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清官服补子图案的表现形式
2022-07-18王天歌王姝欣
王天歌,王姝欣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1 明清官服补子图案的题材
明清官服补子图案既注重图案的标志性和象征性,又注重形式美的创造,通过特定形式表达特定内涵,在图案的题材、造型、构图以及色彩等方面构成完美的形式。
1.1 明代的题材
明代官服补子图案中有的是真实存在的动物,因为其外形的华美绚丽,又恰恰迎合了人们的审美习性和伦理道德标准而被视为神灵,赋予了尊贵的象征意义。还有的是由人们构思想象出来的珍禽异兽,然后将它们与现实中已有的动物进行部分艺术加工组合或虚构想象而描绘出来,它们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
明洪武年间对文武官员补子的规定还比较粗疏,曾规定帝王贵胄,穿饰有龙、凤图案的服装;公、侯、驸马、伯等则穿饰有麒麟、白泽等图案的服装[1]。对官服补子的规定是一品、二品文官饰仙鹤、锦鸡,武官饰狮子(图1、图2);三品、四品文官饰孔雀、云雁,武官饰虎、豹;五品文官饰白鹇,武官饰熊;六品、七品文官饰鹭鸶、鸂鶒,武官饰彪;八品、九品文官饰黄鹂、鹌鹑、练雀,武官饰犀牛。此外,都御史、按察使等执法官员的补子上均饰练鹊。武官的补子大体如前,只练鹊。武官的补子大体如前,只将八品限定为犀牛,九品限定为海马。
1.2 清代的题材
清代规定禁穿明代官服,但明代的补子为清代继续沿用[2]。清代官服缀有补子的鸟兽图案和等级与明代大同小异,补子在题材的选择上几乎完全继承了明代的规定,但将明代文官所用的一对禽鸟图案改为单只禽鸟,此外个别图案有所改变,在品级上也略有差别。如八品文官补子图案将黄鹂改为鹌鹑;九品文官将鹌鹑改为练雀;一品武官将狮子改为麒麟;七品武官将彪改为犀牛,直到乾隆年间,清代的官服制度才最终确定下来。所以说清代官服补子图案是在传承明代制度的基础上更系统、更详细的确立了等级的划分,图案的装饰韵味也更强烈了。
2 明清官服补子图案的造型
2.1 明代的造型
从明代官服补子图案的主体造型上来看大都运用了写实的表现手法,根据官职类别和品级大小绣制了各种不同的禽鸟和猛兽图案,形象逼真细腻,羽翼、绒毛纤细分明,如若天成[3]。
文官多以“二足而羽”。在文官补子图案中,有的禽鸟单脚站立于水纹之上,头部挺拔高昂,面朝太阳的方向,还有的是在云纹之中张开翅膀,呈厚积薄发的飞翔姿态,表现了对天子的仰望及渴望追随之情。禽鸟的噗、颈、嘆、头上的翎毛以及尾巴的花纹均被简化,使图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武官则以“四足为兽”。由于武官补子中所出现的动物有许多并不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们根据已有的动物加以想象描绘出来的神兽,它们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力大无穷,有的背上添加了火焰站于岩石山坡之上,毛发、动势被描绘得栩栩如生,看起来十分雄伟。尽管如此,其形态还是具体而生动。武官补子中瑞兽的外貌体态大多都类似于龙头兽身,这种形象特点已经成为封建社会宫廷图案的一种象征符号。
2.2 清代的造型
清代官服补子图案运用了添加的表现手法,其中除了有飞禽走兽等主体图案之外,还绣有蝙蝠、云、水、植物、岩石等图案,造型真实生动,韵律十足。如清代道光时期的练雀纹方补(图3),用石青色的丝绸作为底衬,用红、蓝、白等颜色的绒线当作绣线,绣出主体图案练雀,然后添加了太阳、彩云、高山、桃树、月季、水仙、灵芝、海水江崖、杂宝等图案作为间饰来衬托主体,还添加了回字纹作边饰,繁缛华丽,异常丰富。有的官服补子上面还添加了日纹或火珠纹。这些添加的纹样不仅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同时又起到丰富图案的作用。如太阳象征了皇帝,主体动物的头部或者眼神是朝向太阳的,一方面用来象征文武百官臣服于皇帝,也有指日高升的含义。
清代官服补子图案中还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强调虚实强弱的对比变化,以表达祥禽瑞兽的气势、动感与神采。将主体动物放大,放在画面最中心、最突出的重要位置上,与其周围的云、水、植物等花边装饰形成非正常的比例以突出主体动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在清代孔雀纹方补(图4)中主体孔雀与祥云、海水、太阳等纹饰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现实生活中不同,其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孔雀夸大,而祥云、海水等相对变小,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这样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形态。夸张主体形象可以造成视觉上的醒目,突出主体,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从而使平面的补子图案形成了一种立体的动态效果,仿佛一只孔雀翱翔在祥云当中。
3 明清官服补子图案的构成
从传世的补子来看,无论是方补还是圆补都具有严谨与生动的艺术特点,纹样的变化既有想象之美,又体现了物象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装饰效果[4]。明清官服补子图案的构成一般都采用独幅式,即是以一种或者多种图案组合成的独立完整地构成形式。明清官服补子图案一般都是以动物为中心,环绕山水或者云纹等组成,它保留了方形补子外轮廓的特征,将图案的题材在限定的边框中进行处理。
3.1 明代的构成
明代官服补子图案四周一般不用边饰,如明代鹭鸶纹方补(图5)。它是在方形内以鹭鸶为主要形象,以云纹、水纹、八宝纹为辅助纹样组成的平衡式构图。明代文官补子常绣有一对禽鸟相伴而飞,妙趣横生。武官补子则是绣有单独的猛兽,有站立的也有蹲坐的,威风凛凛。然而无论是成对的禽鸟还是独立的兽类,都是与云纹等其他纹样适形组合,构成独立完整的构图形式。
一般明代官服补子要比清代的稍大一些,大多数是事先在方形的材料上织成或绣上不同的图案,然后分别缝缀于官服前胸和后背的地方,以示官阶品级。通过对比能够发现,明代早期官服补子的尺寸都比较大,制作精美细腻,但是到了后期,补子的制作工艺相对来讲比较粗拙,质地粗糙,可能是因为明代走向末端出现财政危机所导致的。
3.2 清代的构成
清代文官补子图案与明代不同的是只绣有单只的禽鸟,形单影只。补子四周加工十分精细,一般都有花边点缀,常以二方连续图案作为边饰,装饰韵味浓厚(图6)。较为常见的边饰有卷草纹、几何纹和一宽一窄两条细小的金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重复连续的几何纹。几何纹又有大几何纹和小几何纹两种形式:大几何纹是将不断连续的几何图形重复组合而成;小几何纹则是通过构架拼接为主的方式组成,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小型花卉图案,使得图案内容更加丰富。在清代官服补子图案中经常出现的几何纹有万字纹、工字纹、回字纹等构成形式,体现了连绵不断、长流不息的传统文化观念。
结语
纵观明清官服补子图案,虽然两代的图案有所异同,但整体上来看却是一脉相承的,清代补服沿袭了明代补服文官饰禽,象征“文明”、文明一词在古文中有着“文采”的意思,武官饰兽象征威猛勇敢。在明代补纹等级分明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图案的构成也从独幅式演变成中心对称等更丰富的形式,并根据服装马褂款式将一片式补子一分为二,在图案和形式上都展现了补子图案的标志性语义性及审美性。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艺术形式,都是中国传统图案的杰出代表。补子图案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标记和等级符号,表现出来中国传统图案的审美特色,既注重图案的表意性,又注重形式美,并且使两者达到圆满的统一。通过对明清官府补子题材、造型、构成等方面的浅析与探究,深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补子图案不仅精美华丽,更是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其中特定的动物、植物等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于是这些图案便包含了相应的吉祥观念,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形象思维的逻辑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传统图案的现代表现形式更值得引发思考。在现代设计中,让中国传统图案得以继承和发展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而是对传统造型的再创造。这种创新是在深入研究和了解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提炼、创新和运用。在表现形式上也应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可结合现代的产品类型或视觉媒介把传统图案的题材、造型方法与思想内涵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以表达设计理念,同时也体现民族个性,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