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虐待与儿童快感缺失的关系: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 *
2022-07-18于腾旭
于腾旭 刘 文 刘 方
(1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 116029) (2 宁波大学心理学系暨研究所,宁波 315211)
1 引言
快感缺失指个体体验快乐的能力下降,是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帕金森等多种精神病症和行为障碍的一个主要特征(Blanchard et al., 2001;Isella et al., 2003; Lemke, 2008; Loas, 1996)。其中,快感缺失与抑郁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快感缺失和抑郁心境被视为抑郁症两项临床诊断标准(APA, 1994);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应将快感缺失视为抑郁的一种亚型或内表现型(刘文华等, 2010)。因此,对快感缺失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探究有助于理解抑郁症的病理机制。
Loas(1996)在以快感缺失为核心的抑郁易感模型中指出,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了个体快感缺失。其中,环境因素主要通过幼年期降低对正性刺激的强化,提高对负性刺激的强化来发挥作用。强化过程改变进一步影响了个体的人格和认知风格,如更易表现出低欲望、悲观等特征以及形成消极强迫观点和偏见。人格及认知层面的改变最终导致快感缺失形成。作为儿童期最主要的外在环境,家庭因素受到研究者更多关注。根据抑郁症的素质应激模型,家庭环境中慢性压力的长期作用容易导致儿童产生快感缺失体验(Ingram & Luxton, 2005)。已有研究证实,诸如家庭冲突和父母期望等家庭压力会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体验(王明忠 等, 2016)。
心理虐待代表了一种极端不利的早期家庭环境,指抚养者(主要指父母)持续、重复地给儿童施加不恰当养育行为,但不涉及身体和性的接触(McCrory et al., 2017)。有多种问卷可用于心理虐待施测,近来研究者普遍认为心理虐待应包含虐待(abuse)和忽视(neglect)两个子维度,童年期创伤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Bernstein et al., 2003)中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两个子维度可对其进行分别测量(Baker & Festinger,2011)。虽然鲜有研究直接考察心理虐待对儿童快感缺失的影响,仍可由现有研究做出推断。例如,Lukkes等人(2018)以雌性大鼠为研究对象考察早期逆境对后期快感缺失的影响。结果发现,早期逆境会使雌鼠的快感缺失风险成倍增加。Andersen(2015)也在人类、动物等跨物种相关的综述研究中指出,诸如虐待、忽视等早期心理应激源会影响后期快感缺失体验。由此提出本研究假设1:心理虐待与儿童快感缺失间存在显著关联。素质-压力(diathesis-stress)理论认为,除家庭环境等外在压力因素外,个体素质因素也会对抑郁产生重要影响,认知情绪调节可视为一种积极素质因素(Monroe & Simons, 1991)。已有研究表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心理虐待、快感缺失均存在密切关联(刘文 等, 2018; Dryman & Heimberg,2018)。
认知重评属于认知情绪调节中的一种,指通过积极重新评价事件意义来达到调节情绪目的(McRae et al., 2012)。从策略层面看,认知重评在Gross情绪调节过程模型中属于先行关注(antecedent-focused)策略,区别于表达抑制这一反应关注(response-focused)策略(孙岩 等,2020),通常采用情绪调节问卷来测量。根据图式理论,受心理虐待儿童更可能无法使用如认知重评等适应性情绪调节策略来积极评价事件意义,因而导致快乐体验能力下降,快感缺失形成(Young et al., 2003)。Gross和John(2003)也指出,采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更倾向于增强和表达快乐体验;而采用表达抑制策略的个体则更可能抑制这一体验,研究证实快感缺失个体更倾向采用后一策略。如Gilbert等人(2017)在对7~10岁健康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对积极生活事件的抑制加工倾向会增加快感缺失风险;另一项纵向研究结果也表明,对正性情绪的抑制反应(相比于增强反应)倾向会预测儿童青少年的快感缺失症状(Nelis et al., 2018)。无论对积极生活事件还是积极情绪的抑制反应都间接提示,快感缺失个体在情绪调节中更倾向于采用抑制而非重评策略。由此从策略层面提出本研究假设2:心理虐待通过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影响儿童快感缺失。
此外,从效果层面看,情绪调节有增强调节(up regulation)和减弱调节(down regulation)两种效果,前者旨在增强和最大化情绪体验;后者是要降低和最小化情绪体验。因此,使用认知重评既可能指向增强(正性/负性)情绪体验,也可能指向减弱(正性/负性)情绪体验(桑标, 邓欣媚, 2014)。因快感缺失指向正性情绪认知加工异常,与之相关较差的重评使用效果更可能指向正性情绪的增强调节。重评使用效果(减弱或增强)的测量范式是情绪反应性-调节任务(Emotion Reactivity-Regulation Task),另有研究者在原范式基础上加以改进:通过播放具有重评意义的声频来帮助儿童实现被动认知重评(Liu et al., 2019)。本研究借鉴这一方法并从效果层面提出假设3:心理虐待通过增强正性情绪的认知重评使用效果来间接影响儿童快感缺失。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心理虐待对儿童快感缺失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后续干预奠定基础。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2.1.1 问卷施测被试
在辽宁省大连市某小学采取整班抽样的方法选取8~12岁儿童共974名,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剔除填写不完整的问卷后,最终回收有效问卷949份,有效回收率为97.43%。其中男生480人(50.58%),女生469人(49.42%);三年级205人(21.60%),四年级281人(29.61%),五年级260人(27.40%),六年级203人(21.39%);平均年龄9.74±1.16岁。问卷施测前取得了被试本人、老师及家长的同意认可,由班主任配合主试完成施测,主试讲解指导语并确保学生完全理解,学生随后开始答题,答完统一回收问卷。
2.1.2 行为实验被试
问卷被试的施测班级包括二年级5个班、三年级6个班、四年级6个班以及五年级5个班,共计22个班。行为实验被试则在每班挑选学号分别为5、15、25和35的4人,共选择88人,在实验前询问其参加意愿,结果有5人不愿参加,最终保留行为实验被试83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49人,平均年龄10.06±1.12岁。行为实验测量前得到了被试本人、老师及家长的同意认可,且在研究前通过了辽宁师范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
2.2 研究工具
2.2.1 心理虐待量表
采用赵幸福等人(2005)修订的简版童年期创伤问卷中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分量表。两个分量表各包含5个题目,李克特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受虐待程度越高。原始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62和0.68,本研究中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6和0.60。由二者组成的心理虐待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5。
2.2.2 快感缺失量表
采用吴文峰等人(2010)修订的儿童抑郁量表中的快感缺失分量表,共8个题目,采用1~3计分,分数越高表明快感缺失水平越高。原始快感缺失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4,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也为0.74。
2.2.3 认知重评量表
采用陈亮等人(2016)修订的儿童青少年版情绪调节问卷中的认知重评分量表,有6个题目,李克特5点计分,分数越高代表被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认知重评策略越多。原始认知重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9,本研究中该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8。
2.3 实验材料
从国际化情绪图片系统(Lang et al., 2008)中分别选取正性情绪以及中性图片各15张。此外,两类图片均由同一研究生进行四字声频的配音,其中正性情绪图片对应两种声频:中性声频和包含重评意义的重评声频,而中性图片只对应中性声频。
2.4 增强调节正性情绪的认知重评任务
正式实验前,主试向被试讲解实验流程并做出针对性训练以确保被试能按照声频指导语来增强正性情绪体验。训练流程如下:主试首先结合文字及图片材料向被试讲解实验中的“增强”与“观看”两种条件,两种条件通过四字声频来区分,以一张兔子图片为例:被试在听到“一只小兔”四字后评价看到兔子图片时的情绪唤醒属于“观看”条件;而其他条件不变,四字声频变为具有重评意义的“小兔等你”后,实验条件相应变为“增强”条件,“小兔等你”等同类型指导语属于自我关注重评,该类指导语通过缩小被试与图片情境的主观距离使被试更强烈地感受到图片带来的正性情绪。此外,本实验还包含情境关注重评指导语,如“快乐玩耍”“获得大奖”等指导语赋予了对应图片更为积极的含义,从而也能增强被试的正性情绪。在确保被试能完全按照声频指导语对正性情绪图片做出评价后,实验正式开始。
在进入正式实验前,被试按要求完成4个练习试次,确认明白实验流程后, 按键进入正式实验。正式实验部分包含两个组块三种条件,其中“观看”组块包含30个试次,“中性观看”和“正性观看”条件各包含15个试次,分别对应中性和正性情绪图片;“增强”组块包含15个试次,对应正性情绪图片。共计45个试次,组块和试次均作随机化处理。每个试次流程如下:首先呈现2 s的注视点,同时播放四字声频,要求被试想象声频相关情境,接着呈现2 s的声频对应图片,要求被试结合音频评价自己看到图片后的情绪唤醒(李克特7点计分,1~7表示情绪唤醒从“非常平静”到“非常强烈”)。被试按键反应后出现2 s的“放松图片”,随后进入下一试次。
2.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管理,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心理虐待、快感缺失与认知重评策略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
问卷施测被试的心理虐待、快感缺失与认知重评策略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呈正相关,与认知重评策略呈负相关,认知重评策略与快感缺失呈负相关。
表1 心理虐待、快感缺失与认知重评策略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矩阵
3.2 心理虐待、快感缺失、认知重评策略与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
参照Silvers 等人(2012),计算基于认知重评的正性情绪增强调节得分:M正性情绪增强调节=[(M增强调节-M正性观看)/M正性观看]×100。然后对行为实验被试的心理虐待、快感缺失、认知重评策略与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呈正相关,增强调节认知重评与心理虐待和快感缺失均呈负相关,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虐待和快感缺失均呈负相关,但不与增强调节认知重评存在显著相关。
表2 心理虐待、快感缺失、认知重评策略与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矩阵
3.3 认知重评策略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的中介作用
将所有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在控制性别、年龄情况下通过Hayes (2013)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模型4进行中介效应分析,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重复取样2000次,计算95%的置信区间。首先是认知重评策略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所有系数均作标准化处理,心理虐待对快感缺失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47,p<0.001);将认知重评策略纳入回归方程后,心理虐待仍能显著正向预测快感缺失(β=0.39,p<0.001),心理虐待负向预测认知重评策略(β=-0.37,p<0.001),认知重评策略负向预测快感缺失(β=-0.20,p<0.001),说明认知重评策略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析结果显示,心理虐待的直接效应为0.39,标准误为0.02,95%置信区间为[0.00, 0.16],而认知重评策略的间接效应为0.07,标准误为0.01,95%置信区间为[0.02, 0.05],占总效应的15.80%。
图1 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
3.4 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的中介作用
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所有系数均作标准化处理,心理虐待对快感缺失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β=0.56,p<0.001);将增强调节认知重评纳入回归方程后,心理虐待仍能显著正向预测快感缺失(β=0.44,p<0.001),心理虐待负向预测增强调节认知重评(β=-0.26,p<0.05),增强调节认知重评负向预测快感缺失(β=-0.44,p<0.001),说明增强调节认知重评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分析显示,心理虐待的直接效应为0.44,标准误为0.03,95%置信区间为[0.00, 0.09],增强调节认知重评的间接效应为0.11,标准误为0.01,95%置信区间为[0.01,0.06],占总效应的20.50%。此外,对行为实验被试再次进行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效应检验,进一步验证了3.3的结果。如图3所示,心理虐待的直接效应为0.22,标准误为0.03,95%置信区间为[0.00, 0.16],认知重评策略的间接效应为0.04,标准误为0.02,95%置信区间为[0.00, 0.02],占总效应的15.38%。
图2 增强调节认知重评的中介作用
图3 行为实验被试认知重评策略的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心理虐待对儿童快感缺失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心理虐待能正向预测儿童快感缺失,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Heleniak et al.,2016; Infurna et al., 2016)。首先,根据抑郁易感性理论,心理虐待可能通过降低对正性刺激的强化来影响儿童快感缺失(Loas, 1996)。具体来说,一方面,处于心理虐待环境中的儿童较少体验正性刺激,在正性刺激出现时难以表达出恰当的正性情绪反应,因而其快乐体验能力下降,最终形成快感缺失。另一方面,遭受心理虐待的儿童往往无法从父母身上习得面对正性刺激的适应性情绪反应,更倾向于抑制对正性刺激的反应,无法体验到正性情绪,进而导致快感缺失。神经层面上,一项神经影像研究考察了情感忽视、奖励相关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 VS)激活以及抑郁三者间的纵向关联,结果发现,高情感忽视与减弱的VS激活相关;而减弱的VS激活又与更高的抑郁症状相关并且能部分中介情感忽视与后期抑郁症状的关系(Hanson et al., 2015)。
4.2 认知重评策略、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发现了认知重评策略在心理虐待与儿童快感缺失间的中介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素质-压力理论的观点,即压力因素并非完全通过直接效应作用于儿童快感缺失,还间接通过素质因素来影响快感缺失,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Haugh et al., 2017)。遭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少使用认知重评这一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因而难以通过认知改变方式调整情绪体验,更可能导致快感缺失发生。有研究表明,经常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儿童更不可能产生抑郁症状,并且有更高的正性情感水平,从而支持了上述观点(Kudinova et al., 2018)。此外,从重评使用效果的角度来看,快感缺失者更可能难以通过重评来增强正性情绪体验。研究结果也证实:心理虐待通过增强正性情绪的重评效果来间接影响快感缺失。然而,研究未发现认知重评策略与增强调节重评效果间的显著关联。这一结果证实重评策略使用倾向和使用效果间没有必然关联,两者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的两个中介效应更可能是并行独立的。
积极心理学在解释抑郁/快感缺失时更强调积极认知、积极情感等积极资源缺乏的影响(Rashid &Howes, 2016)。首先,快感缺失可能与缺少积极认知偏差相关。研究发现,采用积极想象(positive imagery)增强积极认知偏差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快感缺失水平(Bibi et al., 2020)。其次,缺少积极情感同样可能导致儿童快感缺失发生。有研究表明,采用积极心理干预提高儿童感恩、希望等积极情感会显著降低其抑郁程度(Kwok et al.,2016)。本研究进一步发现,遭受心理虐待的儿童更难通过积极认知重评增强自身的正性情感体验,因而更易产生快感缺失,支持了积极心理学对抑郁/快感缺失发生机制的解释。未来针对受心理虐待儿童这一风险群体,可采用积极认知和情感干预手段来提高其增强调节的认知重评能力,强化其正性情绪体验,最终规避或减少快感缺失的发生。
4.3 研究意义与局限
本研究考察了心理虐待对儿童快感缺失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层面看,以往对儿童抑郁的研究较少关注快感缺失这一特征,也鲜有实证研究考察儿童快感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本研究证实了心理虐待对儿童快感缺失的直接影响,并通过问卷及行为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认知重评策略、增强调节重评效果的中介作用,从而揭示出情绪认知加工在儿童快感缺失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所构建的中介模型综合考虑环境和个体因素对儿童快感缺失的作用机制并得到验证,为素质-压力模型提供了有力佐证。从实践层面看,研究发现增强正性情绪的重评使用效果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因而未来干预可聚焦增强正性情绪的重评使用效果,具体而言,对有过心理创伤的儿童要通过更多的干预手段改善其调节正性情绪的能力,进而达到预防或降低快感缺失的目的。
本研究存在四点局限。一是采用横断研究设计构建问卷和行为数据的中介模型,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解决竞争模型存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构建的心理虐待到认知重评再到快感缺失的中介模型的稳定性和方向性需要进一步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来检验和证实。二是行为实验被试数量偏少,虽然以往也有研究对类似数量被试的问卷和行为实验数据构建了中介/调节模型(Cole et al.,2016),但未来研究仍需增加被试数量以验证上述中介模型。三是研究施测采用的部分中文修订子量表存在内部一致性系数较低的问题,如情感忽视子量表(0.60)。这很可能是文化差异或翻译过程导致的,可能会影响数据质量进而影响中介效应分析,未来可结合我国本土化问卷再次验证本研究结果。四是增强调节认知重评的计算得分存在标准差大于均值的问题,以往青少年研究中类似效应的计算结果也存在这一问题(Silvers et al.,2012),因而有理由推测,儿童及青少年采用重评来增强或减弱情绪的效果可能确实存在较大个体间差异。另一方面,考虑到被试量较少,本研究统计结构效度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未来研究一方面需增加被试数量,另一方面可对比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三类群体增强调节重评效果的个体间差异以验证上述推测。
5 结论
心理虐待能正向预测儿童快感缺失。认知重评策略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增强调节重评使用效果也部分中介了心理虐待对快感缺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