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2022-07-18杨黎丽
杨黎丽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4课《小马过河》一文,主要讲了小马驮麦子过河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时,一个当班主任的语文教师向笔者道出了这样的困惑:“编者把这篇课文又选进教材,我觉得不怎么好。你看,我们现在天天都要讲防溺水,强调小学生绝对不可以独自或者结伴去水边玩。可是,课文中的老马鼓励小马亲自去试试河水的深浅。这不就是变相鼓励小学生去玩水吗?这样的课文,我们怎么教?”
乍一听,这个教师的话语似乎有一定道理:防溺水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远离水源,尤其是那些不知深浅的水域。那么,教师产生困惑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在于这个教师处事喜欢用先入为主的定向思维,在教学时还没有从班主任的角色中跳出来。每年夏季,学校都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教育。尤其是班主任,在一次次对学生进行具体教育的时候,巴不得学生能够进入真空中,处于“无水世界”。学生学习《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正处在初夏时节,课文中描写了小马独自蹚水过河,这是绕不开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中喜欢把自己当成故事里的人物,这篇课文就有“鼓励”学生去“试一试那些不知深浅的水域”之嫌。对于小学生而言,书上的道理和教师的话都是“正确的”。这样一来,河水的深浅要试一试才知道和防溺水教育之间就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教师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
其实,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小马过河》这样的经典童话,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更要关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教学中的困惑便迎刃而解了。
从教课文的角度来看,当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童话境界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马一起说,一起跑,一起想……他们明白这是一匹愿意不断成长的小马。这样,当小河挡住去路时,河水就不再是具体的水,而是小马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如何克服困难就是小马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小马听了老牛的建议准备蹚过去,却被松鼠的说法吓住了,只好回家去问妈妈。最后,小马在妈妈的启发下,自己去试一试河水的深浅,没想到顺利地蹚过了小河。可见,小马蹚过小河不是玩水,而是克服自己成长道路上的困难。换句话说,小马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困难的,即使没有这条小河,也可能会出现长满荆棘的丛林,或者深不可测的山洞,等等。小马都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困难,才能成长。
从教语文的角度来看,教师不仅要从不同角度解读这篇经典童话,更要从不同层面开展对话,尤其需要与教科书编者开展对话,从中获得课文所承载的语文要素的学习安排以及语言思维发展的训练点。笔者以课后的两道练习为例来分析:第一题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课文中的四个角色容易确定,可是“读出恰当的语气”就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区分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来确定。小马说话的语气与不同的人说话是不一样的,即使他与妈妈的两次说话,语气也有变化。学生揣摩这些变化和不同,才能做到“读出恰当的语气”。第二题是“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讲课文故事”是教科书在低年级安排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语文要素学习内容。教师必须知道前面的课文是怎么安排的,后续的课文是如何安排的,才能把握本課的训练重点,组织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来讲故事,提升表达能力。
在上述《小马过河》课堂教学实践中,如果仍有学生突然提出小马过河是玩水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妈妈之所以放心地让小马独自过河,是因为河水对小马来说不是危险,然后顺势让学生深入思考:“童话中的小河对小马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从小马蹚过小河的这件事获得了怎样的启发?”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又回到了教语文的正确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