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中的植物地理学

2022-07-16撰文陶吉兴

浙江林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徐霞客植被游记

中国古代关于植物地理学方面的论述几乎都蕴含于地理学古籍之中,与此相关的古籍主要有《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等,以及一些相关的都、赋等体裁的作品之中。

成书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的《禹贡》,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学著作,其中有植物地理方面的内容。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地员》,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土地分类的方法体系,并探索了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班固(32—92)所著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山海经》、《史记·货殖列传》中,含有不少植物种类及地理分布方面内容。但相对而言,《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记述的山地植物种类更多,涉及的植物地理分布内容更广。

《水经注》与植物地理学

《水经注》由南北朝北魏时期郦道元(466或472—527)所著,共40 卷30 多万字,所记大小河流1252 条。《水经注》以河流为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经济地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蕴含了诸多植物学、动物学及地理分布方面内容,真可谓中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本研究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二组养育者接受问卷调查前均征得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项目生产物料吊运主要采用了箱形结构桥式起重机,吊车工作在室内潮湿酸性腐蚀性气体之中。吊车主梁、端梁、防护栏杆防腐:喷砂除锈不低于Sa 2.5级,粗糙度40~60 μm;环氧富锌底漆70 μm,环氧玻璃鳞片中间漆不低于200 μm,环氧面漆不低于60 μm,漆膜总厚度干膜不低于330 μm。面漆颜色为安全黄色(Y07), 护栏为安全色(黑、黄相间)。

根据FPGA子系统的功能,FPGA子系统的工作模拟控制输出与状态检测过程如下:FPGA接收某一个工作正常的CPU系统的计数输出,将该输出显示在仲裁子系统的交互界面上,通过看门狗的输出复位信号检测CPU子系统的工作状态,并且将CPU的工作状态显示到交互界面上;如果检测到备份CPU子系统工作失效,给出提示并报警,若检测到当前控制输出的CPU子系统工作失效,给出提示并报警,同时保持上一状态的控制输出不变,实行切换控制,将显示输出的总线交给切换后的CPU;当用户输入手动切换信号时,能实现准连续的实时切换。

《水经注》记载的北魏及其以前的植物种类不下140 种,从针叶的松、柏、栝、枞,到阔叶的樟、橿、栎、楮等,不胜枚举。仅竹一类,就记载了竹、细竹、小竹、筠、篁、楸竹、邛竹、虎竹等种类,与当今竹种相对照,大致当为毛竹、紫竹、斑竹、篌竹、苦竹等。

桩号为K35+192的大断面,边坡系数1,水流流向与岸坡交角15°,局部流速2.9m/s,求得局部冲刷深度1.69m,护脚长度的选取为3倍局部冲刷深度进位取整,计算护脚长度5.07m,进位取整为6m。

今之钱塘江,《水经注》中称“渐江”,卷四十《渐江水注》作了专述。《水经注》卷四十涉及范围含今之杭州、衢州、金华、湖州、绍兴等市,记载内容涉及干流及众支流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等各个方面。

徐霞客很重视对游经地区植被状况的记录,在《游记》中时常可以看到“郁森殊甚”之类文字,说明在明末时期中国植被的破坏尚不严重。他对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描述常常能抓住特征、多着笔墨,如在游云南鸡足山时写道“两皆丛箐纠藤,不可着足”“山上多扶留藤,所谓篓子也,此处尤巨而长,有长六丈者”“万木森空,藤藓交拥”“其下体形扁,纵三尺,横五尺,自地而上,高二尺五寸”,这些俱写出了热带雨林的四大特征:①乔木高大,林下荫蔽;②藤本植物发育;③多寄生、附生植物;④有板根现象。

对于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现象,《水经注》有很多记载。记载不同高度的地带性物种差异,如卷三《河水注》记载乌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同卷又记载申山“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檀”,卷四《河水注》记载辅山“山顶周圆五六里,少草木”,卷六《汾水注》记载燕京山“其山重阜脩岩,有草无木”等等,不胜枚举。卷四十《渐江水注》对秦望山(位于今浙江绍兴)记载“自平地以取山顶,七里,悬隥孤危,径路险绝……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既概略了植被的垂直差异情况,也同时指出了山上植被不茂的多风原因。

《徐霞客游记》与植物地理学

《游记》不仅考察植物的自然状况,还注意到了人为因素的作用影响。如游湖北太和山看到“太和山则四山环抱,百里内密树森罗,蔽日参天”,指其因在明朝皇室保护道教宗庙“盖国禁也”。当来到湖南,看到道县至永明“大道两旁俱分植乔松”并且“松之夹道七十里”时,评价道“栽者之功,亦不啻甘棠矣”。《游记》中也有反面记录,如对雁荡山能仁寺后的竹林记述“老柯斩伐殆尽矣”,指的是因利用过度而致使资源严重枯损。

《游记》积作者30年游历所得,足迹遍及现今19个省(区、市),对游经地的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等所见所闻,均作了详细记录。《游记》与植物地理学有关的文字达294处,就海拔高度、地理纬度、气候条件、地质土壤等因素对植物的分布与生长影响,作了科学的观察和分析,犹如一部巨大的野外勘察研究记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的植物地理学史料,这不仅在中国植物地理学史上是首创,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水经注》也涉及到古代植被的经度地带性现象。在卷五《河水注》、卷二十二《渠注》、卷二十九《湍水注》、卷三十八《资水注》、卷十一《滱水注》、卷二十八《沔水注》中,有很多篇幅记载了我国东部湿润地区的沼泽植被和水生植被,在卷二《河水注》中记载了中国西部干燥地区的草原和荒漠植被。此外,对于古代农业作物及植被情况,《水经注》也记载得相当详细。

《水经注》中的大量植物,通过地名得到反映,实际上记载了该地域历史上的植物种类,对研究古代植物种类及其地理分布很有裨益。据统计,《水经注》中涉及出现地名数较多的典型物种有:柏出现21 处、松11 处、杨32 处、柳12 处、楝10处、榆16处、榖39处、檀10处、桐20处、桂10处、桃19处、桑34处、荆20处、棘17处、葛14处、茅13处、蓟12处、兰24处、蒲66处、葱10处、竹25处。出现数目越多,说明地理分布越广。

《游记》涉及物种地理分布差异的记述有很多。如旅行到广西南丹时注意到“龙眼树至此无”,而距南丹约90公里的德胜则“甚多”。当他由云南鸡足山看到“桃杏已开,花朵繁茂”,而北行到丽江后却见“其地杏花始残,桃犹初放”时,便指出是“盖愈北而寒也”的缘故,说明他已认识到了植物的分布与物候状况与地理纬度有关。《游记》中还有诸多关于植被地域分异的论述,如游恒山时,记载了在山西同一山脉的山南、山北植被大不一样;游太和山时,认识到“山谷川原,候同气异”,山区与平原的植物区别很大,并生动比较了湖北武当山与陕西华山、河南嵩山之间的树木生存差异。徐霞客许多关于植物分布和生长受地理环境影响的记述,大多与现在的科学原理相符合。

《徐霞客游记》是由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创作、经后人整理成书的一部散文式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 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遗有60余万多字,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

古籍论及的浙江植物地理学

《水经注》同时记载了中国古代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现象。纬度地带性方面,卷三十六《温水注》云“林棘荒蔓,榛梗冥郁,藤盤筀秀,参错际天”,卷三十七《叶榆河注》云“深林巨薮,犀象所聚”等,生动地记载了热带雨林性常绿阔叶林的景象;卷三十四《江水注》云“林木高茂”、“林木萧森,离离蔚蔚”,卷二十八《沔水注》云“秀林茂木,隆冬不凋”等,真实反映了中国古代亚热带常绿森林的面貌;卷二《河水注》云“榆柳之薮”,卷三《河水注》云“榆木成林”等,描述了古代温带森林的林相情况。

卷四十《渐江水注》中涉及浙江植物地理方面的记载,除前已所述的秦望山的植被垂直带谱外,还有:记天目山(位于今临安)“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凤翔林(今称柳杉林)”,描述了亚热带原始森林的林木高茂。记定阳溪(今之乌溪江)“夹岸缘溪,悉生支竹,及芳枳、木莲,杂以霜菊、金橙”,描述了溪岸森林的树木构成情况。记兰凤山(位于今上虞)“山少木多石”,指出少木的立地环境为多石。记若邪溪(今之绍兴平水江)“溪下一孤潭,寒木被潭,森沈骇观。上有一栎树……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既展现了山水林相浑然一体的和谐生态,又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依相衬的胜景。

总之,Z公司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成功打造起由政府、孵化器、科技服务资源、入驻企业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完整价值链体系,实现了资源共享最大化。通过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及资源共享,提高了企业孵化的成功率,放大了政府的作用,充分实现了社会效益。在此过程中,Z公司在得到政府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还通过入驻企业的聚集,初步构建起了产业集群雏形,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入驻企业可以在享受政府提供的相应资助、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同时得到孵化服务体系带来的技术、融资等孵化服务。

徐霞客数游浙江,先期游历今之宁、绍、台、温一带,访天台山、雁荡山、普陀山及宁海等地名山胜水,专记有《游天台山记》《游雁荡山记》。晚年(1636年)从其家乡江阴出发,由嘉善入浙过桐乡,再取道余杭、临安,下桐庐、兰溪、金华,西行过衢州、常山,出浙入赣。徐霞客遍游浙西,主要是寻访洞山、岩峰、涧水,最为精彩处即是金华三洞之游,将游历所见专著录记于《浙游日记》。

徐霞客游浙时,关于植物地理方面的记述相对不多。《游雁荡山记》中,提及到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对植被的破坏现象;《浙游日记》中,对浙江山村的经济植物有记载“轻帆溯流,十五里至衢州……两岸橘绿枫丹,令人应接不暇。又五里……橘奴千树,筐篚满家,市橘之舟鳞次河下”,可见在明代衢州已普遍栽种橘树,采摘季节一派丰收景象,并通过水路贩运到外地。

《游记》最典型的莫过于游天台山时记载的植物生长垂直分异现象,“马首西向台山……翠丛中山鹃映发……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就释因“盖为高寒所勒耳”,说的是其原因在于高山顶部地势升高、气温低、风速大,阻碍了植物的生长,引起了植物的物候差异。

猜你喜欢

徐霞客植被游记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Right to Roam
Travel Is The Best Teacher
杭锦旗植被遥感分析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徐霞客志在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