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商业街规划设计模式与形态建构研究
——以长岛东海岸度假区商业街为例
2022-07-18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崔轶群周佳悦
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崔轶群 周佳悦
0 引言
近年来滨海商业和旅游业蓬勃发展,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积极稳定的旅游客流,滨海商业街区正面临规模不断扩大化、业态分布多元化及消费群体层次化的趋势。平衡滨海商业区与海岸线、周边旅游景区、度假居住区等的空间关系,使其成为多元业态的核心,创造流畅自然的经停路线,提供宜人舒适的购物环境和丰富健全的商业服务,营造稳定增值的经济效益,是滨海商业街规划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长岛东海岸度假区商业街项目为例,从规划层面分析如何通过街区设计有效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充分发挥建筑空间与形态构成组合的优势,建构丰富而又有序的街区商业空间。
1 规划设计模式
1.1 项目定位
1.1.1 旅游指向型商业街
由于滨海商业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选址原则多以客流为主要影响因素,且更趋向于邻近开发成熟、具有较高经济基础和上层规模的旅游景区,海岸则是商业街的有利背景,其业态主要集中于以旅游产品为主的纪念品销售、特色餐饮、住宿等。
1.1.2 度假指向型商业街
主要作为度假居住产品的附属配套而设,由于滨海度假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群体结构较固定,更多采用旅居的生活模式,配合短期来访的游客,该类商业街的业态构成更为生活化。
1.1.3 城市附属型商业街
主要是指城市本身围绕海岸线而建,一方面作为游客引导,另一方面该商业街区也可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文化生活的核心。
1.2 影响因素
1.2.1 地形
在商业街区形成与自然聚落的生长中,地形是决定街区延伸方向与构成形式的最大动力,尽量维持原有地形,减少对自然地势的破坏是规划实施的先决条件。例如,在长岛东海岸度假区商业街项目中,其地势高程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在入口与端头处有较大落差。商业街地块南侧地形有处冲沟,设计过程中将特殊的冲沟洼地与商业街广场结合,打造契合地形的广场景观节点(见图1)。
1 长岛东海岸度假区商业街空间形态解析
1.2.2 人文
现代商业聚落的理想气氛应使人觉得亲切放松,有愉悦的消费心情。商业街规划需在适当的人文主题背景下展开,追溯海滨城市的文化渊源,并利用水体景观等与海景相呼应,借鉴地域文化的空间序列和建筑景观元素,塑造丰富明晰的主题形象。
1.2.3 规模
商圈的辐射半径决定商业街的规模控制,对于新开发的商业街与周围其他城市商业网点的互补共赢关系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1.2.4 生态
无论度假区商业还是旅游风景区商业,海滨的生态环境均是赖以生存的保障,街区规划需对现有树木植物及海洋生物种类进行考量,利用气候条件,保护海洋资源,打造“富氧”商业区,维持生态水系,利用自然条件排水。同时结合土地条件推广种植抗风作物,减少海滨不利天气影响等。
2 设计要点
2.1 空间结构
2.1.1 与海岸线的关系
海岸结构决定商业街布局,营造开阔良好的景观视野,塑造丰富有层次的高低聚落。通常商业街导向与海岸线存在垂直与平行两种关系,也有可能是两种关系并存,这取决于海岸线的蜿蜒程度及地势影响。
2.1.2 街区尺度控制
商业街长度宜设置在1000m以内的步行可达范围,步行街具体长度可视功能定位而定,理想状态是利用商业街作为城市与海滨的路径,塑造非直线通达的行走区域。
2.1.3 道路交通系统
受商业街区长度控制,保证其出入口、开放空间及疏散通道的畅通尤为重要。商业街与各主力店的通道应规划在商业街入口处至商业街中部之间的位置(黄金分割点)。长岛商业街主要利用坡地景观和花园游径将不同方向的客流引入开放的入口广场,利用有坡度的商业街将人流疏导至尽端海滨景区,中部设置消防通道,可供大型车辆进入,同时利用高差处理人车分流。
2.2 功能布局
目前国际通行的商业区结构和业态分布为:购物占30%~35%,餐饮20%~25%,休闲娱乐、酒店服务等为30%~40%,考虑滨海商业的特殊性,局部渔家餐饮或码头游乐设施可适当增加,降低部分无特色购物的比例。通常对于建筑层数不高且高密度排布的商业街街区,建筑2~3层的端部位置易成为死角区域,因此为带动上层的客流经营,首层业态多选择知名度较高的旗舰店或连锁餐饮加上一拖二的跃层布局,形成多层互动。对于商铺规划则需建立其与周边主力店的紧密联系,避免单种功能扎堆布置的情况。
2.3 建筑尺度
2.3.1 建筑高度
滨海建筑从城市设计导则来讲不宜过高,受街区宽度和整体开发强度影响,街区两侧建筑层数多为2~3层,局部放大1层作为开放空间或调高4层维持街区的连续性并创造有变化的天际线。建筑与街道的高宽比1:1~1:2是较适宜的尺度。
从商铺的使用效率来讲,从低楼层到高楼层,其业态规划也应从承担租金能力较高的零售业态向承租能力较低的生活配套服务和餐饮业态转变。
2.3.2 面积区间
除开发自持商业组成外,对于出租类型的商业不宜采用过大的面积配比,但需考虑一定规模的加建,例如在长岛商业街的建筑尺度控制上,各建筑单体以4.2m开间为一个单元,进深为10.5~12.0m;在多个建筑单体交接合并使用的空间中预留楼梯洞口,保证商铺可灵活划分,将货值较高的大商铺设于街道空间节点及转角处;对于酒店配套设施则充分利用滨海景观使建筑结合地形形成层层退台,保证客房户户有平台,户户可观海,提升酒店的精品附加值(见图2)。
2 长岛东海岸度假区商业街地形高差及退台处理效果
2.4 城市形象
2.4.1 材料选择
在滨海商业建筑材料选择上应强调自然色彩和人工色彩的协调统一,有海的颜色作为衬托,多选用较为清新明快的色调和较有质感纹理的材料作为外饰面。
2.4.2 细节控制
建筑细节控制是决定建成环境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滨海商业建筑,由于空间尺度限定,外观视角多为近景,故打造精致的细节,提高施工完成度尤为重要。对于2~3层的建筑,檐口、门头、台阶景观、栏杆扶手、窗口、铺装等细部节点均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仔细斟酌的元素(见图3)。
3 长岛东海岸度假区商业街建筑材料意向
2.4.3 屋顶处理
充分结合海滨区域的城市肌理分布与聚落形成特色,对于较低矮且重复性较强的多重建筑组合,其屋顶形式要避免同样高度、形式单一的罗列,需结合海水流向、潮汐升降与地势高低作为屋顶设计导向,设计多种坡向结合空间场地的屋顶形式。
2.4.4 形体构成
在发挥材料特性的基础上注意建筑体量的完整性,尤其是面向商业的连续性和韵律感,这就需要在形体穿插、咬合的造型过程中控制统一尺度,如层层挑空、进退伸缩的露台、阳台等,保证建筑群体的延展方向。
在长岛商业街的单体商业建筑主要采用新中式建筑形式,更倾向于塑造清新自然的海滨小镇,在立面材料选择方面考虑与周边住区的协调性,主要以“米黄色石材/涂料+木色材料”为主,浅色系的石材反映建筑的滨海特性;在细部控制方面,为使建筑单体设计更精致,局部增加其他材料,配合中式细部,如镂空格栅、栏杆、花格窗等;屋面处理方面利用钢瓦屋面和出挑1m左右的屋檐营造别样的屋顶韵律,凸显商业聚落特征并与周边住区院落统一;在形体处理方面加强材料的穿插感,防止首层与2,3层割裂。
此外,商业步行街设计需充分考虑立面灯光设计,特别是对于具有景观商业面和夜晚客流量大的街区,一方面作为亮化美化街区的点缀,另一方面出于安全考虑,对于滨海台地建筑高差较多的情况,作为踏步的提醒。这些设计过程中的关注点对滨海商业街区整体构成强化及空间融合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3 建构策略
3.1 共性内容导向
3.1.1 街区尺度平衡
滨海商业的活力特色包括现有街区与新建街区的平衡,以及街区导向与海岸区域的紧密联系,通过控制适宜的街区尺度和建筑高度,在视觉和心理上为消费群体提供休闲的步行环境。
3.1.2 生态环境提升
滨海商业的开发易引起周边自然水体乃至绿植环境的破坏,在规划设计时需着重保护当地滨水环境生态,塑造景观平衡,使商业效益与自然和谐共荣。
3.1.3 标准化与模块化
若要维持街区界面连续统一又不能呆板单调,合理的建筑单体模块构建是必要的,主要包括一级建筑模块与二级构件模块,通过建筑组合形成多样化街区,通过构件搭配形成多元化建筑风貌。
3.2 个性设计原则
3.2.1 拒绝“风情化”形式的模仿
滨海商业建筑虽依仗海景,但不同项目具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考虑打造属于“此时此地”的建筑;结合地形态势塑造自由生长的空间形态,考虑如何将蜿蜒的街巷和生动的建筑留在这片土地上。
3.2.2 强调商业街区文化主题
商业建筑存在于特定的场地环境中,其街区形象由建筑风貌和空间建构体现,而对于商业街的持久经营,其文化主题则构成可持续效益的根本,特色的商业形式建构和商业文化内涵铸就良好的商业街整体格局,更明确了规划设计的主导方向。
4 结语
滨海商业街是一种融合商业性、自然性和休闲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风貌特色和可持续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明确设计目标,掌握尺度控制与空间形态建构要点,加强整体性考虑,可为设计更多宜人舒适的商业街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