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数据要素潜能 破解中小微融资难题
2022-07-18唐山银行与同盾科技“数据要素市场研究”联合课题组
充分盘活数据资源,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9年上线的“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大规模政务数据的融合应用,实现风险管理实时化、决策支持智能化、资源配置精准化,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注入精准滴灌的金融“活水”。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已成为我国新时代的新动能。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等工作,做出明确部署,并提出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的目标。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向纵深发展。我国“数据要素时代”的大幕已徐徐拉开。
在数据要素时代,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承担着为国家探索数据要素化路径的任务,也为国家建设全新的数据要素市场提供最佳实践经验。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运用大数据思维,对于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早在2019年,唐山银行作为京津冀区域极具特色的地方金融机构,就上线了“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大规模政务数据的融合应用,实现风险管理实时化、决策支持智能化、资源配置精准化,为经济社会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注入精准滴灌的金融活水。平台上线两年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
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研究报告(2021)》数據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54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约1.03亿户。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关键力量,市场主体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就业数呈正相关关系。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治理、管理、资金、技术和人才短缺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市场准入和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容易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也是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和企业一直希望尽快闯过的关口。当前,在经济持续下行和国际产业链加速调整的环境下,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各种政策难以及时惠及,经营环境短期难以改善,市场开拓困难重重;融资渠道太少且缺少有效抵押物或其他担保;银行内部产业数据较少,外部数据系统化程度偏低且不能互联互通,无法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总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直接融资渠道不通畅,贷款更是难以落实。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均推出了一些合理的措施,我国则是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中小企业融资2020》对主要经济体的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情况与融资条件总体已处于世界较好水平。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占比64.96%,高出样本国中位数24.55个百分点;信贷融资拒绝率3.69%,在样本国中最低。2021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7.3%,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结构性问题,以及风险分担机制不足、科技赋能不够等现状,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地出现反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在加大,中小微企业的困难与金融供需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疫情之下,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难与经济下行压力呈现趋同性,同时银行风险偏好也降低,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二是金融供给结构性偏差,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适配性;三是在金融科技赋能方面,商业银行技术支撑、数字化经营能力有待提升,数据要素作用有待挖掘。
盘活数据,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点堵点
数据要素流动性强、可复用性高,且随着数据的流动与复用,其边际成本不断降低、规模效应不断放大,这些都是数据区别于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显著特点。当前,数字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一方面,我国正积极推动数据要素与数字政务、数字金融、数字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实现全方位广泛融合;另一方面,我国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在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和跨领域融合创新,深度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
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充分盘活数据资源,发挥数据要素价值,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有以下几个关键点:商业银行贷款给中小微企业,首先是一个信用发现的过程;同时,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中小微企业必须符合标准,确保风险可识别、可计量、可管控,贷款可按预期收回,确保金融安全;此外,我国金融业秉持人民至上,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分,确保金融的普惠性。因此,银行在这件事上既要考虑风险和收益,也要兼顾普惠的社会责任。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三个难点:第一,中小微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末端,对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很敏感,其发展不确定性高。第二,中小微企业受限于业务特点和规模,导致没有多少信息可供金融机构用于信用判断和风险判断,金融服务面临信息不对称。第三,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虽然规模总量不小,但商业银行的管理操作成本也比较高,呈现出“规模不经济”。
这种情况下,可搭建一个可以整合、集成多方面的涉企数据要素资源,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搭建模型、算法等工具推动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标准化、流程化。其一,解决对业务对象风险的预判;其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动化智能决策;其三,充分有效利用受权的内外部数据资源建立信用模型;其四,提升全业务流程的监控能力,控制不良率,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能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数字化金融服务。
唐山市围绕企业诉求、银行需求进行深入调研,深刻分析了银行重风险管控、企业重资金流动的供需矛盾,明确提出要通过政府搭台、数据整合、信用评估等手段,以创新思维精准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制度性、结构性矛盾,实现扩大金融供给、增强企业活力、有效防控风险的多赢。
2019年12月,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平台的定位是一家以“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让机构得实惠、让融资更便利”为服务宗旨的公益性金融服务机构。平台成立之初,唐山市政府就多次召集相关委办局召开会议,协调政务数据的归集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平台通过三大主要措施,服务企业融资:一是在线对接,智能匹配,加速推进产融结合。通过系统筛查、智能分析、在线对接的方式,实时推送企业融资需求,高效对接金融服务,全面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难度。二是動态监测,精准画像,高效规范金融秩序。通过发挥平台数据优势,动态监测企业经营、还款能力、资产变化等情况,准确进行风险监测,有效引导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三是搭建通道,引策助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搭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三方的信息交流通道,有效引导政府出台企业融资配套政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通过上述三大主要措施,平台实现了数据汇聚、信息共享、信用增信、智能撮合、政策发布、授信监测六大功能。
与同类平台相比,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在数据处理、分析、客户画像等方面独具特色,通过将企业内外部数据进行融合、加工、建模,实现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画像和评分,为金融机构贷款审批、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利率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包括:数据归集与处理、企业画像和建模、全流程信用风险与管理。
数据归集与处理
数据是中小微金融服务建模和画像的基础,数据的广度、深度、覆盖度、质量对画像结果和建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数据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融资效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缓解融资担保不足问题。比如,通过归集和分析涉企公共数据,构建中小微企业征信与融资数据库,提高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的准确性。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全程防护”原则,充分评估潜在风险,加强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严防用户数据的泄露、篡改和滥用风险。数据存储时,通过数据泛化等技术将原始信息进行脱敏,并与关联性较高的敏感信息进行安全隔离、分散存储,严控访问权限,降低数据泄露风险。数据传输时,采用加密通道进行数据传输。数据使用时,借助标记化等技术,在不归集、不共享原始数据前提下,仅向外提供脱敏后的计算结果。
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依托政府资源,引入市场监督局、税务局、市中院、人社局、公积金管理局、供电局、生态环境局等十余家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近百项、4000余万条金融机构关注的涉企数据,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加工、计算和处理。
企业画像和建模
数据好比“食材”,画像和建模等过程好比“厨师”做菜,经验丰富的“厨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食材”的价值,做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商业银行将内部数据(企业贷款申请数据、历史交易数据等)和用户充分授权的涉企公共数据充分融合,应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处理,全面刻画企业经营状况、亮点和风险点,辅助商业银行识别中小微企业贷款场景中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定性定量分析企业风险情况,综合判断企业是否符合信贷融资准入要求以及相应的授信额度,为企业客户风险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提升商业银行对企业贷前风险审核和贷后风险监控的水平。
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就利用大量的涉企数据,对企业进行全面画像,形成企业特征标签,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状况和信贷需求,包含企业的正向信息和负向信息,并发掘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依据行业等维度对企业、企业群进行信用模型建模和信用评估,根据模型进行企业评级,评估维度和结果作为金融机构授信的重要依据。
全流程信用风险与管理
要降低贷款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对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进行全流程信用监测和管理。利用技术手段对融资企业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实时分析数据指标,监测已授信企业的经营状况,定期轮训查询目标企业底层数据,判断风险变化情况。一旦发生高风险,第一时间发出预警信息,提醒相关责任人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控风险。贷前审核环节,通过技术手段纵向了解企业各项指标长期变化情况,运用智能风险评估模型结合线下审核信息生成企业风险评价结果,用于辅助一线业务人员快速掌握尽调要点,加快审核进度,缩短企业申贷时间,提升企业申贷效率;贷中、贷后环节,通过定期监控授信企业的大数据接口,持续关注分析企业经营变化情况,实时监控企业负向信息,并根据监控结果对相应金融机构予以预警提醒,提高银行贷后管理的效率,减少风险损失。
科技赋能,为金融资源配置提供新效能
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方式,也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弥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短板,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使得进入金融服务更加普惠化、个性化和综合化,拓宽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渠道。比如,商业银行通过在数据采集、风险定价、投资决策等过程中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改进经营效果,拓展之前难以覆盖的金融场景,大幅度扩张服务范围。通过政、监、银、企、科多方合作,实现数据共享、互利共赢、业态共建。这种开放式平台化中小微企业融资模式,解决了地方普惠金融的具体问题,在疫情期间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精准及时的金融服务,支持了唐山当地实体经济发展。
科技赋能在应用创新方面,充分发挥了政府组织优势和同盾科技技术创新优势。同盾作为技术赋能者,通过对银行、政府机构内外部数据进行融合、加工、挖掘、建模和关联性分析,运用复杂网络、规则引擎等分析决策工具,利用风控建模刻画企业画像,得出企业评分,生成企业评价报告,同步采取“互联网+政务+金融+大数据风控”模型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整合多方资源,破解信息孤岛,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掌握企业资产情况;运用机器学习等技术构建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风控模型,综合评估信用风险状况并精准计算授信额度,提升银行“普惠”领域融资风控水平。
科技赋能在风险防控方面,建立数据质量实时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修正、更新异常数据指标,避免因数据质量问题影响风控模型评估效果;持续跟踪调查企业经营范围、对外投资等情况,交叉验证信贷资金实际用途,发现存在挪用的及时进行干预并视情况纳入黑灰名单,严格信贷资金流向管理,防范“脱实向虚”风险。
“春雨”润物,社会和经济效益凸显
在数据要素时代,数据驱动金融业加速发展,深刻影响市场参与主体,重塑金融服务格局,成为推动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变革和金融服务效率提升的重要支撑。普惠金服平台是科技赋能金融,是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普惠金融发展要求,缓解中小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创新。通过普惠金融综合的措施和政策,来动员金融体系总体的力量,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给中小企业吃下“定心丸”,从而扩大就业岗位,稳定经济增长和收入预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以强大的内在动力和配置能力,服务近两万市场主体,自试运行以来,已成功吸引63家合作金融机构入驻,发布金融产品245款,实现融资突破750亿元,平均融资成本比基准利率低0.5个百分点。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推动“六稳”“六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政务数据和产业数据互通互联、发挥数据要素价值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展望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利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微观调节”有机组合的制度优势,实现数据价值的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有序流动。唐山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将继续深挖平台科技潜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服务本领,在利用数据要素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降低成本、防范风险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唐山银行与同盾科技“数据要素市场研究”联合课题组成员包括:唐山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卫国,唐山银行副行长王鹏,同盾科技副总裁、法律研究院院长牛凯,同盾科技金融科技研究院副秘书长马丹。本文编辑/孙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