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悲剧为何一再重演?
2022-07-16维舟
维舟
起初,这看起来是一件大好事:就在你家门外那片荒地里,现在发现了已沉睡数亿年的宝藏。开采技术是不用担心的,已有一种名为“水力压裂法”的技术创新,从页岩里释放出天然气,和煤炭不同,这可是一种清洁能源,开采企业也是大企业。这不仅能给本地人带来土地租金,还有随之而来的工作机会,更重要的是,这能让穷人们看到生活的希望。
然而,当工程铺开,人们才一点点意识到,自己当初事实上是和魔鬼签订了协议:从地底下升上来的并不只有天然气,压裂法中使用的水和化学物质也有10%~40%会回流到地面,包括放射性物质,以及四亿年来重见天日的细菌,所有这些都堆在露天的废料池里。熟悉的乡野景观改变了,人们慢慢开始感到身体的各种不舒服,然而要证明这些病痛和开采之间的关联,可不是普通百姓能做到的。随后就是旷日持久的官司,为了胜负难料的判决,人们不得不经历漫长的等待。最终,公司道歉的方式是用钱——人们隐秘的痛苦变成了商业交易。
基本上,这就是《压裂的底层》的梗概。说实话,故事本身并不算令人惊奇,正如《汤姆斯河》《漫长的诉讼》,太多类似的事件都是这样开始、演进和结束的(有的迟迟没等来任何结果),然而,为什么这样的悲剧一再重演?
当然,这个故事有其特殊之处:其发生地宾夕法尼亚州西部,正是1859年最早发现石油的地方,这里是美国石油工业的诞生地。对当地人来说,能源开采带来的繁荣曾是“过去的好日子”,那么2004年开始席卷这一地区的天然气热潮为何不能是“往日重现”?原书名Amity and Prosperity就取自当地两个小镇的名字,“和睦镇”(Amity)和“繁荣镇”(Prosperity)。
人们在拥抱看似唾手可得的繁荣时并非毫无警惕,毕竟这里是老工业区,人们当然知道“能源开发经常意味着对当地居民的剥削”,讨厌大企业破坏了土地,但同时,他们也讨厌那些用电过于随意的城里人和说教的环保人士,这些人不仅不体谅矿工生活之艰辛,还把养家糊口努力工作的他们,贬低为一群对采矿危害性认识不足的大老粗,更不了解一家煤矿企业的破产会毁灭一座城镇。这一带正是美国近半个世纪去工业化以来“锈带”的重灾区,人们迫切需要一份工作以恢复尊严和对生活的信心。
是的,穷人的选择都是很少的,此时,对他们来说,污染本身算不上是让他们最深受其苦的——失业、贫穷、食物和居所是更迫在眉睫需解决的问题,这要靠一份稳定的工作。至于污染,留到将來再说。
问题的关键正在于:利益是直接的、眼前的,而损害则是间接的、潜在的,有时几乎难以证实。更有甚者,哪怕损害已经发生,仍有人对此视而不见,因为那被看作是必要之恶——如果是由别人来承担后果,那就更不必在意了。
美国社会学家阿莉·霍赫希尔德在调查了全美人均GDP最低的路易斯安那州的环境污染后发现,当地人并不怎么在意,而且他们并非异类,全国都是如此:“在2010年,如果你生在接触有毒污染物较多的县,便更有可能认为美国人对环境‘太过担忧’,国家对环境问题反应‘过头’了。”能接受这些产业的,是一种“阻力最小型人格”:长期居住在中西部或南部小镇、学历较低、价值观传统、不参与社会议题,往往是保守派共和党人。可悲的是,他们对污染的容忍,使自己和家人陷入更危险、肮脏的境地,而他们所期望的繁荣最终往往也被证实只是个泡影——最终,污染不仅有害健康,影响到农业、渔业、旅游业,还会让房地产贬值。
尤为糟糕的是,既然他们能容忍这样的环境,那企业也就不会自动去改善它。逐利是企业的本性,露天排放工业废料永远是最便宜的。环境执法在美国一直相当困难,美国环保局要依靠不到2万员工来监管数十万家污染企业,在2008年经济大衰退之后,宾州环保部门的预算又一口气被削减了27%,这使得遵纪守法只能依靠自发的报告与协商。对污染企业来说,结论很明确:遵纪守法不划算,那会推高成本,有损市场竞争力,倒不如把自己打扮成带来繁荣的救世主,还更能收买人心,反正等到人们醒悟过来,它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要推动对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一向很难,而要团结社区采取一致行动,那就更难了。因为环境污染的影响通常是隐蔽、长期的,很难确认受害者,其间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论,而强力执法被视为对商业活动的干扰,这就需要本地社区通过不断的对话自我组织起来,才能学会逐步转变认识,发出一致的声音。
当地人或许没有经验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但污染企业肯定不是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它们知道压裂法会产生难以清理的污染,也知道要在接触和患病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很难,甚至在开采之前就盘算过各州县的环保执法力度和当地人可能的阻力,当然还有公关和律师来处理可能出现的一堆抗议。它们可能唯一无法准确估算的是当事人的顽强程度。书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是,两位律师——史密斯夫妇坚持了一年又一年,以至于企业那边不解地问:谁付他们钱?
坚持并不一定会收获胜利,因为漫长的诉讼往往最终以谈判、和解收场,这是一个让人获得解脱的妥协,受害者的要求不太可能完全得到满足。最终让压裂法开采停下来的,既不是居民抗议,也不是环保执法,而是市场变了:2005年起,全球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不仅带动了天然气需求,尽管压裂法的开采成本较高也能带来滚滚财源;但到2015年夏天后,短短半年内油价就下跌了一半,使得杠杆率很高的美国页岩油行业蒙受沉重打击,压裂法开采也已无利可图。
不论如何,这故事有一个差强人意的结局,但说实话,我们很难期望每一次类似的博弈都能让当地社区获胜,毕竟这取决于太多不寻常的因素——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就很难期望每一次人们都会展现这样稀缺的品质。其实,能源公司的说辞有一点或许是对的:社区与其赖以维生的采掘业之间应当建立一种长期的互惠关系。但这不应当是一种欺骗,必须是真正的互惠,而那意味着更严格的环保红线、更公开透明的运作,以及社区的深度参与。
《军官与间谍》
作者:[英]罗伯特·哈里斯
译者:李昕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79元
在1895年的巴黎,“间谍”德雷福斯被判犯有叛国罪。作者再现了这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吸引世界目光的惊天丑闻,讲述了一个有关秘密法庭、失控的情报机构以及一个举报人命运的精彩纷呈的故事,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国际畅销书作家的生花妙笔。
作者:谌旭彬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88元
本书将朱元璋《大诰》中的13个案件抽丝剥茧,尽述了这些毫无法理、常识和逻辑的案件背后的来龙去脉。从明初的军事、土地、政治、法制等制度入手,梳理涉案人员的行为动机,解读洪武帝审案和判决的依据和目的,勾勒出那个时代各色人物的荒诞命运以及可怖的生存状态。
《影响美国历史的商业七巨头》
作者:[美]理查德·S.泰德罗
译者:吕莉 等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1月
定价:89元
本书是美国历史上七位企业家的人物评传:安德鲁·卡耐基(美国钢铁)、乔治·伊士曼(柯达)、亨利·福特(福特汽车)、托马斯·沃森(IBM)、查尔斯·郎佛迅(露华浓)、山姆·沃尔顿(沃尔玛)和罗伯特·诺伊斯(英特尔)。叙述了他们的成长背景、生活趣事及性格特征。
《空耳集》
作者:黃集伟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定价:58元
全书共收录150个语词片段,皆以当下语言生活为观察样本。语词激励语词,概念激发概念,比喻激活比喻。作者从芸芸众口中采撷或黑色或黄色、或灵光或狗血、或搞笑或针砭的语词警句,曼妙之处让人拍案叫绝,莞尔之后叫人脊背发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