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黄练镇家蚕死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22-07-15董桂清蒋满贵黄旭华唐亮陈小青唐名艳赵烨芸黄深惠
董桂清,蒋满贵,黄旭华,唐亮,陈小青,唐名艳,赵烨芸,黄深惠*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南宁市 530007;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市 530007)
截至2021年,广西蚕茧产量已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广西养蚕规模每年仍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养蚕问题。目前广西养蚕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近几年家蚕农药中毒已经上升为广西家蚕主要的病害之一,周边经济作物大量使用农药引起的家蚕中毒现象逐年加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桑园不合理使用农药引起家蚕农药中毒时有发生。另外,桑园中使用了含有农药残留的肥料也会引起家蚕出现大量中毒的现象[1]。
2020 年上半年,广西贵港市覃塘区黄练镇出现了连续3 批蚕中毒的现象,大量蚕陆续出现死亡,有少量薄皮茧或死笼茧,涉及蚕种1 000 张左右,造成蚕农重大经济损失,严重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本研究团队通过实地走访、农药残留检测和生物试验,通过多角度综合分析,追溯大批量蚕死亡原因,旨在为生产上防止出现家蚕中毒现象提供科学参考,促进蚕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1 家蚕中毒情况介绍及调研
通过到农户家实地访问,获知周围有3个村同时出现了大批量家蚕死亡的现象。据统计,其中一个村出现的蚕死亡现象最严重,涉及80%以上的养蚕户,另外两个村则有30%左右农户的蚕出现死亡现象,其他农户的蚕未出现死亡,且能正常结茧。从蚕中毒严重的农户了解到,从小蚕共育室拿回3 龄小蚕,1 d喂了3次之后,到第二天就出现蚕拒食桑叶的情况,蚕的头胸部变大,尾部缩小向后背翘起,有少量吐液的现象,之后逐渐出现死亡,少量存活的蚕最后只结薄皮茧或出现死笼茧。根据农户的描述,蚕的中毒症状与烟碱类农药噻虫嗪引起蚕中毒的症状相似[2],因此初步推测为噻虫嗪导致的蚕中毒现象。
经了解,这3 个村饲养的蚕品种均为两广二号,蚕种为同一家蚕种场生产,且从同一家小蚕共育室购买小蚕,因此可以排除蚕种和小蚕的问题。周边没有发现工厂,且3 个村邻近基本处于同一气候环境,因此可以排除环境气候污染问题。
通过咨询,进一步了解到,这3 个村大部分养蚕户使用了同一种桑园肥料,该肥料为复混肥,用于桑树根基施肥。少量不使用这款肥料的农户的蚕则可以正常结茧,有农户为出现中毒的蚕更换了不施用该肥料的桑叶后蚕儿可以恢复正常。因此初步推测为桑园使用的肥料含有某种成分污染了桑叶引起的蚕中毒。经了解,这些村屯多年使用同一个公司生产的肥料,公司有关人员表示,使用相同的肥料,有些农户蚕出现中毒,但有些农户的蚕仍能正常结茧,该情况增加了溯源的复杂性。调查团队到养蚕户查看使用过的肥料包装,确实为同一个厂家,仔细查看后发现使用的肥料却不是同一个批次,分别为2019年1 月8 日、2019 年11 月8 日和2020 年1 月8 日的3个批次,有些桑园只用其中一个批次的肥料,有的则两个批次肥料混用。
2 中毒原因调查检测
对发生蚕中毒和未中毒农户的桑园桑叶、桑园土壤、使用肥料进行采样,送到专业检测机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检测结果(表1)显示,桑园使用的肥料均检测出噻虫嗪成分,肥料1(2020 年1 月18 生产)的噻虫嗪含量高达16.5 mg/kg,肥料2和肥料3噻虫嗪含量较低,分别为:0.45 mg/kg、0.62 mg/kg;桑园土壤中均检测出含噻虫嗪成分,农户1土壤噻虫嗪含量达0.14 mg/kg,农户2和农户3土壤噻虫嗪含量较低,分别为:0.002 mg/kg、0.008 mg/kg;桑叶1 中检测出含噻虫嗪成分,含量为0.049 mg/kg,桑叶2和桑叶3中未检测出含噻虫嗪成分。根据采样数据来源分析,农户1的桑园使用了肥料1,肥料1中噻虫嗪成分极高,因此对应桑园土壤和桑叶的噻虫嗪含量也高,根据调查,农户1 的3 批家蚕基本全部死亡;农户2 和农户3 使用的肥料2 与肥料3中的噻虫嗪成分低,土壤中的噻虫嗪含量相对较低,其桑叶中未检出含噻虫嗪成分,农户2 和农户3的蚕可正常结茧。有研究表明,噻虫嗪是一种内吸性极强的新烟碱类农药,在土壤中的的噻虫嗪可以通过桑树根部快速传导到桑叶[3]。因此,进一步推测桑园使用了含有噻虫嗪成分的肥料引起此次家蚕农药中毒。
表1 样品农药残留检测结果
3 家蚕中毒现象的验证
3.1 直接添毒试验
噻虫嗪(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有效成分21%)试验设置6 个试验浓度梯度的药液,浓度分别 为:0.5000 mg/L、0.2500 mg/L、0.12500 mg/L、0.062 5 mg/L、0.0312 5 mg/L、0.015625 mg/L。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药液100 mL 均匀喷洒于1 kg 的桑叶,自然晾干,桑叶中的浓度经转化计算为:0.05 mg/kg、0.025 mg/kg、0.0125 mg/kg、0.006 25 mg/kg、0.003 12 mg/kg、0.001 56 mg/kg。将不同浓度的有毒桑叶添食于3 龄起蚕,每个浓度组设3 个重复,每个重复30 头蚕,连续添食24 h,后改添食无毒桑叶,设置空白对照。在96 h 内,观察家蚕幼虫的中毒症状并记录供试家蚕幼虫的死亡情况。统计家蚕幼虫死亡率、校正死亡率,用SPSS软件分析农药对家蚕的LC50。
试验结果显示,添食了噻虫嗪的家蚕在浓度大于0.001 56 mg/kg时就表现出急性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头胸部变大、尾部向后翘起、拒食桑叶等症状,最后逐渐死亡,中毒症状与生产上出现的家蚕中毒症状基本一致。经统计分析,家蚕农药中毒的线性方程为:y=2.071 9x+0.068 4,r=0.952 5,LC50=0.012 87 mg/kg,95%置信区间为:0.010 57~0.015 78 mg/kg。根据农药对家蚕的毒性等级划分,噻虫嗪对家蚕属于剧毒级别[4]。由采样检测结果可知,农户1的桑叶中噻虫嗪含量为0.049 mg/kg,高于噻虫嗪对家蚕的LC50,进一步验证了生产中出现的蚕中毒症状为噻虫嗪引起。
3.2 有毒肥料的桑树施肥试验
肥料分为3 个批次,分别为:肥料1,2020 年1 月18 日生产,噻虫嗪含量检测结果为16.5 mg/kg;肥料2,2019 年1 月18 日生产,噻虫嗪含量检测结果为0.62 mg/kg;肥料3,2019 年11 月8 日生产,噻虫嗪含量检测结果为0.45 mg/kg。按照农户使用肥料量为150 kg/667 m2的算法,每667 m2桑园大约有5 000株,即盆栽中施肥量为30 g/株。将肥料施于盆栽桑树中,分别于施肥后20 d、40 d、60 d、80 d、100 d 采摘桑叶饲喂3 龄起蚕,蚕品种为两广二号,每组设3 个重复,每个重复30 头蚕,每天添食盆栽桑叶,以不添加肥料的盆栽桑叶饲喂家蚕作为空白对照,期间调查蚕中毒情况。
盆栽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肥料1施肥于盆栽中的桑树,经过20 d、40 d后采样,添食于3龄起蚕,可导致家蚕全部死亡,经过60 d后采样,有9头家蚕出现死亡,经过80 d后采样,仍有5头蚕出现死亡,100 d后采样,家蚕无中毒症状。肥料2和肥料3施肥于盆栽桑树,采摘桑叶添食于家蚕,食桑正常,无中毒症状。试验证明,噻虫嗪可经桑树根部吸收,传导到桑叶,造成家蚕农药中毒发生,并可长期在桑树中残留。
表2 盆栽施肥后采样添食蚕中毒情况
由于噻虫嗪具有很强的内吸性,肥料1中含噻虫嗪成分高达16.5 mg/kg,施肥于桑树,桑树根部吸收噻虫嗪并快速传导到桑叶部位造成桑叶污染,引起家蚕中毒现象,进一步证实了生产中出现的家蚕中毒现象为桑园施用肥料1 残留高浓度噻虫嗪成分污染了桑叶导致家蚕农药中毒。
4 结论与讨论
结合实地走访调研、农药残留检测分析、家蚕生物试验,最终确定本次家蚕农药中毒事件主要原因为桑园施用的肥料残留有高浓度噻虫嗪,由于噻虫嗪有很强的内吸性,经过吸收传导到桑叶,家蚕食下含有噻虫嗪残留的桑叶,导致家蚕农药中毒发生。经调查了解到桑园中施用的肥料原料之一为甘蔗滤泥,而在甘蔗种植过程中常常使用含有噻虫嗪的药肥防控病虫害,使得甘蔗中往往残留有高浓度的噻虫嗪成分[5],甘蔗经过制糖后形成的滤泥仍然残留高浓度的噻虫嗪,当以甘蔗滤泥作为原料制成肥料施于桑园时,桑树吸收其中的噻虫嗪成分污染桑叶造成家蚕农药中毒。
在本次家蚕农药中毒事件中有些养蚕户的蚕中毒轻微,死蚕数量相对较少,有部分蚕能正常结茧,有些养蚕户的蚕则中毒严重,基本全部死亡,颗粒无收。经了解,农户施用的肥料虽然为同一厂家,但农户使用肥料的批次不一样,肥料1的残留有高浓度噻虫嗪,而肥料2 和肥料3 残留的噻虫嗪含量较低,有些农户只使用了肥料1,则家蚕中毒最为严重,有些农户把肥料1 与肥料2 或肥料3 混合使用,则中毒情况会相对轻微,如果只用了肥料2或肥料3,则没有出现家蚕中毒现象。
近年来,广西很多蚕区均发生过因桑园施用肥料含烟碱类农药成分导致大量蚕出现农药中毒事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于烟碱类农药具有很强的内吸性,在桑叶中的残留期可长达60~100 d,在土壤中残留期则更长[6],一旦桑树受到污染,发生家蚕农药中毒,应立即更换新鲜无毒桑叶,可减少经济损失,并对桑树进行剪伐,在下次用叶前需进行小量喂叶试验,叶子测试安全后才能大规模采叶饲养,避免农药中毒事件再次发生。