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万物互联背景的后疫情时代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研究

2022-07-18汤倩秋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5期
关键词:建筑业车站万物

汤倩秋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0 引言

在万物互联时代,若以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为模型去看身边事物,可发现在基本的功能需求之上,人们越来越关注情感与温度。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众多行业新思考。在万物互联时代如何建设生态智能城市,让城市实现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发展是人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后疫情时代,如何利用万物互联建造舒适、安全的人类聚居空间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 研究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危机”也是“动力”。纵观世界城市建筑的发展历史,每一次重大疫情都促使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理念、方法和规范的更新,为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动力。在万物互联时代,建筑和城市在不停地更新迭代,疫情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随着人口膨胀、资源紧缺等问题出现,居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命题。城市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建筑是城市的主体构成部分,造成大量能源消耗,未来可持续性建筑设计将成为趋势,因此建设生态建筑和智能城市至关重要。而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最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不能单纯通过主观意识或利益驱使建设城市,要真正做到满足人的需求。

2 理论分析

2.1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5类(见图1)。

图1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图片来源:网络)

人们对寻求生理上满足的意愿通常是最强烈的,而其他需求则不那么重要。一旦人们的意识被饥饿占据,那么所有的能量就会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生活中唯一的满足就是获得食物,而其他一切都显得不重要。只有当人们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时,才会有更高程度的社会化需求,比如对爱和安全的需求。

在万物互联时代,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满足,那么如何建设生态建筑与智能城市就成为更重要的事情。

2.2 建筑语言

未来建筑应根植于某一特定土壤,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生态因素等相互联系。疫情也让人们更加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即对建筑周边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引起重视,使建筑与周边场地建立深刻的血缘关系。从建筑语言角度来说,我们现在习惯了起床后开窗通风,以一种并不是技术性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寻求与自然之间的融合。

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建筑学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疫情即气候变化产生的后果之一,归根到底,人们应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存在敬畏,不要再自以为是地建造城市,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以更好地保护自然。

2.3 智慧工地

智慧工地在建筑行业的强烈需求下应运而生,其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三维设计平台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从而逐步实现绿色建造。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建筑业改革,在后疫情时代,建筑业因互联网的发展而与以往大不相同。

3 万物互联时代的建筑发展趋势

3.1 总体趋势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重要产业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剧,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建筑业也进入平稳发展时期。传统建筑业的发展在万物互联时代面临着新挑战与新机遇,同时对未来的建筑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数字化变革和“数字中国”战略的不断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变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网络使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万物互联进入智能发展阶段,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各种高新技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

然而建筑业整体信息化发展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建筑业与互联网的联动发展任重而道远。数字化建造是建筑业需要进行的重大变革,而数字化转型也是建筑业发展的终极之路。

3.2 机遇与挑战

建筑业在过去一直在开发应用新技术,不断研究和实践智能建造。从根本上讲,建筑业并不担心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如何将互联网与建筑技术融合是机遇也是挑战。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都是焦点话题。

4 后疫情时代的健康建筑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建筑业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如本次疫情中的日本邮轮事件,和其他众多公共场合一样,从邮轮到其他特殊用途的建筑设施,即医院、大型酒店、车站甚至公园,均需避免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既可解决建筑用户的短期应急需求,又可保证建筑用户的长期健康,从而使公共建筑得以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有效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技术与健康空间进行联动从而防止流行病的传播在后疫情时代至关重要,可通过物联网控制室内污染物浓度,优化室内热湿环境,发布室内环境监测数据,具体策略如下。

4.1 车站

作为重要的公共场所,车站内人流量巨大。随着新冠疫情暴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建筑物的功能和定位。具有“流行病防控+健康”两大属性的健康建筑成为行业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客流量较大是车站的重要标志之一,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一套完善的客流量分析系统。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车站的信息化建设,但车站设计还需考虑与互联网的联动。

1)配置便捷的卫生站 很多传染病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任何与患者有接触的地方,都应配备有洗手液的卫生站。

2)与互联网联动监控人流 为方便对进出站人员进行筛查,多数车站均配备智能设备,如红外线测温设备、健康码扫码设备等。

3)动线分离设计 疫情给流线设计带来挑战,人流、物流动线的分离并不能最大化地降低疫情风险,很多疫情传播的途径可能来自货物存留,故需有针对性地将洁净区域与污染区域分隔。

4)新增筛查站 筛查站类似幼儿园的晨检室,为方便对进出站人员的筛查,除了提高安保力度外,还应该对潜在危险人员以及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区域安排。

此外,智能监控设备也会及时更新路人的信息,网络信息的快速更新也让疫情数据更加清晰地展现于大众面前。车站最重要的特征是流动性,即人们在一个车站的活动信息能够与其他交通系统联通,比如从高铁站到地铁站再到汽车站,流程信息会通过网络被记录下来。如今,各种网络技术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将交通系统建设、建筑设计与数据信息结合可使建筑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

4.2 公园

不同于车站等封闭空间,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为人们提供可以社交、活动、休憩的场所,但具有较大的防控难度,在疫情某些时期,出于对安全社交距离的考虑,部分公园关闭。后疫情时代,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安全的社交距离作为指导方针运用于未来的公园设计值得思考。

在后疫情时代,公园仍将成为人们短暂逃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城市中心并不一定全是住宅建筑,有时候也需要最本真的自然环境。在公园建设过程中,设计师可以通过BIM技术将实际生产数据与模型有机结合,从而绘制出设计蓝图。

5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促使人们思考今后的建筑发展方向,顺应时代、创新改革是永恒的课题,信息技术将逐步使城市实现万物互联,进而推动整个建筑业的发展。5G技术、AI、人工智能等将带动我国新一轮的建设热潮,为物联网、智慧城市的加速发展带来可能性。

猜你喜欢

建筑业车站万物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竹子已在亚洲使用数千年。如今,它将有助于解决建筑业的可持续性问题
浅析建筑业营改增对工程成本核算的影响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车站一角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时空守护者之车站遇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