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的说服利器——讲故事
2022-07-16于漫荔高志军
于漫荔 高志军
当今社会,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在口语交际中,“讲故事”是能让你实现高效沟通的利器。
宋仁宗嘉祐二年,苏轼应礼部试,所写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苏东坡在文章中引用历史事例时,还杜撰了几句话。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蛮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的用人之道。考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尧和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苏东坡因此才得以混过。考试过后,梅圣俞问苏东坡:“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来在何处读过。”苏东坡说:“是我所杜撰。”梅圣俞大惊,东坡回答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苏轼引用的历史故事是真实的,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是有证可考的,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当时的语言环境和人物的身份性格,合理地杜撰了人物之间的对话,让自己的论证更加生动充实,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可见,我们在讲故事时,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对故事的细枝末节加以合理地杜撰,能让故事更加生动可感,在引起听者共鸣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更具体更生动的佐证。
如何在口语交际中恰到好处地讲述故事呢?
一、针锋相对法。《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中讲到,战国时期,秦国灭掉魏国后,想以“易地”之名占领安陵国。唐雎在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他与秦王展开了如下对话:
秦王被拒后,恼羞成怒地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起。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面对秦王的威胁,唐雎针锋相对,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聂政刺杀韩傀,要离刺杀庆忌的故事来表明自己以死来捍卫国土的决心,迫使秦王放过了安陵,以一己之力护一国平安。
二、拓展归谬法。张大千颏下留长须。有一次,张大千参加聚会,所谈笑话都是嘲弄长胡子的。张大千听了,默默不语,等大家讲完,他也说了一个关于胡子的故事:三国时候,关兴和张苞随刘备讨伐吴国。他们两个都想争当先锋,这却使刘备左右为难,只好出题说:“你们比一比,各自说出自己父亲生前的功绩,谁父功大谁就当先锋。”张苞一听,不假思索顺口说道:“我父亲当年三战吕布,喝断板桥,夜战马超,鞭打督邮,义释严颜。” 轮到关兴,他心里一急,半天才说了一句:“我父五缕长髯……”就再也说不下去了。这时,关公显圣,立在云端上,听了儿子这句话,气得凤眼圆睁,大声骂道:“你这不肖之子,老子生前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你不讲,却在老子的胡子上做文章!” 在座的无不大笑。
在聚会中,张大千用故事反击,含蓄却有力,在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也给人留有余地,称得上是交际高手!
综上所述,在交际中合理地使用故事可以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帮助你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为你的观点提供论据,让你的论证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语言环境和社交场合,打造好“讲故事”这把利器,让你在口语交际中处于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