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及勘探研究建议
2022-07-16朱光辉郑求根张新宝
张 懿,朱光辉,郑求根,张新宝,胡 琴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海洋学院,北京 100083;2.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16;3. 西安石油大学 期刊中心,西安 710065)
0 引言
煤层气俗称“瓦斯”,与煤伴生、共生,是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燃烧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用途十分广泛,不但可直接供给城乡居民生活用气,也可用于天然气发电及生产各种日常生活、生产用品。煤层气的有序、有效开采,既可为煤炭安全采掘提供保障,减少甚至完全消除“瓦斯”爆炸,也是实现能源“清洁化、低碳化”的最现实选择,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我国制定了《煤层气产业政策》,意在将煤层气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兴能源产业。
中国于1983年开始以山西沁水盆地为靶区研究煤层气资源,认为该盆地具有良好的煤层气勘探前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沁水盆地选址并钻探了阳-1井,获得工业气流。这是中国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上的历史性突破,也是煤层气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3]。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和石油公司的努力,煤层气产业取得了一些进步,目前少数盆地已经进入规模开发阶段[4-5]。由于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晚,资金及人力资源投入相比常规油气要少得多,有关煤层气的一些科学问题如煤层气基础地质问题、富集高产主控因素问题、资源潜力及分布规律与分布特征问题以及勘探开发方向问题等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该文在对全国煤层气区进行系统梳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时-空-地三维角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煤层气资源时域性、地域性等富集分布特点,并对煤层气勘探研究提出了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大地构造演化控制煤层气资源分布
聚煤盆地的形成演化受大地构造运动的控制。任何一个盆地是否能够进入成煤期并成为聚煤盆地,均受控于“三古”即古植物、古气候及古构造条件。在古气候、古植物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大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过程就成了聚煤作用的主控因素。成煤前、成煤中及成煤后的各个构造演化阶段对煤层气的生成、聚集与保存均有极大影响,也控制了煤层气生成和聚集的空间展布[6]。
中国发育有五大煤层气气区(华北、西北、南方、东北和滇藏气区)。煤及煤层气的生成、发育、聚集、保存与破坏都受控于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沉积环境等地质因素。大型构造带的分布与煤和煤层气区的分布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因果关系。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构造带、昆仑山—秦岭—大别山构造带、天山—阴山构造带和兴安岭—太行山构造带基本控制了五大气区的发育与分布。包括晋、鲁、豫、冀、皖、辽、宁及蒙在内的华北气区发育于贺兰山构造带东侧、秦岭构造带北侧及阴山构造带以南;西北气区(包括新、甘、青、宁及蒙西地区)则分布于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以西、昆仑山—秦岭构造带以北;松辽盆地、大兴安岭西侧及阴山构造带北侧为东北煤层气主要分布区,包括蒙东部及辽、吉、黑三省;包括云、黔、川、湘、鄂、赣、粤、闽、浙及皖南在内的南方煤层气区主要分布于秦岭—大别山以南及龙门山—大雪山—哀牢山以东。三叠纪—早侏罗世期间的印支运动、侏罗纪—白垩纪期间的燕山运动及新生代以来的喜山运动对聚煤盆地煤层气气藏的形成与改造作用强烈,不利于煤层气资源的富集与保存[6]。
2 煤层气资源分布特征
中国已开展多次煤层气资源评价工作[7]。据最新一轮(2016年)“中国石油第4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埋深在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0.05×1012m3,可采资源量为12.51×1012m3[8]。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规律性使得其煤层气的发育与分布也有明显的时空规律性和特点。
2.1 地理分布特征
2.1.1 华北气区地质资源量及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华北、西北、南方、东北和滇藏地区是中国五大煤层气气区,各气区地质资源量及全国占比如图1所示。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煤层气勘探开发最活跃、产量最多的是华北气区,其地质资源量达13.90×1012m3,占全国的46.25%。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好的区块多位于华北气区,且已形成了2个1 000×108m3储量的煤层气产业基地。
图1 中国五大气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及占比图Fig.1 Map of coalbed methane geological resources and their proportionof five gas area in China
西北气区排名第二,其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7.76×1012m3,占全国的25.82%。该区含气层厚度较大,孔渗条件好,丰度高,已建成了白杨河—阜康煤层气示范区。
南方气区地质资源量为5.46×1012m3,占全国的18.17%。该气区晚二叠世含气层总厚度大,含气量高,层数多,有望成为煤层气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接替区。
东北气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2.90×1012m3,占全国的9.65%。该区煤与煤层气勘探研究基础较好,也是煤层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区。
2.1.2 北有山西,南有贵州
山西省煤层气资源分布特点:1)分布广泛且呈带状分布;2)含煤层气面积大(5.7×104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3%;3)煤层气资源量占比靠前的地区有大同、阳泉、太原、吕梁、长治和晋城等;4)煤层气主要分布在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及宁武等盆地。山西省煤层气探明储量不断增加,2021年2月,在吕梁临兴区块探明超1 000×108m3大气田。截止2020年,全省已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1.06×1012m3,约占全国的90%。
近10年来,中国煤层气年产量稳步上升。2020年,煤层气产量102.30×108m3,同比增长15.20%。煤层气产量居前三甲的分别为山西、北京和贵州[5,10]。山西省不但地质资源量最丰富,产量也最多,已经成为全国煤层气开采领头羊。2020年,山西省煤层气产量达77.00×108m3,较上年同比增长20.12%,占全国总产量的75.27%。另外,山西省高煤阶煤层气率先实现突破,已经规模开发;鄂东地区中煤阶、中深层煤层气开采也获得重大突破。更可喜的是,近2年中海油在沁水盆地潘庄煤层气田1.5~2.2 m多层薄煤层和厚-薄煤互层勘探开发方面也获得突破,取得了显著效益。历经2年的沁水盆地1.0×108m3煤层气产能项目已经建成,现有的两大煤层气产业化示范基地为未来产量提升提供了保障[11-12]。北京煤层气产量为11.90×108m3,占全国总产量的11.63%;贵州煤层气产量为4.80×108m3,占全国总产量的4.69%。
贵州将成为中国煤层气勘探生产重要接替区。贵州煤炭资源总量高达2 400×108t,位居全国第5位,被称为“江南煤海”或“西南煤海”。同样,贵州煤层气资源量也较大,为3.15×1012m3,占全国的10.48%;探明储量近300.00×108m3。
贵州煤层气资源分布及地质特点:1)分布较集中,煤层气资源主要集中发育于西部富煤带15个构造单元,煤层气资源量达2.10×1012m3,占全省的66.67%;2)丰度高,平均约为2.6×108m3/km2,品位高,富甲烷;3)不但煤层气层数比较多,而且每层含气量也较高;4)因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多个复杂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地层褶皱、断层与裂缝均较发育,煤层气构造复杂,薄气层多[10,13];5)构造及地形地貌复杂导致开采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2.2 地形地貌分布特征
地形地貌对地震勘探及开采成本有较大影响。山地、黄土塬和沙漠等地貌地震数据采集处理与开采难度相对大,费用高。黄土塬、丘陵和山地是中国煤层气集中分布地,三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5.05×1012m3,7.81×1012m3,8.51×1012m3,可采资源量分别为2.16×1012m3,3.38×1012m3,3.37×1012m3。沙漠、戈壁、高原和平原等地貌环境煤层气资源相比黄土塬、丘陵和山地地貌要少得多。东北气区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区;丘陵和戈壁是西北气区煤层气最为集中之地;南方气区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区。
第二大且煤层气最富集的盆地是鄂尔多斯盆地,历史上习惯称其为黄土高原。煤层气资源排名第二、海拔700 m以上的沁水盆地主要属于黄土塬地貌[14]。地震勘探是中深层煤层气勘探最重要的技术,鄂尔多斯与沁水盆地黄土厚度一般为几十米至上百米,经过长期的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千奇百态的塬、梁、峁、坡、沟、川等地貌。地震勘探难度主要表现在:1)巨厚、松散干燥的黄土层地震波激发与接收条件差;2)黄土对地震波能量有强烈吸收作用,能量衰减较快;3)发育多种线性规则干扰和次生干扰(如面波等),给数据处理带来难度;4)静校正值变化大,校正难度大;5)施工时效低,勘探成本高。
2.3 盆地分布特征
2.3.1 煤层气资源集中分布于少数盆地
全国共有42个主要聚煤盆地,其中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1012m3以上的有10个,按资源量大小排名分别是鄂尔多斯、沁水、滇东黔西、准噶尔、天山、川南黔北、塔里木、海拉尔、二连以及吐哈[8]。从全国范围而言,这10个盆地煤层气地质及可采资源总量占比均超过80%,地质资源总量近26×1012m3,可采资源总量达11×1012m3[8]。地质资源量及可采资源量排名全国前三的依次为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和滇东黔西盆地;资源丰度排名全国前三的分别为塔里木盆地、滇东黔西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华北气区主要包括横跨多省的鄂尔多斯盆地、大同—宁武盆地、沁水盆地和渤海湾盆地;西北气区煤层气主要分布在准噶尔、三塘湖、焉耆、吐哈、塔里木及柴达木盆地等,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的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位于川南—黔西—滇东地区的四川盆地、楚雄盆地、十万大山盆地和山水盆地等是南方煤层气发育的主要盆地;东北气区含煤层气盆地主要有海拉尔盆地(群)、二连盆地(群)和松辽盆地(群)。
2.3.2 重点盆地煤层气地质特点
1)鄂尔多斯盆地
2)沁水盆地
煤层气商业开采较早、产量最高的盆地当属山西省东南部的沁水盆地,它也是世界上高煤阶煤层气的典型代表。沁水盆地煤层气有8个地质特征:①发育2组含气地层(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地层厚度较大且分布较稳定。太原组厚达50~150 m,发育砂岩、泥岩、石灰岩和煤层;山西组厚为40~110 m,发育砂岩、泥岩夹煤层及石灰岩。②太原组含气层较山西组多,厚度相对较厚。前者3~5层可采,可采气层厚度4~10 m;后者2~4层可采,可采厚度2~7 m。③热演化程度高,含气量高,生气量大。④山西组和太原组煤层的含气量呈一定规律变化,由盆地边缘的6 m3/t逐增到盆地中心26~30 m3/t,上覆地层厚度越大,含气量越高;煤变质程度及煤级越高,含气量越高。⑤煤储层割理及裂隙发育,煤层气产出条件好,采收率相对较高。⑥上覆地层厚度较大,盖层优良,有利于煤层气保存。⑦平均丰度为1.46×108m3/km2,地质资源量及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95×1012m3和1.12×1012m3。太原组和山西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34×1012m3和1.61×1012m3。⑧煤层气资源分布具有区带性,资源量与储量集中于沁水、霍西和西山含气区带,三者地质资源量分别为3.620×1012m3,0.250×1012m3和0.079×1012m3;可采资源量分别为0.97×1012m3,0.10×1012m3和0.05×1012m3。
3)滇东黔西盆地群
晚二叠世上扬子沉积盆地内发育了滇东黔西盆地群。煤层气较为丰富的六盘水市就位于该盆地群,总面积约3×104km2。
滇东黔西盆地群煤层气的主要地质特征有:①发育2组含气层,即上二叠统长兴组(下部)和龙潭组。②呈北西向展布的上二叠统气层较厚(20~40 m),最厚达50 m。③含气层埋深由盆缘向盆心加深,盆心位置深达2 000 m。④以中高煤阶煤为主,生气率及丰度高(2.16×108m3/km2),分布广,厚度大(煤层气集中段总厚度可达40 m),总生气量大;盘县、格木底、六枝、郎岱、青山及补郎的煤层气发育面积均大于200 km2。⑤镜质组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适中,煤层气吸附量高(>15 m3/t),可解吸率也高(>70%)。⑥不同形状的割理及裂隙较发育,提高了孔隙连通性。⑦上覆盖层条件佳,保存条件较好。⑧煤层平均含气量为11.3 m3/t,相对较高。⑨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3.47×1012m3,可采资源量为1.29×1012m3。
2.4 深度分布特征
深层煤层气资源量最多,浅层与中层资源量共占60%。将煤层气赋存深度划分为300~1 000 m(浅层)、1 000~1 500 m(中层)和1 500~2 000 m(深层)3个区间。中国浅层煤层气资源量及占比最小(9.14×1012m3,29.05%);中层的煤层气资源量及占比居中(9.94×1012m3,31.60%);深层煤层气资源量及占比最大(12.38×1012m3,39.35%)。虽然深层资源量占比最大,但分布于浅、中层煤层气资源量占全国的60%。浅、中层煤层气资源勘探与开发难度小于深层,而开发开采效益优于深层。
沁水盆地浅层资源量最大。浅、中、深层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08×1012m3,0.99×1012m3和0.87×1012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52.68%,25.19%和22.13%;浅、中层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0.62× 1012m3和0.50×1012m3,占可采资源总量的55.45%和44.55%。
滇东黔西盆地群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浅层。浅、中、深层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25×1012m3,0.73×1012m3和0.50×1012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64.79%,20.91%和14.31%;浅、中层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0.98×1012m3和0.31×108m3,占可采资源总量的76.13%和23.87%。
2.5 时域分布特征
不同气区煤层气的时域分布特征不同。中、古生界是中国煤层气最为富集的地层,可采资源量分别达6.72×1012m3和5.76×1012m3,分别占全国的53.8%和46.1%。南方气区煤层气发育层系相对较多,主要有下石炭、上二叠、上三叠及下—中侏罗统;石炭—二叠系则为华北煤层气富集地层;东北煤层气则主要发育于下白垩统、上第三系等含煤地层中。
中生界煤层气主要分布于中、下侏罗统。中、下侏罗统煤层气资源量达14.51×1012m3,占全国总资源量的48.29%。古生界煤层气主要分布于石炭—二叠系,资源量达13.69×1012m3,占全国总资源量的45.56%;其次是上二叠统,资源量为2.87×1012m3,占总资源量的9.55%。
2.6 煤阶分布特征
煤类多样性决定了煤层气类型的多样性,中国高、中、低煤阶煤层气均广泛发育。高煤阶煤层气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南方气区,因岩浆热作用或动力变质作用较强,导致西北和东北部分地区也有少量高煤阶煤层气分布。中煤阶煤层气主要分布在华北、南方和滇藏气区,包括华北气区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方气区的四川盆地以及青藏的扎曲盆地。目前,中煤阶煤层气开采主要集中在山西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发育鄂尔多斯、二连、吐哈、塔里木、准噶尔、三塘湖、柴达木、阜新和海拉尔等沉积盆地的西北和东北气区主要赋存低煤阶煤层气,赋存层位以中生界为主。我国已经在开发低煤阶煤层气10多年的辽宁阜新盆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及二连盆地的低煤阶煤层气开发开采上也取得了突破。
低煤阶煤层气可采资源量最大(4.59×1012m3),高煤阶则最小(3.56×1012m3),高、中、低煤阶可采资源量占总可采资源量的28.5%~36.7%。不同煤阶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及占比柱状图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煤阶可采资源量及占比柱状图Fig.2 Histogram of recoverable resources for different coal-grade and the ratio
3 勘探研究建议
3.1 深化重点盆地基础地质和煤层气地质研究
中国地处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交汇位置,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是全球大地构造运动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区。从大的尺度来说,复杂的大地构造运动及多变的区域沉积环境必然影响煤层气区的分布与富集;从小的方面来说,必然影响甚至控制煤层气的生成及气藏的形成、聚集成藏与保存。
不同煤层气区构造及沉积复杂性不同。西北气区与含煤层气盆地为断坳—前陆复合型盆地,构造及沉积非常复杂;南方气区为残留型盆地,构造与沉积也非常复杂;华北气区虽然为大型稳定克拉通型盆地,但盆地南部构造也比较复杂;东北为小型断陷型盆地,二连盆地构造简单,但三江盆地群构造比较复杂。
目前,对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聚煤盆地认识程度较深,但对复杂盆地的认识程度还稍显粗浅[15]。建议借“双碳”之东风,加大复杂含煤层气盆地基础地质及煤层气地质研究。基础地质方面主要包括大地(或区域)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上已述及,聚煤盆地成煤过程、煤质、煤层厚度及其稳定性、生气潜力及成藏受沉积环境与含煤岩系的层序地层格架控制,因此,需深入开展重点盆地煤层气地质研究,主要包括煤层气储层沉积环境、层序地层、煤储层(含物性)及构造(包括层面构造、断层及裂缝)以及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与主控因素的深入研究[16]。
3.2 加强含煤层气层的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研究
煤层气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及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这给煤层气勘探(如储层预测、含气性及“甜点”预测等)与开发生产增加了难度。速度各向异性的存在说明煤层气层不同方向其煤层、煤层气和其他岩石夹层的物理性质不同,进而导致其存在非均质性。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同一煤层气层沿横向不同方向,具有横向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二是不同煤层气层,具有纵向各向异性和强烈的非均质性。目前,对复杂盆地煤层气层各向异性及非均质性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3.3 加强地震技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反射地震技术是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必不可少的技术;同样,它也是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必需技术。煤层气与常规天然气的最大差异是其以吸附状态赋存于煤层孔隙内表面,具有独特的成藏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17]。因此,相对于常规天然气而言,对煤层气储层预测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有的煤田为了搞清楚煤炭储量及部署矿井,开展过煤田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及解释工作。虽然对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要求比煤田高,但已有煤田地震数据经过再处理或许可以继续用于煤层气勘探与开发。
大多数煤矿的煤层气是薄互层。以沁水盆地为例,无论是太原组还是山西组,其煤层气气层均属于薄互层,薄至3~5 m。这种薄层对地震资料的分辨率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为了利用地震数据的动力学与运动学参数(包括反射振幅、频率及AVO等属性)预测煤层的含气性及甜点,要求地震资料高保幅、高信噪比与高分辨率,以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我国在应用地震数据预测煤层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8]。以沁东南地区埋深为500~850 m的3号浅煤层为例,其厚度薄(4~7 m),煤质好,变质程度较高,属于高煤阶无烟煤,煤层气丰度为12~23 m3/t,含气饱和度为90%~98%,属于高饱和、高含气吸附型自生自储式非常规气藏。地震勘探技术在该煤层气层上的应用效果良好。煤层高含气时,地震反射特征表现为亮点型;煤层低含气或不含气时,表现为暗点型。基于叠前保幅处理的AVO技术在沁水盆地煤层气检测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8]。当然,在应用地震技术预测时,应该充分结合钻测井资料、地质资料及成果来综合分析预测,以降低地震预测的多解性。
与常规天然气一样,煤层气岩石物理研究是开展地震预测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建议重视各盆地不同煤阶、煤岩和煤质岩样(岩心)的岩石物理研究,包括岩样的实验室模拟地层状态下的测试和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工作。
加强高、中、低煤阶煤层气地球物理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及推广工作。地球物理综合评价方法在沁水盆地长治地区取得了良好效果[19]。在地质认识的指导下,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开展了断层及裂缝、陷落柱、构造特征研究,并对煤储层厚度及顶底板、煤储层含气性进行了预测,优选储层有利区。
3.4 深化煤层气资源精细评价
将煤层气资源梯队分为2个层次,梯队的划分没有统一的标准。该文从煤层气资源量、资源丰度、勘探开采程度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划分梯队。晋、陕、蒙、新、冀、豫、皖、黔、云、川、渝属于第一梯队,全国约95%的煤层气资源分布于第一梯队。其中蒙、新、晋、黔和云5省市区因得天独厚的煤层气地质资源条件,是我国最具规模化开采煤层气、发展煤层气产业的地区。甘、辽、宁、赣、黑和苏6省属于第二梯队。从盆地角度看,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沁水、准噶尔、滇东黔西、二连、吐哈、塔里木、天山和海拉尔盆地属于第一梯队,煤层气资源总量28.00×1012m3[1,4-5,7-8,10-11],占全国资源总量的93.17%。这其中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又是第一梯队中的重点盆地。
深化第一梯队省市区煤层气地质条件研究和资源与储量的精细再评价。第一梯队省份和盆地已经开展过较多的煤层气地质研究和资源、储量评价,但依然需要针对地质研究上的不足和煤层气关键地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对地质资源量、探明及可采储量进行精细评价,优选有利区块及层系。建议充分发挥地震勘探技术的作用,在第一梯队盆地全面开展连片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同时,要着手开展煤层气开发地震技术储备工作。煤层气开采到一定程度,就面临着提高采收率、寻找剩余气的问题,开发地震技术必不可少。
加强第二梯队省份或盆地煤层气地质调查、成藏条件全面研究及资源量与储量评价。争取在一定年限内完成第二梯队含煤层气盆地的煤层气地质条件系统、全面地研究,搞清楚煤层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资源与储量的较为精细的评价,初步优选有利区带与区块。建议对第二梯队中潜力较大的地区或盆地开展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工作。
继续加强深层、超深层(埋深2 000 m以深)煤层气勘探研究工作。由于煤储层非均质性强、可改造性差、受埋深影响大,深层、超深层煤层气地质条件更复杂,富集机理、富集规律更难以掌握,因此勘探难度也比浅、中层大得多。虽然过往的煤层气勘探研究主要集中在浅、中层,但近两三年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如大宁—吉县区块)在1 500~2 500 m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未来可能扩展至盆地整个环形圈。深层水平井单井产量可达10×104m3/d,这将改变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资源的构成比。超深层煤层气的勘探研究还是空白,建议尽快启动超深层煤层气勘探研究工作。四川已经立项着手开展3 500 m深度的煤层气地质研究工作。
4 结论
1)煤层气勘探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勘探研究基础还很薄弱。系统地、立体式、多维度分析全国煤层气资源时-空-地三维分布特征,可以为全面掌握煤层气资源状况,寻找下一步勘探方向打下坚实基础。
2)五大煤层气发育区主要受天山—阴山构造带、昆仑山—秦岭山—大别山构造带、兴安岭—太行山构造带及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构造带控制。晚古生代以来发生的三期主要的大地构造运动(印支、燕山和喜山)对含煤层气盆地及煤储层(尤其是储层物性)有一定的改造作用,利于煤层气开发开采,但同时也给煤层气藏带来了破坏作用,使得煤层气层保存条件受到一定程度破坏。
4)黄土塬、丘陵和山地是中国煤层气集中分布地,三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总量达21.37×1012m3,可采资源总量为8.91×1012m3。
5)深层煤层气资源量最多,浅层与中层煤层气资源量共占60%。华北、西北及南方气区的浅层煤层气资源量相对大;沁水盆地、滇东黔西盆地群煤层气资源主要分布于浅层。中、古生界为煤层气最富集的层位,二者可采资源量合计达12.48×1012m3,占全国的99.0%。煤层气类型丰富,高、中、低煤阶煤层气俱全。高煤阶煤层气主要分布在华北和南方气区,中煤阶煤层气主要分布在华北、南方和青藏气区,低煤阶煤层气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气区。
6)建议深化重点盆地基础地质及煤层气地质研究,加强含煤层气层各向异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加强地震技术在煤层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继续深化煤层气资源精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