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保险主业 发挥长期优势推进实体经济及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2022-07-18曹德云
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金积极作用的多重成效越来越显著,但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优势尚未充分体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双循环体系不断完善、新发展格局持续构建的背景下,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耐心资本不仅面临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要思考如何在新格局、新环境、新经济的背景下,更深度融入促进国家战略、实体经济、民生建设及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与发展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保险行业的稳步发展壮大,保险资金作为代表性的长期资金、耐心资本,始终恪守稳健增值、长久期投资和风险可控的投资理念及价值目标,充分体现自身作为“稳定器”“助推器”及“压舱石”的角色与功能,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体系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及实体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金优势是经济社会和行业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投资特性看,保险资金具有长久期、规模大、低交易频次等特征,具备较强稳定性和深度价值发现的核心优势,通过发挥大类资产配置及长久期的资金管理能力,进而实现风险保障及价值增值的多重目标。作为全球金融市场较为稀缺的长期资金,保险资金越发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以美国为例,其私募股权投资以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为主,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数据显示,以保险资金、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占比接近50%,通过资本化的运作,在为美国资本市场提供持续长期资金支持的同时,还有力促进了其经济、科技、产业等多领域的发展,实现了长期资金、资本市场及产业资源的正向循环。
从顶层规划看,充分发挥我国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的优势,无论从国家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发展远景等都被寄予深切厚望。国务院金融委明确提出要引导保险公司等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开展真正的专业投资、价值投资,成为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中坚力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出要培育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提高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权益投资比例,开展长周期考核;而《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进一步要求,要鼓励保险公司等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加大对水利、水运、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
从改革目标看,发挥保险资金长期资金优势不仅是优化融资结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绿色发展及责任发展的必然担当与使命。近期,证监会在《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培育基金类主体资本市场的建议》《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中多次提出提高中长期资金占比,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推动保险资金等积极投资资本市场;银保监会在传达学习贯彻国务院金融委会议精神、《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等,多次要求发挥保险资金期限长、规模大、来源稳定的优势,加大对国家战略和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加大对国家战略和企业的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保险资金长周期考核机制,丰富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的渠道,引导保险机构将更多资金配置于权益类资产。
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金积极作用的多重成效越来越显著
近些年来,保险资金始终恪守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理念,在维护资产负债均衡驱动、推进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优化大资管运行生态及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民生建设的有力支持。
一是推进资负联动,保障保险行业行稳致远。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对投保人的负债,且保险产品存续期较长,传统寿险的期限通常在12年以上,在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带来了负债特性及刚性成本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保费总额持续攀升,2021年我国原保费收入4.49万亿元。保费的累积在强化保险资金规模优势的同时,其负债特性也决定了资金运用须以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为起点与依归。截至2021年末,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3.23万亿元,年化投资收益率接近5%,通过大类资产配置、組合投资等多种手段,来保障负债端投保人权益及保险行业的持续均衡稳健发展。
二是丰富资金供给,切实服务金融市场改革。长期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融资以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途径为主,而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债券、股票、基金、另类投资等直接融资形式,在丰富资金供给、优化融资结构的同时,直接注入实体经济的血脉,切实服务金融市场改革。截至2021年末,保险资金银行存款2.62万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11.27%;债券投资9.67万亿元,占比39.04%;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投资2.95万亿元,占比12.70%;包括长期股权、另类产品在内的其他投资8.59万亿元,占比36.99%。
三是强化主动管理,完善大资管生态的建构。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进化,形成“自有资金投资+委受托管理+金融产品投资”的综合运用体系。同时将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等由注册制改革为登记制,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长期限的产品,根据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创新产品形式,丰富培育长期资产的交易市场。2021年全年,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年度登记(注册)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为资管市场提供了稀缺的长期、稳健的优质产品。其鲜明的市场定位及丰富的产品体系切实促进了大资管生态的发展。
四是创新产品形态,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保险资管产品具有交易架构清晰、投资链条短、直接对接实体项目等优势,目前,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等保险系金融产品,已成为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金特色,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截至2022年5月,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共登记(注册)产品2554只、登记(注册)规模5.69万亿元,产业范围涵盖战略新兴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双碳目标、区域发展、国企混改等,为实体经济项目直接注入了源头活水。且在海洋工程装备、商用大飞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成电路等领域,形成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影响力的产品条线和明星工程。
五是体现责任担当,切实服务民生工程建设。保险资金规模大、期限长、来源稳定,这决定了其与健康、医疗、养老等产业之间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和良好的匹配度。近年来,保险资金不断加快在养老产业、医疗健康等国家鼓励、民生亟须的战略领域进行布局,构建全生命产业投资链条。目前保险机构已在全国30余个城市通过轻重资产多种模式布局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等;在支持养老三支柱建设方面,企业年金方面,在22家具有投资管理资格的机构中,有6家保险机构、2家保险资管机构,投资管理资产合计1.33万亿元,目前投资管理企业年金规模最大的三家金融机构均来自保险行业,市场份额占比超过40%。保险资管职业年金的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获得了各方的普遍认可。
保险资金发挥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优势尚未充分体现
整体来看,保险资金在发挥自身长期资金、耐心资本的优势特长和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受国内外宏观环境和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在自身投资能力建设、行业认知、创新意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升。
一是受国内外环境影响,优质资产荒持续。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受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的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尤其反映在金融市场阶段性动荡、不确定性的提升;同时,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有待进一步成熟,长期缺乏适配保险资金长久期投资的优质产品、金融工具及资产。在低利率环境下,保险资金投资面临基础资产或优质项目供给不足的困境尤其突出,且在多因素叠加的背景下,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二是缺乏畅通渠道,产业与资本融合力度不足。随着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纵深,资金与产业的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相比银行、证券等机构主体,目前各级政府、地方产业、社会公众等对保险资金的认知,与其实际所应体现的功能与价值存在一定的偏差与错位。由于资金与产业的互动不足,导致保险资金在直接注入实体经济存在一定程度的“堰塞湖”现象,大体量资金难以找到与长期投资需求匹配的投资项目,并未形成资金与产业的高效互动与融合,迫切需要提升双方需求匹配的“直达性”,疏通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三是践行长期投资,综合投资能力建设有待提升。保险资管公司作为保险资金运用主体,其投资水平对于保险资金运用的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低利率环境持续、优质资产稀缺、不确定性提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保险资管公司应坚持长周期的价值定力及本位理念,持续加强自身专业管理及投资能力建设、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才是破局的关键。要改变“重投资、轻管理、弱增值”的管理模式,加强内控合规的体制机制建设,在紧扣合规标准、严守内控底线,为前台投资管理提供坚实的支持与保障。
四是适应行业需求,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年来,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及政策体系持续的完善,形成了资产负债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委托投资管理,大类资产比例监管,机构投资能力、投资范围管理等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随着金融形势、外部环境、行业自身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保险资金运用需要在股权投资、关联交易、大类资产比例、偿付能力计量等方面进一步优化与完善政策制度,从模式变革、渠道创新、结构调整中提升管理质效;同时,应加强与相关外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为保险资金运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及发展空间。
五是依赖惯性思维,创新能力须进一步提升。面对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化,保险资金须进一步提升创新管理能力。从投资方向看,基于保险资金审慎稳健的风格,保险资金偏重固收类资产,股权类、产品类投资能力须进一步强化;从投资领域看,基于多年累积的优势,保险资金侧重于诸如传统基础设施等“重资产”,对于“高精特新”等新科技、新经济等配置略显不足;从产品设计看,暴露出交易结构不够灵活,投资方式相对单一,产品设计的创新性有所欠缺,相较信托等同类产品,须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丰富性及灵活性。
立足保险主业积极融入切实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双循环体系不断完善、新发展格局持续构建的背景下,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耐心资本不仅面临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要思考如何在新格局、新环境、新经济的背景下,更深度融入促进国家战略、实体经济、民生建设及金融市场改革的进程与发展之中,为此,我们建议:
一是立足基础定位,参与大资管市场竞合。保险资金运用具有跨市场、跨行业、跨主体的“双重身份”,既根植保险主业,又体现资管行业特征。伴随金融市场资产管理改革的深化,保险资金要兼顾自身定位及资管发展目标。因此,保险资金立足服务保险主业的基本定位,促进资产端与负债端的结合、循环与互动,寻找资负匹配、偿付能力和投资收益的均衡,以高效投资支持保险保障,从负债端口累积更大量的资金优势;同时,立足自身资金属性与长期优势,完善委受托及产品投资管理机制,形成差异化、多层次的资金运用体系与管理模式。
二是順应发展趋势,打通产业融合渠道。强化保险资金产业及行业投资研究及价值发现能力,顺应金融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趋势,通过区域合作、政企沟通、产业对接等多种形式,打通保险资金与优质产业的互动及交流渠道。改变依赖金融产品投资的思维惯性,通过股权并购、私募基金投资、债转股等另类产品投资,在树立保险资金长期资金公共形象及属性认知的同时,通过产业融合来对冲利率下行风险、寻找增长点和增强盈利稳定性,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的直达性及服务效率。
三是发展权益投资,优化全市场配置结构。在经济增速放缓、债券市场收益率下行、负债端成本提升的背景下,优化战略资产配置的总体思路,强化资产配置体系建设,着眼于全市场、多品种和多策略,统筹规划实现固收资产、股权类资产,传统产品及创新产品等均衡。进一步拓展资产配置空间,调整固定收益类资产的配置结构,抓住国民经济转型的战略机遇,加大优质股权资产配置力度,通过资本化转换实现资产配置及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目标。
四是开拓创新渠道,加大新型业务研究应用。不断丰富保险资金运用的途径、渠道及工具,加大特殊机会资产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基础设施公募REITs)、母基金、资产证券化产品、养老资产管理产品等创新型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培育与提升保险资管机构在产品研发、投资管理、风险控制能力;依托产品创新,增强获取金融资源和市场客户的能力,提升应用资产和交易对手的选择空间,提升保险资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完善规则体系,优化保险资金政策环境。呼应行业及市场需求,持续完善保险资金运用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险资金重大股权投资、保险私募基金政策,为实体企业提供更多的长期资本性资金;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长期资产的供给;优化保险资金投资的外部环境,逐步消除资产抵质押等政策障碍,争取保险资管产品税收优惠,保障促进其他金融主体同等的市场地位及竞争生态。
六是加强自律服务,丰富行业治理体系及手段。充分发挥自律组织桥梁与服务职能,建构多层次行业治理体系,通过产品登记、产业对接、业务创新、宣导培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行业投资能力建设;优化保险资金运用绩效考核等内部管理机制及模式,通过管理优化、内在驱动等来提升行业管理及运营质效;强化行业投研能力建设,提升风险管理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信息披露及交易透明度,切实服务于监管及行业需求。
(曹德云为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文编辑/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