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治河方略与清朝《攒修太行堤工完竣图》
2022-07-18席会东
席会东
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是黄河700多年南流夺淮入海的時期。明清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京师北京仰赖东南漕运,京杭运河成为王朝的生命线。解除东西流向的黄河浊流对南北走向运河的淤塞干扰,保障漕运畅通,就成为明清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到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130多年间,明朝河臣主要采取“北堤南分(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治黄策略,也就是在今河南郑州段以下的黄河下游北岸坚筑堤坝,防止黄河向北泛滥,而在黄河下游南岸则引导黄河分多股经淮河不同支流汇入淮归海。
明朝治河方略
从明弘治六年(1493年)开始,副都御使刘大夏受命治理张秋决河,解决黄河河患。弘治七年(1494年)五月,刘大夏在平江伯陈锐等人的协助下,采取“北堤南分”的策略治理黄河。刘大夏在堵塞山东张秋镇决口后,根据“北堤”方略,在当时黄河北岸的河南、北直隶、山东、南直隶4省修建了一道长堤,因其西接河南境内的太行山而被称为“太行堤”。太行堤西起河南延津胙城,经北直隶滑县(今河南滑县)、浚县(今河南浚县)、长垣(今河南长垣)、东明(今山东东明),过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曹县、单县,东抵南直隶徐州丰县、沛县,全长约千里,用以防止黄河北决、冲入运河。按照“南分”策略,刘大夏命人在河南开封仪封县(今属河南兰考)黄陵岗南疏通了元朝贾鲁治河时所开挖的旧河40多里,黄河水由山东曹县出徐州南下;又在其上的开封府荥泽县(今属河南郑州)孙家渡口开挖新河70多里,导黄河之水从中牟、颍川东入淮河;另在开封府祥符县(今河南开封)疏浚四府营淤河,引黄河之水经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至归德(今河南商丘)后,一分为二,分别由江苏宿迁小河口和安徽亳州涡河汇入淮河。黄河形成南分三支的格局。
明朝前中期著名河臣刘大夏、刘天和、徐有贞等人都主张下游分流治河,但分流会削减黄河水势,又因黄河多沙,水分势弱,导致泥沙沉积,河道淤塞。从明正德元年(1506年)开始,“北堤南分”治黄策略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明朝后期的万恭、潘季驯等知名河臣总结前朝治河经验教训,归纳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蓄清刷黄”等治黄方略,通过堤防将黄河收束在相对较窄的统一河道内,以提高流速,进而减少河床泥沙淤积,最终在万历年间形成黄河独流入淮归海的格局。
清朝河患治理与太行堤整修行动
从明万历总河潘季驯治河以后,“束水攻沙”“蓄清刷黄”就成为其后明清两朝河臣遵奉的治河圭臬。从清康熙帝开始,治河就成为清朝皇帝和朝廷的施政重点。清朝将明朝的总河制改为河道总督制,并在雍正年间分别设立江南河道总督、河东河道总督,分别经管江南、河南、山东的黄河、运河治理。在清朝前中期的河政运作中,清朝皇帝、河道总督(河臣)、巡河大臣(朝臣)和地方督抚(疆臣)之间形成黄河治理共同体。皇帝统揽全局,根据各方信息和意见进行决断;河道总督主要负责制定并实施治理方案,组织河员兴修河工;朝臣主要参与廷议决策,巡视勘验河工,传达皇帝旨意,汇报河工进展;地方督抚主要负责提供河工物料,协助河臣完成工程的实施。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七月,黄河在河南开封府阳武县决口,向东北漫入直隶长垣、东明,山东曹州、单县,江南丰县、沛县等处,威胁漕运畅通。作为黄河大堤外防御黄流北决的太行堤的重要性再次突显。在此背景下,乾隆帝下令河南巡抚、东河河道总督、直隶总督、山东巡抚、江南河道总督、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安徽巡抚等人分别巡查境内太行堤受灾损毁情形,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修治。在此背景下,从乾隆十六年起,河南、直隶、山东、江南等4省总督、巡抚及河督分别遵照乾隆帝谕令,勘查境内太行堤情形、修补堤防缺损,并缮折呈奏勘验与修疏情形,推动乾隆年间形成一次4省督抚与河臣联动的区域性黄河治理和太行堤整修运动。
江南河臣、疆臣合奏《攒修太行堤工完竣图》
清乾隆十六年七月至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六月间,河东河道总督顾琮、河南巡抚鄂容安联名或分别具折汇报河南灾情及太行堤情形;后调任山东巡抚的鄂容安又奏报山东河务堤防情形,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受命协助顾琮、陈宏谋治理并联名奏报河南河患;直隶总督方观承具折汇报直隶太行堤修治情形,高斌上折奏报江南太行堤修治情形。
清乾隆十七年六月八日,高斌上奏《攒赶修太行堤工完竣》一折,并随折呈奏《攒修太行堤工完竣图》,乾隆帝于六月十七日在奏折上朱批“览奏俱悉”。该奏折文中高斌首先抄录乾隆帝命山东巡抚鄂容安查勘境内太行堤,命江南官员查勘江南境内太行堤以便与上游山东一体修防之事。高斌接旨后,会同两江总督尹继善、安徽巡抚张师载、江苏巡抚庄有恭三人共同勘查,江南境内太行堤在徐州府丰县和沛县地界,堤内有与山东相连的旧河一道,需要与山东同时疏浚,境内黄河北岸有遥堤一道需要整修。于是,淮徐道德伦、参将蔡长等率领河员沿太行堤逐段查勘,估算太行堤整修经费白银15600两,堤内旧河挑浚工费15000两,北岸遥堤工费11900两,商定经费从苏州藩司支取。太行堤内旧河挑浚工程因夏秋粮田原因暂缓实行,而太行堤整修和北岸遥堤工程按计划在五月二十一日完工,高斌沿堤逐段勘验工程整齐牢固,实测境内太行堤长18845丈5尺,整修工银15662两,遥堤24852丈,用工银11921两,已从苏州挑拨的堤内旧泄水河工程款暂存徐州府库,等秋收后再施工。
为直观说明工程情形,高斌随折奏呈《攒修太行堤工完竣图》一幅。该图是现存仅见的江南太行堤工图,尺幅为22×40.5厘米,方位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以方格网和形象画法描绘江南丰县与山东单县交界处至沛县和铜山县交界处杨家集和微山湖段黄河河道,展现该河段北岸近河缕堤、遥堤、太行堤,及沿堤山脉、旧河、城池、村落、河堡等自然和人文地理景观,突出表现了太行堤工、遥堤工和缕堤“石林坝工”,并以黄色贴签注明“黄河北岸遥堤长二万四千八百五十二丈,已修筑完竣”“太行堤长一万八千八百三十四丈五尺,已修筑完竣”“太行堤南泄水旧河因二麦将登,秋禾在地,恐挑河之土堆压民田,俟秋收后再为兴挑”,与奏折中所述工程图文对照,河防形式和工程情形一目了然。
高斌呈奏乾隆帝御览的河工奏折及附图不但绘注了乾隆年间黄河北岸江南徐州段由太行堤、遥堤、缕堤共同组成的堤防工程形态,还反映了清朝乾隆帝、河道总督、江南督抚、淮徐道、参将、河员上下贯通、文武联动共同构建的江南河政运作体制,是研究清朝乾隆年间江南黄河河患治理的第一手档案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作者系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