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与板栗
2022-07-18杨依玲
杨依玲
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我是奶奶带大的。奶奶的外貌并不出众,脸上遍布皱纹,头发略短,满头白发中夹杂着一些乌丝,指甲里还残留着猪食的残渣,久而久之,指甲缝里全是黑乎乎的东西,可她却毫不在意,依旧用手抓东西吃,丝毫不介意别人投来的异样眼光。
奶奶是个很抠门的人,平时亲戚送的糖果通通藏起来;有什么稀奇且珍贵的吃食,她总能留到过期。平日里,只要有人买了吃的,她就把脑袋向前一探,故作好奇地问这是什么,然后拿起一块尝尝,也不管别人同不同意,吃完后匆匆用手一抹,转身离开。
奶奶喜欢炫耀,通常是拿子孙们炫耀。记得那段时间她嘴上总挂着一句:我孙女,冬梅那个三女儿,今年英语考了全校第一呢”,是的,表姐足够她炫耀一阵了,然后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考了全校第一的是她自己。
(习作一开篇就直接写出“我”与奶奶的关系,“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笔。可接下来写的却都是奶奶的“不好”:“指甲缝里还残留着猪食的残渣”,可间小作者观察仔细,间接写出了奶奶的勤劳朴素;一个“抓”字体现了其抠门的一面,为后面预留给“我”作铺垫;一个“抹”字写出了奶奶不顾别人的感受,大大咧咧的性格一览无余;喜欢炫耀,逢人就夸她的孙女。)
我很喜欢吃板栗,奶奶便拖着疲惫的身体为我去打。记得山上那几棵板栗树原先是没有的,是她为我而种,每到成熟季节,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她面前。看到我渴望的眼神,她秒懂,抄上家伙,拉着我,背上筐,来到板栗树下,看准板栗的位置,“啪、啪、啪”,只见她横着竿子,对着板栗与枝条的交界处用力一挥,板栗便一个个乖乖地滚到了地上。等到差不多了,她又赶忙跑去把一颗颗小刺球夹起放入筐内,不一会儿,就已收获满满。
(因为小作者喜欢吃板栗,所以奶奶特意为她种了板栗树。接下来一系列的动作,一方面写出了奶奶动作的娴熟,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方面体现出奶奶千辛万苦种板栗打板栗为的就是让“我”吃上板栗,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亲情不言而喻。)
我们回到家,把板栗倒在屋外的地上,奶奶戴上手套,熟练地将板栗的刺外套脱去,露出深棕色的“毛衣”,洗净板栗,将“毛衣”划开一个小口,就可以上锅煮了。片刻后,板栗就可以出锅了,掀开锅,扑面而来的先是一股热气,然后才是板栗的香味儿。将它们倒入盘子里,等至冷却,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忍住不吃,不然受罪的可就是舌头了。奶奶会先用手试一试温度,捏在手里再吹几口,然后一颗一颗喂给我,她好似不会累,手中的动作从未停下,直到我说:不吃了。她才拍拍手,把板栗端走。
(接下来又是一系列娴熟的动作,“脱、洗、划、掀、倒、捏、吹、喂、拍”,写的很真实,很有画面感。这些细节把奶奶慈祥、柔情的一面刻画出来了,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后来我长大了,离开了奶奶,跟随父母来到城市读书。我本以为这会是我的解脱,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好像越来越理解她了。我突然记起了她的“双标”:藏起来的糖是为我留的,每年供奉祖先时都是第一个为我祈福,但现在她留给我的,只有袋中的板栗。不变的是板栗,变了的又是什么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明白了奶奶对“我”的爱,也写出“我”对奶奶的牵挂。)
又到一年板栗成熟季,奶奶啊,我多么希望我的身边有你在,那个愿意为我“双标”的你,抑或是那个为我扒板栗的你,就像两个板栗仁一样依偎在一起。
(结尾直接抒情,最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的愿望以及对奶奶的思念,既照应了前文,又点明了题旨。)。
【湖南怀化市铁路第二中学】
总评
小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忆了自己与奶奶的一段生活经历,字里行间体现了奶奶对“我”的爱以及“我”对奶奶的思念。
习作值得同学们借鉴的地方如下:
1.欲扬先抑。习作前半部分满是“我”对奶奶的嫌弃,后半部分通过“板栗”寄托了“我”对奶奶的感情。人物性格有缺点,人物情感有变化,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2.详略得当。习作详写的是打板栗、煮板栗、奶奶喂“我”板栗的事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奶奶对“我”的疼爱,为“我”后面怀念奶奶作铺垫;略写的是“我”对奶奶的嫌弃,内容安排主次分明。
3.描写豐富。习作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凸显奶奶的形象。尤其是喂“我”板栗的过程,“捏、吹、喂、拍”等动作,把奶奶对孙女的疼爱融入到这几个动作中,让读者心生感动。
4.思路清晰。奶奶是中心人物,板栗是中心事件,“打板栗——剥板栗——洗板栗——煮板栗——喂‘我’吃板栗”,叙事过程非常完整。
(江文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