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王》文本解读

2022-07-18王薇王金鑫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

王薇 王金鑫

摘要:《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同时也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愧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老王的愧疚之情。作者对老王形象的刻画,为我们讲述了在社会底层命运悲惨的小人物,老王虽然命运不幸但仍然保持善良之心。本篇通过对老王形象的刻画和描写,深度进行文本解读,感知旧时代下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老王;文本分析;形象刻画

文章开篇就写了:第一,常坐老王的三轮,这说明“我”应该很了解老王的情况,但事实是“我”并不了解老王的状况。第二,“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表明在“我”心里对老王说的话并不放在心里,具体的对话内容都被省略,只用“说着闲话”对其进行概括。这些都表明“我”对老王的情感是漠视、冷漠的,这也导致了多年后“我”的愧疚之情。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了老王从始至终是受人排挤的、被孤立的。在工作上没有人帮助老王,木讷的老王被人们排挤,一直处于被孤立状态。另外,文中对老王的悲惨处境也有详尽的描写。同时,老王有个哥哥是令人开心的事。但却死了,使人失望。后面又写了“有两个侄儿”给人带来希望,这说明老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单,他还有亲人,但“没出息”又带给人一种有两个侄儿还不如没有好的绝望。一句话一波三折,层层递进,将老王的孤苦可怜写的淋漓尽致。最后,这句话中的“什么”更是说明“老王已经没有亲人了”,写出了老王无亲无故,孤苦伶仃。表达了杨绛对老王的同情,为后文写老王期待与杨绛一家建立亲情做铺垫。

另外,老王不止没有亲人,也没有家。从老王将大院说成“住那儿多年了”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并没有将大院当作是自己的家,而是将大院当作临时住所。即使老王在那个大院里生活了许多年,依旧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更没有亲人的关怀。

文章的前后都对老王的人物形象和动作有细致的描写。老王的人物形象的描写,特别是对老王所患疾病的描写,而且作者还继续描写了其他人对老王眼睛疾病成因的猜测,说明老王是众人嘲笑、讥讽的对象。因为生理残疾和谣言被人排挤,导致老王一直是被孤立的处境。老王的不幸是身体残疾,更不幸的是“得了恶病”。而恶病是人们对老王眼疾无端的、恶意的猜测,在这里作者所说的更大的不幸应该是指人们对老王的欺辱,是老王因为生理残疾不被人尊重的悲哀,是老王内心世界缺失的不幸。

有段话是描写老王在生命后期来“我”家送鸡蛋香油的身体状态,刻画出一个瘦弱的、将死之人的身体特征。生动形象地把一个患病严重的将死之人的状态描写出来。老王像是棺材里倒出来的僵尸,毫无生气可言,此时的老王身上散发出死亡的气息。“面如死灰”可以看出老王的脸色已经是灰白色,没有健康人的红润。这段的描写,我们可以想到老王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整个人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没有精气神。而老王在离开“我”家时,是直着脚下楼,僵直的身体也不能坐,稍微弯曲就会散成骨头。我们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老王此时已经行动缓慢,老王的身体也已经呈现出病入膏肓的将死之人才会有的僵硬。

一开始的“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一直和老王闲谈。却不去了解老王的生活状况,一直置身事外。这表明了“我”的冷漠。因为,在“我”内心深处,老王是弱势群体的一员,“我”对老王充满了同情。同时,“我”作为知识分子,有时还流露出某种优越感。“我”把老王当“熟人”看待,从来没想过要把他当“亲人”。无论老王对我家做了什么事,“我”都认为钱是对老王最重要的,忽略老王内心真正想要的亲情。最后一次看到老王时,“我”不同情一个病入膏肓的熟人,而是内心充满了恐惧。甚至,可以猜测“我”怕老王死在家里,不像往常一样邀请老王来家里坐。“我”在物质方面一直没有亏待老王,却一直忽略老王真实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关怀。文章是作者的自省,作者作为社会幸运者辜负老王这个不幸者的“亲情”,作者的亏欠之情愈演愈烈。

《老王》一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是表达个人对老王的愧疚,同时也含蓄的表达那个时期人们社会关系的一面。当时的作者代表了上层知识分子,漠视底层贫苦人民。社会普通群众之间也相互伤害,幸运者孤立、欺辱不幸者,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充斥在那个年代。作者希望通过《老王》一文唤起人们对不幸者的关怀,也希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互助。

参考文献:

[1]田薇薇.善良的讴歌 无声的谴责——解读杨绛《老王》一文的主旨[J].现代语文,201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

[3]邵宏森.一曲凄凉的人性美赞歌——读杨绛先生的《老王》[J].阅读与鉴赏(初中版),2004(09).

[4]金亦挺.从学情评估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王》教学反思[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

[5](荷)米克·巴尔.谭君强译.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6](德)伊瑟尔.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6]陈治勇.在“不幸”与“愧怍”中穿行 ——對《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8(7):77-79.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
基于AntConc软件对小说《黑骏马》的文本分析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德语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家文化与中国传统家庭观念比较
文本情感计算系统“小菲”的设计及其在教育领域文本分析中的应用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试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电视剧《水浒传》的创作
经合组织成员体教师队伍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以符号矩阵理论浅析《鬼魅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