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砂壶《自在提梁》来看传统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
2022-07-16王丽萍
王丽萍
“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这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和友人饮茶的时候所记录的诗词,其中我们能够看到紫瓯的存在,说明在宋代的时候,紫砂雅器已经出现在文人雅士的生活之中,到现在千百年的时间里面,紫砂艺术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之后,更加的趋于完善,造型更加的丰富多彩,内涵更加的包罗万象,特别是紫砂和许多传统的陶刻、彩绘等等手法结合起来,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此同时,宜兴的紫砂艺人还延续了古老的柴烧工艺,使得紫砂也具有着“进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独特特征,更加丰富了我们的艺术审美,启迪我们对紫砂艺术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自在提梁壶》就是采用了柴烧的一种方式,使其更加的具有自然的气息,和我们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加质朴的还原着历史的痕迹。同时,提梁的设计也让此壶流露出非常原本的滋味,观之令人印象深刻,一种返璞归真的气息愈发的浓郁。此壶壶身扁圆如同磐石一般,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稳重的坯体,壶嘴则大部分贴合于壶身之上,非常的具有一种稚拙的味道,充满着自由散漫的韵味,小小的一截则是微微上扬,夹带着一丝丝的桀骜不驯,壶盖压合壶口,严丝合缝,上面的壶钮是扁圆设计,和壶身一脉相承。提梁壶把的设计更是巧妙地和壶身形成了虚实相接的完整空间形态,壶身还有铭文的刻绘装饰,再加上柴烧的自然色泽,非常的具有质感。从整体上来看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自在提梁壶》,我们都知道在今天紫砂烧制主要是依靠电窑和气窑,柴烧工艺则意味着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且所要承受的烧制风险也更大,但是作者经过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在精湛的紫砂技艺的基础之上,充分地运用了更为古老和纯正的烧制技艺,带我们走进了紫砂艺术的奇妙世界,流露出更多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
“茶香入座午阴静,花气侵帘春昼长。”这是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汪士慎为书房“清名斋”撰写的对联。据说汪先生性情高傲、不喜浮华,嗜茶如命,当时的人们称其为“汪茶仙”,从这幅对联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先生在饮茶的过程之中,把茶香和花香交融在一起,借“茶”寓禅,以“花”悟道,表现先生赏花禅修的生活情趣,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情怀,也展示出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追求和对于饮茶的高度重视,饮茶已经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在紫砂的艺术世界之中,从最开始的实用器升华成为一种精神享受,许多的文人雅士在发展的过程之中,亲自参与设计并且在上面进行陶刻和铭文的装饰等等,使其更加的具有人文气息,同时也让许多的诗词和画面在新的紫砂材质上面,得到了更好的演绎和传播,也增加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紫砂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可谓是相得益彰,锦上添花,让紫砂文化更好地传播开来。这件紫砂艺术作品《自在提梁壶》把我们悠久的柴烧工艺和紫砂器之中蕴含的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淡思想内涵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是壶形的设计和提梁的构思,在一定程度上和壶身的铭文所蕴含的思想,还有整体的和谐氛围构成了高度的统一,让我们广大的壶友在喝茶品茗的过程之中,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卓越的艺术审美特质和对于中国人文情怀的无限向往。
结语:紫砂的柴烧工艺,在今天机械化、流水线大生产的背景之下,运用得越来越少,柴烧工艺尽管有着先天的许多不足,但是最为令人深受吸引的原汁原味,却是其他烧制方式所不能比拟的,紫砂和柴烧原本就是比较完美的搭配,值得庆幸的是,依然还有许多的紫砂艺人们坚守着最初的艺术,传承着先辈们的荣光,为我们带来原汁原味的紫砂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