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来袭时的正确逃生方式
2022-07-18
“地震”逃生
地震小屋是体验的第一站。
“地震靠什么传播?”“地震波分为几种?”“汶川地震是哪一种地震波造成的?”还没等同学们回过神,聂老师毫不客气,一连三问,给同学们送上了丰厚的“见面礼”。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聂老师笑了笑,说道:“地震靠地震波传播,地震波分为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破坏性较弱;横波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破坏性较强;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众所周知的汶川地震的面波地震震级为8.0级,并已确认在地球上旋转了6圈。”听完聂老师的讲解,同学们惊讶不已,个个张大了嘴巴。
那么,地震来临时,如何正确逃生呢?聂老师告诉大家,地震时,一定要远离广告牌、电线杆、大树、高大建筑物。如果在平房里,我们要迅速钻到床底、桌下,待地震过后,尽快离开房间,转移至安全环境;如果在高层,最安全有效的避震办法就是及时躲到黄金三角区,例如卫生间。
聂老师话音未落,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划破长空,“地震”体验开始了。屋内,灯光一闪一闪,桌柜开始摇晃,大家在聂老师的指导下,安全逃出。
高层“着火”了
火情紧急,楼道间弥漫着刺鼻的烧焦味,遇到高层着火了,怎么办?无论你在家里,还是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第一时间是逃离,如何快速离开?你会使用高空缓降器或救生绳吗?
“缓降器是由挂钩、吊带、绳索及速度控制器等组成,当高层建筑着火时,受难人员可使用它缓慢下降。”聂老师边介绍,边演示,“将吊带放在腋下,双手攥紧吊带,一脚抵着墙面,身体稍微往后倾,绳子一滑就安全落地了。”
“谁要体验一下?”“我!”“我!”同学们跃跃欲试。大家顺着楼梯爬上近10米高台,前一秒志在必得,后一秒瑟瑟发抖。看着准备尝试的同学紧紧抓住栏杆,聂老师笑道:“缓降器的缓降绳索内芯采用军用航空钢丝,外包用尼龙线编织而成,下降时,就算遇到火情也不易烧断,而且它可受重100千克,别害怕!”听完聂老师的话,同学们这才松开栏杆,放心下降。
上手演练“心肺复苏”
“遇见昏迷者,拨打120后,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心肺复苏。”聂老师告诉大家,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在4分钟以内,一旦超过4分钟将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呢?“将一只手的手掌根部放在患者两乳头连线正中间,另一只手的掌根置于第一只手上。按壓时双肘伸直,再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按压深度5~6厘米,按压频率1秒钟2次左右。”聂老师仔细地向同学们讲解,心肺复苏术分为3个步骤: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其中人工呼吸是一手置于其前额使头部后仰,一手将下巴往上抬高,让患者口腔和气管形成直线,方便空气进入肺部;然后用手捏住鼻子,口对口把空气吹入,直至患者恢复生命体征。
随后,聂老师用人体模具示范操作心肺复苏流程,同学们也在一旁使出浑身力气操练起来。看似简单的急救,动起手来并不容易,“小医生”仿佛肩负着责任与使命,一点也不敢懈怠。
“医生能救人性命,我长大了也想成为一名医生!”“好开心,这一顿操作让我感觉自己和真正的医生一样厉害。”活动结束,同学们一个个都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