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气之美

2022-07-18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二候三候小寒

节气之美,美在物候变幻、时序流转,美在四时饮食、各有千秋。古人将光阴之变、民俗之味融汇其中,将每一年的时光过得有序有味,风情万千。

饮食中的节气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古人顺应天时,应节而动,将中国饮食文化概括为四个字——依时而变。

立春: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古代立春有春盘,也叫“五辛盘”,因为盘中有五种辛辣蔬菜而得名。《本草纲目》中记载:“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春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此外,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自唐起就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

雨水:雨水过后,全年的降雨便拉开了帷幕,此时,春笋的绝佳赏味期如约而至。

惊蛰:动物入冬藏于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故曰“惊蛰”。此时,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有些地方就保留了惊蛰吃梨的习俗。

春分:中医认为春分时节正是调理体内阴阳平衡、协调机体功能的重要时期,所以各地在这段时间都会选择养肝护肝的食物进补。

清明:春季的重要节气,同时也是重要的民俗节日。这一天,人们会扫墓、踏青,品尝清明粿与乌饭,以祛除时疾,强身健体。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春季的收尾,夏季的开始。谷雨期间雨水较多,湿气偏重,此时的饮食应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

立夏:昭示着炎炎夏日的到来。各地皆有惜春的食俗,置备酒食,与春季作别,称为“饯春”。江南立夏要饮“七家茶”,茶叶是跟左右邻里讨要的;女性喝用李子浸泡的“驻颜酒”,以在苦夏时节依然保有美丽的容颜。据记载,古代北京,朝廷要在立夏时打开冰窖,赐文武大臣冰食。

小满: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过后,天气逐渐炎热起来,雨水开始增多。这一时期湿性皮肤病容易复发,饮食上以清热、健脾、化湿为主。

芒种:南宋诗人赵师秀在《约客》中写道:“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作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仲夏时节正式开始。此时雨水充沛,气温升高,北方收割小麦,南方插秧播种。所以,它既是收获成果,又是播种希望的节气。这一阶段的饮食应以祛湿、消暑、养脾胃为主。

夏至:我国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据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京师于是日家家食冷淘面,即过水面是也。”这便是人们都爱吃的凉面。

小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有了。

大暑:大暑一到,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也就来了。各地大暑时节防暑降温的方子可谓五花八门:喝伏茶、晒伏姜、煮羊肉汤、吃过水面、喝绿豆汤、饮薄荷茶等。

立秋:人们有“咬秋”的习俗,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这一天,照例是要“贴秋膘”的。南京“吃西瓜啃秋”;广东“秋风起,食腊味”;老北京到了立秋那日,爆灶、烤肉、涮肉就都上市了。

处暑:过了处暑,早晚转凉,夏天才算告别了。此时,人体进入阴阳代谢的过渡时期,防寒的同时还得注意清暑、补水,多吃酸味食物,少吃辛味食物。

白露:每年9月8日前后,昼夜温差加大,入夜之后露水增多。白露过后防秋燥,应多吃润肺、养肺的食物。

秋分:秋分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惊蛰时候出来活动的小虫子们都藏起来了,等候下一个春天,此时也是莲藕上市的时节。

寒露:寒露时节正逢秋收,因此古人也把寒露称为“秋收节“。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说法,因为芝麻健脾胃、助消化,适合寒露时节养生。

霜降: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深秋景象明显,昼夜温差大。民间有谚:“补冬不如补霜降”,此时建议多吃一些养阴降燥的食物。

立冬:冬季開始,万物收藏,酿酒、腌菜、舂米,此时,人们为冬贮而忙。立冬的饮食调养重在养阴,以“虚者补之,寒者温之”为原则。

小雪:小雪节气一到,北方的主妇就要张罗着腌萝卜、雪里蕻了。屋外严寒,屋内供暖,体内燥热,这一时期的饮食要注意清火降气。

大雪:大雪节气在每年12月7日左右。过了大雪,各地农家开始制作香肠、腊肉,春节时候就可以拿出来享用了。

冬至:民间自古对冬至格外重视。南方吃汤圆、面线,北方则多以饺子为主。

小寒:小寒一到,就要迎来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要及时补充气血,御寒气,补肾气,多吃温热的食物。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颇有些“年终岁尾,展望新春”的意味。民间多有在大寒吃糯米饭、八宝饭等习俗。

花期中的节气

二十四番花信风,也称“二十四风”,因为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所以叫“信”。

这是古人为了总结二十四节气中小寒至谷雨期间的花事所提出的节气概念。

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

宋人吴文英《水龙吟用见山韵饯别》:“西园已负,林亭移酒,松泉荐茗。携手同归处,玉奴唤、绿窗春近。想骄骢、又踏西湖,二十四番花信。”

在我国古代,一百二十日,八个节气,每五日为一候,计二十四候。人们在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应一种花信,这就是“二十四番花信”。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之后,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

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猜你喜欢

二候三候小寒
节气与物候
节气与物候
小寒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大寒
圈里事儿
小寒
小寒连大寒病从寒中来
立冬,原来“冬”是这个意思!
二十四番花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