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城道路系统保护研究
——以河南省宝丰古城为例

2022-07-18刘晓燕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5期
关键词:宝丰大街步行

刘晓燕

(陕西自然资源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76)

0 引言

宝丰古城是宝丰县境内最重要的历史遗存之一,区内人口密集,是承载宝丰县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同时,古城历史要素云集,是宝丰县展示地域特色的重要窗口。由于历史悠久,古城内存在大量需要整治和提升的危旧住房及传统住区,同时存在大量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建筑和构筑物。对于文物古迹本体,宝丰县有明确分级保护控制要求,要求周边环境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相协调。古城的道路系统(街巷系统)应该考虑“在保护历史性非机动交通环境的基础上适度满足机动交通的模式”。必须正视机动车的交通组织,促进古城内部多种交通模式的相互协调,以实现对古城的长效保护,因此,古城道路系统是古城保护中关注的重点问题。

1 宝丰古城概况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为平顶山市市辖县,东邻平顶山市郊区,南邻鲁山县及平顶山西区,西北与汝州交界,北邻郏县。距郑州市145km,距洛阳市125km。宝丰古城原名贾复城,始建于东汉初年(公元26年),是东汉大将贾复的封地,历代均有修葺,位于宝丰县城北部。东至县初中东侧胡同,南至玉带河北岸,西至龙兴路,北至净肠河南岸,北近宁洛高速,南部为郑尧高速,距平顶山西站直线距离约4km,老城范围58hm2。

2 宝丰古城道路系统保护

宝丰古城道路已建成70年,路面为沥青或水泥,全部有公共照明。辖区内街巷纵横,道路两侧均修建下水道,主路两侧多为商店,有专用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设施。古城道路系统呈“四街八巷”的布局模式,东西南北4条大街,呈十字相交,曾经是县城古老的商业街道,当地人如今仍称之为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其中,东西大街长924m,南北大街长650m,共计1 574m。八巷包括民治街、北后街、共和街、花园街、维新街、仓巷街、文庙街、南后街,总长2 546m。“四街八巷”街道总长度达4 120m。

老城北临净肠河,南临玉带河,洛南公路、郑石高速、焦枝铁路线等穿境而过,交通便捷。维持原有的老城路网结构和街巷空间可对古城风貌进行较好的传承,但却对古城品质提升、旅游发展以及交通通畅性产生影响,因此,处理好古城道路组织和风貌维持是古城道路系统保护的重点。

2.1 合理规划老城周边交通组织,衔接城市交通

1)对接区域交通系统 从宏观层面,首先要梳理古城交通系统,融入主城区道路网络。其中,南北大街作为城市次干路,恢复古城马道并作为城市支路,承担一定的城市道路交通流量,其他地块内部路一般不作为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

2)构建“井”字形交通疏解道 为缓解古城交通压力,在古城外围构建“井”字形交通疏解道路,分流过境车辆,限制过境货运车辆通过古城(见图1)。东侧打通迎宾大道至八蜡祠巷路段,并建设玉带河及净肠河跨河桥梁;西侧以龙兴路为依托,分流过境车辆;北侧向西延伸育英路并建设跨净肠河桥梁;南侧沿玉带河南岸建设滨河路,分流过境车辆。

图1 宝丰古城交通保护示意

3)构建“中”字形交通道 改造南北大街并恢复环城马道,作为核心车流交通道路,形成“中”字形的交通道路骨架,疏解过境交通压力。南北大街红线宽度为16.0m,局部为26.8m,控制南北大街为两车道,车行道宽度为12m,提高道路的人行舒适度与安全性。环城马道红线宽度为9m,道路宽度为7m。东西大街现状高宽比接近1∶1,尺度适宜,规划将其打造为步行街。

4)静态交通组织 围绕环城马道,设置公共停车场地(含地上、地下)。打造步行主导的古城,限制车流进入古城地块。各节点项目结合改造配置内部停车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古城传统风貌,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保障古城内部交通的畅通性。

2.2 构建“街—巷—胡同”的古城交通系统,保护老城传统肌理

通过分析不同尺度的通行空间特征,构建古城“街—巷—胡同”的道路等级体系。“街”指宜车宜人的道路空间,红线宽度为6~27m,包括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和环城马道形成的“申”字形道路网;“巷”指以慢行交通主导兼顾车行的道路空间,红线宽度为3~6m,以古城八巷为代表;而“胡同”则是古城里最小尺度的通道,为纯步行空间,直接联系各院落。由于机动车通行的交通需求,保护区外围的道路多数被拓宽升级,但内部道路则需要较好地保存和延续传统路网形态。

2.3 构建以人为本的步行系统,构建良好交通环境

建设“中”字形主干步行游线,利用南北大街和环城马道两侧步行道作为古城主要步行游线,覆盖全城,连接主要公共交通站点,沿线设置景观导引站;建设两条特色慢行游线,以东西大街为载体建设特色步行街,结合环城墙线路或公园,建设城墙自行车游览线;以一般巷道和胡同作为步行体验的补充;设立特色慢行区,区内限制交通车型,以步行体验为主导。

2.4 注重节点交通设计,保障交通畅通

1)北城门节点交通组织 北城门地区涉及2条主要交通道路,包括北大街及北马道。北大街控制路幅宽度为12m,布局两车道。北大街与北马道交叉口实现交通互通,并采用信号灯控制。瞻岳门采用穿越性交通,中间门洞安排车行交通,两侧门洞安排人行交通。车行道在距离城门50m处收窄至7.4m,保障能够顺利通过城门楼。

2)南城门节点交通组织 南城门地区交通组织涉及北马道、南大街、朝义街以及玉带街4条道路。南大街控制机动车路幅宽度为12m,距离南门509m处收窄至7.4m,保障车辆顺利通过城门楼。步行交通于城门楼两侧门洞通过。

3)十字街节点交通组织 十字街交通主要涉及南北大街和东西大街。将东西大街作为步行街,6:00—24:00禁止车辆通行。南北大街设置两车道,路幅宽度为12m,在交会处设置信号灯控制,保障人行安全。同时交会处采用地砖铺设,保障步行连续。

2.5 优化整治街道立面风格,体现传统老城风韵

1)保存与彰显宝丰当地的历史文化 以巷道为载体彰显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当代多样化的生活需求,艺术地展现街区文化内涵。

2)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品质 保持传统街巷宜人的空间特征,形成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与交往空间,设置便利的活动设施,促进沿巷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

3)打造特色协调的建筑界面 通过对传统元素的复原、抽象、创新等多种方式,实现传统风格、传统简化风格、传统创新风格和现代风格之间的有机融合。

基于八巷现实气质和氛围,将八巷打造为8条特色街:①北后街——汝瓷文化一条街;②民治街——彰显本地特色的田园生活巷;③仓巷街——“回味”美食街;④衙后街——突出尚礼与知乐的传统文化;⑤养济街(原共和街)——花香主题巷;⑥朝义街(原维新街)——围绕大寺节点营造庙音主题巷;⑦兴贤街(原南后街)——商贾院落特色巷;⑧云露街(原文化街)——芳草主题景观巷。

结合各巷道不同的目标与现状差距,制定针对性的改造措施。通过不同程度的改造,以低成本、简单易操作的方式进行空间环境和建筑风貌的整治,凸显传统文化。

3 古城交通系统保护策略

通过对宝丰古城道路交通的保护研究,结合我国古城保护与交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我国古城交通发展策略提出以下建议。

3.1 打造尺度宜人的道路系统

古城道路系统一般来说不建议大幅度地扩建,应以原有的街巷肌理形态为基础,以保护古城的传统城市风貌为根本原则。在制定道路组织改善方案前,需要对周边的环境要素进行详细分析,道路改善需等级清晰、尺度适宜,不对周边古迹造成消极影响,且有利于古迹的协调保护。以宝丰古城为例,交通系统构建古城镇“街—巷—胡同”的道路等级体系。

3.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古城延续城市传统肌理,路网密集、道路狭窄,又具有交通流集中、交通拥挤的特点,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角度,不宜大拆大建,因此需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确保公共交通的优势地位。

1)为公共交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

2)结合实际情况发展不同类型的公共交通方式,满足游客多样化的出行要求。

3)为公共交通提供道路优先通行权,提高运行效率。

4)注重换乘点的位置设置,保障古城内部与外部的高效衔接。

3.3 塑造精品慢行交通环境

在提升交通效率的同时需注重交通环境的打造,良好的慢行交通环境是古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能够有效增强古城的竞争力。

1)改善古城内用地模式,以降低交通需求的方式改善交通 通过混合用地的布局模式,在古城内部打造绿色开敞空间以及公共活动空间,尽可能在古城内部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需求。

2)保障步行空间的完整性,确保交通安全 古城内人行道的宽度需要满足最低道路标准的设计要求,商业步行街道可适当提高标准。尽量做到人车分流,最大限度地保障步行安全。

3)传承文化氛围,满足街道人行空间感受的舒适性,打造宜居舒适的街道环境 人行街道空间环境的打造是改善步行环境的重要方面,从街道空间尺度、建筑立面、色彩感受等细节要素进行艺术处理,关注人行空间环境的视觉感受,可以体现城市的人文关怀,也是城市特色展示的重点。

4)提升慢行交通的路网密度,突出“窄马路、密路网”的交通系统建设 在保护古城历史风貌和建筑的基础上,对景点、广场、交通枢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串联,形成高度连通的网络状结构,保障目的地的可达性,避免浪费出行时间。可以植入电瓶车、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工具,增加交通的多样性。

3.4 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通过交通组织、渠化交通、信号灯优化、单行道路等多项交通举措,提高街道的管理水平,为居民营造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同时,可以通过交通信号灯的设置,加强物理隔离设施建设,保障交通安全。

在古城内部也应加大对交通违章的处罚力度,实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管理办法,强化交通管制,宣传文明出行,使古城居民和游客形成遵章守纪的共识,建设良好道德风尚。

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量增加,许多古老的城市逐渐消失。现代城市发展与古城的保护及交通发展产生诸多矛盾,部分古城道路系统不适应现代交通模式。而步行化有时可以解决拥堵、风貌破坏、路权不公等问题。但是,城市街区是生活街区,完全依靠步行而阻断机动交通,可能意味着阻断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的通道。因此,可以从疏导和渗透两方面对传统古城内部交通模式进行优化。

结合宝丰古城道路系统保护的一些做法,对古城道路系统的保护策略进行了讨论分析,从道路等级体系、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慢行交通、提升交通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古城道路系统保护应关注的重点。古城交通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挖掘古城的自身特色,使交通与古城的发展定位、环境目标、历史风貌、人文精神等关键因素高度协调,确立与古城保护和发展相匹配的交通模式,制定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

猜你喜欢

宝丰大街步行
魔方小区
宝丰酒的1989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一群土专家的“集结”——宝丰村的“技术员”也能治好农业“杂症”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图
大街上捡来的爆笑趣图
在大街上抓拍到的爆笑雷图
大街上真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