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SPL调研法的校园公共空间微改造*
——以武汉轻工大学风华路为例

2022-07-18曹雪玲子万梓亮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流量风华路段

曹雪玲子,万梓亮,陈 恒

(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湖北 武汉 30023)

1 背景

高校公共空间是师生交流与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活力是评判校园质量的重要标准,优质的公共空间可很好地提高公共生活质量,加强师生凝聚力及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高校公共空间普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①缺乏吸引力,少有人来;②活动不能良好展开,人们不愿停留;③认可度不高,人们再次到来的可能性不大[1]。

2 对象与方法

2.1 调研对象

武汉轻工大学于1989年征地230亩筹建常青校区,1996年9月正式启用。随着时代变化,校区的旧式布局已不满足当今发展需要,通过图1热力图可见学生主要活动地点为教学、宿舍等,原热水房所在的风华路一带由于利用率低加上较为低下的公共空间品质活力值,属于学校的消极空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支路口,风华路如果能被再次利用,将会改善现校区动线错杂、人车混行、交通拥挤的现状(见图2)。

图1 学生活动热力分析

图2 交通规划平面

2.2 调研方法

PSPL调研法是扬·盖尔提出的一种针对公共空间质量和公共生活状态的评估方法,旨在通过有效了解人们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和行为特点,结合定性定量分析,为其设计与改造提供依据,从而创造高品质公共空间,满足人们开展公共生活的需求。具体由公共空间分析、公共生活调查和总结建议组成[2]。

2.3 调研内容

本文从风华路的道路空间品质、沿街立面、道路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参照PSPL四项调研法——地图标记法、现场计数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与数据。

2.3.1 道路空间品质分析

风华路总长约123m,位于校区中部,连通宿舍与体育区,可达性高,道路两侧分别为绿植与商铺。通过对空间的整体品质进行评价,并从空间舒适感、安全感、感官体验3个方面分析空间优缺点。

1)舒适感 从同侧横向角度观察,路段两侧步道分布并不均衡,西侧步道仅宽1.2m,而另一侧因临街建筑后退,步道空间总宽接近8.0m,平时通行量小,空间资源大量富余。此外路段临近校区的湖心亭区,环境优渥,但并未为站立停留提供舒适的环境。

2)安全感 该路段路灯稀少,照明品质低,夜间仅有便利店营业,使路段几乎没有其他活动可发生,且一半车道被停车位覆盖堵塞交通,临路建筑间多处死角,使路段安全性大打折扣。

3)感官体验 该路段低围合的空间无法满足人们对私密的需求,围合高的空间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在心理上会给人以安全感和稳定感,是人愿意停留和观赏的场所,利于促进活动事件的发生[3],而风华路正是缺少这样的内向性。

2.3.2 沿街底层立面评价

通过对风华路沿街底层立面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可看到临街建筑功能单一,有些建筑已荒废,现有建筑立面也存在较多消极无趣的灰色界面,无法吸引人停留驻足。

表1 沿街建筑底层立面

2.3.3 道路使用情况分析

选取天气较好的两天进行调研,从8:00至20:00,每2h为一节点共分6个时间段,采用现场计数法和地图标记法对人流量、活动种类及时间规律进行数据记录,由通行密度折线变化可知,该区域受校园作息与周边设施影响,人流量存在一定变化规律:工作日8:00和17:00上下课时段人流量较大;晚间因路段低质量照明,人流量较小;而路段邻近球场,故在休息日晚间人流量较高。改造时应着重注意变化节点,利用好人流变化规律。此外路段交通类别步行的使用率最高为76.6%,汽车与电动车分别占16.3%与7.1%。故该路段更应重视步行质量的提高。

扬·盖尔将公共空间的活动分为必要性、可选择性和社会性三大类。小组选取工作日和休息日各具代表的1h,对风华路发生的活动进行统计,在工作日必要性活动占主导,进行的行为活动主要出于刚需;休息日由可选择性活动占主导,但多为快速经过,人群之间仍缺乏更深层次的交往行为。

3 空间优化策略

3.1 活动必要性

优质公共空间应是除必要性活动外,要能尽可能激发即兴活动,能使人停留。因此建议增加一些功能性空间,如舒适的交流空间、安静的休息空间等。此外也可从流线上着手,利用周边其他空间(如运动区、校友林等)对人们的吸引力,增加通行概率,激发即兴活动发生。

3.2 空间特质性

路段应当利用独特的空间氛围刺激人流量增多,提高空间活力。因此建议用多样的色彩、材质样式等丰富沿街底层立面,提高空间印象感和美观度。同时也可通过增加娱乐设施或景观丰富空间特征感,如将废弃的食堂改造为学生运动中心,在路段上设立特有的景观等。

3.3 相对独立性

功能空间之间往往会相互干扰,该路段与人流量最大的主干路相连,且本身十分宽敞,围合度低,空间私密性差,因此在改造时,应顺应边界、壁龛和界面效应(即空间边界处,建筑凹型空间,以及充满活力的界面更受欢迎)[4-5],处理好空间边缘关系,利用景观植物设施,创造出“局部隐蔽”式空间,满足人们停留休憩的心理诉求。

3.4 文化积淀性

作为育人第二阵地的高校公共空间,应传承和体现高校文化特色。建议和学校相关活动联系起来,利用路段场地组织活动,如晨读、英语交流会等,丰富师生对空间的认同感,促进交往交流,从而增加对路段的精神感与归属感,在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5 发展完善性

该路段在安全感和舒适感上有很大的缺失。建议提高照明质量、将路段上的死角做通透等。还需调整各道路宽度,提高步行舒适度,解决交通安全隐患。此外设计改造在考虑上总有欠缺的地方,需要时间来检验,因此在改造完成后仍需跟踪观察、反馈,才能趋于完善[6-7]。

4 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既有校园某些空间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积极空间利用率变低,从而消极化。本文聚焦校园内一处“失落空间”,利用PSPL调研法,从使用者角度对其空间品质、使用情况、需求等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优化策略。空间归根到底是人的空间,本文抛弃设计为主的思想,以人为本地去观察问题,更加实际地解决问题,为校园公共空间微改造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人流量风华路段
多中心、多路段、协同应急指挥系统探析
百年风华 初心不改
百年风华·感受景芝那片红
百年风华
穆欣欣:最是风华正当时
自动门人流量检测系统设计
提高高职院校图书馆现刊阅览室人流量的策略研究
基于元胞自动机下的交通事故路段仿真
基于元胞自动机下的交通事故路段仿真
三级客运汽车站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