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保任务成功,神箭、神舟又『进化』了

2022-07-16航箭

太空探索 2022年7期
关键词:径向交会神舟

文/航箭

长二F运载火箭发射瞬间。宿东 摄

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着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约7小时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中国空间站成功交会对接。这一系列成功的背后是火箭、飞船等航天装备方方面面的改进提高,亮点颇多。

长二F火箭接受检测

确保“神箭”更可靠

在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执行了迄今所有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成功率达100%,被誉为“神箭”。

“神箭”背后是航天工作者的严苛细致。载人火箭的标准比其他运载火箭更高,冗余要求也更高,还具有逃逸系统、故检系统。在相同直径的火箭中,长二F火箭的总装工作量几乎比其他型号多一倍,总装周期几乎也长了一倍。

此次发射的长二F遥十四火箭和之前发射“神十三”的长二F遥十三火箭属于同一批次产品,状态基本一致。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长二F火箭飞行的可靠性评估结果为0.9894。

长二F火箭副总设计师刘烽透露,工作人员想方设法,不断提升火箭可靠性。例如,长二F遥十四火箭在防热方面做了改进,试验队在火箭助推的前捆绑和后捆绑位置增加了防热罩,对分离火工品给予保护,确保其不受飞行过程中的热环境影响。

长二F火箭整流罩、逃逸塔特写

本次发射前,火箭保持应急救援待命状态6个月,比长二F遥十三火箭增加了一倍,且竖立存放了8个月,创下新纪录,还在发射场顺利过冬。对此,试验队制定了一系列检查和保障措施。发射场方面每周都会开展巡视检查,保证火箭存放厂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制定防鼠防虫等措施。进场后,试验队又开展了一系列检查和测试,例如对承力部件的力矩松弛情况做了检查,对长期带压存放的产品进行了压力监测,确保产品状态良好。

火箭的逃逸整流罩有32把锁,把2个半罩连到一起。挂锁是特别关键的环节,如果没连好或者出现卡滞,一旦火箭飞行中出现问题,逃逸整流罩打不开,后果不堪设想。挂锁安装完后,设计师需要乘坐升降车,拿着内窥镜,透过操作口从上到下对32把锁逐一进行状态检查,一般安装和检查工作全程需要8个多小时。按照试验队新队员的意见,火箭把仰罩安装火工品改为扣罩安装火工品,避免了人员爬到产品上安装操作,让流程进一步优化。

长二F火箭转运

长二F运载火箭被誉为“神箭”

按照“打一发,备一发”的模式,长二F遥十五火箭已随试验队进场。这是新一批次产品,在进一步提高发射概率、消除单点故障、提升产品可靠性、元器件国产化、工艺改进、产品热防护等方面,做了50余项技术改进和提升。

为提高发射概率,长二F遥十五火箭在发射前增加了双向风修正措施。原先,如果发射前气象条件不太好,比如高空风较大,超出了火箭允许的发射条件,可能就要推迟或终止发射。采用双向风修正措施后,在一定的风场作用下,试验队可根据实时的天气情况重新生成一套发射诸元参数,在一定程度上修正风对火箭的影响。

试验队还将对火箭地面测发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可靠性,针对原有的测试设备单点进行冗余设计,进一步打通发射区测试网络,提高信息化、集成化能力,改善操作流程,还增加了自动判读功能。

飞船不断“隐形创新”

根据规划,从神舟十二号飞船到神舟十五号飞船采用组批研制模式,飞船技术状态基本一致,安全、稳定、可靠地承担着航天员和物品天地往返运输任务。放眼世界航天舞台,神舟飞船的安全性是首屈一指的。

在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工作团队已经通过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飞船验证了交会对接、绕飞、长期驻留、快速返回等关键技术。可以说,神舟十四号飞船具备了空间站建造和运营阶段的全部“十八般武艺”。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项目技术副经理邵立民解释称,一个产品要走向批量研制,最关键的是要有“比较健壮的设计”,做到批量化生产,形成规模,使管理更严密,实现高质量保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才能满足空间站任务的高密度发射需求。

航天人奋战一线

神舟十四号飞船自去年8月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并完成待命状态设置以来,在发射场共计待命了7个月,堪称“中国航天史上最长”。试验队首次开展“北京-酒泉”远程发射场巡检工作,确认了飞船状态满足应急发射条件,验证了“一船发射、一船待命”的滚动备份模式。

神舟十四号飞船与团队合影

不过,组批研制的神舟飞船研制生产模式已发生了巨大转变。航天工作者透露,以前在发射场80~90天才能完成1艘飞船的工作,现在45天就可以完成2艘飞船的工作。

神舟飞船团队今年要按计划执行返回、2船次交会对接、3船次应急救援待命任务,涉及神舟十三号飞船至神舟十六号飞船共4艘,还要并行开展神舟十七号、神舟十八号飞船的地面研制工作。

在本次任务中,神舟团队采用北京-酒泉两地远程协同的科学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作用,保障发射型号和出厂前型号并行研制。一方面,他们完成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飞船各项发射场工作,另一方面,抓实飞控、保障工作,为后续型号任务的产品交付、总装测试等工作争分夺秒,分析识别相关变化带来的隐患风险,及时消除。

这种严苛态度不止一次消除隐患。例如,之前在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飞船进行推进舱检漏时,团队发现原先拆装前端吊装附件的操作可能会带来隐患,通过在上海、北京扎实开展试验,最终优化流程,取消了附件拆装环节。

从空间站核心舱看神舟十四号飞船

神舟十四号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

飞船靠近核心舱对接口并捕获

其实,组批研制的神舟飞船也有不少软性改进和“隐形创新”。

例如,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方案由原先规划的11圈返回变为5圈返回。经过改进,航天员的准备时间、在轨等待时间都显著缩短,舒适性显著提高,航天员回来之后也对这次快速返回表示赞赏。虽然产品设计已经“固定”,但神舟飞船运用模式还可以有很多创新,返回方案的变化就是典型的软性改进,效果非常明显。

未来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飞船同时在轨时,飞控团队的原则是“有缝衔接”,不会让2艘飞船同时交叠操作,要在程序上切割开。但在进行任务准备时,团队会选择“无缝衔接”,按照最复杂的情况做准备,确保任务万无一失。

“隐形创新”有时要考虑极端情况:万一出现紧急事件,对接机构承受撞击的能力如何?密封材料性能如何?能源系统不同工况下适应能力如何?发射场太阳翼展开试验如何进一步优化流程?航天工作者们针对风险分析结果,进行了一系列试验验证和仿真分析工作,全面细致做好技术风险控制,确保飞行任务圆满完成。

太空护航精准对接

径向交会对接是今年实现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的关键,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的必要一环。为熟练掌握这一技能,神舟飞船已反复演练。

2021年9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核心舱分离后,绕到了节点舱径向对接口的正下方,在隔着19米远的接口下“驻足”。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飞过了这19米,首次完成了与空间站组合体径向交会对接。

这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次完成与空间站组合体的径向交会对接,大体上沿用了之前飞船的技术方案,又对部分细节优化调整,进一步掌握并完善了径向快速交会对接技术。

相比在同一水平面轨道进行的前向和后向对接,径向交会对接从天和核心舱下方进行。飞船和核心舱在轨道高度上有偏差,飞行速度不同。在接近过程中,除需在径向方向上改变飞船的速度、位置,还要在速度方向上控制飞船的角度,属于高度动态的对接过程,要求控制系统实时感应核心舱的位置,并实时控制飞船。

为此,神舟十四号飞船配备了控制计算机、微波光学敏感器等交会控制设备,可自主飞到空间站组合体附近,不依赖地面测控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航天科工集团三院33所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再立新功,出色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加速度的测量任务,帮助飞船精准把握速度和位置,使交会对接又稳又准。简单地说,加速度计先后完成稳定性提升、真空环境适应性改造、温度环境适应提升等迭代过程,与它的“翻译官”IF转换电路进行功能整合,通过系统优化,让各个器件的兼容性和稳定性达到最优。

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承担着中远距离空间飞行器间距离、速度、角度等相对运动参数的精确测量任务,是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中的关键测量敏感器。此次飞行任务中,微波雷达再次与安装在空间站核心舱上的微波应答机配合工作,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保驾护航。

回顾神舟十四号飞船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过程:飞船由火箭护送,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入轨后,3圈内完成6次变轨,用4.5小时到达空间站后下方大约50公里的位置,随后途经中瞄点、停泊点,姿态调整为垂直飞行,再停靠于空间站下方径向对接口。从船箭分离到对接机构锁紧,只需6.5小时左右。而航天专家透露,如果任务需要,交会对接速度还可以更快。

2022年3月27日,完成全部既定任务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撤离空间站后,利用推进剂余量,以核心舱前向端口为目标端口,执行了快速交会验证,整个过程仅用了2小时。随着各项技术在工程中不断应用、验证,技术迭代将越来越快,2小时“超快速交会对接”或将在中国空间站建造过程中成为现实。

(感谢宋皓薇、任长胜、张航、王奥博对本文的贡献)

猜你喜欢

径向交会神舟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神舟十三号安全着陆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航空发动机典型径向预旋喷嘴流量特性试验研究
考虑径向波动效应的黏弹性支承桩纵向振动阻抗研究
车轴径向超声波探伤缺陷的基本讨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