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伸出小手写课题”落到实处
2022-07-18张雁
张雁
时下,许多教师喜欢用“伸出小手写课题”的做法。比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张学伟执教《中国美食》一课时:“请大家伸出爱学习的小手指,跟着我板书课题。”浙江省特级教师叶燕芬执教《掌声》一课时:“掌字上面是高尚的尚的变形,下面是一只手;声的上半部分是士兵的士,请同学们跟着我书写课题。”由此可见,伸出小手写课题,俨然成了一种教学“时尚”。
原来,一线教师的教学往往受名师的影响。从表面上看,这是教师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写字训练,是值得肯定的举措。然而,与这种“写课题”相似的是,一些教师把落实写字教学的要求,当成了一种应景的事——在出示生字后,教师让学生拿笔写一写,没有具体的指导与评价;在课结束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后把生字抄写几遍……这样的“写”,与写字训练的“写”是不可等同的。上述课例中的《掌声》,是三年级的课文,教师仍然这样教学生“写”,估计是想用这种方式来落实写字教学的要求,能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呢?
我们不妨来看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对于每天10分钟的写字要求,有的专家提出了这样的看法:低年级学生主要应该在田字格里,在教师指导下一丝不苟地写字写词;中年级学生在方格里不仅仅写字写词,还可以听写词语、写句子,摘抄好词佳句;高年级学生主要进行形式多样的语用练习,包括小练笔。教师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书写——字要写得端正、正确、美观。
很明显,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字的要求中,强调要“在教师指导下”,并“讲究练字效果”,上述“跟教师一起写课题”的训练方式,学生是在教师背后进行写字练习,“写”的效果自然也就无从体现了。
这样一种不见效果的“寫课题”教学方式,曾经在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顶级语文教研评比活动扎堆出现过,如今,在一些名师的课例中仍然常见。这些名师课例的推出,并不是名师个人一时的课堂生成,而是由他(她)背后的团队反复研究、打磨才形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换句话说,它集中体现了某个范围内的颇有影响的高层教研人员在写字教学方面的一种意识、见解与主张,这种做法通过全国性评比活动以及一些权威的语文专业杂志的推介,得以放大、传播,无形之中会被一线教师仿效。
以笔者之见,多年来一直盛行的伸出小手跟教师“写课题”,至少有一个方面的动因,就是执教者想追求“高效”——在自己写课题之际,让学生也不闲着。学生动“手”写一写,看上去一举两得,既学习了课题,又落实了写字的要求。实际上,对写字教学而言,这仅仅是一个形式,谈不上有什么“练字效果”。有人做过调查,发现这种“写课题”之类的教学方式一般只能解决笔顺问题,无法使“字迹”留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师在“写课题”中多数强调写得好看一些,很少强调笔顺。由此可见,伸出小手跟教师“写课题”实在是多此一举的事情。
其实,如果教师能往深处想一下,把教学的步子放缓一些,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有一个教师这样做过:“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司马光》。请大家看我写课题,‘司’是半包围结构,先写外面的横折钩,再写里面的部分。”教师让学生先仔细观察自己在黑板上怎样写课题,并提醒关键的笔画怎样写。此后,教师还让学生拿出笔把课题认真写一遍,互相比一比谁写得好。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课题都要让学生写,教师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写一写的课题才可以提这样的要求。“写课题”虽然可以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写字的一个机会,但是每天10分钟的课堂写字训练,更多的是要学生写所学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句子等。教师要在书写习惯、书写质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写字上逐渐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