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皆有禅意,乐山更乐闲情
——浅析作品《乐山》的造型设计与内在精神

2022-07-16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2年6期
关键词:壶嘴山居乐山

李 阳

自北宋以来,紫砂壶就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在明朝更是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也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中。紫砂文化的繁荣发展给予了人们视觉上的新体验,也让人们开始重新探讨实用与艺术的并存问题。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好河山也给紫砂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道德内涵与文化精神一直是支撑紫砂创作的关键所在。紫砂壶的外在造型一般含蓄内敛,如同半遮面的古典女子,欲语还休,呈现着典型的中国古典审美的特长。而在内在气韵上则更为丰富,紫砂壶可以说是宏大历史的回忆,也可以是悠悠情思的寄托,还可以是内心世界的重塑……这样丰富的内在气韵也增添了紫砂艺术的神秘性。

当然,紫砂壶的实用性还是其首要考虑的,再美好的东西失去了实用价值,其也仅仅是一个摆设。因此紫砂壶的大小、各部件的大小配比、开口方向都是创作者需要细细考量的,也是紫砂艺人多年创作功底的体现。作品《乐山》就是一件经过了不断调整、改良与细节推敲而完成的作品,作者的个性与风格也被映照在了壶上,因此这也是一件非常具备个人风格魅力的作品。

作品《乐山》是从一件传统的经典器型“吴径提梁”改编而来的,壶身光洁细腻,颇具光彩。浑圆的壶身仿佛有了包容世间万物的度量,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囊括其中。此壶在壶嘴与壶身的衔接处有个精巧而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作者将一瓣一瓣的莲花式样装饰相衔接,壶嘴就像是从那朵曼妙的莲花中盛开而出,别有韵味。这其实也是“吴径提梁”特别的铆接制法。凹凸分明的贴花设计让壶更有立体感,也让壶上的莲花活了起来,一股禅意悠然对视。凸起的莲花纹路非常优雅地衔接了壶身与壶嘴,使作品更有高雅、空灵之感。

在莲花之上的壶嘴采取的是三弯流的设计,非常具有曲折的流线感,委婉流长。这样的设计让壶嘴与壶身非常和谐,并且出水也十分爽利,实用与艺术并存。壶的提梁也颇具艺术感。提梁的造型一波三折,并不是一条圆润平滑的曲线,而是像一朵莲花的外型勾勒,仿佛含苞待放,含蓄而别致。提梁造型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艺术的升华,有力地体现出了莲花的生命力,给整件作品增添了清新雅致的气息。通过造型上的烘托,壶的禅意又多了几分。

《乐山》采用了非常经典的紫泥,烧制后壶呈现紫棕色,沉郁中带点活泼,给人一种岁月静好之感。壶的颈部略短,微微向内收紧,构成了一段优美的颈线。壶盖与颈部齐宽,壶盖的厚度也与壶颈相当,非常和谐。口盖的部分非常光滑,气密性良好,按住气孔便可轻松断水,在整体上体现了良好的做工。

壶身采用的是陶刻的装饰,作者以刀为笔,在壶面上展现了自己的书画水平。壶的正面刻的是“有琴方是乐,无竹不成家”,此诗出自王禹 偁的《闲居》。书法部分采用的是隶书的笔法,舒展而悠长,十分有田园时光岁月静好的感觉。壶的背面是一幅山居图,树木繁盛,呼应诗词,更呼应主题。

然而只把目光局限在工与形上,那就枉费了创作者的良苦用心了。作品《乐山》中包含了许多壶以外的思想与精神,可供人们去体会一番不一样的感受。作品《乐山》将中国元素进行了奇妙的融合,壶中的山便是古代诗人所向往的田园境界,而乐字则是对这种闲适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作品明快利落的线条之下,隐藏着一种悠闲之情。寥寥几字的诗词更是将这种对田园山居的喜爱无限放大,也给中国山水增添了淡雅而不失气势的光彩。

这是一把上乘的紫砂壶作品,作者以泥为纸,以刀为笔,经过一番精心构造,成就了这件作品。身处社会的喧嚣,我们都太容易因为生活的忙绿而极速行走,忽略身边的美好。作品《乐山》恰好可以让一切都慢下来,好好品味一番生活的美好。最美的生活,不一定在云间的仙境,但是也一定得有郁郁葱葱的绿叶、清新自然的空气。山水之间,松兰苍翠,让人返朴归真。壶中的禅意就来自于自然,莲花具有天然的禅意,人道是茶禅一味,茶中也自有禅意,而生活中其实也有禅意。每一次的喝茶,每一次的冥想,其实都是在与禅意打交道,一溜泥墙围出的一方净土,微风拂来的花草清香,皆是生活中的禅意。

《乐山》壶中传递的思想已经十分了然,这样闲适而有禅意的生活并非遥不可及,只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身边的美好之物,便可获得。偷得浮生半日闲,用上一把上好的紫砂壶,泡上一壶清茶,悠闲半晌,也是快活至极。

结语:纵观作品《乐山》,其延续了明代艺术品风格的淡雅稳重之美,又融合了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壶上的陶刻装饰给此壶增色许多,也更与主题相呼应。毋庸置疑,壶中丰富的灵气给壶留下了许多富含想象的空间。禅意的境界、山居的闲适、乐山的超然,成功融合在壶上,有一种透析表里的内蕴气息。

猜你喜欢

壶嘴山居乐山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山居图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山居秋暝
山居图
倒水防分叉及防回溢的双层电热水壶的结构探讨
驻马店市乐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在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中增强“四个意识”
发达国家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经验及启示
山居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