空间进行精准定位的准则:聚焦居民真实需要和确保文化传承进行。由此,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对应两个功能定位:一是完善真实需要的空间功能定位;二是完善产生真实需要意识的空间功能定位。

3.1 完善真实需要的空间功能定位

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忽视了居民对空间功能的真实需要,造成社区公共空间中部分功能的缺失。经由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分析,必须聚焦居民真实需要。因此将需完善的真实需要分为两类:满足物质需要和满足精神需要的空间功能定位。

1)满足物质需要的空间功能定位。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中所出现的绿化空间功能农用化和危险空间日用化属于空间物质需要功能缺失。因此,需实地调研居民真实需要,考虑居民实际需求,对应现存的功能缺失。要落到实地,不能纸上谈兵。

譬如,对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中绿化空间农用化的状况,可在对绿化空间进行功能定位初始就考虑农用功能,使其成为绿化空间中的应有之义;对危险空间日用化的情况,则需调研居民日常需求量的大小和适用范围,并以此为依据来重新规范功能空间的辐射范围。

2)满足精神需要的空间功能定位。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中产生的流通空间功能休闲化和普通物体功能特殊化则属于居民精神需要的表现。因此,在对公共空间进行优化提质时,不能只专注于满足居民物质需要而忽视其精神需要。

以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中流通空间休闲化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社区中并不缺乏已规划好的休闲空间,其中有为数不少的石桌椅和阳光空地,却无人光顾。因此则需要对已有空间功能进行反思,通过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讨论等直接沟通的方式来了解居民的真实需要,并以此为依据来对休闲空间进行优化提质,强化其功能定位。

3.2 完善产生真实需要意识的空间功能定位

空间不仅承担完善功能缺失的责任,更有承担传承文化的义务。城市是一个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人类文明载体,在城市这片土地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可能承载着一段记忆[11]。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正是它们组成的空间,才是生活中最实在的文明载体,而文化传承脱节的问题不仅在于展示的缺失,也存在新老两代人对话的缺失。由此,则需要赋予空间功能两种定位:展示空间和对话空间。

1)展示空间。博物馆是城市文化传承和研究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实物展示等使命,起到了关键的教化育人的作用[12]。博物馆作为文化公共空间以服务大众,而社区公共空间因贴近生活而与居民亲近。因此,社区公共空间是上佳的文化传承展示空间。

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需要增加体现文化传承、展示历史文脉的功能。社区公共空间中大块空墙面是天然的文化展台。可以通过绘制民俗故事,张贴文化海报,设置文化浮雕等,既增加墙面空间趣味性,又展示历史文化。能让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历史文化,以此来弥补文化传承的脱节。

2)对话空间。与空间增设文化展台的单路径静态展示不同,空间中产生的对话行为则是人与人的双循环动态传达。当前东瓜山社区中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传承中断,不仅是文化展示缺失,也是新老两代人对话缺失。公共空间在此则是需达到促使两代人进行对话的功能。

新与老,阅历不等,活力不同,兴趣不一。同个功能空间要想同时吸纳二者,就需要对二者的实际需要进行调研考察。新生辈与老一辈产生对话的主要原因在于晚辈对长辈的阅历求助。譬如在功能空间中设置进行超出晚辈认知的趣味环节,作为直接参与者晚辈则会产生求助经验丰富的长辈的需求。在由需要产生的对话沟通中,历史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传承着。构建新老两代的对话功能空间,能进一步完善人们对缺失文化的承接,也能进一步达到完善居民产生真实需要意识的效应。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下东瓜山社区公共空间功能定位策略见图3。

4 结语

以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来审视社区公共空间功能的失位,是立足于居民真实需要的思考视角。在社会经济发展洪流和城市更新大势下,各大城镇的营造规划活动都进行得如火如荼。顺应历史潮流、对接发展规划、提升发展效益是各种营造活动中最主要关注点。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到2019年 召开的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的主题“创新让城市和社区生活更美好”,无一不在关注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则直接关联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人类学功能主义视角直接聚焦人的真实需要,并能以此为依据开展解决人们真实需要的营造策略,才能做到更好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猜你喜欢

功能主义功能定位人类学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市域(郊)铁路功能定位与系统制式选择分析
浅谈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 with Reference to the Reader and Translator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