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制度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增值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2-07-17张晓华王振欣
张晓华 王振欣
摘要:随着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提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结合“1+X”证书制度应加快建设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本文构建以“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整体发展”为主要宗旨的增值性评价体系,不仅为教师教育效能评价提供思路,更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实施方案提供参考。
关键词:1+X制度;增值性评价;高职院校;界面设计;构建
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2021年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描绘了“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全民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的蓝图[1]。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供给方,应全力以赴把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1+X ”证书制度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为宗旨,是国家系统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优化类型教育特色、进一步强化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着力点。随着建设技能型社会政策的推进,要求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培养出多元化的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的教育评价弊端已逐渐显露出来。衡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教育目標离不开教育评价的探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教育增值评价作为评价教学效能高低的发展性评价工具,是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痼疾,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有鉴于此,构建“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整体发展”的增值性评价体系,已成为新时代评估教学增值效果、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和亮点。
一、“1+X”制度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评价体系的现状
所谓“1+X”制度,“1”是指学历证书,“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该制度旨在促进多元化技能型人才的培育,为拓展就业创业本领奠定制度基础。随着“1+X”证书制度的推进,掀起了一阵课证融通教学模式的研究热潮,也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辟了新的人才培养路径。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培养懂工艺、能设计、会管理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手段。通过对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现状的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不够客观
大多数院校对于学生“X”证书的考取还未能在人才评价体系中体现,以致于出现学生不重视“X”证书,考证积极性不高。同时,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评价以评价学生为主。专业课程考核都是由任课教师独自命题,以教师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学生成绩的好坏,全看留给教师的印象。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对学生的评价仅靠任课教师的评价,没有课题组其他成员或企业专家等人员的评价将严重缺乏公正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如果不能参与到课程的评价,其天马行空的创意无法充分表达以致于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乏企业参与的评价,则无法验证学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然而,在整个教学评价体系中,仅对学生开展教学评价,忽略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教学质量也将很难得到有效提升。
(二)评价内容单调,忽略全面发展
绝大多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课本,极大程度限制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无法使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职场应变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将得不到提升,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更不能满足企业对多元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于教师的评价有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各项学术研究指标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使得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研,而忽略了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里,教师不重视教学,学生得不到综合的评价,又如何完成多元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评价方式浅薄,藐视过程评价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基本延续着终结性考核方式,具有“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性质。将课程结课大作业来检验和判断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设计过程中的语言表达能力,遏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学生作业大部分是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无法做到全程监管,部分学生的作业存在抄袭、拷贝他人设计成果的不良现象,与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综合而言,对于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和对于教师“重量化、轻质性”的评价方式都是对工作和学习过程的藐视,这终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加影响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人才输送。
二、“1+X”制度下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增值性评价体系
(一)以学生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主体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增值性评价体系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院校、企业与第三方评估组织。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内容和结果评定通常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改革后则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多元评价主体互联的教育教学评价共同体,多方协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政府承担增值评价体系顶层督查职能,以国家发展趋势与技能人才需求为核心原则,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并将工作转交与社会评估组织,对第三方培训评估组织的教学价值评价指标进行指导与督查。第三方评估组织、高职院校、企业(行业专家、兼职教师)三方互联对学生展开评价,使学生得到客观的教学评价。一方面,第三方评估组织将与企业联手与时俱进X技能证书的评价内容,同时监督高职院校的教学效能的增值情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评价,评判学生的教育增值情况;最后,在整个授课环节学生分阶段进行自评与互评,同时兼顾对教师进行评价,为评判教师的教学增值提供依据。整个评价体系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全方面客观评价,也体现了对教师教学效能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师生自我反思、自主发展和自觉提升。(见图1)
(二)“德技并修、德艺双馨”的评价内容
增值性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是合理设定评价指标、精准确立增值水平的重要基础。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增值评价体系应强调“德技并修、德艺双馨”的评价内容。“技”主要包含技术、技能的相关内容,涉及如职业通用技能、特定岗位技能、岗位群通用技术与核心专业技术等具体内容要素。以职业技能等级为标准,以完成与拓展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为前提,评价学生实践技能、职业匹配等领域的教学内容,通过评判学生职业技能应用的深入情况,凸显教学增值效果。“艺”应充分彰显“德”的评价内容,立体呈现职业认知、职业态度、审美情趣等具体要素。从学生个人发展角度出发,以学生基础性技能增值效果为基点,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职业综合素养能力提升水平进行评估。同时,对学生的教学增值反馈结果也可作为教师教学增值的评判依据,全方面提升多元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各科联动以增值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
在职业教育情境下,增值性评价是对职业教育影响个体发展程度的测量,是关注成长、激励主动发展的一种评价方式。在1+X证书制度下,考取X技能证书的评价方式又不得不采取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以评判学生的知识技能是否符合X技能证书的要求,课程的合格标准以及毕业标准都体现了终结性评价。然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养成的过程和设计实践的显现,均要求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评价体系中必须打破终结性评价,融入增值性评价方式。增值性评价只在某个课程上体现也是远远不够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综合性的,其考核标准囊括了艺术设计专业多门课程的核心知识,学生的成果也不是某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而是教师团体的共同教育成果。故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评价方式应体现各科联动式的增值性评价。
三、“1+X”制度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增值性评价体系的实施——以界面设计课程为例
(一)界面设计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组织
根据2020年2月腾讯云计算有限责任公司制定的《界面设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其考核内容以界面设计知识为主,贯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各科内容,则各科联动式的教学评价模式将成为必然。“1+X”证书制度要求高职院校全面统筹人才培养方案,各科任课教师应紧密联系互研教学内容,共同培养技能型社会人才。
“1+X”制度下高职院校《界面设计》课程主要面向IT互联网企业、互联网转型的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针对各类产品的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产品管理等职业岗位的需求,以软件应用、设计理论、图形表现、语言沟通等职业能力为目标,以过程为导向的工作模式,选取经典的APP产品开发项目进行改造,逐步形成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题教学项目,涵盖了需求分析——用户研究——交互设计——视觉设计的工作流程。
该课程将APP产品开发项目拆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通过递进式的项目工作流程逐步实现职业能力的培养(见图2)。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全班分成3-4名学生共同完成主题单元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团队完成整个项目工作流程,不但可以获取界面设计职业资格等级的相关知识技能,还积累了界面设计实践经验。同时,在各小组成员的配合下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人际沟通能力。
(二)界面设计课程成绩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
新教学模式下让所有项目参与者成为教育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学生本人对各自学习成果的评判(即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竞争与交流(即学生互评),任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对每个小组的客观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包括企业专家)对各教学项目的评分形式,以教学项目成果的展示和答辩结果得出小组成绩,每个教学项目的小组得分和个人表现得出学生个人成绩。为突显个体差异性和评价公平性特征,学生个人成绩是40%小组项目得分加上60%个人表现。以学生在每个项目中的残差值作为学生在此阶段学习的增值数。
(三)界面设计课程增值性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平均每学期开设4-5门专业课,大多数课程都是集中在一个阶段上完后开设下一门专业课,阶段性教学特征较为明显。因此,增值性评价在实施的过程中可根据阶段性特征分为学科末增值、学期末增值和学年末增值。学期末和学年末增值评价可增加竞赛获奖和职业等级证书等时间线较长的评价指标。而学科末评价指标依据职业资格标准内容制定,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相呼应。界面设计课程学科末评价一级指标的内容包括职业素质、学习过程表现、专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不同教学项目不同层次的学生,其考核分值占比也略有分歧。
(四)界面设计课程增值性评价模式的实施
根据学生入校接受教育的时间轴,增值性评价体系的数据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进程:第一进程,入校前数据库,即初值数据。数据指标应包括学生入校前在文化知识、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四個方面的学业水平,以及学生家庭背景、社区环境、经济差异等生活水平。第二进程,入校后至毕业前数据库,即每个阶段的终值数据。这一进程也是高职院校增值性评价体系实施的关键所在。在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根据学生相关方面考核的成绩以及其他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出每个学生学业水平的终值。第三进程,毕业后数据库。定期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等可以反映教育效果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把每次获取的毕业生数据库进行增值分析,能够反映出高职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界面设计课程增值性评价属于第二进程评价。
1.授课前的增值性评价初值
《界面设计》课程在开始授课前,由任课教师统计学生当前的学习数据,一是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测试学生对课程相关的知识掌握情况,二是运用学校自主开发的教学数据管理平台实时获取学生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增值情况。问卷调查在指导老师宣读相关指导语之后,通过问卷星平台对学生进行集中式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含1+X证书制度的了解情况,界面设计课程相关的技能基础知识,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情况,以及学习该课程的初始态度。任课教师将学生问卷调查成绩与学生之前课程的平均分汇总成该课程的增值性评价初值。根据学生以往成绩、职业技能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个人学习期望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
2.授课中的增值性评价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发应由一个课程开发团队共同打造,以职业资格等级的知识技能为依据,按照增值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模式,设计出整套评价考核文件。其一,贯穿课程始终的文件:学生花名册、学生个人作品登记册(体现出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及评价结果);其二,课程阶段性考核文件:学生自评表、学生互评表、教师评价反馈表,包含基础素质指标和专业素质指标内容,不同教学项目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专业素质指标存在差异,体现了“尊重差异、重视发展”的教学理念,避免增值性评价的常见“天花板”问题。在学生自评表中设置了学生反馈意见,使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畅所欲言,教师可以实时针对课堂问题进行调整。任课教师运用自己的数管平台账号将学生在课程每个阶段所形成的数据做好登记,由平台自动计算出学生的增值率。
3.课程结束后的总结评价
课程结束后由任课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分别对各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根据界面设计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给予相应的分数和建议。任课教师公布最终评价结果:增值率最高的学生、界面设计项目得分最高的作品、最受欢迎的界面设计项目作品,与此相关的所有学生予以学分奖励。奖励的学分可以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也可以作为升学和就业的推荐依据。另外,重视课程增值性评价反馈的时效性,任课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水平、态度精神和学习能力,确保学生尽快树立新的努力方向,即增值目标。
参考文献:
[1]焦新.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扎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1-10-13(01).
[2]王瑾.高职院校学生增值性评价实施方案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3,34(17).
[3]都丽萍,李爱国.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增值”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作者简介:
张晓华(1993.6—),女,汉族,籍贯:河南沁阳人,工作单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职称:助教,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王振欣(1989.4—),女,汉族,籍贯:河南焦作人,工作单位:焦作工贸职业学院,职称:助教,硕士学位,专业:设计艺术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