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生物农药对黛袋蛾幼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2022-07-15尹丽钦
尹丽钦
(福州市林业局,福建 福州 350000)
黛袋蛾(DappulbtertiaTempleton)为鳞翅目(Lepidoptera)袋蛾科(Psychidae)食叶害虫,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黛袋蛾是桉树(Eucalyptusspp.)的主要食叶害虫,其取食量大,短期内可将成片桉树叶片食尽,严重危害桉树生长[1]。近年来,福建省大面积营造桉树纯林,造成黛袋蛾危害猖獗,频频暴发成灾[2]。目前主要通过人工地面喷药的方式进行桉树害虫防治[3],但传统喷施技术功效低、药效不均匀,且易产生农药残留、害虫抗药性、植物药害和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4]。生物农药指利用生物活体(细菌、真菌等)及其代谢产物,杀灭病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制剂,其性能稳定、安全、低残留且与环境相容性好[5]。近年来,生物农药在林木害虫防治上应用广泛。洪宜聪[6]研究表明,植物源农药对松丽毒蛾有良好的杀灭作用;许春枝[7]认为,植物源农药对石竹竹斑蛾幼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有关生物农药对黛袋蛾的防控效果尚未见报道。
无人机施药技术具有便捷高效、节时省力、节约成本等优点,已逐步用于林木有害生物的防治。洪宜聪等[8]报道了无人机喷洒生物农药防治刚竹毒蛾幼虫的毒力及防治效果;沈彩霞[9]报道了无人机喷雾防治黄脊竹蝗成虫的效果。本研究选用Ⅰ、Ⅱ和Ⅲ 3个浓度配比的1.5%苦参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4%鱼藤酮乳油、25%阿维·灭幼脲悬浮液和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等5种生物农药,在尾巨桉(E.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开展无人机喷雾防治黛袋蛾幼虫试验,旨在为黛袋蛾无公害防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闽清县白中镇攸太村(25°55′~26°33′N, 118°30′~119°01′E),海拔250~310 m,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355 d,年均气温19.6 ℃,年均降水量1 583 mm。试验区面积为73.6 hm2,试验林分为4年生尾巨桉人工林,平均胸径12 cm,平均树高11 m,郁闭度0.7。经调查,试验地靶向昆虫为黛袋蛾幼虫,虫龄3龄,虫口密度61~117头·株-1,虫株率为56%~92%。
1.2 试验材料
1.2.1 供试昆虫 从野外尾巨桉林间捕捉3龄黛袋蛾袋囊,挑选健康的袋囊分装于虫笼饲养备用。
1.2.2 药剂及仪器 试验药剂为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的5种生物农药:1.5%苦参碱可溶液(内蒙古帅旗生物科技股份公司);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安阳市安林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2%烟碱·苦参碱乳油(苦参碱和烟碱含量分别为0.7%和0.5%,内蒙古帅旗生物科技股份公司);25%阿维·灭幼脲悬浮液(阿维菌素和灭幼脲含量分别为0.3%和24.7%;内蒙古帅旗生物科技股份公司);4%鱼藤酮乳油(河北天顺生物公司),以上农药百分比均为质量分数。大疆T20植保无人机(额载15 L,8个扇形雾化喷头,雾化压力0.2~0.4 MPa,喷嘴为SX110015VS),由深圳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试验方法
1.3.1 样地设置 在黛袋蛾幼虫为害期,以相互不受施药影响为原则,将试验区按不同农药及其配比划分15个试验小区,以“对角线”法在各小区内设立若干个0.067 hm2的样地。随机选取样地内15株尾巨桉作为样树,选择枝叶较茂盛的样树树冠中部枝条作为样枝并套笼。于喷药前1 d,将20头3龄黛袋蛾袋囊放入套笼内。
1.3.2 试验设计 对5种生物农药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根据毒力强度分别将各生物农药按一定体积比配制成不同药液。其中,1.5%苦参碱和1.2%烟碱·苦参碱设900倍液(Ⅰ浓度)、1 200倍液(Ⅱ浓度)、1 500倍液(Ⅲ浓度)3个水平;4%鱼藤酮设700倍液(Ⅰ浓度)、1 000倍液(Ⅱ浓度)、1 300倍液(Ⅲ浓度)3个水平;25%阿维·灭幼脲、1%苦参·藜芦碱设600倍液(Ⅰ浓度)、800倍液(Ⅱ浓度)、1 000倍液(Ⅲ浓度)3个水平。每一浓度水平为1个处理。于2021年7月11日—13日上午7∶00~9∶30(多云、风速1级、空气湿度73%),采用植保无人机喷施。无人机作业航速为2.0 m·s-1,定高为6.5 m[10],农药用量均为900 mL·hm-2,同时添加225 mL·hm-2U伴飞防专用助剂,以利于雾滴沉降。各处理3次重复,对照区林分喷施等量清水+U伴飞防专用助剂。
1.4 防治效果调查
1.4.1 校正死亡率 喷施农药后每24 h定时统计笼中黛袋蛾幼虫的死亡数,用镊子从囊袋的排粪口或取食口轻触幼虫,若无反应则为死亡。死亡率超过95%即停止试验,计算其校正死亡率。其中,死亡率/%=(死亡虫数÷总虫数)×100;校正死亡率/%=[(处理组死亡率-对照组死亡率)÷(1-对照组死亡率)]×100。
1.4.2 防治效果 分别于喷药前及喷药后6 d调查各处理林分黛袋蛾幼虫的虫口密度,以施药前后林分虫口减退率计算农药的防治效果[11]。其中,虫口减退率/%=[(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施药前活虫数]×100;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5 统计与分析
采用Excel 2010处理试验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用Duncan′s检验法分析各处理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5种生物农药对黛袋蛾幼虫的林间药效比较
2.1.1 不同农药 不同种类农药的杀虫效果存在差异,而药效的发挥与药后时长关系密切。相同药后天数,同一浓度梯度的不同农药对黛袋蛾幼虫的药效存在差异(表1)。从表1可知,施药后1~5 d,各农药处理下黛袋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差异较大,其中1.5%苦参碱和1.2%烟碱·苦参碱3个浓度梯度药效发挥均最快,药后3 d两种农药900倍液(Ⅰ浓度)和1 200倍液(Ⅱ浓度)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70%,且显著大于同浓度梯度的其他农药处理;25%阿维·灭幼脲药效发挥最慢,药后5 d该农药600和800倍液(Ⅰ浓度和Ⅱ浓度)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2%和85.7%。各农药处理下黛袋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均随药后天数的延长而增大,药后6 d除Ⅲ浓度水平外,各处理校正死亡率均大于90%。方差分析表明,各农药处理下黛袋蛾幼虫校正死亡率均显著大于CK;药后6 d各农药Ⅰ浓度和Ⅱ浓度的校正死亡率差异不显著。
表1 5种生物农药对黛袋蛾幼虫的药效比较1)Table 1 Effect of 5 biopesticides on D.tertia larvae
总体来看,1.2%烟碱·苦参碱和1.5%苦参碱的药效相近,药效发挥迅速,对害虫致死作用强;4%鱼藤酮次之;1%苦参·藜芦碱和25%阿维·灭幼脲的药效相近,药效发挥相对迟缓。以上表明,5种参试农药对黛袋蛾幼虫均有明显的毒杀作用,但在药效发挥速效性和持效性上存在差异。
2.1.2 不同浓度配比 浓度是影响农药药效的主要因素之一,5种农药3个浓度梯度的防治效果不同(表1)。参考文献[12],以药后5 d作为评价药效的时间。由表1可知,药后5 d,5种农药均有2个浓度配比的校正死亡率超过85%。(1)1.2%烟碱·苦参碱和1.5%苦参碱。药后5 d,1 500倍液的1.2%烟碱·苦参碱和1.5%苦参碱药效不佳,校正死亡率均低于58%;900倍液和1 2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90%,且显著大于1 500倍液,但900倍液和1 200倍液间差异不显著。表明1.2%烟碱·苦参碱和1.5%苦参碱1 500倍液的防治效果不理想,而900倍液和1 200倍液的防治效果均较佳。根据文献[12],药效相近时宜选择浓度较低的农药配比。因此,1.2%烟碱·苦参碱和1.5%苦参碱2种农药的最佳剂量均为1 200倍液。(2)4%鱼藤酮。药后5 d,1 300倍液4%鱼藤酮校正死亡率为52.9%;700倍液和1 000倍液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6%,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1 300倍液。表明4%鱼藤酮1 300倍液的防治效果差,而700倍液和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因此,4%鱼藤酮的最佳剂量以1 000倍液为宜。(3)25%阿维·灭幼脲和1%苦参·藜芦碱。药后5 d,1 000倍液的25%阿维·灭幼脲和1%苦参·藜芦碱校正死亡率均低于46%;600倍液和800倍液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5%,两者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大于1 000倍液。表明25%阿维·灭幼脲和1%苦参·藜芦碱1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差,而600倍液和800倍液的防治效果均较佳。因此,25%阿维·灭幼脲和1%苦参·藜芦碱的最佳剂量以800倍液为宜。
2.2 5种生物农药对黛袋蛾幼虫的防治效果
药后6 d对各施药区、对照区的林分开展虫情调查,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药后6 d,各施药区黛袋蛾幼虫的虫口密度均大幅下降,除在喷施1 500倍液的1.5%苦参碱和1.2%烟碱·苦参碱、1 300倍液的4%鱼藤酮、1 000倍液的1%苦参·藜芦碱和25%阿维·灭幼脲等林分中发现一定数量的黛袋蛾幼虫外,其余施药林分仅发现少数黛袋蛾幼虫,而对照林分(CK)中黛袋蛾幼虫的虫口密度和虫株率未发生明显变化。综合来看,5种生物农药Ⅰ浓度和Ⅱ浓度的防治效果较好(均超过85%),可预防黛袋蛾暴发成灾;而Ⅲ浓度的防治效果不理想(均低于58%),无法起到控灾的作用。
表2 5种生物农药对黛袋蛾幼虫的防治效果比较Table 2 Control efficacy of 5 biopesticides on D.tertia larvae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表明,运用植保无人机喷施4%鱼藤酮乳油、1.5%苦参碱可溶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25%阿维·灭幼脲悬浮液和1%苦参·藜芦碱可溶液等5种生物农药,可大幅降低尾巨桉林黛袋蛾幼虫的虫口密度;药后5 d,5种农药Ⅰ浓度和Ⅱ浓度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5%,表明该5种农药对黛袋蛾幼虫的致死作用强,防治效果理想,可达到控制黛袋蛾暴发成灾的目的。该结论与杨希等[13]及王启其[14]的研究结果相似。
黛袋蛾为桉树主要食叶害虫,其幼虫取食量大,严重威胁桉树生长。桉树林分树高林密,传统的人工喷雾防治难度大。本研究运用植保无人机喷雾技术,突破了传统施药技术低效率、高成本、施药不均匀等技术瓶颈[15]。本研究选用的5种生物农药为无公害农药,以麻痹、拒食、抑制生长等作用为主,具有性能稳定、毒力强、杀虫广谱、易分解和无污染等特性,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与环境相容性好,对非靶标昆虫安全,符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因此,喷施生物农药可解决传统农药高频次、大剂量、高残留和抗药性等生态问题,保持林分物种多样性[16],达到无公害防控黛袋蛾幼虫为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