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4 种白化鸟类记述

2022-07-16陈严雪应建平金伟孙海平赵洪章旭日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斑鸠白化虹膜

陈严雪,应建平,金伟,孙海平,赵洪,章旭日

(1.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浙江 台州 317600;2.龙游县林业水利局,浙江 衢州 324400;3.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4.玉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浙江 台州 317600;5.温州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6.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

白化现象在动物界中普遍存在,但并不常见。在鸟类群体中,有较多白化案例的报道,且多数为局部白化,涉及类群包括企鹅目Sphenisciformes(巴布亚企鹅Pygoscelis papua)[1]、鸡形目Galliformes(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2-3]、雁形目Anseriformes(斑嘴鸭Anas zonorhyncha、斑头雁Anser indicus)[4-5]、䴙䴘目Podicipediformes(小䴙䴘Tachybaptus r uficollis)[6-7]、鸽形目Columbiformes(粉头斑鸠Streptopelia roseogrisea)[8]、鸨形目Otidiformes(大鸨Otis tarda)[9]、鸻形目Charadriiformes(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10]、鲣鸟目Suliformes(黑腹军舰鸟Fregata minor)[11]、鹰形目Accipitriformes(白腹隼雕Aquila fasciata)[12]和雀形目Passeriformes(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os、凤头百灵Galerida cristata、灰喜鹊Cyanopica cyanus、家燕Hirundo rustica、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 glaucogularis、麻雀Passer montanus、暗绿柳莺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大苇莺Acrocephalus ar undinaceus、棕背伯劳Lanius s chach、白鹡鸰Motacilla a lba、丝光椋鸟Spodiopsar sericeus、乌鸫Turdus mandarinus、画眉Garrulax canorus、小鹀Emberiza pusilla)等[13-26]。

关于浙江省白化鸟类鲜见报道,目前,源于文献并有描述的仅有淳安千岛湖的1 例白化乌鸫[24]。但根据鸟友提供的信息,他们曾于2008 年11 月中旬在杭州湾发现1 只白化小䴙䴘、于2019 年12 月1 日在杭州湾南岸萧山段(现属钱塘区)发现1 只白化斑嘴鸭,不过这2 只鸟的白化程度及行为如何等均未提及。在国内其他地方,局部白化斑嘴鸭在江西婺源石枧村有记录[4]、局部白化小䴙䴘在山东济南护城河有记录[6]、完全白化小䴙䴘在黑龙江龙凤湿地有记录[7]。本文发现的白化斑嘴鸭和白化小䴙䴘这两种白化鸟类在浙江省尚属首次描述及正式报道。另外,本文还发现了完全白化白鹡鸰和局部白化珠颈斑鸠Streptopelia chinensis,此前仅有局部白化的白鹡鸰在贵州安龙十里荷塘有记录[22],白化珠颈斑鸠则未见报道,因此本文记述的这两种不同白化程度的鸟类应属国内外首次报道,其中后者还是国内野生鸽形目鸟类中的首例报道,以上报道可为动物白化研究提供案例,也可为《浙江野生动物志》的编撰提供基础资料。

1 发现时间和地点

2020 年5 月1 日,笔者在杭州西湖景区花港公园(30°13'57.61′′ N,120°8'8.817′′ E)观鸟时,发现湖内有1只白化斑嘴鸭,同年12 月18 日于该水域再次观察到该个体。2020 年10 月15 日,在台州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三期鸟类多样性调查时,于芦苇水塘内(28°9'57.55′′ N、121°17'18.20′′ E)发现1 只白化小䴙䴘。2021 年3月13 日,在衢州龙游湖镇东金村观鸟时,于林地内(29°2'51.00′′ N、119°17'21.12′′ E)发现1 只白化珠颈斑鸠。2021 年3 月23 日,在衢州龙游湖镇东金村观鸟时,于水田中(29°2'31.56′′ N、119°17'10.68′′ E)发现1 只白化白鹡鸰。

2 形态描述

2.1 白化斑嘴鸭

头部至尾部整体羽毛白色,沾染少许淡棕色,理羽时可见初级飞羽基部淡灰黑色,虹膜褐色,喙黑色端部具黄色块斑,跗跖、趾和蹼橘红色,体型大小与正常个体相似,判定为局部白化个体(图1)。该鸟经常与另外一只正常斑嘴鸭一起,在水面追逐、打闹、游泳和觅食,推测为伴侣关系,此外还有零星正常个体在该水域活动,并未发现被其他个体排斥现象,其行为与正常个体无异。

图1 白化斑嘴鸭与正常个体(拍摄人:章旭日)Figure 1 Albino and common A.zonorhyncha on the lake(Photo taken by ZHANG Xu-ri)

2.2 白化小䴙䴘

前额和眼周棕褐色,体羽几近白色,颈部、上胸及翅上覆羽沾染少许淡棕褐色,展翅时可见初级飞羽端部灰黑色,虹膜淡黄色,上喙黑色具肉色边缘,下喙肉色,嘴角黄色,抬腿时可见跗跖、趾和蹼灰绿色,体型大小与正常个体相似,判定为局部白化个体(图2)。在发现的水域中有正常小䴙䴘40 余只,此外还有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黑腹滨鹬Calidris alpina、矶鹬Actitis hypoleucos、沙锥Gallinagosp.等水鸟活动。该鸟一般独自活动,很少与其他正常个体交流,推测应该是被排斥孤立。

图2 白化小䴙䴘(拍摄人:陈严雪)Figure 2 Albino T.ruficollis on the pond (Photo taken by CHEN Yan-xue)

2.3 白化珠颈斑鸠

体羽几近白色,背面沾染灰色,后颈黑色和白色斑点明显,飞行时未见其他杂羽,虹膜褐色,嘴褐色,跗跖和趾红色,体型与正常个体相似,判定为局部白化个体(图3)。该鸟常与正常个体停栖于同一棵树上或电线上,边上还有乌鸫,种内个体间交流正常,未发现行为异常。

图3 白化珠颈斑鸠(拍摄人:应建平)Figure 3 Albino St.chinensis on the wire (Photo taken by YING Jian-ping)

2.4 白化白鹡鸰

站立和飞行时可见全身体羽雪白无杂羽,虹膜红色,喙、跗跖和趾粉色,判定为完全白化个体(图4)。发现该鸟时,其正在捕食昆虫,边上有一只正常个体,但较少交流,其行为与正常个体相似。

图4 白化白鹡鸰(拍摄人:应建平)Figure 4 Albino M.alba on the paddy field (Photo taken by YING Jian-ping)

3 讨论

动物界的白色个体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特定环境下以适应环境变化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白色外形,如雪兔Lepus timidus、柳雷鸟Lagopus lagopus等,也有的是在物种形成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如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白鹭Egretta g arzetta等,我们一般将上述物种称为“白色动物”[27],它们是群体中的普遍现象;另一种是由酪氨酸酶失活或活性降低引起的黑色素及其衍生物代谢障碍所致的变异个体[28],如前文提及的白化环颈雉、白腹隼雕、大嘴乌鸦等[2,12-13],我们将这一类个体称为“白化动物”,它们在群体中较为罕见。

从现有资料看,鸟类白化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完全白化个体,其全身羽毛纯白,虹膜、喙和跗跖均为淡粉色,如本文的白化白鹡鸰、周诚记述的白化灰喜鹊[14]、赵金良等记述的白化家燕[15]、韩雨潇等记述的白化乌鸫等[24],这类个体一般有畏光和眼球震颤等病理特征[29];另一种是局部白化个体,其体羽大部分白色,虹膜、喙和跗跖正常,如本文的白化斑嘴鸭、小䴙䴘和珠颈斑鸠,胡珂等记述的白化丝光椋鸟[23]、刘大伟等记述的白化画眉等[25]。由于白化个体缺乏保护色,在野外容易被天敌发现,再者部分个体还伴有病理特征,因此适合度低,不利于生存。本文记述的白化斑嘴鸭和珠颈斑鸠,虽为白化个体,但其生活习性与其他正常个体无异,而白化小䴙䴘和白鹡鸰则较难融入正常群体。目前,鸟类白化产生的机理尚不明确,可能与基因隐性突变、染色体增大、生理代谢及环境变化有关[15-16,20,27-28],因此鸟类的白化现象及其形成原因和带来的种群生态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斑鸠白化虹膜
一对斑鸠飞过来
双眼虹膜劈裂症一例
白化黄喉拟水龟人工培育研究①
最严重白化
斑鸠鸟
“刷眼”如何开启孩子回家之门
斑鸠
白化茶种质资源分类研究
虹膜识别技术在公安领域中的应用思考
白化和紫化茶种质资源开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