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喻主义的建筑空间氛围营造策略研究
2022-07-18杨小晨
徐 晶,杨小晨
(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63)
1 隐喻主义在建筑空间的作用机制
1.1 隐喻在建筑身份中的认知解析
隐喻主义来源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时期,它作为一种设计手段和思维方式应用于建筑空间,目的是强调建筑的精神意义,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实际上,隐喻在建筑空间中发挥的作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早期,部分具有特殊技能的动物受到了人类的信仰和膜拜,人们通过模仿动物巢穴的造型结构来建造自己的避难所,赋予其全新意义。
建筑隐喻在文艺复兴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当人文主义思潮袭来,人们对新事物开始有了强烈的渴望,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样式被重新融合到设计中,显露了人民的觉醒和对现实美好生活的向往。维多利亚时期,折衷主义在建筑设计中倾向明显,反映了英国社会在冲突中寻求融合的发展方向,也培育了英国国民理智内敛的个性。
建筑隐喻往往是由复杂的概念与技术构成的,现实通过隐喻进行变形并创造出新的特征,将文化蜕变反映在建筑中。这种手段赋予了建筑空间强烈的身份性、象征性和独特性,成为建筑空间中交流最广泛的方式。设计师有目的地使用这项工具,能够塑造具有诗意氛围的建筑空间。
1.2 隐喻塑造建筑品质
隐喻作为融和记忆和经验的触媒,具有强烈的唤醒能力,能够引导人们产生共鸣。在沟通过程中,隐喻塑造了环境的多重属性,树立了新的审美认知。在关注具体效果的同时还需兼顾美学的考量,这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从小就成长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深切体会到自然固有的旋律和节奏,他的隐喻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追寻有特性和诗意的形式,其代表作品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时曾遭受巨大的争议。赖特对应主题“精神的殿堂”,从古巴比伦的金字塔造型神庙获得灵感,进而设计出这一独特的空间,最终时间证明了它的价值。古根海姆博物馆走廊地面与墙面是倾斜的,馆内作品无法水平悬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造型设计不同于人的惯性视觉,让人产生时间混乱的体验感,当人们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动时,周围的空间才是连续的、渐变的,环视四周,仿佛时间的规则被打破。它呼唤出人们内心对时间的共鸣,使其仿佛看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见图1)。
图1 古根海姆博物馆(图片来源:网络)
赖特通过感知体验的定性维度来创造空间,使人们在与环境的持续接触后引导出身体的感知、记忆和情感。他能够更深层次地通过隐喻的方式将这种定性思维融入环境中,从而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的建筑空间,重塑人与建筑的沟通方式。特别是抽象的隐喻,当人们开始对建筑产生思考时,审美的时长会被无形拉伸,对建筑的印象也会更为深刻。
1.3 隐喻催生建筑氛围
氛围与情感是体验建筑空间的重要因素,而人们对于空间氛围特性的判断是一种分散的、边缘的、无意识的方式。在西方建筑以依赖材料和传统几何造型为主导的情况下,氛围被认为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和娱乐性,因此这些重要因素并没有在建筑空间中得到集中式的观察和分析。尽管众多优秀的设计师呼吁建筑情感的重要性,但是对建筑氛围的营造依然欠缺理论化和常态化。而隐喻有助于理解模糊性和复杂性,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对迄今为止被低估或忽视的实体属性的认知,建立实体之间的联系条件,扩展非实体的空间场景。
在建筑领域引入隐喻为敏感的环境反应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通过有意识地引导隐喻暗示下的感知、体验、想象、理解等行为方式,催生出可控的建筑空间氛围特性并能够通过元素的调整进行改变。这样的方式使得我们自身的存在也被作为美学现实融入建筑空间内,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氛围来源于建筑空间,却始于人的创造。有了人的参与,建筑才被赋予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力量。
氛围具有强烈的活性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并不是单一的感知时刻;而建筑侧重于标志性的形象,是静态的、固定的。两者之间通过隐喻动态性地融合,激活了建筑的功能。
1.4 隐喻触发身体情感
氛围与建筑一直都是如影随形的,任何建筑都能产生某种氛围,但是只有触发情感时才能形成对空间的依恋,渗入建筑中回归对建筑本质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诉求。由于精心设计的隐喻元素,情感的倾向大致趋于一致。
以公共空间为例,图书馆带来的情感体验具有强烈的共性。馆内将外部的喧嚣与嘈杂隔离在外,书本的气味、冷调的光线、纸张翻动的声音、挑高的大厅、条状的空间布置、伏案的读者等,这些元素塑造了图书馆严肃且具有约束性的特点,放大了我们的感知体验,将处于空间中的人传送到了另一个平和的世界,这正是处于商业文化中的我们所缺乏的感情。
情感的触动也更新了观者的审美。身体之,心验之,当身体感知到了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就会产生新的沟通模式,视觉将不再局限于眼睛,对于美的追求和欲望会更加深入和具体,所以体验者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导致越来越多优秀图书馆的形态内容也开始日趋多元,以提升读者的体验价值。在这里,隐喻作为创造性意义的媒介在氛围的塑造中发挥了诗意的效力。
2 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策略
2.1 建筑空间本体的多样性刻画
1)尺度与比例 通常情况下,建筑空间的尺度与比例会根据建筑的功能属性进行调整,空间尺度的差异给人带来的体验也截然不同,它是塑造空间氛围的主要手段。
巨大的尺度常被用于政治建筑或宗教建筑中,通过人与建筑巨大的反差营造敬畏和神秘的氛围。古罗马遗留下来的万神庙,通过高穹顶的空间形式将人的视线集中在象征着宇宙的圆洞上。当光线从顶部射入内部空间时,人的精神随着光线宛如被指引到了天堂,隐喻了宗教不可侵犯的权威与圣洁。
尺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空间形态与造型,对人的感知体验有着强烈的影响。从西方的万神庙到我国的江南古村落,都显示出对于美学及和谐精神的追求。
2)序列组织 空间序列作为协调空间秩序的手段,引导着人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能够直接地影响人的知觉体验。人的视觉会跟随身体的行为不断变化,通过移动、环绕、跳跃、穿过、站立、绕圈等动作,体验到空间的动态语言。
现代建筑叙事能力得到强化,空间序列变得更为复杂,以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建筑师彼得·艾森曼设计的犹太人纪念碑群,越往中间,水泥板越高,在高处眺望这些纪念碑时,网格形状的排列让整体氛围肃穆到极致,艾森曼成功传达出一种理性的疯狂。但是当参观者深入到内部时,随着水泥块和地面的变化,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和迷茫感,设计者希望参观者能够被这种情绪感染,从感动中得到启示,达到震撼人心的作用。
空间序列的有效组织突出了建筑作为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通过对比、虚实、节奏营造出具有戏剧化的空间氛围。
3)材料 材料作为物质的构成载体,自身并没有情感,只是通过形态、色彩、特征、功能等方面传达信息,这些元素经过我们身体的感官体验会产生一种复合的感受,从而赋予其诗意。
随着工艺的进步,材料的特性变得多样化,具有虚实、轻重、时间流逝的属性。2000年竣工的芦野石头美术馆,经过隈研吾的设计采用了砖石结构,并使用当地木材。在建筑中,保留了有序剥离了三分之一的墙壁石块,使石墙上出现的洞能够通过光连接内外部,增加了美术馆空间的流动性与通透感。该美术馆还穿插使用新的设计手法,将石头做成“百叶墙”。由于材料的巧妙运用,厚重的石材使空间变得柔软和轻巧,营造了空间迷离的氛围。
2.2 自然元素的不确定性与影响
自然元素虽然不属于建筑的形式因素,但它却以独立的属性在氛围构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光、风、雨、雪等自然元素被以多种形式应用在建筑空间氛围的塑造上,光影作为其中的代表有着重要的地位。路易斯·康曾表达:“光是人与神对话的语言,也是人性与神性具体而细微地共同显现的领域。”光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能够刺激视觉感知体验。
气候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使得自然元素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赋予建筑动态感和时间的魅力,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将自身融入建筑去体验,成为建筑本体之外塑造氛围的关键元素。
2.3 知觉互动产生的联觉体验
接受环境的刺激是隐喻生成的必要条件,我们的身体需要作为载体对信息进行感知。感知实质上是知觉交互形成的复杂体验,通过多感官的综合作用,将感官信息相互连接产生联觉体验,利用联觉体验能够沉浸式地感受建筑空间氛围。
建筑长期以来都以视觉作为主导进行实践,而忽略了听觉、触觉、嗅觉及味觉等知觉体验,这让大多数建筑成为静止的印刷艺术。感知系统的失衡导致了建筑情感的缺失及缓慢发展。
学者们通过隐喻增加建筑的人性化,但如果不立足于人与建筑的直接沟通,就会进入形式化、象征化的误区。知觉感官依赖于人们的经验、需求、动机、情绪等因素,因此体验不具有统一性。当我们看到物体粗糙的材质以及陈旧的色彩时,能够通过知觉体验经验联想到物体的触感及气味,此时,人便真正成为建筑的一部分。现实世界中,人在使用某一种知觉产生体验时,其实已经综合了身体其他知觉,只是我们自身并没有意识到。空间材质敲打触碰后产生的声音差异能够赋予空间不同的特性,例如寂静、凉爽或温暖;消毒水的味道会让我们“看”到医院;皮革的味道让我们“触摸”到工厂的造鞋台。
建筑的氛围根植于身体的联觉体验,我们通过身体去观察、聆听、度量建筑空间。
2.4 建筑空间的文脉与地域性
“建筑学是地区性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人类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人们在体验建筑空间时,会将自己的生活背景投射于此,融合物质与精神,赋予建筑更为深刻的内涵。
隐喻作为一种与建筑沟通的语言方式,必然离不开文化背景塑造氛围、反映现实。纪念馆与博物馆是凝聚一个地区建筑文脉的代表之一,其将集体记忆进行物化,为大众提供精神寄托;作为叙事空间,纪念馆、博物馆对历史事件及伟大人物进行记录与展示,为空间渲染出悲壮和充满仪式感的氛围,隐喻的主题能够使大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形容的是具有“瓷都”美誉的景德镇。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城市文化建筑,位于历史街区中心,以根源性与当代性为理念进行建造,构筑了一个交融崭新的空间。该馆的结构造型受到当地柴窑的启发,采用了具有东方特征的拱券,拱体自然被断开,沿南北方向排列。
3 结语
建筑设计的目的是拓宽人类的感知、思想和想象力,而隐喻作为一种潜在的变革手段,能够重塑和扩展我们的愿景。它包含了人类感官体验的所有维度,能够联系空间与人产生有效的思想交流。在体验氛围的过程中,人类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并不总是自然产生的效果,而是可以通过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唤起人们特定的感知体验。对于设计师来说,在建筑空间的氛围塑造中,隐喻是一种相当有效的表达方式,将其应用于创作当中,有利于氛围感知的建筑理论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