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冰山,两重世界

2022-07-18肖栎

艺术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科学融合艺术

摘要: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人类文化的两大重要分支,有人突出强调它们的差别,有人则强调它们的一致性。其实科学与艺术这两种文化都有自身的价值,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无穷潜力,使两者积极能动地互补互促。只有如此,才能产生“1+1>2”的效果。当人类越向前发展,人们就越会认识到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与结合。艺术趋近科学化,科学趋近艺术化,才会使二者之间的“冰山”日渐消融。21世纪,将为科技互联网专家和艺术设计师提供空前广阔的合作舞台,也将大批涌现具有科学思维的艺术大师和具有艺术思维的科学专家。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将最大限度地互相渗透。科学家与艺术家看似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的抽象表达形式,将共同走向“世界大同”的“合而为一”。

关键词:科学;艺术;对立;融合;互补共生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3-0-03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论题。众多科学专家和艺术大师都曾为此争论,喋喋不休。

作为人类文化的两大重要分支,由于视角不同[1],有的人突出强调它们的差别,认为科学的目的是探索自然,而艺术则倾向于探索人类心灵。科学后浪飞速覆盖前浪,而艺术更能青春永驻。另一些人则指出它们的一致性,认为艺术家的构想与科学家的发现极其相似,强调真正的科学与艺术的思维过程如出一辙。直到今天,仍在争论未来的世界里能够撑起那片天空的是科学还是艺术。

其实,客观上讲,科学与艺术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别。科学探寻的是客观世界的绝对真实,它的功能是使人类抓住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以便驾驭变化着、运动着的世界,来满足人类占有自然界的欲望[2]。艺术则是用一定符号和形式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命重塑的过程,它以独特的架构和面貌创造出某种风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满足人类对精神世界的需求。科学寻找并遵循规律,艺术却追求与众不同;科学外观探索大千世界,艺术内观挖掘内心的潜能;科学谨慎庄重、一丝不苟,艺术敏锐飘逸、超凡脱俗;科学家是客观研究现实世界的人,艺术家是主观表现心灵境界的人。

其实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他们都对世界的起源和生命的本质着迷。试图通过自己的智慧找到影响宇宙自然和万物命运的那种能量。他们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运用各自的手段,展现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就像人的左右脑发挥各自功能一样,科学与艺术各司其职,协同配合。

1 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的吗

人们开始注意到一种尖锐的两极分化。从文化角度上讲,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互不理解与互不信任的公开敌对[2]。这种对立是“灾难性”的。科学家与艺术家之间出现了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像一座冰山将两个阵营隔开,敌视对抗。两大文化间的分歧好比难以消融的冰山,并且这座冰山还在不断增厚。

奉行科学万能的一派认为科技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社会现实问题,科技是世界的“万灵解药”。在以科技革命为主导的背景下,艺术已经媚俗堕落,陷入极度商品化的困境,早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对技术嗤之以鼻的艺术工作者则认为科技肆无忌惮的发展与人类欲望的急速膨胀,终将造成世界毁灭。科技会吞噬人类文明中的悲悯与高尚,人性中的美好最终将伴随科技的发展而泯灭。人类的精神世界会变得迷茫颓废,而永无止境的私欲会把人变为卑劣的利己主义恶魔。总之,现实生活中一切棘手的问题,都是科技革命惹的祸,科技的冰冷和人道关怀的丧失,会导致艺术商品化,美好的艺术文化即将消失。科技革命背景下的道德天平失衡,横征暴敛与争取利益最大化,将使世界纷争不断升级,核战争一触即发……世界已经疯狂,艺术文化将成为世界仅剩的一片净土,它将开启针对心灵的人道主义救赎,召回人性的美好与崇高。

2 科学与艺术可以和睦一体吗

量子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技文化与艺术文化应该“携手并进”,共同托起21世纪“新鲜的太阳”。他把科学和艺术生动地比作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本为一体,密不可分。

其实,科学与艺术自古以来就不是分离的。在早期的人类活动中,人们以空管兽骨制笛,这既是最原始的乐器,也是最早的物理声学仪器。从今天的艺术角度看,远古洞穴中的岩画审美价值极高。但当初绘制这些岩画只是为了记录部落人群日常的狩猎生活。一群感知和表达力极强,且同时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部落成员,承担了这一任务。以形态符号绘之,以数量排列记之,用独特的形式和科学的规律记录生活,这就是早期艺术家和数学家的雏形。他们当时创作的作品,并不是单纯为了满足精神方面的观赏需求,实用性才是第一目的。这是人类思想中“实用美学”观念的萌芽。在古埃及艺术中,人们运用“几何格子”的绘制方法绘制墓室壁画,使画中人物的形象神圣庄严。还有拜占庭艺术的三圆图解法,都是成功将数学运用于绘画雕塑艺术中的实例。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既是一位哲人,又是一位科学巨匠;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富有幻想力的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缜密,创新精神极强,同时具备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他们不仅建筑房屋,发明机械装置,还为世界留下许多伟大的绘画与雕塑作品。达·芬奇一生各类研究设计手稿高达4 000多份,被后人称为“达·芬奇笔记”。这些伟大的跨界奇才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和传世发明,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

近100年来,人类科技发展成就远超之前数千年。然而知识越多,反而降低了人类对世界的整体认知能力。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岁月,虽然科技并不发达,但人们拥有从更高的视角整体认识宇宙和自然的智慧。那时的人们,从不将科学与艺术割裂开来研究。工业革命后,科学成了人们独立研究的对象。这时的科学成了“小科学”,其意义也因此受到限制。科学被细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艺术被细分为文学、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方面。内部学科划分得越细,科学与艺术便离得越远。它们中间好似竖起了一座冰山,这座冰山划分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这种分类,最初是为了使人类认识世界的逻辑更加清晰,但隨之也出现了严重的弊端。人们各自陷入自己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主观地排斥一切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窗外事”,这便形成了“盲人摸象”的局面。锁定局部,忽略整体,失去了站在更高的视角全盘统筹思维的能力。这种局面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人类更完整地认识和把握世界。人类束缚了自身潜能的全面开发,工作效率与工作成就都大打折扣,这种损失难以估量。分类法则,从来都是世界观的反映。因此,要改进这种分类法则,就必须打破旧的观念,以整体的宇宙观看待和分析问题。

科学与艺术这两种文化,各自都有极高的价值。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因为这两种特质迥异的文化都是人类创造的产物,所以人类必须处理好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不仅要承认两种文化的不可互代性,也要看到它们各自的特性与局限性。充分发挥各自的无穷潜力,使两者积极能动地互补互促。只有如此,才能产生“1+1>2”的效果。因此,就发展科学文化与艺术文化而言,向任何一方做长期的单向倾斜而偏废另一方,都是一种战略性失误。

3 科学与艺术间的“冰山”何时消融

其实,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是相通的。当人类越向前发展,人们就越会认识到科学与艺术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才是它们的归宿。艺术趋近科学化,科学趋近艺术化,才会使二者之间的“冰山”日渐消融。这有着空前广阔和深刻的含义,它将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的深层联系,之前从未有人深刻剖析过这种联系。

包豪斯诞生后,提出了“技术美学”原则,主张实用功能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它对欧洲设计界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在此之后,欧洲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工业设计师,推动了欧洲建筑、工业家电、家具等多方面的发展。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一直是包豪斯理论的追随者,他完美地诠释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和谐关系。他将人文美学和科技商业结合得十分完美。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设计格局,融化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冰山。他一生颠覆了六大产业,即个人电脑、动画电影、音乐、移动电话、平板电脑、数字出版。他所做的产品都超前于时代,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包豪斯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深深影响着乔布斯。包豪斯认为,我们应该对丑的事物深恶痛绝,而对美要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罷休。包豪斯要求设计师设计的产品要达到“功能与高颜值的极致统一”,并且应遵循“简洁易用”的原则。包豪斯认为,“任何时候,设计都无须追求花哨繁复与昂贵”。这一观念为乔布斯建立苹果帝国提供了重大启发。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每个设计师都必须经历观念的转变,他们正逐渐转变自己的定位,将自己变成一个互联网人。这就意味着设计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相关科技领域的最新知识,学习关于互联网的一切。在这个时代,能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全才,往往会比精通某一学科领域的专才更有优势。打破僵化的定式思维,广泛多角度地跨界学习,才能真正打破设计的边界。

4 科学与艺术的未来

我国是一个拥有高度智慧的文明古国,应用技术水平和创造发明能力曾遥遥领先于世界。但近代因国力衰弱,备受列强欺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由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和加工型的体系模式,“中国制造”成为廉价的代名词。要摆脱“世界工厂”的模式,追求卓越的“中国创造”,必须保持清醒,重新认识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我国不乏优秀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一直以来,科学家对艺术的理解和艺术家对科学的了解不够深入,科学与艺术之间的那座“冰山”还未完全消融,互相启发与共事还不普遍。此刻,已经到了必须转变各自的固有观念,冰释前嫌,共同协作的时候。

21世纪是拥抱科学文化与艺术文化的世纪,没有人可以阻挡这个趋势。其实,我们提倡的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非简单地指运用最先进的技术在艺术创作中发挥作用、运用CG手段创作艺术作品等,也不是指在科技发明中机械地融入艺术的元素[3],而是指科学与艺术在内容特质、表达形式、概念表述、思维方式、研究手法等方面的结合与渗透。

21世纪,人类的思维中必须具备整体观和整合观,否则任何学科的单打独斗都将力不从心。各学科之间需要放下身段,相互学习。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不一定就是力量,团结才是。各学科只有团结整合起来才有力量。各自为政的学科知识,可能阻碍世界发展,或者会把正确引向错误。人类只有将知识升华为智慧,才能幻化出无穷的力量。

2021年,人们迎来了元宇宙元年。元宇宙本质上是要完成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呈现。目前,它仍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概念,人们将不断完善它的含义。毋庸置疑,它将是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它需要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三维技术(3D)、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共同支持,才能完成这个平行网络世界的创建,获取真假难辨、虚实混同的沉浸式、全方位、多感官体验。这也许是20年后世界的样子。元宇宙的创建,将为科技互联网专家与艺术设计师们提供空前广阔的合作舞台。时代也将大批涌现具有科学思维的艺术大师和具有艺术思维的科学专家。

21世纪是一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世纪。虽以高科技为主导,但人类社会也应努力回归人文关怀,打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纪。科学家与艺术家也要从科学与艺术的抽象概念对立中走到一起,以不设限和开放的心态去工作。科学与艺术的思维方式,将最大限度地互相渗透。科学的创造发明将融入艺术的幻想与创作,艺术的审美探索又将渗透科学的理性与特质。也就是说,科学家与艺术家看似完全不同的世界图景的抽象表达形式,将共同走向“世界大同”的“合而为一”。在新世纪,科学与艺术将完美融合,创造出代表新时代特征的文化。百年来,世界艺术设计文化形态和科学技术美学形态的诞生与发展,正揭示这一理想化事实。

5 结语

科学和艺术思维方式的融合,标志着人类思想认识走向成熟。世界一体、万物和谐、阴阳互补,这与中国历来主张的“师法造化”、“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互补共生的时空观不谋而合。所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东方传统文明的智慧将成为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依托,中国精神的博大与包容将为世界科学、艺术一体化提供养料,推动人类思维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里安.艺术与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2-104.

[2] 温婷.艺术间的张力:现代艺术体系的几种艺术门类之关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759-764.

[3] 赵亮.数字时代,人与艺术更要相伴相生[J].新世纪剧坛,2015(6):58-61.

作者简介:肖栎(1972—),女,北京人,本科,二级舞台美术设计师,研究方向:虚拟舞台美术设计。

猜你喜欢

科学融合艺术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