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2022-07-18庞子文崔波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22年7期
关键词:西方哲学周易哲学

庞子文 崔波

近年来,国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守正和创新方面出台政策,全社会推动,影响广泛。作为中国哲学与文化总源头的《周易》,更是受到各界的高度重视。温海明教授作的《周易明意》一经出版即引起了易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细读该书后,笔者赞叹于作者对《周易》卦爻辞经文及《易传》的清晰解读和自成体系的独特阐释,其内容之丰富、立意之高远、阐释之创新等,让我们有醍醐灌顶之感。其有如下特点,不当之处,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含弘光大,极深研几

基于中西比较视域,温海明教授在历代解易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将“意”图式贯通先后天八卦图式,构建以“意”为本的“意本论”哲学。可以说,《周易明意》在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与传统经学研究相结合基础上诠释《周易》,并对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周易》哲学体系建构与发展路径贡献了智慧,指明了方向。

《周易明意》分为“导论”“易经明意”“易传明意”三部分。其中,“导论”是书的总纲,在说明解读《周易》基础知识的同时,昭示《周易明意》的哲学意义。“易经明意”是温海明教授在卦变体系的基础上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精剖细讲和哲学体系建构。“易传明意”则是基于《易传》对卦的总说来建立意本论诠释,是理解意本论的基本理论系统。《周易明意》不是单调的《周易》注本,而是融汇中西方哲学的新哲学体系,它试图建立一种中西方哲学皆可接受的意本论思辨形而上学。自古以来,中国哲学体系的构建绕不开《周易》,玄学如此,理学亦然,现代新儒学的构建也不例外。总体而言,温海明教授面对国际哲学舞台,向内厘清《周易》的内在哲理,向外统合各文明的哲学,构建意本论的《周易》哲学,以探究当代儒学发展之新“意”。

《周易明意》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较强的普及价值。在第一部分“导论”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周易》的文化价值、原理和基础、内在结构、卦爻符号系统以及《经》与《传》等,使《周易》入门者、中高层次学者都能理解,受众面广。就研究著作而言,如果不能使更多的读者理解该书的文本语义、主要理论以及写作目的,就无法达到其预想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在第二、第三部分“易经明意”和“易传明意”中,作者对《周易》原文进行了考辨,难字有注音和解释,并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文字作了哲学注释及发挥。《周易明意》可谓博古今、中西众多学说,而又通过融汇古今中外学说领悟到以简驭繁之法则,成一家之言,含弘而光大。

二、精义入神,明辨晳也

《周易明意》一书的内在理路主要有两点,其一,继承了十二消息卦生六十四卦的汉易传统卦变说;其二,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天之意”作为根本缘发点发明“意”哲学。该书独特之处,便是将此两点融会贯通于第二、第三部分的“明解”和“明意”之中。“明解”,即以卦变为基础具体解释易例;“明意”,即依托易而阐明意哲学体系。“明意”以“明解”中的卦变为基石,由卦变体会象变,进而可以打通人与天地之间的界限,使意念之生接续天道之生。

全面而科学的《周易》研究,需要系统的卦变体系,否则便无法知晓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这幢精美的大厦是如何构造的。《周易明意》继承马恒君《周易正宗》的卦变系统,持十二消息卦变其他五十二卦形成六十四卦的观点。但是温海明教授对马恒君先生的卦变体系略有修正和推进,提出更加圆融的新卦变体系,使得卦变解易研究更加精微和完备。除此之外,根据本书的卦变体系能够画出春秋战国已经失传的“文王卦变方圆图”,完全还原了文王观象系辞的历程。《周易明意》的卦变体系很好地证明了卦变说的合理性,文王创作卦爻辞有严格的理论依据,而非许多学者所认为六十四卦是孤立的、散乱的说法。相较其他《周易》注本,《周易明意》卦变理论充分解释了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清晰地论述了卦爻的来源,更加有力地佐证了解释卦爻辞需要从卦变和爻象上全面梳理。因而,本书在新的卦变理论基础上,几乎做到凡字必释,实现了经文的贯通,在《周易》研究史上可谓一大创举。

《周易明意》基于八宫卦象次序架构先天八论(生—能—向—缘—識—行—量—境),以论《周易》之意向是本源自先天,再对应后天八论(缘—识—向—境—能—生—行—量),分造八维度之意而能运化于世。温海明教授指出,意念之“生”是总体的创造性根源,也是“中国哲学意识”,尤其是儒学根本性的开端。回顾过往哲学史的发展,《论语》中就有“毋意”的说法,主张避免对实际情况的臆断;《大学》中又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之道;魏晋时期又有“言意之辨”,玄学家们多主张“得意忘象”;宋儒围绕“诚意”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重新解“意”,以意为心之所发,从而展开理学与心学的哲学论争。王阳明从心学角度解易:“《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即言《周易》所推行的“圣人之道”,要求探求本心的阴阳消息以相时而行,修持本心可以接续宇宙天地之道。近代以来,牟宗三“以心解乾,以物解坤”的观点承续心学一脉,认同儒家之为儒家就是人当下的心性命与天道相互贯通的状态,天地之生(创生的力量)能够为人所领会和运用。不论是王阳明的“以心解易”,还是牟宗三的“心本论”,抑或是温海明教授的立论依据“人天之意”,皆指向儒最为内在的、纲领性的东西——人有可能与天道彻底融为一体,不仅学理上可能,实践中也能够达到。与前两者不同的是,《周易明意》在“体用不二”“心物一元”的基本命题上,认为“意”为生生之本,主张将“理”“气”“心”“性”“天”“道”放入心(意)通融的视域下理解,更有利于被体知和解读。

卦变说是本书的基础,通过卦爻的变化可以推演宇宙的阴阳消息,进而用“人天之意”领略心意之几微,运化生命和万物。鉴于此,本书所构建的“意”哲学意识,不同于宗教中的神秘主义,而是有明显的人文化成特点的理性主义,作为“天人合一”之根本的“意”,也是大道创生不息、宇宙运行不止的动力。《周易·系辞下》:“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周易明意》在精研义理的前提下,于《周易》所构造的阴阳消息、刚柔交错的世界之中,取“辨象证义”“观象系辞”的立场,将“意”作为本原性和实体性的存在,这种意本形上学为当前易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三、观其会通,“意”融中西

对“意本论”的建构可谓是《周易明意》的核心内容,这一关乎“意”的完备哲学体系的提出,既是一次对《周易》中所蕴含哲学意识和思维体系的宝贵探索,又是将《周易》哲学研究与西方哲学话语体系建立联系的一次重要尝试。诚如作者所言,《周易明意》的核心思想就在于揭示《周易》哲理的核心是人意合于天意。既然人天之意是沟通人和天、自然乃至世界的枢纽,作者便确立了“意本论”作为诠释《周易》哲学思想的坚实立足点,在“意本论”的哲学框架之中,“意”是天地万物之本,是内藏于世界并贯通世界万物本相的本体性存在。韩盟指出:“西方哲学关于此类的问题困境之一在于基于主客明确两分,使得主客在感通上有困难成为基本预设,《周易明意》感通论与西方主客二元论不同,主客合一是中国传统认识论思想的基本状态。”当厘清了这样的概念逻辑之后,本书便着手从人天之意论、意本形上学、意本创生论、意本认识论、意本相容论、意本感通论、意本心通物论、意本伦理学、意本动机论、意本政治哲学这10个哲学维度来阐发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和《易传》的哲学内涵,从而构筑起《周易明意》的哲学体系。

“意”作为中国哲学的经典范畴,历代哲学家对之进行的阐发不胜枚举,但都未形成深刻而完整的哲学体系,“意本论”的提出弥补了中国哲学界内部的一方学术空缺。要而言之,意本形上学和意本认识论分别从西方哲学惯有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方面,将“意”作为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宇宙本源性存在,又把宇宙与存在之根本问题和创生问题相结合,使“意”统摄气学、理学、心学的诸方面,成为《周易》中融贯生命与宇宙万物存在的有生力量。在解决了哲学体系建构的基本问题后,“意本论”就具备了坚实的理论根基,从而可以生发出对更多哲学问题的讨论。由本体论和认识论出发,意本相容论开始着眼于命定论与自由意志问题,《周易》思想中的人正是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的兼蓄融合。“意本论”有一特别之处在于其感通论,人与世界之关系密不可分,人理所应当具备感悟感通的精神力量,这有别于不以感通为中心的西方哲学传统。正如《周易明意》开篇所交代的,“人天之意”是《周易》的本体,人意不仅能与人、物、环境相感通,化意念于万物之中,更通于整个卦爻辞体系,在每卦每爻中都涵盖了“意”的哲学思想,凸显了中国哲学意识的特点。再度向外延伸,意本论还囊括伦理学、动机论、政治哲学的维度,当人能领悟到“人天之意”的状态之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与天地运行的节拍相吻合,进而能够合于天道行事,协调自身与世界的关系,还原出儒家伦理学和儒家政治哲学的原始面貌。

《周易明意》的研究可谓是立足于前人又高于前人的。从根本上讲,“哲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学科塑造源于西方。中国哲学可谓在思维习惯、本体概念、认识方法上全然有别于西方那一套治学之法。在当下时代,开展哲学研究,闭门造车、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传统的中国哲学学科也要张开怀抱,直面西方哲学话语体系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一价值层面上,《周易明意》的成书意义就更为非凡,它是中西哲学思维的一次碰撞,逆传统哲学主流而上,开辟“意哲学”之源流。“意”哲学体系的构筑,既是一个向内深挖的过程,又是一次向外统合的大胆尝试。

四、崇德广业,鼎取新也

《周易》因其巨大魅力和价值,历代学者对《周易》不断进行探索和阐释。但近代以来,《周易》在各种乱象中并未迎来其核心地位。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大众仍给予《周易》卜筮之书的刻板印象;二是中国传统经典难以被西方主流哲学所认可。第一个问题由于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提出逐步得到解决,社会大众开始认识到《周易》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所蕴含的天人关系思想符合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针对第二个问题,也是易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温海明教授在《周易明意》中提出主要从两方面发力:其一,在中西比较哲学的视域中重释经典,对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其二,传承和续绝易道哲学思想慧命,探寻《周易》内在的、根源的贯通天地的“道”。

《周易明意》强调,在中西比较哲学视域下诠释《周易》,需要从中国传统经典中挖掘实质性的哲学,而不是完全接受西方哲学范式。早在明末清初,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传统经典在中西比较哲学与文化中的境遇,开启重释经典思潮。《周易明意》提出“意本论”,把中西方哲学置于平等的地位,将易学的世界性与本土性进行了理性的综合,既结合了西方哲学中思辨的、形而上的内容,同时又保留了中国哲学的精神实质——“意”这种与体认、感悟有内在关联的思维方式。从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發展来看,中西方哲学的比较、互动、会通是有价值的和有意义的,《周易明意》所建构的“意本论”哲学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在中西方哲学对话中保持世界性与本土性的有张力的自觉,也是中国哲学意识建构与普及的有力推动。

温海明教授运用现代哲学思维,认为当代《周易》研究要在抛弃“象数与义理分开的谬误”“经传分开的谬误”“离象释义的谬误”“否定卦变的谬误”的基准上,传续古圣相传的“易道”。《周易明意》自序中提及:“易道不兴,则华夏哲学思想的大道无从兴起;羲文诸圣大道不兴,中华哲学思想将难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易类》中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即言之“易道”涵盖天文与人文,具体来讲包括天时、地利、人和乃至宇宙万物的变化和感通。就天文而言,“易道”乃“阴阳生息消长”;就人文而言,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据考析,近几十年来研究周易的主流方法和路径为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术数学等,而“易道”哲学思想诠释者甚少。温海明教授基于易道提出的“心(意)通物论”,将“意”实化,通过“意”运化于世,使“易道”在人伦日用和人文化成中得到彰显,既继承了道统,又开启了后学的发展途辙,崇德而广业。

五、结语

解经注疏的同时还要完成与西方哲学研究方法和概念的对比分析,实非一件易事,六十四卦的每一爻都蕴藏着“意”的哲学解读,又不免要在概念上涉及意念、意识、意义、心意等内容,从而与现象学、心灵哲学、存在主义哲学等西方哲学论域,甚至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前沿学科研究产生联系,这正是《周易明意》汇通中西之创举所在。《周易明意》从卦变体会象变,进而取“意本论”回应了西方形而上学问题,然而也相应激活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一,在承认卦变的本源性和合理性的同时,仍面临卦变方式是否唯一、是否有必要对每一卦爻辞都用卦变说解释等争议;其二,伴随建立哲学体系而来的,形而上学如何面对当代分析哲学的考察。这些新问题有待后续深入讨论和明晰。毋庸置疑的是,《周易明意》的问世标志着当代易学具有不断创新的高度自觉,能够站在中西方哲学比较的角度审视易学发展的困难与路径,易学在新时代也应当成为中国哲学发展一阳来复的原动力。

猜你喜欢

西方哲学周易哲学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最有思想的句子
菱的哲学
甜甜的“蝴蝶茧”
论西方哲学“看”世界的三种方式——兼论西方哲学世界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周易》与《孙子兵法》
西方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及其经验教训
试论《周易》卦体的性质
浅析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